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
車爾尼雪夫斯基不但是俄國著名作家,而且是19世紀60年代反對沙皇農奴制度的代表人物和先進思想的啟蒙者。他的活動曾經得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的高度評價。列寧稱贊他“從50年代起直到1888年,始終保持著完整的哲學唯物主義的水平”。
早年
車爾尼雪夫斯基于1828年7月24日出生在伏爾加河畔的薩拉托夫市。他在童年時代就浸沉于人民的生活之中,親眼目睹了農奴制度的黑暗和殘酷。這激起了他對這種腐朽制度的強烈不滿和憎惡,對他以后革命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學畢業(yè)后不久,車爾尼雪夫斯基便在彼得堡投身革命運動。他無情地揭露和抨擊地主迫害農奴的罪行,號召農民們團結起來,對沙皇和地主階級采取有組織的行動。他的活動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仇視。1862年7月7日,車爾尼雪夫斯基遭到逮捕,并被投入彼得堡羅要塞的單人牢房。
囹圄鎖不住他的革命理想
彼得堡羅要塞是1703年彼得大帝下令建造的,建成后沙皇政府就把它變成了一座殘酷黑暗的政治監(jiān)獄,高爾基也曾在這里坐過牢。堅固的牢墻剝奪了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人身自由,但卻鎖不住他的革命思想。身陷囹圄的車爾尼雪夫斯基憑借堅韌不拔的革命精神,利用一切可能繼續(xù)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極艱苦的條件下,他創(chuàng)作了被稱為生活教科書的長篇小說《怎么辦?》。這部作品是19世紀俄羅斯的古典主義杰作之一。它通過獨特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作家的政治、哲學和美學觀點。車爾尼雪夫斯基通過自己的作品宣傳唯物主義,揭露反動勢力,教育讀者行動起來改造黑暗現實,建立沒有人剝削人的新社會。車爾尼雪夫斯基深知,在遭受審查的雜志中,特別是當反動政府用全力來鎮(zhèn)壓革命民主主義運動的時候,刊登一部廣泛批評舊世界的作品是不可能的。因此,他的作品,采用了伊索寓言式的語言,以曲折的手法,用描寫男女愛情的情節(jié)進行偽裝,巧妙地通過了沙皇書報檢查機關,被準許在《現代人》雜志上發(fā)表。當小說的部分章節(jié)發(fā)表后,立即引起了許多先進人物的注意。人們爭相傳看,熱烈討論,從中受到鼓舞和教育。
震撼沙皇
《怎么辦?》問世以后,沙皇政府才發(fā)覺他們上了當。負責審查《現代人》的檢查官被撤職,小說被禁止出版。但是已經出版的雜志早已在群眾中到處傳閱,它的手抄本也在人民中廣泛流傳。小說還被譯成了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在國外出版發(fā)行。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沙皇當局判處7年苦役,并且終身流放西伯利亞。
最后的苦難
1864年5月19日,在彼得堡的拉特寧廣場上進行了侮辱性的褫奪公民權的儀式。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捆在“恥辱柱”上,胸前掛著寫有“國事犯”字樣的牌子,劊子手在他的頭頂上把長劍折成兩段,隨后,把他押送到西伯利亞服苦役。20多年后,1889年6月,車爾尼雪夫斯基才得到許可回到故鄉(xiāng)薩拉托夫。多年的監(jiān)禁生活損害了他的健康,4個多月后,1889年10月29日,這位偉大的作家離開了人世。
名言名句
要使人成為真正有教養(yǎng)的人,必須具備三個品質:淵博的知識,思維的習慣和高尚的情操。知識不多,就是愚昧;不習慣于思維,就是粗魯和蠢笨;沒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不應當怕弄臟自己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