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九韶
青少年時期的錢九韶,嚴承庭訓,刻苦自勵,勤奮向?qū)W,“經(jīng)書日誦數(shù)千言,皆能通曉大意”。誦讀經(jīng)典,不知疲倦,日讀數(shù)千言,過目成誦,出語輒驚其長老!八[文章,悉通大意。 “夜則篝燈吟誦,達旦不輟,故每試必列前茅”,少年時,縣試、院試均為第一名。年甫弱冠即已詞壇樹幟,為鄭、滎、密一帶八學之冠。他才思敏捷,文不加點,日可得詩數(shù)十首,每一詩出,輒相與傳誦,詩賦名重一時。早年寫的《蘆花))詩,被當時文人交口稱贊,使他一舉成名。由于他善寫蘆花,于是人們就送他個雅號,稱他“錢蘆花”。從此名聞中州,聲震京師,海內(nèi)以詩為名者,皆知密縣有個“錢蘆花”。試選他的兩首《蘆花》詩為例,略作分析,有助于從中了解錢九韶人生片斷和一時思想情感。
其一
無內(nèi)容
江鄉(xiāng)叢薄戀依依,底事天涯處處飛。
無內(nèi)容
短草灣頭隨葉落,斜陽渡口趁帆歸。
無內(nèi)容
擬將桃梗無根蒂,認作楊花有是非。
無內(nèi)容
淺水船中人不覺,醒來雪片滿蓑衣。
無內(nèi)容
其二
無內(nèi)容
跌蕩輕團似轉(zhuǎn)蓬,長干十里斷橋東。
無內(nèi)容
只愁撲地粘寒雨,故愛凌虛漾晚風。
無內(nèi)容
淡不著香秋色里,飄無定所雁聲中。
無內(nèi)容
可憐自露凄凄赴,冷落伊人半畝宮。
這里選的兩首《蘆花》詩,第一首是寫詩人初春時節(jié)的一次郊游,也許是訪友,也許是與朋友一起郊游,突出表現(xiàn)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悅之情。詩歌寫到水灣的“短草”,寫到落葉,寫到斜陽、寫到渡口,寫到歸帆,也許詩人是訪友歸來,喝醉了酒,所以他“擬將桃梗無根蒂,認作楊花有是非!彼砭齐鼥V,睡臥在船中,不知此身為何物,人間的繁瑣和污濁更不復存在,完全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自己的身心與大自然交會融合,如此不知過了多久,醒來的時候,他的蓑衣上落滿了如同雪片的蘆花。這是多么自然而又多么有情趣的人生!第二首,突出寫自己的凄清境況。前四句寫野草被風吹的飄飛不定,長干十里的斷橋東側(cè),野草隨風飄飛如轉(zhuǎn)蓬,清涼的秋雨將它們沾濕在地,然而他們并沒有凄傷,依然深愛著陵虛中的晚風。后四句贊美那些野草雖無花的香艷,但秋色中自有它的淡雅,雖然秋風勁吹寒雁凄切,自己身無定所,但比起那位在白露凄凄之中,沿河岸尋覓伊人的詩人以及冷落“半畝宮”的伊人不是還好嗎?詩歌的最后兩句,詩人明顯化用了《詩經(jīng)·秦風·蒹葭》中的詩意和境界。錢九韶不僅才華出眾,對父母也異常孝順,從不對父母大聲說話,生活上關(guān)懷備至,深得鄉(xiāng)民稱贊。父母在世時,從不遠游,令父母擔心。中年父母去世后,他除了哀思父母之外,全身心致力于讀書,省吃儉用,積下錢到大梁書院拜師,結(jié)交名流,希圖通過游學,使學業(yè)有進,參加科舉考試,取得一官半職,改善境況,光耀門庭。然而,終因鄙薄八股文,雖多次參加鄉(xiāng)試,皆名落孫山。自少年得中秀才,終其一生仍是秀才。他也并不以為然,終生不得志,身處逆境,但從不消沉,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崇高的品格。晚年一面勵志治學,一面專心授徒,先后掌教梁園,主講檜陽書院,教學認真,誨人不倦,多所成就。他的弟子中優(yōu)秀者有的考中了進士,有的成為當時有影響的著名學者。在封建社會里,政治黑暗,門閥森嚴,強弱相凌,世態(tài)炎涼,現(xiàn)實與理想的對立,使他總感到自己生不逢時,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但密縣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始終滋潤著他的心田。