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杜讓能

    杜讓能

    杜讓能(841—893年) ,唐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字群懿。咸通進士。歷官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興元時為宰相。昭宗立,任太尉。后因禁軍攻李茂貞兵敗,昭宗諉過于他,迫死。

    人物生平

         杜讓能(841年—893年)字群懿。唐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人。杜如晦七世孫,父杜審權(quán)。咸通進士,在宣武王唐鋅府里當(dāng)推官。歷官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興元時為宰相。昭宗時任太尉。有子杜光義,次子杜曉。

    生平介紹

       杜讓能(841~893年),唐末大臣。字群懿。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市)人。懿宗咸通十四年(873)登進士第,初仕咸陽尉,次年任宣武節(jié)度使王鐸的推官。歷佐淮南節(jié)度使劉鄴、興元鎮(zhèn)節(jié)度使牛蔚,調(diào)入朝歷任右補闕、侍御史、起居郎、禮兵二部員外郎等職。

      唐僖宗廣明元年十二月(881),黃巢起義軍攻人關(guān)中,僖宗逃往成都,杜讓能隨行,三遷為中書舍人,不久又召充翰林學(xué)士。他文筆流利,才思敏捷,擬辦詔令,毫無差錯,由此得僖宗賞識,遷為戶部侍郎。黃巢義軍退出長安,光啟元年(885)三月,讓能隨僖宗返還京城,升為禮部尚書,進階銀青光祿大夫,封建平縣開國子,食邑500戶。再轉(zhuǎn)兵部尚書、翰林學(xué)士承旨。是年冬,大宦官田令孜挾僖宗下詔,將安邑、解縣兩池鹽稅收歸于神策軍,觸犯了河中節(jié)度使王重榮的利益,王重榮不從命,田令孜便調(diào)禁軍和邠寧等鎮(zhèn)兵馬討伐王重榮,以朱玫為帥。王重榮聯(lián)合沙陀李克用的兵馬在沙苑打敗了朱玫,朱玫反而又和王重榮、李克用聯(lián)合攻入長安,燒殺搶掠,僖宗倉惶出逃,經(jīng)鳳翔、寶雞至漢中。杜讓能一路跟隨,護衛(wèi)于僖宗左右,深得僖宗寵信,被擢同平章事,加授金紫光祿大夫。

      朱玫入長安,立襄王李煜為皇帝,各地守令十之六七皆聽命,僖宗及其隨行大臣在漢中得不到貢賦,生活支用陷入困境,僖宗束手無策,淚流不止。杜讓能立時建議派重臣去河中,說服王重榮。僖宗采納他的意見,派他去河中,王重榮被說動,愿資助,僖宗一行方得到給養(yǎng)。光啟二年十二月(887),朱玫被部將王行瑜殺死,襄王逃跑,僖宗返回長安,將杜讓能拜特進、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集賢殿大學(xué)士,封襄陽郡公,食邑2000戶。

      當(dāng)初朱玫立李煜為帝時,留在京城未逃出的官員,很多擔(dān)任了朱玫所授的官職。僖宗回京后,有司提議要將這些官員全部處死刑,杜讓能提出反對。他說,這些官員多是受朱玫的威脅不得已而為,應(yīng)當(dāng)從輕處理。這樣,救了多數(shù)官員的性命。

    杜讓能

      文德元年(888)一月,昭宗李曄奪得帝位,賜讓能“扶危啟運保義功臣”,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右仆射,封晉國公,賜鐵卷。次年(龍紀(jì)元年,889)初,汴、蔡二州平定,他升為左仆射,監(jiān)修國史、判度支。大順元年(890)正月,昭宗郊禮畢,將讓能進位司徒。次年正月,拜太尉、太清官使、弘文館大學(xué)士、延資庫使、諸道鹽鐵轉(zhuǎn)運等使,加食邑千戶。是年十月,左軍中尉、大宦宮楊復(fù)恭逃漢中,與節(jié)度使楊守亮舉兵為亂,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欲吞山南,不得詔命,出兵平亂,昭宗改命茂貞為興元(治今陜西漢中市)節(jié)度使,另派徐彥若任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不服,上章責(zé)斥朝廷。昭宗怒,于景福年(893)命嗣覃王為招討使,率三萬禁軍送徐彥若赴任。宰相崔昭緯與讓能不和,暗中派人告知李茂貞,言稱出兵皆杜讓能的主張。李茂貞出兵打敗禁軍,乘勝進至三橋(今西安市西郊三橋鎮(zhèn)),聲言討伐杜。昭宗無奈,賜杜讓能自盡,時年53歲。

