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端木蕻[hóng]良 (1912.9.25——1996.10.5)現(xiàn)代著名作家 小說家,原名 曹漢文,又名 曹京平,曾用 筆名黃葉﹑ 羅旋﹑葉之林﹑曹坪等。1912年 9月25日生于 遼寧昌圖,滿族。1928年入 天津南開中學(xué)讀書,接受了進步思想的影響。1932年在 清華大學(xué)學(xué)習期間﹐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聯(lián)盟﹐同時開始文學(xué)創(chuàng)作活動,發(fā)表小說處女作《母親》。1933年開始創(chuàng)作 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為三十年代 東北作家群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力作之一。 抗日戰(zhàn)爭和 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先后在 山西﹑ 重慶等處任教﹐在重慶﹑香港﹑上海等地編輯《文摘》副刊﹑《時代文學(xué)》雜志﹑《大剛報》副刊《大江》﹑《求是》﹐長期從事進步的文化工作。積極投身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主要有長篇小說《大江》、《大時代》、《上海潮》、《科爾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諸多中短篇小說,其中《新都花絮》、《風陵渡》、《紅燈》、《紅夜》、《雕鶚堡》等篇都是有影響的佳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 端木從香港回到北京。從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農(nóng)村、工廠和部隊深入生活,并創(chuàng)作了《墨爾格勒河》、《風從草原來》、《花一樣的石頭》等大量謳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1960年5月與鐘耀群結(jié)婚。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熱情和更勤奮和更勤奮的創(chuàng)作加入了新時期文學(xué)的發(fā)展歷程,先后寫出了《懷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隨筆,《江南風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說,而尤以長篇小說《曹雪芹》影響卓著。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內(nèi)外頗多贊譽。1980年,端木當選為北京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1984年當選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與夫人鐘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國當代文學(xué)史上又添重筆。1996年10月5日,這位跨越現(xiàn)當代文壇的遼寧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歲。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科爾沁旗草原》《 大地的!贰洞蠼贰督巷L景》,短篇小說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風陵渡》,童話《星星記》,京劇《戚繼光斬子》《除三害》,評劇《羅漢錢》《梁山伯與祝英臺》及長篇歷史小說集《曹雪芹》等,為世人所流傳。同時,文章《土地的誓言》被錄用為七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第9課。
賞析
《大地的!愤@部小說,便是一首因敵人的侵略而被鮮血涂抹得更為凄艷的黑土地的史詩,是一部“建造中國農(nóng)民的青銅雕像。”
于是,我們更加理解了 端木在創(chuàng)作“大地的海”那一瞬間的感覺──只有母親才能補償他精神失落的平衡;也理解了東北漢子那充滿激情的聲音“生我的母親,也是美麗的”。
可以這樣說,端木的《大地的海》從不同的層面和視角,寫了土地的母親般的悲劇命運的真相。實際上,對“土地”的戀情,是端木創(chuàng)作《大地的!返恼鎸嵭睦韯右。他失去了故鄉(xiāng),來到上海,更感到無比的寂寞和對家鄉(xiāng)的懷戀,也更激起了他為土地戰(zhàn)斗到底的激情:
……多么豐饒,多么美麗,沒有人能忘記了她,神話似的豐饒,不可信的美麗,異教徒的魅惑。我必為它戰(zhàn)斗到底。比拜倫為希臘更要熱情。
對失去了的故鄉(xiāng),他有著深沉的懷念和惦掛。端木在呈示一種現(xiàn)場感的同時,也把歷史的情境和語境氛圍傳達給讀者。端木把需要付出的最后的生命力量想像成“母親把初生的嬰兒的肚臍帶埋藏了,報告大地的兒子已經(jīng)來到人間,這便是人與地所立的永約,是有記號的”。
謳歌、保衛(wèi)母親般的土地是《大地的海》的主題,從苦難的生命體驗到對祖國的摯愛,端木的生命意識和自然意識在小說里得到了融會升華。他以民族的文化審美視野,寫出了一個母親與兒子的生死命運:只有這樣的母親,才能為兒子們一代又一代地提供自強不息的生命意志,提供民族性格的本能;只有這樣的兒子,才能為他驕傲的母親肝腦涂地,化作泥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