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伊立勛(1857~1940),字熙績,號峻齋、石琴,別署石琴老人、石琴館主,
生于清咸豐六年(1856年),室名石琴館,福建寧化人,秉綬后人。其父伊念曾是大書法家伊秉綬的兒子。伊立勛從小受家學熏陶,學識淵博,曾參加學試﹑縣試﹑院試名列前茅。光緒末年,他任無錫縣知縣。后在滬賣數(shù)十年,以漢隸見長。無論識與不識,無潤不書,此則有異于一般書畫家者。伊立勛書體篆隸行草都精通,但最為精湛還是漢隸。他的隸書繼承其祖遺風,淵雅古樸,意態(tài)從容,于嚴整、簡凈中顯機趣、活潑;著意于形式美感的意趣中,顯現(xiàn)筆意的沉郁超拔。因此,他的書法為許多人喜愛而收藏。抗戰(zhàn)期間卒,年七十外。
伊立勛書作
藝術(shù)特色
伊立勛從小受家學熏陶,學識淵博,伊立勛書體篆隸行草都精通,但最為精湛還是漢隸。他的隸書繼承其祖遺風,淵雅古樸,意態(tài)從容,于嚴整、簡凈中顯機趣、活潑;著意于形式美感的意趣中,顯現(xiàn)筆意的沉郁超拔。因此,他的書法為許多人喜愛而收藏;但他替自己立有一條規(guī)則:無論識與不識,無潤不書。說是“無潤不書”,但也有例外。民國十七年(1928年),陜西發(fā)生特大災情。據(jù)當年7月26日《申報》報道:“陜西災情奇重,餓殍載道,慘不忍觀!碑敃r,旅居上海的陜西籍著名書畫藝術(shù)家蒙壽藝等組織“陜?yōu)臅嬛c會”,發(fā)起書畫助賑活動。伊立勛慷慨地捐獻出自己的作品。與他一同捐贈書畫作品的有曾熙、于右任、張大千等百余名著名書畫家。
書法生涯
光緒末年,伊立勛任無錫縣知縣。不久國民革命成功地推翻滿清政府后,伊立勛便旅居上海,數(shù)十年以鬻字為生。民國18年,伊立勛書寫“德立道成功乃建,經(jīng)明史著澤攸長”的篆書聯(lián)。
這幅字聯(lián),規(guī)模老道,法度謹嚴,為書法愛好者所推崇。民國24年,伊立勛為梁同行書韓愈《論佛骨表》水墨紙本作跋。他在跋中提到:“近世研求象教,崇奉釋迦,湘陰郭振墉遂有《論佛骨表糾訛》之作,尋章摘句,攻訐甚嚴。其實三教仍歸一貫,門戶雖分,皆為大道。”伊立勛借跋也表明了他的處世為人立場。他說:“立勛以為,事貴持平,無煩多論,各爭門戶,道體何關(guān)!泵駠28年,繪畫大師吳湖帆原配夫人潘靜叔去世。吳湖帆為了感念潘氏,便以《綠遍池塘草》為題,向全國各界名流廣征圖詠。數(shù)月之間,收到吳純齋、劉海粟、張大千等名家的作品100多件;其中,伊立勛題曰:“鶯燕群飛憶早春,清詞麗句墨猶新。如何檢點妝臺冊,頓隔人天倍愴神。”民國29年,伊立勛病逝。
著作論述
伊立勛生前輯刊有《石琴吟館印存》等;所臨《天一閣本石鼓文》、《長垣本華山石》、《北宋本多寶塔》、《孫過庭書譜》曾由掃葉山房刊印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