文物簡介
泰姬馬哈爾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是莫臥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賈汗為了紀(jì)念他已故皇后阿姬曼·芭奴而建立的陵墓,被譽為完美建筑。它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gòu)成,全部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瑪瑙鑲嵌,絢麗奪目、美麗無比。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是伊斯蘭教建筑中的代表作。
陵墓的四周砌有長576米、寬293米的紅砂石圍墻,陵園占地17萬平方米,其中間有一個十字形水池,中心為噴泉。從陵園大門到陵墓,有一條用紅石鋪成的直長甬道,甬道盡頭就是全部用白大理石砌成的陵墓。陵墓建筑在一座7米高、95米長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寢宮居中,四周各有一座40米高的圓塔。寢宮高74米,上部為一高聳的穹頂,下部為八角形陵壁。宮內(nèi)墻上,珠寶鑲成繁花佳卉,光彩照人。寢宮分五間宮室,中央宮室里置放著泰姬和沙賈的大理石石棺。陵墓的東西兩側(cè)屹立著兩座形式相同的清真寺翼殿,用紅砂石筑成。
歷史傳說
沙·賈汗的寵妃阿姬曼·芭奴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統(tǒng)的絕世美女,性情溫柔,擅詩琴書畫。她二十一歲時與當(dāng)時為賈汗吉爾國王的三王子庫拉姆結(jié)婚。她婚后與拉姆同甘共苦,行影相隨,足跡遍布疆場。一六二八年,庫拉姆經(jīng)過一場血戰(zhàn)繼承王位,給自己取名沙·賈汗,意為世界之王。寵妃阿姬曼·芭奴也因此得到宮中最高頭銜——泰姬·馬哈爾。但是好景不長,一六三一年,阿姬曼·芭奴在跟隨沙·賈汗南征時,因難產(chǎn)而死。當(dāng)時年僅三十九歲。在她婚后十八年里,共為沙·賈汗生下十四個子女。存活的只有四男三女。阿姬曼·芭奴之死,令沙·賈汗傷心欲絕,他決定為寵妃建造一座全世界最美麗的陵墓,以表達(dá)他對寵妃的思念之情。同時,下令宮廷為她致哀兩年,禁止一切娛樂活動。1633年,泰姬陵在沙·賈汗選中的印度北部亞穆納河轉(zhuǎn)彎處的大花園內(nèi)開始動工興建。此處位于亞穆納河下游,十分空曠,沙杰汗可以從河上游的阿格拉城堡上遠(yuǎn)遠(yuǎn)地望見。建筑學(xué)和珠寶最受沙杰汗喜愛,因此,他選用大理石建造泰姬陵,并以十分精巧的手藝在大理石上鑲嵌無數(shù)寶石作裝飾。本國以及波斯、土耳其、巴格達(dá)的建筑師、鑲嵌師、書法師、雕刻師、泥瓦工共計兩萬多人參與了泰姬陵的建設(shè)。此工程選用了本國的大理石,中國的寶石、水晶和玉、綠寶石,巴格達(dá)和也門的瑪瑙,,斯里蘭卡的寶石,阿拉伯的珊瑚等。
1650年,泰姬陵建成。時至今日,已經(jīng)三百多年了,但它的輝煌和氣派未減。來到泰姬陵,一座高三十米、用紅沙巖落成、頂部有座八角亭的十分氣派的拱門展現(xiàn)在眼前,其大理石結(jié)構(gòu)十分突出,上面鑲嵌有美麗的花朵,配以優(yōu)美的書法。
泰姬陵是世界奇跡之一。它展現(xiàn)了世界高超的建筑設(shè)計水平,體現(xiàn)了最佳的建筑藝術(shù)和風(fēng)格。沙杰汗煞費苦心不惜一切代價地為寵妃建造了如此宏偉、富麗堂皇的陵墓,說明他當(dāng)時對寵妃的愛有多么深。沙杰汗在泰姬陵建成不久便被兒子廢除了王位,被囚禁在阿格拉城堡,晚年靠每天遠(yuǎn)望泰姬陵度日,直至傷心憂郁而死。他死后,與寵妃一起被葬在泰姬陵。泰姬陵是一座偉大的愛情紀(jì)念碑,它是一代君王愛情的見證,向世人講述著他們的愛情故事。
建筑特色
泰姬陵占地甚廣,由前庭、正門、蒙兀兒花園、陵墓主體以及兩座清真寺所組成。陵墓主殿四角都有圓柱形高塔一座,特別的地方是每座塔均向外傾斜12度,若遇上地震只會向四方倒下,而不會影響主殿。無論在任何角度望去,純白色的泰姬陵均壯麗無比,造型完美,加上陵前水池中的倒影,就像有兩座泰姬陵互相輝映,難怪被譽為世界7大奇觀之一。
蒙兀兒式花園:
此花園是一個典型的波斯式花園(Persiangarden),位於主體前方,中央有一水道噴泉,而且有兩行并排的樹木把花園劃分成4個同樣大小的長方型,因為「4」字在伊斯蘭教中有著神圣與平和的意思。
陵墓主體:
主體建筑呈八角形,中央是半球型的圓頂,整座主體都以沙?賈汗最喜歡的白色大理石所建,而在白色的大理石上則鑲滿了各種顏色的寶石,拼綴成一些美麗的花紋與圖案。建筑時,在主體下方挖了18個井,每個井都以一層石頭、一層柚木的方式,把地基層層疊起,以減低地震對主體的傷害,可見沙?賈汗對皇后的愛護(hù)。陵墓內(nèi)部只靠室外透入的陽光照明,在大理石屏風(fēng)內(nèi)有兩副空石棺,而沙?賈汗與皇后的真正長眠地點是在地下另一土窖中。
清真寺:
在主體兩旁各有一座清真寺,以紅砂巖建筑而成,頂部是典型的白色圓頂,而興建這兩座清真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整座泰姬陵建筑的平衡效果,以達(dá)到對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