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提起封建時代的后妃、許多人都對她們沒有好印象。確實,我國歷史上后妃憑借自己的特殊身份,營私結(jié)黨,擾亂朝綱,甚至禍國殃民的事情,時有發(fā)生。然而,也有一些后妃,賢慧有德,深明大義,為清明政治、穩(wěn)定社會起了積極作用。 東漢明德馬皇后(公元39年-79年),是伏波將軍馬援的小女兒,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東南)人。馬援不僅是一代名將,更是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也是當之無愧的智者。當時最有勢力的三股力量中,割據(jù)隴西的隗囂是他的同鄉(xiāng),對他信任無比,言聽計從,而占據(jù)蜀中的公孫述則是他的同學,待他也是殷勤無比,許以封王?伤J為這兩人都不會成氣候,偏偏投向了素不相識的劉秀。劉秀初見他時,很謙虛,說:卿遨游二帝之間,見到你令我自慚形穢。馬援說出一句既令后人驚訝、也為后人佩服的話,他說:當今之時,并不只是君選擇臣,而臣也要選擇君。這話有些離經(jīng)叛道,很有些現(xiàn)代味道。馬援有許多名文、名句流傳后世,如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都是他激勵自己的話,而他的《誡子侄書》更是為人處世的寶典。
然而馬援雖是智者,卻善于謀生前而不善于謀死后,他晚年得罪了光武帝劉秀的女婿梁松,當時馬援正受到光武帝的寵幸,梁松只能懷恨在心。當馬援最后一次出征五溪時,因感染瘴氣死于軍中,光武帝派梁松代領(lǐng)軍隊,梁松借機百方陷害馬援,光武帝聽信讒言,非常生氣,奪去馬援的侯爵和官印,應該給的待遇也全部取消。 京城各貴族見馬家失勢,借機欺負馬家。馬援的侄子馬嚴不忿,上書光武帝,請求讓馬援的女兒入宮作諸王妃,想用這個方法振興馬家。光武帝或許還念著馬援的舊情,便選了馬援的小女兒入太子宮,就是后來的明德皇后。
生平
少年老成。馬皇后少年喪父,長兄早早夭折,母親藺夫人悲傷過度神情恍惚不能料理家務,十歲的她當家作主處理日常事務,驅(qū)治奴仆,不管是家庭內(nèi)部事物還是與外界的關(guān)系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如同成人。開始的時候沒有人知道這件事,后來知道這些都是一個十歲的孩子所為無不刮目相看。
寬厚仁愛。因皇后無子,顯宗就命人抱來賈貴人所生的孩子令皇后養(yǎng)之,并對皇后說,人并非要自己生的孩子才好,重要的是看你有沒有愛心養(yǎng)孩子,皇后深表贊同并付諸行動;屎蟊M心養(yǎng)育,付出的辛勞不必親生母親少,而孩子(即漢肅宗)也恩性天生與母后一點間隙都沒有,如同親生。只此一點就令歷朝所有的后宮嬪妃仰視。不說遠的,就說漢初的呂后,只因戚姬屢次差一點就讓自己的孩子趙王替代太子,于是在漢高祖去世后,呂后專權(quán)毒死了趙王如意并砍去戚姬的手足挖去眼睛搗毀耳朵使之成為人彘,其殘忍的手段令她的兒子孝惠帝恥為人君,終日不朝郁悶而死。再有漢成帝時的趙飛燕皇后為了自己能永霸后宮,在自己無子的情況下,竟然伙同成帝害死后宮的孩子而令成帝無嗣。當然后宮之爭歷來很多這里不一一贅述。
秉公處事。顯宗時所連坐入獄的人很多,皇后每次一想起入獄者甚多無不戚然感嘆,所以一有機會就勸諫皇帝要有愛人之心,以仁愛治天下;实凵钣懈杏|于是律法有所減緩,有時皇帝為了試探她往往與之商議朝中事情,每次皇后都依據(jù)事情的正常順序和情理來推斷從不假一己之私,這使她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日隆,久久不衰。
不徇私情。歷來后宮之貴必然使外戚權(quán)重,像呂后在獨子去世后為了能把持朝政竟然把諸呂封候,史稱呂氏專權(quán);其中僅漢朝一王皇后就使外戚封侯最多的有十人;衛(wèi)子夫立為皇后之后,衛(wèi)氏家族曾有五人為侯,當時天下有歌謠說:“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視衛(wèi)子夫霸天下!”馬皇后獨與他們不同。
建初元年
肅宗想給舅舅們封爵,太后(即馬皇后)不聽。第二年夏天大旱,諸臣工以為是不封外戚之故,因此上奏應依舊典封外戚。太后下詔說,過去王氏同時有五人為侯,也沒聽說有雨旱的天氣應驗。再者如竇嬰田分之類,集寵貴于一身,入相為候,侍寵而驕,恣意橫行,才有滅族之災,為后世不恥。所以先帝謹慎,不讓外戚入主機要部門。我為天下母,卻衣著帛布,無香熏首飾之類,衣食起居不講究排場,但求夠用而已,只是想以身作則,愿上行下效起表率作用。以為外戚見了必傷心自責,埋怨自己太過奢侈。沒想到的是,前幾天見到他們衣著鮮亮,門前車如流水馬如游龍,環(huán)顧周圍的宮人,穿著打扮都比他們差遠了。之所以沒有遷怒于他們,只是免了他們的年俸,是希望他們能悔過自新,不要懈怠有憂國憂家的思想。知臣莫若君,何況親戚呢!我不可以上負先帝的旨意,下虧先人的德教,重襲西京之禍!所以堅決不許!