     

    代表事件

           昭宗因為李茂貞表辭不遜,無法忍受,打算發(fā)兵進攻李茂貞,杜讓能反對說“茂貞地大兵強,而唐力未可以致討;鳳翔又近京師,易以自危而難于后悔,佗日雖欲誅晁錯以謝諸侯,恐不能也!。昭宗不聽,下令讓能率禁軍三萬人,直逼鳳翔。茂貞以六萬兵馬截?fù)。后禁軍大敗,茂貞要求詔殺宰相,二十日,處死西門君遂、李周潼、段詡等三人。李茂貞不退兵,揚言進兵京師,乘勝至三橋。讓能自知必死,曰“臣請歸死以紓難。”昭宗流淚曰:“與卿決矣!”又將杜讓能貶為雷州司戶。十月乙未,賜死杜讓能及戶部侍郎杜弘徽兄弟。

    史籍記載

    舊唐書

      讓能,咸通十四年登進士第,釋褐咸陽尉。宰相王鐸鎮(zhèn)汴,奏為推官。入為長安尉、集賢校理。丁母憂,以孝聞。服闋,淮南節(jié)度使劉鄴辟掌記室,得殿中,賜緋。入為監(jiān)察。牛蔚鎮(zhèn)興元,奏為節(jié)度判官。入為右補闕,歷侍御史、起居郎、禮部、兵部員外郎。蕭遘領(lǐng)度支,以本官判度支案。

      黃巢犯京師,奔赴行在,拜禮部郎中、史館修撰。尋以本官知制誥,正拜中書舍人。謝日,面賜金紫之服,尋召充翰林學(xué)士。六飛在蜀,關(guān)東用兵,征發(fā)招懷,書詔云委。

      讓能詞才敏速,筆無點竄,動中事機,僖宗嘉之,累遷戶部侍郎。從駕還京,加禮部尚書,進階銀青光祿大夫,封建平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轉(zhuǎn)兵部尚書、學(xué)士承旨。

      沙阤逼京師,僖宗蒼黃出幸。是夜,讓能宿直禁中,聞難作,步出從駕。出城十余里,得遺馬一匹,無羈勒,以紳束首而乘之。駕在鳳翔,朱玫兵遽至;僖宗急幸寶雞,近臣唯讓能獨從。翌日?拙暤攘呷酥。邠師攻關(guān),帝幸梁、漢,棧道為石協(xié)所毀,崎嶇險阻之間,不離左右。帝顧謂之曰:“朕之失道,再致播遷。險難之中,卿常在側(cè),古所謂忠于所事,卿無負(fù)矣!”讓能謝曰:“臣家世歷重任,蒙國厚恩,陛下不以臣愚,擢居近侍。臨難茍免,臣之恥也;獲捍牧圉,臣之幸也!敝涟,加金紫光祿大夫,改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時朱玫立襄王稱制,天下牧伯附之者十六七,貢賦殆絕。朝士才十?dāng)?shù)人,行帑無寸金,衛(wèi)兵不宿飽。帝垂泣側(cè)席,無如之何。讓能首陳大計,請以重臣使河中,諭王重榮以大義,果承詔請雪,以圖討逆。京師平,拜特進、中書侍郎,兼兵部尚書、集賢殿大學(xué)士,進封襄陽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駕在鳳翔,李昌符作亂,倏然變起,讓能單步入侍。時朝臣受偽署者眾,法司請行極法,以戒事君。讓能固爭之,獲全者十七八。昭宗纂嗣,賜“扶危啟運保乂功臣”,加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左仆射,封晉國公,增邑千戶,仍賜鐵券。誅秦宗權(quán),許、蔡平定,加司空、門下侍郎、監(jiān)修國史。昭宗郊禮畢,進位司徒、太清宮使、弘文館大學(xué)士、延資庫使、諸道鹽鐵轉(zhuǎn)運等使,加食邑一千戶。明年,冊拜太尉,加食邑一千戶。

