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
安帝西巡,阿母王圣、中常侍江京等并請屬于堂,堂不為用。掾史固諫之,堂曰:“吾蒙國恩,豈可為權(quán)寵阿意,以死守之!”即日遣家屬歸,閉B441上病。果有誣奏堂者,會帝崩,京等悉誅,堂以守正見稱。 永建二年,征入為 將作大臣。四年,坐公事左轉(zhuǎn)議郎。復(fù)拜魯相,政存簡一,至數(shù)年無辭訟。遷汝南太守,搜才禮士,不茍自專,乃教掾史曰:“古人勞于求賢,逸于任使,故能化清于上,事緝于下。其憲章朝右,簡核才職,委 功曹 陳蕃?镎韯(wù),拾遺補(bǔ)闕,任主簿應(yīng)嗣。庶循名責(zé)實,察言觀效焉!弊允俏\求當(dāng),不復(fù)妄有辭教,郡內(nèi)稱治。時大將軍 梁商及 尚書令 袁湯,以求屬不行,并恨之。后廬江賊迸入弋陽界,堂勒兵追討,即便奔散,而商、湯猶因此風(fēng)州奏堂在任無警,免歸家。
年八十六卒。遺令薄斂,瓦棺以葬。子稚,清行不仕。曾孫商, 益州牧 劉焉以為 蜀郡太守,有治聲。
白話文篇
王堂,字敬伯,三臺人,東漢官員,官至汝南郡太守。
王堂步入仕途后,初任谷城(山東平陰西南)縣令,治理有道,政績頗佳。漢安帝永初年間(107年-113年),西羌人屢屢侵犯今重慶一帶,朝廷連年攻討均未能平息亂局。此時,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官員共同舉薦谷城縣令王堂任巴郡(今重慶)太守。
王堂到任后,撥亂致治,招賢納士,很快平息亂局,深得百姓擁戴。益州刺史 張喬專門表奏朝廷,舉薦王堂善于治政,才能出眾,王堂因此調(diào)任右扶風(fēng)郡(今陜西境內(nèi))太守。公元124年, 漢安帝出巡時,朝廷一些權(quán)貴秘密謀反,欲拉攏王堂。王堂拒絕,稱自己蒙受國恩,不可為權(quán)貴所屈,于是棄官返鄉(xiāng)以死相守。 漢安帝病重時,便有人誣告王堂不忠;安帝病逝,一些謀反的權(quán)貴被誅,王堂才得以洗清罪名,并以“守正”為人所稱道。
漢順帝繼位后,王堂再次進(jìn)京為官,后調(diào)任汝南郡(河南上蔡)太守。王堂在汝南期間,搜納賢士,委以重任。后因與大將軍 梁商交惡,受其誣告,王堂罷官歸家,86歲時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