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與著
文題為“窗”,線索為“窗”,文眼同樣是“窗”。作者設置的環(huán)境十分簡單:一個十分窄小的病房,一扇門,一扇窗,其他一概從略。人物只有兩個: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連姓名也沒有交代。兩個重病人在這狹小的天地里當然沒有什么驚心動魄的斗爭和錯綜復雜的糾葛,惟一的矛盾就是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病床。正是透過微觀世界中的這一矛盾,我們看到了善惡兩個靈魂的猛烈撞擊,那飛濺的點點星光中折射出了人生哲理、世態(tài)人情。臨窗的病人雖身患重病,但他熱愛生命,憑殘剩的精力、羸弱的病體和滿腔的熱情極力想像,描繪出一幅幅優(yōu)美的圖景,以此來激勵自己同病魔作頑強的斗爭;同時也用生機勃勃的人類活動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fā)病友的生之欲望,活之動力。在他的心目中,窗是他們兩人共同的財富,窗外的“春天”理應兩人共同享有。而不靠窗的那位病人,雖然每天下午津津有味地聽病友描述扣人心弦的球賽,浪漫的情侶散步,……充分享受了這段美好時光,但他卻不以此為滿足,他還強烈地渴望占有那扇窗戶。這雖然也是熱愛生活的愿望使然,但其核心卻是自私的。私心極度膨脹,最終導致采取見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然而,生活偏偏不肯饒恕他,他費盡心機得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一扇窗戶照出了兩個靈魂,表現(xiàn)出兩種截然相反的處世態(tài)度,揭示了人性的美與丑。由此可見,短篇小說欲求得令人震撼的藝術(shù)效果,它無需編造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甚至可以不去追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刻畫,只要善于從微觀世界中揭示人物豐富的內(nèi)在精神世界,看似簡單的一扇窗口,就可以成為我們窺視靈魂、認識人的復雜內(nèi)心世界的了望臺。
虛與實
《窗》的藝術(shù)構(gòu)思中最令人拍案叫絕的莫過于:在靠窗的病人嘴里栩栩如生的景象,到了不靠窗的病人眼里變成了光禿禿的一堵墻。這是對不靠窗的病人的丑惡靈魂的有力鞭撻。從藝術(shù)上講,又是虛與實的巧妙結(jié)合。運用虛的手法,正如繪畫中的空白藝術(shù),又似音樂中的休止符號,常常能取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shù)效果。窗內(nèi)的環(huán)境單調(diào),兩位病人的病情又很重,當然只能憑藉近窗這一優(yōu)勢來感受生命的活力?纱巴鈱崒嵲谠谥皇且欢鹿舛d禿的墻。這樣內(nèi)外單調(diào)的環(huán)境在靠窗的那位病人眼里為何能幻化成五彩斑斕、生動活潑的景象?能化實為虛的動力來自他對生活的滿腔熱望,他為了給他人帶來生命的歡樂和求生的力量,支撐著與另一位同樣沉重的病體,編織出美好的夢幻:
很顯然,這個窗戶俯瞰著一座公園,公園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著一群群野鴨、天鵝。公園里的孩子們有的在扔面包喂這些水禽,有的在擺弄艦艇模型,一對對年輕的情侶手挽著手在樹陰下散步。公園里鮮花盛開,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還有五彩斑斕、爭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盞草。……
這雖是心造的幻影,但只有以純潔的心靈、高尚的人格、滿腔的赤誠才能澆灌出絢麗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這充滿生機、安詳和諧、沸騰熱烈的生活之景。一個心中沒有春天的人,他的眼中同樣沒有春天。這虛幻的景象中包蘊著一個偉岸的形象,一顆美好的心靈。真是虛筆一處勝實寫無數(shù)。
當不靠窗的病人用自己的卑鄙手段揭開了窗外之謎時,這“光禿禿的一堵墻”的實景又產(chǎn)生了巨大的感染力。文章雖到此結(jié)束了,而留給讀者的想像卻很多。人們不禁要問:原來窗外的美景緣何而來?得到靠窗位置的病人該會想些什么?他的命運又將如何?實寫恰到好處,又引出虛筆無數(shù)。
正與反
《窗》的篇幅雖短,卻通篇巧用對比,從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內(nèi)涵。窗外雖然只有一堵光禿禿的墻,在靠窗的病人講來卻是那么富有生活情趣,那么娓娓動聽,這對他本身來說是“自欺”,對同伴來說卻是“為人”。可享受這美景的病人產(chǎn)生的想法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激,而是“挨著窗口的為什么不該是我呢?”這種自私者的嫉妒,進而發(fā)展為怨憤。這正如培根所說的,“嫉妒能把兇險和災難投射到他的眼光所注目的地方”,嫉妒者“只能用敗壞別人幸福的辦法來安慰自己”。為了排遣同伴的苦悶,靠窗的病人雖然沒有看到什么公園,卻盡自己的想像力在編造美景,用心可謂良苦,可當他生命垂危的時候,不靠窗的病人雖然醒著,卻兩眼盯著天花板紋絲不動,盡管只要舉手之勞,同伴就可轉(zhuǎn)危為安。從這里,我們看到了極端自私者的本性,他不惜以別人的生命為代價來擺脫自己心靈的困擾。兩個靈魂,一個那么崇高,一個卻如此卑下。那位靠窗的病人,在為同伴講述的時候是多么的幸福,在他離開人世的時候又多么的凄慘!
