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張謙宜(1650—1733)名張莊,字謙宜,一字稚松,號山農、山民,晚年自稱山南老人,以字行世。松山張姓后裔,膠州城水寨人,晚年遷居今屬膠南的南鄉(xiāng)松山子,清朝著名經(jīng)學家、方志學家、文學理論家、古文家和詩人。他出身于學問世家,自幼深受家庭熏
人物生平
陶,加之天分極高,少年時代便“以詩名負其雄才推到一世”;中年博覽群書,“尤潛心宋儒性理之學”;晚年考中進士,做過康熙四皇子胤禎的老師,本可以做官,因癡迷于學問,故閉門潛心著書。為此,康熙賜其“山東學究”匾額。張謙宜著作很多,除當世編輯成集外,“未及纂錄者凡數(shù)百卷”。他的著作內容包括經(jīng)史、地理、詩文、理論、方志、譜牒、傳記等,數(shù)量之大,范圍之廣,在山東膠州學者中首屈一指,在明清山東學者中也少見。 張謙宜考中進士后,在禮部謀了一個閑職。他是一個老學究,把心思全用在著書立說上,根本不留戀官場。康熙見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便請他做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老師。張謙宜執(zhí)教甚嚴,不避權貴,視皇子如平民。一次四阿哥讀書不用功,被他毫不客氣地以跪磚頂碗處罰。這事傳到康熙那兒,龍顏大怒,怒斥道:u2033我兒子學為天子,不學亦為天子!u2033這位來自山東膠州的老先生只認死理,竟觸龍顏反駁道:“學為堯舜之君,不學為紂桀之君!”康熙心里雖然惱火,但又不得不承認這個老學究說的不無道理,只好拂袖而去。 張謙宜做了幾年皇子的師傅,他學問淵博,執(zhí)教嚴厲,使四阿哥和十四阿哥學業(yè)大進,得到康熙的稱贊?滴醢l(fā)現(xiàn)他很貧窮,就想讓他發(fā)點外財,便將一位貪官逮捕了,并聲稱只有四阿哥的師傅講情才能釋放,那意思明擺著是讓張謙宜揩點油水。貪官的家人立即攜著千兩銀票去雍王府拜見張謙宜。一進屋,張謙宜正在聚精會神地看書,來人把銀票遞上去,并說明原委。張謙宜眼不離書,把銀票用袖子拂到地上,說了聲“該殺”?滴踔篮,嘆了口氣道:“唉,這個山東學究真乃書呆子!我原想讓他做幾年官,看來確實不是做官的料,就讓他教一輩子書吧!庇谑牵滴跽偎氲,鼓勵了一番,又送他不少禮品,然后讓他回家教書。張謙宜聽說讓他回老家膠州,竟高興地向康熙連磕三個響頭。 康熙死后,四阿哥胤禎做了皇帝,是為雍正。雍正登基后,忽然想起了自己的恩師張謙宜,如果不是他當年嚴格要求,使自己學到了比別人更多的知識和道理,怎么能勝出眾兄弟順利登上皇帝寶座呢?他下詔讓老師進京做官,也好享幾年榮華富貴。遠在膠州的張謙宜聽到雍正要召他入京的消息,嚇得心驚肉跳,以為是自己當年對四阿哥要求太嚴格,現(xiàn)在學生當了皇帝要治老師的罪,便在當天夜里吞金扣子自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