肅宗勸請道,太后誠然謙虛謹慎,為何不讓臣子給三舅一點恩惠?何況大舅年齡大了,另兩個舅舅身體又不好,如果不封侯,他日豈不讓臣子有刻骨的遺憾嗎?!
太后(即馬皇后)回答說,我反復考慮這件事,意在尋求兩全之策,哪里是想讓自己保有謙讓的美名而讓皇帝有不封外戚的嫌疑。過去竇太后想封王皇后的兄長時,丞相上書言稱漢高祖有約定,若無軍功非劉氏不封侯,F(xiàn)在馬氏家族無功于國,哪里能同陰皇后和郭皇后之家相比呢?我常常觀察富貴之家,名利重疊,就像再結(jié)實的樹木其根必受傷害,名重之家必有災禍一樣。況且人之所以愿封候,也只是想上不愧先人,下求溫飽而已。而今,先人受四方敬拜,衣食有國家供給,哪有不足之處?!還非得要封侯嗎?!現(xiàn)在國家連連遭災,谷價倍增,我正晝夜憂愁這件事,哪有閑心封侯!我計已決,免談!若以后國泰民安生活富足了再議不遲。
過了四年,國富民強,肅宗再次封外戚,太后無言,只是召集外戚訓誡道,我少年時只求讀書不考慮命之長短,今天老了還要告誡自己不要太貪婪,之所以教導你們是想讓你們和我有同樣的志向,不要讓我們在瞑目的時候有所遺憾。為何到老了卻不能遵從我的意愿呢?于是他的兄弟不得以受封之后辭官回家頤養(yǎng)天年。
縱觀古代歷朝外戚封侯者能保全家族的寥寥無幾,呂氏家族的覆滅暫且不說,就是以軍功起家權(quán)傾朝野,五人封侯,受寵三十八年的衛(wèi)子夫家族最后也只剩下一個襁褓中的史皇孫。因此馬皇后此舉不能不說是英明的。當然像竇皇后那樣尋有德養(yǎng)之人教導馴化外戚使其遵紀守法作一有德教之人也未嘗不可。
育人有方。對于平常德謙有素養(yǎng)的人,皇后賞以財物并予以嘉獎;如有犯小錯誤的就嚴厲批評;再有奢侈浪費不服法度者就開除祖籍遣返故里,于是外戚無有驕縱侍寵之人,朝野無有驕橫恣意之臣,德謙具備蔚然成風。
我私自認為在馬皇后的這些品德之中,最為重要的是寬厚仁愛和不徇私情。
在漫長的歷史朝代中歷來母以子貴,后宮中無子卻居后位而不被傾覆者寥若晨星,非大智大愛者不能為之!君不知為爭奪后位互相殘殺乃至家族因此覆滅者數(shù)不勝數(shù),卻不如馬皇后以愛修德得以母儀天下后世傳頌。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古諺語在馬皇后身上絕對不適用?v觀古今能如馬皇后如此明智者有幾人?今天懲治腐敗,一旦一貪官落馬,往往其親戚朋友同學被牽連者甚眾,都因依靠大樹好乘涼,卻不知樹大也招風哪!