      自大順已來,鳳翔李茂貞大聚兵甲,恃功驕恣。會楊復(fù)恭走山南,茂貞欲兼有梁、漢之地,亟請問罪,詔未允而出師。昭宗怒其專,不得已而從之。及山南平,詔授以茂貞鎮(zhèn)興元,徐彥若鎮(zhèn)鳳翔,仍割果、閬兩州隸武定軍。茂貞怒,上章論列,語辭不遜。又與讓能書曰:宰相之職,外撫四夷,內(nèi)安百姓。陰陽不順,猶資燮理之功;宇宙將傾,須假扶持之力。即萬靈舒慘,四海安危,盡系朝綱,咸由廟算,既為重任,方屬元臣。況今國步猶艱,皇居未壯。曩日九衢三市,草擁荒墟;當(dāng)時萬戶千門,霜凝白骨。大廈傾欹而未已,沉疴綿息以無余。皆云非賢后無以拯社稷之危,非真宰無以革寰區(qū)之弊。

      今明公舍筑入夢,投竿為師,踐履中臺,制臨外閫,不究興亡之理,罕聞沉斷之機。蓋意有所不平,心有所未悟,輒思上問,愿審臧謀。竊見楊守亮擅舉干戈,阻艱西道,將圖割據(jù),吞并東川。居巴、干為一窟豺狼,在梁、漢致十年荊棘。果聞敗衄,尋挫兇狂。既前去而不諧,思卻歸而無地。當(dāng)?shù)琅c邠州見為隔絕綱運,方舉問罪兵師,忽聞朝廷授武定之雙旌,割果、閬之兩郡,未審是何名目?酬何功勞?紊大國之紀(jì)綱,蠹天子之州縣,非惟取笑于童稚,抑亦包羞于馬牛。自謂奇謀,信為獨見。伏慮是明公賞兇黨無君之輩,挫忠臣奉國之心。要助奸邪,須摧正直。又聞公切于保位,利在安家。商量不自于中書剸割全通于內(nèi)地。雖知深奧,罕測津涯,亦聞駭異群情,頗,是喧騰眾口。其悖戾如此。

      京師百姓,聞茂貞聚兵甲,群情洶々,數(shù)千百人守闕門。候中尉西門重遂出,擁馬論列曰:“乞不分割山南,請姑息鳳翔,與百姓為主!敝厮煸唬骸按朔俏崾,出于宰相也!闭炎谂,詔讓能只在中書調(diào)發(fā)畫計,不歸第。月余,宰相崔昭緯陰結(jié)邠、岐為城社,凡讓能出一言,即日達(dá)于茂貞、行瑜。茂貞令健兒數(shù)百人,雜市人于街。崔昭緯、鄭延昌歸第,市人擁肩輿訴曰:“岐帥無罪,幸相公不加討伐,致都邑不寧。”二相輿中喻之曰:“大政圣上委杜太尉,吾等不預(yù)!笔泻厘胶熓煲,又不之識,因投瓦石,擊二相之輿。崔、鄭下輿散走,匿身獲免。是日,喪堂印公服,天子怒,捕魁首誅之,由是用兵之意愈堅。京師之人,相與藏竄,嚴(yán)刑不能已。讓能奏曰:“陛下初臨大寶,國步未安。自艱難以來,且行貞元故事,姑息藩鎮(zhèn)。茂貞邇在國門,不宜起怨。臣料此時未可行也。”帝曰:“政刑削弱,詔令不出城門,此賈生慟哭之際也。又《書》不云乎?藥不瞑眩,厥疾弗瘳。朕不能孱孱度日,坐觀凌弱。卿為我主張調(diào)發(fā),用兵吾委諸王!弊屇軐υ唬骸氨菹聭嵎贾髲,必欲強干弱枝以隆王室,此則中外大臣所宜戮力,以成陛下之志,不宜獨任微臣。”帝曰:“卿位居元輔,與朕同休共戚,無宜避事。”讓能泣辭曰:“臣待罪臺司,未乞骸骨者,思有以報國恩耳,安敢愛身避事?況陛下之心,憲祖之志也。但時有所不便,勢有所必然。他日臣雖受晁錯之誅,但不足以殄七國之患,敢不奉詔,繼之以死!”景福二年秋,上以嗣覃王為招討使,神策將李鐬副之,率禁軍三萬,送彥若赴鎮(zhèn)。崔昭緯密與邠、鳳結(jié)托,心害讓能;言討伐非上意,出于大尉也。九月,茂貞出軍逆戰(zhàn),王師敗于盩啡。岐兵乘勝至三橋。讓能奏曰:“臣固預(yù)言之矣。請歸罪于臣,可以紓難!鄙咸橄虏荒芤,曰:“與卿訣矣!奔慈召H為雷州司戶。茂貞在臨皋驛,請誅讓能。尋賜死,時年五十三。駕自石門還京,念讓能之冤,追贈太師。

