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黃兆希(1928~1967年),曾名兆瑞,民國17年(1928年)1月出生羅源縣起步鄉(xiāng)。民國38年7月畢業(yè)于福州三一中學。求學期間接觸進步書刊,積極參加羅源同學會主辦的進步刊物——《弋林》活動,撰寫文章抨擊時弊,揭露國民黨政府。
人物生平
民國38年8月,解放軍長江支隊第4大隊南下干部駐防三一中學,省委決定派李季等人往羅源工作,遂在該校找到羅源籍學生黃兆希,了解羅源情況,嗣后一同赴羅,行軍中黃既當向?qū)в之敺g。羅源縣、區(qū)人民民主政權(quán)建立后,黃被派到羅源初中工作,任生活指導委員會主任兼政治課教師。 1950年初,羅源土地改革開始,為配合人民政府進行宣傳發(fā)動工作,黃兆希積極協(xié)助學校組織文藝宣傳隊,排練話劇《血淚仇》等,并親自扮演苦大仇深的男主角,深入農(nóng)村巡回演出,以喚醒民眾階級覺悟。同年3月,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4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入黨后,更加忠誠積極,從教員到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黨支部書記,十幾年如一日,為教育事業(yè)傾注了全部心血。1959年黃被提任為校長時,羅源一中正處于起步狀態(tài),黃發(fā)動師生員工群策群力,揭矛盾、找差距,針對薄弱環(huán)節(jié),采取有效措施,對學校各項工作進行全面整頓,提出學校工作要以“教書育人”為本,培養(yǎng)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人才的教育思路,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zhí)行。注意發(fā)揮集體智慧,依靠全體師生員工辦好學校,提出“加起來,超過人家”的口號,號召全校樹立“一盤棋”思想,且身體力行,得到全校上下熱烈響應。
專長及成就
黃善于做人的工作,不拘一格選人才,先后從外地引進12位教師,后來均成為教學骨干。同時,大膽使用新教師,善于用人之長,避人之短。黃對教師的生活、疾病、婚姻等無不關懷備至,1962年精簡人員,羅一中縮編11人,黃派員多方聯(lián)系,使被精簡人員全部得以妥善安置。黃平易近人,對待學生親如子侄,有時還特地到寄宿生宿舍住宿,了解學生情況,對經(jīng)濟困難學生時有扶助,師生關系甚為融洽。 黃兆希治學嚴謹,講求實效。在指導教學工作中提出“教學要實干加苦干,一步一腳印,三步一回頭,梳完辮子,照照鏡子”;“對外地、外校經(jīng)驗要根據(jù)自己實際選擇吸收,還要補上自己的長處,要做到:人家有的,我們也有,人家沒有的,我們還有,才會有較快較大進步”。注意抓好“雙基”教育,充分調(diào)動教與學雙方積極性,經(jīng)常深入教學第一線,始終未脫離教學工作,不斷摸索教學規(guī)律,總結(jié)教學經(jīng)驗,從而使羅源一中教學質(zhì)量得到迅速提高。1959~1966年為國家培養(yǎng)輸送300多名大學生,升學率達60%以上。1961年羅源一中被列為全省14所重點中學之一,先后4次被評為全省高考紅旗單位,被譽為“山區(qū)教育的一面紅旗”。 黃兆希由于工作成績卓著,曾3次被評為羅源縣先進教育工作者和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擔任縣文教工會主席10余年;當選為羅源縣四屆、五屆、六屆人委委員;曾兩次被評為工會工作積極分子。1960年出席省文教群英會。同年6月羅源一中被評為省教育先進單位,黃作為代表赴京出席全國文教、衛(wèi)生群英會,為羅源教育事業(yè)贏得最高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