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獨立完成的著作
1、《民族地理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2、《云南稻作源流史》,民族出版社,2005年。
3、《文化與藝術:中國少數(shù)民族頭飾文化研究》,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05年。
4、《中國西南民族社會生活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5、《中國頭飾文化》,內(nèi)蒙古大學出版社,2007年。
與他人合作完成的著作
1、《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和發(fā)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2、《中國少數(shù)民族現(xiàn)狀與發(fā)展調(diào)查·苗族卷》,民族出版社,1999年。
3、《中國飲食史》(卷6),華夏出版社,1999年。
4、《中國少數(shù)民族革命史》,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
5、《中國少數(shù)民族禁忌大觀》,廣西民族出版社,1995年。
6、《中國民族史研究60年》(參與南詔史和侗族史的撰寫),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0年。
參與編撰的工具書
1、《中國軍事大辭典》,海南出版社,1992年。
2、《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3、《中國歷史大辭典·民族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責編著作
1、《中國社會科學總目提要》,梅小傲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學術論文
1、《試論南詔多源與多元的文化格局》,《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2、《中國少數(shù)民族頭飾文化的社會功能》,《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
3、《西南民族聚落的背景分析和功能探究》,《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
4、《關于民族社會生活史方法論的探討》,《學術月刊》,1999年第3期。
5、《稻作農(nóng)耕技術的演進——以云南稻作為例》,《古今農(nóng)業(yè)》,2004年第3期。
6、《民族的環(huán)境取向與地方性的生態(tài)認知》,《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7、《西南民族服飾文化的社會功能》,《四川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
8、《論隋煬帝對邊疆地區(qū)的開拓與經(jīng)略》,《四川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9、《中國古代狩獵巖畫的民族學解讀》,載《民族學報》(第八輯),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版。
10、《中國古代的民族融合》,《歷史教學》,2001年第8、9期。
11、《論〈徐霞客游記〉的民族地理學研究價值》,《遼寧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12、《西南民族服飾文化的多維屬性》,《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7年第3期轉(zhuǎn)載)。
13、《禮儀圈中的西南民族服飾》,《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
14、《唐初西洱河蠻的原始習慣規(guī)范》,《民俗研究》,1991年第1期。
15、《頭飾與人生禮俗》,《民俗研究》,1995年第1期。
16、《略論民族地理學的研究方法》,《貴州民族研究》,1995年第3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地理》1995年第9期轉(zhuǎn)載)。
17、《西南民族聚落的形態(tài)、結(jié)構與分布規(guī)律》,《貴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18、《影響西南民族聚落的各種社會歷史與文化因素》,《貴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19、《西南交通古道考》,《貴州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20、《稻作農(nóng)耕祭祀中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神靈觀念》,《貴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21、《谷魂信仰:稻作民最普遍的信仰形式》,《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22、《簡論隋文帝的治邊思想與治邊措施》,《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
23、《唐朝的邊疆局勢及御邊戍守體系的變化》,《貴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6期。
24、《南詔社會生活史管窺》,《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
25、《中國少數(shù)民族頭飾文化的多維屬性》,《中南民院學報》,1995年第3期。
26、《民族頭飾發(fā)生的思維基礎與社會基礎》,《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
27、《西南民族飲食的社會層次與飲食觀念》,《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年第5期。
28、《西南民族聚落的基本特性探微》,《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民族研究》1997年第12期全文轉(zhuǎn)載)。