    新唐書

      子讓能,字群懿,擢進士第,從宣武王鐸府為推官,以長安尉為集賢校理。喪母,以孝聞。又辟劉鄴、牛蔚二府,稍進兵部員外郎。蕭遘領(lǐng)度支,引判度支按。僖宗狩蜀,奔謁行在,三遷中書舍人,召為翰林學(xué)士。方關(guān)東兵興,調(diào)發(fā)綏徠,書詔叢浩,讓能思精敏,凡號令行下,處事值機,無所遺算,帝倚重之。從還京師,再遷兵部尚書,封建平縣子。

      李克用兵至,帝夜出鳳翔,蒼黃無知者。讓能方直,徒步從十余里,得遺馬,褫紳為靮乘之。朱玫兵逼乘輿,帝走寶雞,獨讓能從。翌日,孔緯等乃至。俄而進狩梁。是時棧道為山南石君涉所毀,天子間關(guān)崄澀,讓能未嘗暫去側(cè)。帝勞曰:“朕失道,再遺宗廟。方艱難時,卿不少舍朕,蓋古所謂忠于所事邪!”讓能頓首曰:“臣世蒙國厚恩,陛下不以臣不肖,使捍牧圉,臨難茍免,臣之恥也!钡鄞伟校渴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于時,嗣襄王煴即偽位,強藩大鎮(zhèn)附者已十八,貢賦不輸行在,無以備賞勞,衛(wèi)兵往往乏食,君臣搏手無它策。讓能建遣大使入河中,以諭王重榮,重榮果奉詔。已而京師平,進中書侍郎,徙封襄陽郡公。官吏多污偽署,有司皆欲論死,讓能以脅從不足深治,固爭之,多所全貸。昭宗立,進尚書左仆射、晉國公,賜鐵券,累進太尉。

      李茂貞守鳳翔,自大順后兵浸強,恃有功,不奉法,朝廷弱,弗能制。會楊復(fù)恭走山南,茂貞欲兼有梁、漢,請以師問罪,未報而兵出,帝忿其專,然不得已從之。山南平,詔茂貞領(lǐng)興元、武定,而以徐彥若為鳳翔節(jié)度使,分果、閬州隸武定軍。茂貞怨,不赴鎮(zhèn),上章語悖慢。又詒書讓能詆責(zé),以為助守亮為亂,抑忠臣,奪己功,其言丑肆。京師匈懼,日數(shù)千人守闕下,候中尉西門重遂出,請與茂貞鳳翔地,為百姓計。答曰:“事出宰相,我無預(yù)!泵懸嬖。帝怒,詔讓能計議,且趣調(diào)發(fā),經(jīng)月不就第。