馬援受誣獲罪后,平時僚友除同郡鄉(xiāng)親前云陽縣令朱勃一人詣闕上書為馬援訟冤外,再無一人敢于出頭仗義執(zhí)言。馬援靈柩運歸,更無一人來吊,人情冷暖,使馬援兄子馬嚴悲憤不已,憶起援姑姊妹曾并為成帝婕妤葬予延陵的往事,嚴稟告嬸母同意進女掖庭以求后福。時其三堂妹,大者十五,次者十四,后才十三,書上,蒙旨恩準,派宮監(jiān)至援家選女,后最為韶秀,乃被送入東宮服侍太子。后雖還年幼,但奉承陰后,旁接同列,態(tài)度和婉,禮節(jié)修備,得到上下喜愛。
光武帝駕崩后,太子繼位,是為明帝,封她為貴人,她不悍不妬,極得明帝的寵愛,但日久未育,心懷憂戚,明帝命她抱養(yǎng)宮中嬪嬙賈氏(后的前母姊女,與她仝時送入宮中,未得封號)所生嬰兒為子,并撫慰她道:“人未必當自己生子,能盡心撫育抱養(yǎng)的孩兒,往往還會勝過自己親生的呢!”于是她無比興奮,盡心撫育,勞瘁過于所生,孩兒逐漸長大了,果然母慈子孝,始終無纖介之間。
永平三年,有司奏請立后為天下母,明帝含笑不言,靜候陰太后決擇,陰太后微嗔道:“這還不是明擺著的嗎?馬貴人德冠后宮,立她為后,誰能不服呢?”陰太后一錘定音,她于是被正式冊立為皇后。自被正式冊立為皇后后,雖增加了一分尊嚴,但她仍謙遜和藹如初,非逢大典盛裝外,仍常衣大練,裙不加緣,朔望之日,諸姬主入宮朝見,望后衣疏粗,反疑為綺縠吳錦,就近視之,皆粲然微笑,后笑著解釋道:“此繪特宜染色,我穿慣了,覺得非常舒服!”諸姬主聞之莫不嘆息;因皇后如此儉樸,后宮貴人嬪嬙們從此都不敢過于奢侈!
后性嫻靜,待人寬和,服侍明帝無微不至,又性喜讀書,“易”、“春秋”、“ 楚辭”、“周官”、“董仲舒書”等無不精通,明帝與之相處,覺得有了共同語言。因她從來未以私事求帝,所以明帝不慮她干政,有些朝廷政事,大臣們議而不決的,明帝每每與她談起,她皺眉考慮片時,往往能條分縷析,相當中肯,明帝聽后常頻頻頷首表示贊許!
為了表彰中興功臣,明帝特就南宮云臺中圖繪中興二十八位名將的畫像(史稱云臺二十八將,后又加上四位,實為三十二位)以垂千秋,但因馬援系皇后之父,雖冤情已白,仍不列入,一日,明帝與皇后觀覽那二十八將畫像時笑問皇后道:“卿父功大,冤情已白,今因卿故,避嫌不列,卿有意見嗎?”皇后也笑答道:“陛下圣明!對外戚嚴格些是應該的!功勞自有公論,與立不立畫像關(guān)系不大!”
永平十五年,明帝翻閱輿圖,將封諸王子,其封地只及上輩諸王的一半大,后在旁故意問道:“諸子只食數(shù)縣,于制豈不太儉了嗎?”明帝聞言不悅道:“難道愛卿有意見嗎?”后至此才大笑起來道:“妾是故意這么問的,陛下圣明,諸子就是不該與上輩諸王比,何況封地過廣,所收賦稅過多,容易養(yǎng)成他們驕奢淫逸之風,反而對他們不好!”明帝也笑起來道:“愛卿什么時候也學起說反話來了?諸子的封地雖只有上一輩諸王的一半大,但年收賦稅也有二千萬了,夠他們足食足衣有余了,再多了,真的反會害了他們呢!”
當時楚王英大獄連年不斷,眾犯互相證引,牽連來,牽連去,以致坐案系獄者日見其多,后慮其多濫,勢必造成多量無辜的冤獄,乘間向明帝談及,明帝感悟,夜起彷徨,翌早乃嚴飭廷尉迅加嚴格甄審,不得妄肆證引牽連,楚獄中無辜牽連者大多得到降宥,莫不歡天喜地感謝皇恩。
永平十八年秋,明帝得病不起,在東宮前殿告崩,在位十八年,享年四十八歲,年已及冠的太子劉炟繼位,是為章帝,尊馬皇后為皇太后;按宮中制度,諸貴人當遷居南宮,太后惜別,各賜王赤綬,加安車肆馬,白越三千端,雜錦二千匹,黃金十斤,臨別并一再叮嚀:有空隨時可來說話,勿受宮規(guī)所限!