29、《西南民族的住宅類型與建筑結(jié)構》,《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30、《民族大遷徙的地理環(huán)境因素研究——以中國古代民族遷徙為考察的重點》,《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31、《少數(shù)民族頭飾中的圖騰遺跡》,《云南民院學報》,1995年第3期。
32、《關于民族地理學學科體系建設中相關概念的辨析》,《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地理》2010年第6期全文轉(zhuǎn)載)。
33、《試論唐朝在邊疆民族地區(qū)推行的羈縻府州制度》,《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2期。
34、《試論苗族頭面服飾及其文化意義》,《廣西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
35、《中國少數(shù)民族發(fā)髻說略》,《廣西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
36、《略論瑤族頭飾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2年第6期轉(zhuǎn)載)。
37、《民俗學與民族社會生活史》,《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年第2期。
38、《關于民族地理學的概念及其實用價值》,《黑龍江民族叢刊》,1995年第2期。
39、《唐朝與邊疆民族政治聯(lián)系的兩種主要途徑:冊封與和親》,《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年第2期。
40、《南詔商業(yè)交換關系簡論》,《云南社會科學》,1991年第5期。
41、《民族學與地理學的歷史親緣關系》,《云南社會科學》,1995年第2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轉(zhuǎn)載)。
42、《民族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內(nèi)容》,《云南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地理》1996年第9期轉(zhuǎn)載)。
43、《試論南詔的軍事制度》,《思想戰(zhàn)線》,1992年第2期。
44、《民族聚落分類散論》,《思想戰(zhàn)線》,2001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1年第3期轉(zhuǎn)摘)。
45、《佛教禪宗興盛于大理的復合因素》,《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
46、《南詔文化積淀中的一種積極因素——擬唐試論》,《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47、《明清大理僧人類型及其心態(tài)》,《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3年第1期轉(zhuǎn)載)。
48、《南詔經(jīng)濟文化類型探微》,《云南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3期。
49、《徐霞客對西南民族聚落地理的考察》,《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5期。
50、《地名與民族的地理分布》,《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51、《從符號學的角度看民族頭飾藝術的美學特色》,《寧夏社會科學》,1997年第2期。
52、《民族地理學的學科體系及其與相關學科的關系》,《寧夏社會科學》,1998年第2期。
53、《民族社會生活史基本理論要論》,《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1994年第1期。
54、《中國各民族首飾物概說》,《青海社會科學》,1997年第4期。
55、《中國民族地理分布及其特點》,《民族論壇》,1996年第2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地理》1997年第1期轉(zhuǎn)載)。
56、《美洲民族構成及地域分布》,《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第2期。
57、《祿村農(nóng)民的消費心理和憂懼心理》,《楚州今古》,1989年第2期。
58、《南詔飲食文化簡論》,《云南學術探索》,1992年第3期。
59、《南詔對爨地的征服及其別都拓東的設置》,《昆明社科》,1991年第2期。
60、《簡述唐對邊疆民族事務的管理》,《昆明社科》,2006年第4期。
61、《梁啟超的民權思想》,《晉陽學刊》,1992年第4期。
62、《試論南詔官制》,《中國民族史論文集》(3),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4年。
63、《民族頭飾與舞蹈藝術》,《民族藝術研究》,1996年第4期。
64、《中國少數(shù)民族頭飾藝術美論》,《民族藝術研究》,1997年第6期。
65、《“巢居”與“穴居”:西南民族住宅形成與演進的兩種途徑》,《臨滄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1期。
66、《近代西方列強對中國南方民族地區(qū)的宗教滲透與侵入》,《臨滄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
67、《中日稻作文化比較研究——以照葉樹林文化為分析框架》,日本名古屋大學國際開發(fā)研究科,2003年4月。
68、《試論東北朝鮮族的稻作》,載櫻井龍彥編《東北アジア朝鮮民族の多角的研究》,ユニテ出版社,2005年。
69、《隋唐以前的云南稻作》,載羅賢佑等編《歷史與民族——中國邊疆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年3月。
70、《失地農(nóng)民上訪:問題、成因與對策——以長春、吉林、延吉三市為例》(與張時飛、段啟增、閆雷合作完成),《河海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71、《中國拔河的起源及其流變》(中、日、韓文),收入韓國靈山大拔河保存委員會編:《靈山綱的足跡》,韓國,2007年3月。