密縣為祝融之墟,西周鄶國、春秋鄭國先后在這里建都,更有溱、洧兩條歷史名河,這里曾上演過一幕幕精彩的人生話劇,傳說祝融為火神,他造福于遠古人,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錢九韶生于斯長于斯,從小就熟知這些歷史故事。祝融、周公、孔子都是父親最敬畏的人,從小就教他讀圣人書,為民主宰。儒家學說中積極進取的思想在他的頭腦中深深扎下了根,他衷心服膺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治平理論,認為這是知識分子的責任。他堅守圣人教導:“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1]他在《雙柏行》一詩中寫到:
印月軒中風謖謖,撲落柏子滿地綠。
無內(nèi)容
拾來藝種洧之陽,三年翠葉始紛郁。
無內(nèi)容
爾時家祭初告成,移將雙木對兩楹。
無內(nèi)容
有如仲時方年少,何時方稱棟梁名。
無內(nèi)容
于今屈指三十載,風霜冰雪顏不改。
無內(nèi)容
皮膚皴作老龍鱗,虬干聳作凌云彩。
無內(nèi)容
交柯聯(lián)枝濃蔭布,全因從前培植固。
無內(nèi)容
殷勤寄語后來人,愛此佳樹須保護。
無內(nèi)容
從來樹人如樹木,根深葉茂無傾覆。
不見臨安大樹枝,文錦千秋照天目。[2] 詩人以門前柏樹自勵勵人,希望自己也希望子孫像柏樹一樣植根堅固,枝葉繁茂,無傾覆之患。他終生就是這樣要求自己,一直積學不輟,等待機會,希望做一番事業(yè)。然而嚴酷的現(xiàn)實不僅不給他機會,反而把他逼到近乎絕望的境地。他窘困潦倒,不得不老死林下,做一個只會賦詩抒愁的文人。光陰荏苒,佳人易老,轉(zhuǎn)眼到了暮年,壯志難酬,夢里摸遍寶劍,也只是劍生指寒。他疾病纏身,借酒澆愁,每當酒酣之時,便情不自禁地高聲吟誦著自己的詩句:“侯贏抗可用,誰是信陵君?”詩人的悲憤之情千載之下仍能深切感受得到。錢九韶由于出身貧寒,仕途多舛,長期處于社會低層,和貧苦農(nóng)民有著相同的命運。他目睹統(tǒng)治階級的窮奢極欲,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愛與憎的情感自然流露于筆端。他的不少詩篇大都敢于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給統(tǒng)治階級以無情鞭笞,對民間疾苦表示出無限同情和深切關(guān)懷。他不僅關(guān)懷民眾,而且學識淵博,精通時藝和古學體,尤其擅長詩賦,喜作五七言詩。他熱愛生活,擅長用詩歌來反映社會生活,尤其當時提倡“躋唐蹂宋,”他繼承唐代詩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但不蹈襲前人。他效法杜甫和自居易,敢于面對現(xiàn)實,據(jù)事名篇,不假思索,隨即而成。他寫的諷喻詩感情真摯,反映人民苦難生活深刻。詩歌風格秀拔密麗,樸質(zhì)簡潔,摒棄浮艷之風,要求能有補風教,歸于性情之正,在寫作實踐中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如《筑城謠》:
城垣塌盡土沒隍,盜賊夜上縣君堂。
無內(nèi)容
縣君聞之色倉皇,慨捐清俸筑城墻。
無內(nèi)容
三百青銅木尺五,三分雪花一板土。
無內(nèi)容
良吏分明特辛苦,惡役騷擾惡如虎。
無內(nèi)容
役衣裘,百姓愁;役食肉,百姓哭。
無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