再看那位不靠窗的病人,當同伴生動地描述所“見”到的一切時,他聽得那么津津有味;當他心中最初涌出那可恥的想法的時候,他也為自己有這種想法感到慚愧,可他愈是克制,這種想法愈是強烈,最終由嫉妒而至怨憤,由怨憤而至殘忍。同樣都是熱愛生活,珍惜生命,他卻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同伴的死亡之上,這種“熱愛”充其量只是滿足自己的私欲。他心中的一星善良倏忽即逝,反襯出的是丑惡無比的靈魂。
《窗》的主題如此深刻而篇幅卻如此之短,其原因是它省去了一切可以省略的筆墨,如人物經(jīng)歷的介紹,人物的外貌描寫,人物性格的發(fā)展變化,人物心理活動的細微流程等,而把筆墨潑灑于人物心態(tài)和環(huán)境的對比上,塑造出兩個迥然相異的形象:道德品質(zhì)上的崇高與卑下,精神面貌上的光彩照人與污穢不堪,形成令人驚詫的強烈反差。
以上三組藝術(shù)辯證法范疇又具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和轉(zhuǎn)化功能。它以正與反的強烈對比作為全文的藝術(shù)結(jié)構(gòu)框架,以虛與實的對立統(tǒng)一作為藝術(shù)描述的基本手段,并輔之以欲抑先揚、相反相成的藝術(shù)筆法,最終達到微與著的辯證轉(zhuǎn)化:知微顯著,小中見大,一扇小小的窗戶中充溢著世態(tài)的炎涼,人情的冷暖。結(jié)尾處,“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那戛然而止的收煞,是猛甩之豹尾,正反、虛實、微著等三對辯證法范疇全部聚焦于此。它出人意料之外,然而,因其揭示了深刻的社會主題,便又進入情理之中。這樣,藝術(shù)辯證法就揭示出了思想辯證法,完成了全文思想和藝術(shù)之間的內(nèi)在轉(zhuǎn)化。
(選自《名作欣賞》1994年第2期)
二、互為表里,相選相生——《窗》的藝術(shù)辯證法(朱廣盛、劉孝焱)
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短篇小說《窗》,雖然只有1 200余字,但內(nèi)涵十分豐富。所以,當其譯文在1987年7月號的《外國小說選刊》發(fā)表后,不久即選入中學教材。初讀此文,覺得它像一泓清泉;再讀之,則如橄欖在口,愈嚼愈有滋味。誠如譯者劉根龍所言:“這篇小說文字簡潔,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讀來確實耐人尋味。對這篇小說,不同讀者可以作出不同的理解,如細細回味,也許可以悟出點人生哲理。”我們以為,這篇小說之所以產(chǎn)生出如此藝術(shù)效果,恐怕不僅僅是因為采用了“歐·亨利式筆法”,而且也因為它蘊含了豐富的辯證藝術(shù)。
原文
在一家醫(yī)院的病房里,曾住過兩位病人,他們的病情都很嚴重。這間病房十分窄小,僅能容下兩張病床。病房有一扇門和一個窗戶,門通向走廊,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經(jīng)允許,可以分別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來坐上一個小時。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則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當然,兩位病人都需要靜養(yǎng)治療。使他們感到尤為痛苦的是,兩人的病情不允許他們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讀書閱報,也不能聽收音機、看電視……只有靜靜的躺著。而且只有他們兩個人。噢,兩人經(jīng)常談天,一談就是幾個小時。他們談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戰(zhàn)爭中做過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刻焐衔绾拖挛,時間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來,開始一小時的仰坐。每當這時,他就開始為同伴描述起他所見到的窗外的一切。漸漸地,每天的這兩個小時,幾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內(nèi)容了。
很顯然,這個窗戶俯瞰著一座公園,公園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著一群群野鴨、天鵝。公園里的孩子們有的在扔面包喂這些水禽,有的在擺弄游艇模型。一對對年輕的情侶手挽著手在樹陰下散步。公園里鮮花盛開,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還有五彩斑斕、爭相斗艷的牡丹花和金盞草。在公園那端的一角,有一塊網(wǎng)球場,有時那兒進行的比賽確實精彩,不時也有幾場板球賽,雖然球藝夠不上正式?jīng)Q賽的水平,但有的看總比沒有強。那邊還有一塊用于玩滾木球的草坪。公園的盡頭是一排商店,在這些商店的后邊鬧市區(qū)隱約可見。
躺著的病人津津有味地聽這一切。這個時刻的每一分鐘對他來說都是一種享受。描述仍在繼續(xù):一個孩童怎樣差一點跌入湖中,身著夏裝的姑娘是多么美麗動人。接著又是一場扣人心弦的網(wǎng)球賽。他聽著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親眼看到了窗外所發(fā)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當他聽到靠窗的病人說到一名板球隊員正慢悠悠地把球擊得四處皆是時,不靠窗的病人,突然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為什么偏是挨著窗戶的那個人,能有幸觀賞到窗外的一切?為什么自己不應得到這種機會的?他為自己會有這種想法而感到慚愧,竭力不再這么想?墒牵涌酥,這種想法卻變得愈加強烈,直至幾天以后,這個想法已經(jīng)進一步變?yōu)榫o挨著窗口的為什么不該是我呢。