72、《中國古代的水崇拜及其文化內(nèi)涵》,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編《亞細亞江文化的保存與發(fā)展》,韓國,2006年7月。
73、《中國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祈雨儀式及其水神信仰》,韓國江原道民俗學會編《亞細亞江文化的多樣性與口碑文學》,韓國,2007年7月。
74、《中國山地民族的狩獵祭祀習俗及其所反映出來的神靈觀念》,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編《亞細亞山間民俗與狩獵文化》,韓國,2007年2月。
75、《歷史民族地理學視域下的輿地圖研究——以兩宋時期傳世地圖為考察重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11年)》,社科文獻出版社,2013年1月。
一般性文章
1、《一部獨創(chuàng)性的民族政治學——〈民族政治學〉一書評價》,《民族研究動態(tài)》,1994年第3期。
2、《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生活史的發(fā)展歷程和研究現(xiàn)狀》,《民族研究動態(tài)》,1994年第3期。
3、《南詔社會歷史與文化研究述略》,《民族研究動態(tài)》,1995年第3、4期。
4、《古滇文化:涅槃鳳凰——由撫仙湖古聚落遺止所想到的》,《科學中國人》,2001年第5期。
5、《“紀年翁獨健先生誕辰百周年座談會”述要》,《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
6、《中國稻作起源研究述評》,《中國民族史研究動態(tài)》2005年。
7、《民國時期對西南歷史地理的考察及民族地理學的發(fā)展》,《中國民族史研究動態(tài)》2006年。
8、《頭飾:來自幽深的精神世界的符號》,《民族團結(jié)》,1996年第3期。
9、《額與眉之飾》,《民族團結(jié)》,1996年第11期。
10、《腰帶:束縛與裝飾的統(tǒng)一》,《民族團結(jié)》,1997年第2期。
11、《“五四”故事:他們把生命永遠鑄進世紀之初》,《民族團結(jié)》,1999年第5期。
12、《一部值得推薦的文化學著作》,《中國民族》,2006年第4期。
13、《民族服飾:辨族別異的一種文化符號》,《民族大家庭》,1997年第1期。
14、《民族服飾:一種可供解讀的“典籍”》,《民族大家庭》,1998年第1期。
15、《“蛇”食與“鼠”食》,《民族》,1997年第3期。
16、《火塘:西南民族文化的傳承場》,《民族》,1997年第4期。
17、《瑤族頭飾:一個獨特的價值實體》,《民族》,1997年第5期。
18、《天然食庫:西南民族飲食的物質(zhì)基礎》,《民族》,1996年第9期。
19、《非洲民族地理分布》,《地理知識》,1995年第3期。
20、《人類的自殘性裝飾》,《百科知識》,1997年第8期。
21、《傣鄉(xiāng)蟲宴》,《旅游》,1998年第3期。
22、《百余年的南詔史研究述評》,收入《中國民族研究年鑒2005年》,民族出版社,2006年。
23、《民族地理學:新興邊緣學科的構想》,《社會科學報》2010年12月9日第5版。
24、《民族文物:一個涵蓋面極廣的概念》,《中國文物報》2002年11月15日。
25、《拔河之源:中國古代拔河簡介》,《讀賣新聞》(日文)2006年5月30日。
26、《“血”食》,《云南民族報》1997年4月28日第7版。
27、《歲月悠悠話眉飾》,《中國服飾報》1997年1月3日第4版。
28、《鼻唇之飾》,《中國服飾報》1997年1月10日第4版。
七、雜文
1、《優(yōu)待的“虐待”》,《北京晚報》1998年1月5日“文藝副刊”。
2、《車鳴馬嘶》,《北京晚報》1998年7月24日“文藝副刊”。
3、《從“抓周”談起》,《北京晚報》1997年10月20日“文藝副刊”。
4、《書店問答錄》,《北京晚報》1998年8月29日“文藝副刊”。
5、《薯香襲人》,《北京晚報》1998年1月21日“文藝副刊”。
6、《洗腳》,《泉州晚報》1998年12月22日“文藝副刊”。
7、《細品口香糖》,《北京晚報》1997年9月27日“文藝副刊”。
8、《周末躬親》,《北京晚報》1998年5月14日“文藝副刊”。
9、《善待近鄰》,《北京晚報》1997年12月1日“文藝副刊”。
獲獎情況
1、《民族地理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4月版),入選首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受到表彰;2012年9月,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
2、《云南稻作源流史》(民族出版社,2005年3月版),獲2009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010年第七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
3、《中國西南民族社會生活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獲2004—2006年度中國民間文藝學術著作三等獎。
4、《西南民族服飾文化的多維屬性》(《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年第2期),獲年度期刊優(yōu)秀論文獎。
5、《民俗學與民族社會生活史》(《黑龍江民族叢刊》,1998年第2期),獲年度期刊優(yōu)秀論文二等獎。
6、《歷史民族地理學視域下的輿地圖研究——以兩宋時期傳世地圖為考察重點》,獲社科院民族所2011年青年學術論壇論文二等獎。
7、《細品口香糖》(《北京晚報》1997年9月27日“文藝副刊”),1998年4月獲第六屆“北京雜文獎”三等獎。
另外,參與編寫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革命史》(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2001年獲第五屆國家圖書提名獎及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第四屆優(yōu)秀科研成果追加獎;參與編撰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999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yōu)秀科研成果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