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趙希海,男,漢族,1937年生,中共黨員,吉林省紅石林業(yè)局退休工人。2006年,趙希海被評為“感動吉林十大人物”;2007年,被國家綠化委員會評選為全國綠化獎?wù)芦@得者;同年,他還被評為“綠色年度人物”。他是“綠色年度人物”中年齡最大的,也是惟一的工人獲獎?wù)摺?017年3月10日,趙希海因病去世,享年78歲。
頒獎詞
回歸大山是伐木工的心愿。當(dāng)趙希海放下斧子拾起樹種時,實現(xiàn)的是一種救贖,拯救的不僅僅是自己。當(dāng)綠色變得單調(diào)和枯萎時,它刺痛了我們的麻木和欲望。16年,汗水、淚水和苦水相偎依,誓言因此崇高而莊嚴。山路彎彎,冬天里的白色行將褪盡綠色涌來,純潔而美麗的色彩把老人高高托起,趙希海,大山深處的一座路標(biāo)。 “只要能爬得動,我就要植樹”
簡介
2007年綠色中國年度人物-趙希海
18年來,趙希海將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獻給了這片綠色的大山。
經(jīng)常有人問他,你這么大歲數(shù)了,為種樹吃了不少苦,也賺不到錢,圖啥?趙希海老人高聲地告訴他們:“植樹造林是造福子孫后代的事,不管多難、多苦、多累,只要我能爬得動,我就要植樹!”
如今,在趙希海老人的影響下,非法開地、亂砍濫伐的現(xiàn)象在紅石林業(yè)局批洲林場得到了遏制,人們關(guān)愛大自然、愛護環(huán)境的意識逐漸增強。
人物履歷
趙希海1962年起從事林業(yè)生產(chǎn)建設(shè)。20多年里,他伐過多少棵樹,留下多少根樁,連他自己都沒有計算過。1989年,當(dāng)了半輩子伐木工的趙希海退休了。此時,他宣布了一個“重大的計劃”:“要在70歲前,為國家義務(wù)植樹10萬株!泵鎸胰瞬唤獾哪抗猓w希海解釋道:“我覺得人活著總要有點價值。過去我伐樹,現(xiàn)在有時間了要抓緊補上,只砍不栽,山都禿了,咱子孫后代還有啥出路?”
趙希海把“償還”當(dāng)做對大山的承諾,當(dāng)成有生之年的最大責(zé)任。他背起鐵鍬干糧,踏上了義務(wù)植樹的征程。
退休后的第一個春天,趙希海把造林的第一個戰(zhàn)場設(shè)在距家3公里的八卦嶺上。為了給這片荒山披上綠裝,他從林場要來了4.6萬棵樹苗,給自己下了“死任務(wù)”,每天必須種1000棵樹。為此他每天凌晨4點就出發(fā),背上背筐,扛著鎬頭,再揣上幾片去痛片和胃藥。
餓了吃口干糧,渴了喝口山泉。風(fēng)雨無阻地在八卦嶺上苦干了一個半月,趙希海終于完成了“死任務(wù)”?粗4.6萬棵幼樹在風(fēng)中搖曳,他一個人坐在山坡上笑了。
大山見證了趙希海18年間開拓出的綠色事業(yè)。18年,他義務(wù)植樹17萬多株,成活11萬多株。
造林任務(wù)
林場每年都有春季造林任務(wù),趙希海植樹的“主戰(zhàn)場”都是荒山荒地、人們毀林開墾的小片地、林中空地,塊塊都是一些人想開荒種地、但趙希海卻想植樹拼搶的“硬骨頭”。為啃“硬骨頭”,他每年都要經(jīng)歷幾場植樹“爭奪戰(zhàn)”。
有一年春天,當(dāng)?shù)匾粋老農(nóng)要在一塊過林空地上種參,趙希海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晝夜不停地搶先植上了4000棵水曲柳。過了兩天,他去一看,水曲柳被拔了個精光。那老農(nóng)還罵罵咧咧:“地也不是你家的,我想種啥就種啥。”趙希海也不示弱:“地是國家的,我為國家種樹,你刨完我還得種。”兩人對峙3個多小時,對方才退縮。
八卦嶺附近有片林地,是一些人眼里的“肥肉”。他們見趙希海在那里栽樹,就讓他停下來,留著開荒種地。看趙希海不答應(yīng),對方要給他點“顏色”瞧瞧。趙希海毫無懼色,高喝道:“地是國家的。在還林地上干別的,就是占國家便宜,官司打到哪兒我都不怕!睘榱吮W∧菈K地,趙希海在八卦嶺上守候了3個多月。
植樹育苗
實現(xiàn)了對大山的承諾,趙希海心中又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想法:爭取為山上準(zhǔn)備100萬棵好樹苗!在林場的支持下,與林場辦公樓隔河相望的那片澇洼甸子,成為他的試驗場。
為了將這片澇洼地改造成育苗基地,趙希海又拿出了當(dāng)年種樹那股勁頭,每天割除枯死樹,清理樹根、樹枝、草皮,他整理出了兩畝多肥沃的土地。為了防澇,他將土地整理成一條條三米寬十幾米長的地格子,將土里的石頭、樹根一點點揀干凈,又從別處挑來黑土,這塊地讓他收拾得整整齊齊。
趙希海用的樹苗不在林場植樹的計劃之內(nèi),細心的他把目光瞄向了野生的水曲柳樹苗。冬天,趙希海和兒子走進深山,冒著嚴寒采集了100多斤的黃菠蘿和水曲柳樹種。夏季,他蹲著跪著爬著在圃地里為小苗薅草,像呵護自己的孩子。趙希海說:“只要自己能動,植樹育苗就不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