他白晝無時不為這一想法困擾,晚上,又徹夜難眠。結(jié)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醫(yī)生們對其病困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睜著雙眼盯著天花板。這時,他的同伴突然醒來,開始大聲咳嗽,呼吸急促,時斷時續(xù),液體已經(jīng)充塞了他的肺腔,他兩手摸索著,在找電鈴的按鈕,只要電鈴一響,值班的護士就立即趕來。
但是,另一位病人卻紋絲不動地看著。心想:他憑什么要占據(jù)窗口那張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聲打破了黑夜的沉靜。一聲又一聲……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聲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著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醫(yī)護人員送來了漱洗水,發(fā)現(xiàn)那個病人早已咽氣了,他們靜悄悄地將尸體抬了出去,絲毫沒有大驚小怪。
稍過幾天,似乎這時開口已經(jīng)正當?shù)皿w。剩下的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讓他挪到窗口的那張床上去。醫(yī)護人員把他抬了過去,將他舒舒服服地安頓在那張病床上。接著他們離開了病房,剩下他一個靜靜地躺在那兒。
醫(yī)生剛一離開,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掙扎著,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氣喘吁吁。他探頭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
續(xù)寫
1、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
頓時,他明白了——“假的!全是假的!那全是謊言!逼届o下來后,他的淚水開始從眼眶中一滴一滴地流淌 。他望著那堵光禿禿的墻發(fā)呆,他竭力想象著同室病友給他編織一切美麗的謊言的情景。
他開始責怪自己,他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莫大的羞愧,他的病情一天天地加重, 痛不欲生?墒,醫(yī)生對他的病情不得而知。白天,他總是呆呆的望著那堵墻;夜晚,他總是呆呆的望著天花板。
忽然,有一天,他又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念頭:自己一定要活下來!病友既然絞盡腦汁地為自己編織出了一個個美麗的謊言,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活下來,能戰(zhàn)勝病魔。“我不能辜負病友的希望,我一定要活下來!是我害死了病友,我恩將仇報!”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決定,是因為我只有活下來,才能更好地照顧他的親人,才能對得起死去的我的病友。
他不再像以前那樣總是發(fā)呆,而是同病魔作斗爭。白天,他總是堅持看一些鼓舞精神的小說;夜晚,趁醫(yī)院的工作人員下班休息了,他總是偷偷下床鍛煉,一次一次的跌到,可是他沒有放棄。一天天的日子過去了,他的病竟奇跡般地好轉(zhuǎn)了。
家人都非常開心,他終于戰(zhàn)勝了病魔,可以出院了。每一個醫(yī)生都為他的奇跡而高興,問他是怎么一回事。他只淡淡的回答了一句:“是謊言的力量,讓我從死神的懷抱再次獲得了新生,走向了天堂!睆拇耍麑Σ∮训募胰司拖駥Υ约旱募胰艘粯酉ば恼疹,一直到歸天。
2、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
他終于明白,什么公園,什么鮮花,什么球場,還有什么一排排的商店,根本就不存在。
他掙扎著躺下,眼睛盯著天花板,這是,沒有人陪他聊天,沒有人給他講故事,他感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孤獨感。
這種感覺再次讓他徹夜難眠,這種孤獨感漸漸變成了一種恐懼感,結(jié)果,病情非但沒有轉(zhuǎn)好,反而更嚴重了。
沒有休息幾天,病人便疲憊不堪,終于,他太累了,睡著了,而且,再也沒有醒來……
那一聲又一聲的痛苦的咳嗽聲中,那個被他“間接殺死”的近窗人走了進來,近窗人看到同伴被痛苦的折磨著,坐在另一個病床上,被同伴講著自己的經(jīng)歷,還有窗外那堵墻后面的事物。很普通的事物,在他心中,就變得十分美好。但他并不知道,此時的另一個人,早已咽了氣。
第二天早晨,醫(yī)護人員驚奇地發(fā)現(xiàn),病人直挺挺的坐在床上,雙眼微微睜著,望著窗外,身體僵硬,冰涼。另一個病床上,出現(xiàn)了一個人坐過的痕跡,而且,還保留著溫度。更離奇的是,窗外的那堵光禿禿的墻不見了,公園、鮮花、球場,還有商店,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