太后自撰“顯宗起居注”削去兄參醫(yī)藥事,章帝不解,請于太后道:“黃門舅(馬廖時任黃門衛(wèi)尉,另二舅馬防、馬光并任校尉)旦夕理先帝湯藥幾達一年,既未褒異,今又不錄其勤勞,這不是太過份了嗎?”太后笑道:“吾不欲后世之人知先帝親后家之人,故不著其事!”
太后對外家一貫嚴格以求,太夫人之葬,起墳微高,太后以為言,兄廖等即時減削,外親有謙素義行者,輒假藉溫言,賞以財位,如有纖介,則先見嚴格之色,然后加譴,太后素儉,有次過濯龍門,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如游龍,跟隨蒼頭衣飾均甚華麗,心中憤怒,初次但絕其歲用以示儆戒,以后遇美車服等不軌法度者便絕其屬籍,遣歸故里。于是內(nèi)外從化,再不敢有任何逾軌行為了!
建初元年,章帝欲封爵諸舅,太后不許。明年大旱,言事者以為系不封外戚所致,有司因此上奏:宜依舊典!太后下詔坦明心跡道:“言事者所云是有私心的!是為了媚朕以求多福的!試向往昔王氏五侯,一日俱封,其時黃霧四塞,不聞有澍雨之應;又田蚡竇嬰貴顯橫恣,傾覆之禍為世所傳;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樞機之位,諸子之封,皆令半楚、淮陽諸國,常謂:u2018吾子不當與先帝子等!u2019今有司奈何欲以馬氏比陰氏呢?……吾為天下母,豈可上負先帝之旨,下虧先人之德,重蹈西京敗亡之禍呢?”章帝省詔悲嘆,又再次向太后請求道:“漢興,舅氏之封侯,猶如皇子之封王,此皆有祖宗之成例可援,況且衛(wèi)尉年尊,兩校尉有大病,似應趁此吉時加封,不可稽留,免使臣兒以后遺恨終身!”太后反問道:“高祖有約,無軍功,非劉氏不侯,帝汝難道不知嗎?今馬氏無功于國,豈得與陰后、郭中興之后等同呢?今馬氏外家祭祀則受四方之珍,衣食則蒙御廚馀資,已勝過一般官吏多多,目下數(shù)變異,榖價數(shù)倍,吾憂惶晝夜,不安坐臥,此時如加封外家更為不合時宜,倘一旦陰陽調(diào)和,邊境清靜,然后行帝汝之志,那時吾當含飴弄孫,不復關(guān)政了!“
建初四年,天下豐稔,四方無事,章帝遂封三舅廖、防、光均為列侯。廖等三人并加辭讓,愿就關(guān)內(nèi)侯,太后以與帝有言在先,不便再阻,但外家封侯畢竟與自己心愿相左,認為同胞兄弟不能體會她的心愿跟她同一志向,因之,居常怏怏不樂。日久生病,兄廖等聞之惶愧不安,除不時入宮問安外,皆受爵位而退歸第,藉慰太后之心。
議政去世
當時新平主家的御者不慎失火,火勢延及北閣后殿。太后認為是自己的過失,起居不樂。當時正準備拜謁原陵,她自認守備不慎之過,愧見陵園,于是不肯動身前往。起初,太后的母親埋葬,起墳略微高了一些,太后為此說了話,其兄馬廖等人立即把墳減削到合適的程度。她的外戚當中有謙虛樸素仁義品行的,她就給予好言褒獎,賞給財物官位。如有細微的差錯,她的臉上先表現(xiàn)出嚴峻的神色,然后加以譴責。對于那些乘坐好車穿著華貴而不遵守法度的人,太后便斷絕其屬籍關(guān)系,遣返他回鄉(xiāng)下種田。廣平王、巨鹿王、樂成王所使用的車騎樸素,沒有金銀的裝飾,漢章帝把此事稟告太后,太后立即賜給他們錢每人五百萬。于是宮內(nèi)宮外都歸從教化,穿著如一,諸家皇親國戚惶恐小心,其程度比永平年間倍加嚴重。于是便設(shè)置織布房,在濯龍園中植桑養(yǎng)蠶,并且多次前往觀看,以此為娛樂。太后還經(jīng)常與漢章帝朝夕談論國家政事,以及教授諸位小王子,論說經(jīng)書,敘述生平經(jīng)歷,使后宮終日和睦。
公元79年(建初四年),全國糧食豐收,邊陲也沒有戰(zhàn)事,漢章帝于是便封他的三位舅舅馬廖、馬防和馬光為列侯。三人都推辭不受,愿意就任關(guān)內(nèi)侯,領(lǐng)受爵號而不受封地。太后聽說此事之后,說道:“圣人設(shè)置教化,各有不同的方式,這是因為知道人的性情沒有人能使它整齊一致。在我年輕力壯的時候,只是羨慕古人青史留名,不顧生命的長短。現(xiàn)在雖然已經(jīng)年老,還是遵循u2018警戒貪得u2019的古訓,不肯濫封親戚,所以我日夜憂懼如同時刻面臨危險,想著自己貶抑謙下。居住不要求安逸,膳食不追求飽足。希望能以這種做法,不辜負先帝的恩寵。我所以要教化勸導我的兄弟,共同遵守這一志向,是想使我在瞑目之時,不再有什么遺憾。哪里料到老來的志向還不肯聽從呢?看來是一定要留下千年的長恨了!”她的哥哥馬廖等人不得已,接受了封爵后又辭退爵位回家。
同年,太后臥病在床,她不信巫術(shù)小醫(yī),多次敕令禁止禱告祭祀。公元79年(建初四年)六月三十日,太后逝世,終年四十余歲,謚號明德皇后。七月初九日,與漢明帝合葬在顯節(jié)陵。
軼事典故
車水馬龍這則成語從馬太后詔書中的話簡化而來,它形客車馬往來 繁華熱鬧的場景。
公元77年(建初二年)的夏天,發(fā)生了大旱災。一些大臣又一上奏說,所以大旱,是因為不封外戚的緣故。他們再次要求分封馬氏舅父。馬太后還是不同意,并且為此專門發(fā)了詔書,詔書上說:“凡是提出要對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獻媚于我,都是要從中取得好處。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關(guān)系?要記住前朝的教訓,寵貴外戚會招來傾覆的大禍。先帝不讓外戚擔任重要的職務,防備的就是這個。今后,怎能再讓馬氏走者路呢?” 詔書接著說:“馬家的舅父,個個都很富貴。我身為太后,還是食不求甘,
明德皇后(左)
穿著簡樸。左右宮妃也盡量儉樸。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下邊做個樣子,讓外親見了好反省自己?墒,他們不反躬自責,反而笑話我太儉省。前幾天我路過娘家住地濯龍園的門前,見從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請安的,車子像流水那樣不停地駛?cè)ィR匹往來不絕,好像一條游龍,招搖得很。他們家的傭人,穿得整整齊齊,衣服綠色,領(lǐng)和袖雪 白;看看我們的車上,比他們差遠了。我當時竭力控制自己,沒有責備他們。他們只知道自己享樂,根本不為國家憂愁,我怎么能同意給他們加官進爵呢?”
《后漢書·明德馬皇后紀》:前過灌龍門上,見外家問起居者,車如流水,馬士口游龍,侖頭衣綠,領(lǐng)袖正氣顧視御者,不及遠矣。
人物評價
總評
明德皇后的一生謙遜樸實、知書識禮、明理達義。由于她的行為舉措,對明帝、章帝兩朝的政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被后人敬仰不已。馬皇后不但創(chuàng)下了皇后著布衣的范例,還留下了成語“車水馬龍”,是歷代皇后娘娘學習的表率。[22]《續(xù)列女傳》稱贊她“在家則可為眾女師范,在國則可為母后表儀”。[23]
歷代評價
《后漢書》論曰:“故馬、竇二后懼稱德焉。”[24]
《后漢書》:“后時年十歲,干理家事,敕制僮御,內(nèi)外咨稟,事同成人!盵24]
馬氏堂兄馬嚴:“孝順小心,婉靜有禮。”[24]
史書記載
《后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第十上》[24]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馬援,封新息侯,官至伏波將軍。
母親:藺夫人
兄弟
馬客卿[
馬防,封潁陽侯,官至光祿勛。
馬光,封為許侯,官至衛(wèi)尉。
丈夫
漢明帝劉莊,東漢第二位皇帝。
養(yǎng)子
漢章帝劉炟,東漢第三位皇帝。
明德馬皇后
明德馬皇后
明德馬皇后
明德馬皇后
明德馬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