      時宰相崔昭緯陰結(jié)茂貞及王行瑜,讓能所言悉漏之,茂貞乃以健兒數(shù)百雜市人,候昭緯與鄭延昌歸第,擁肩輿噪曰:“鳳翔無罪,幸公不加討以震驚都輦!”昭緯曰:“上委杜太尉,吾等何知?”市人不識孰為太尉,即投瓦石妄擊,昭緯等走而免,遂喪其印。帝愈怒,捕首惡誅之。京師爭避亂,逃山谷間。讓能諫帝曰:“茂貞固宜誅,然大盜適去,鳳翔國西門,又陛下新即位,愿少寬假,以貞元故事姑息之,不可使怨望!钡墼唬骸敖裨t令不出城門,國制橈弱,賈生慟哭時也。朕顧奄奄度日,坐觀此邪!卿為我圖之,朕自以兵屬諸王。”讓能曰:“陛下欲削滌僣嫚,剛主威,隆王室,此中外大臣所宜共成之,不宜專任臣。”帝曰:“卿,元輔,休戚與我均,何所避?”泣曰:“臣位宰相,所以未乞骸骨者,思有以報陛下,敢計身乎!且陛下之心,憲祖心也,但時有所未便。它日臣蒙晁錯之誅,顧不足弭七國患,然敢不奉詔!”

      景福二年,以嗣覃王為招討使,神策將李鐬副之,率師三萬送彥若趙鎮(zhèn)。昭緯內(nèi)畏有功,密語茂貞曰:“上不喜兵,一出太尉!泵懩讼け瓚(zhàn)盩厔,覃王敗,乘勝至三橋。讓能曰:“臣固豫言之,臣請歸死以紓難!钡厶橄虏荒芤,曰:“與卿決矣!”再貶雷州司戶參軍。茂貞尚駐兵請必殺之,乃賜死,年五十三。

    代君受過

      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自恃有功,驕橫無禮,給唐昭宗李曄上書出言不遜。李曄非常氣憤,就下決心發(fā)兵討伐李茂貞。他命令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杜讓能掌管征討事宜。

      杜讓能勸諫說:“陛下剛即位不久,天下也不太平。鳳翔離長安這么近,萬一不能消滅李茂貞,就會結(jié)下怨仇,那時,陛下將追悔莫及!

      李曄說:“現(xiàn)在皇室的地位越來越低,朝廷的號令只限于京都。朕可不想成為逆來順受、任人擺布的皇帝。杜卿只管為朕征調(diào)軍隊,籌措糧餉,朕自會委派諸王統(tǒng)領(lǐng)軍隊。這次討伐,無論成敗,朕保證不追究杜卿的任何責(zé)任。”

      杜讓能還是有些擔(dān)心,他說:“陛下既然決定興兵,應(yīng)該讓滿朝文武大臣都出力獻策,不應(yīng)當(dāng)只用臣一個人。”

      李曄見杜讓能一再推托,有些不快,他說:“杜卿身為宰相,應(yīng)該與朕同甘共苦,怎么遇事就想逃避責(zé)任呢?”

      杜讓能不禁流下眼淚,說:“臣并不想逃避責(zé)任,只是擔(dān)心在目前的形勢下,陛下的大事難以成功,將來臣難免會像漢景帝時的晁錯一樣,白白斷送了性命。不過,既然陛下委臣以重?fù)?dān),臣只能以死相報!

      李曄讓杜讓能留在中書省,籌劃調(diào)度出兵的事宜。杜讓能終日勞碌,一個多月沒有回家。

      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崔昭緯暗中與李茂貞相互勾結(jié)。杜讓能早晨說一句話,晚上李茂貞就會知道。李茂貞掌握了朝廷討伐他的所有安排,就指使他的黨羽蠱惑長安市民,讓他們攔住了觀軍容使西門君遂的轎子,說:“李大帥沒有罪,不應(yīng)當(dāng)興兵討伐他,從而讓百姓遭受戰(zhàn)禍!

      西門君遂說:“這是宰相們的事,跟我有什么關(guān)系呢!”

      于是,這群人又?jǐn)r住崔昭緯和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鄭延昌的轎子說:“李大帥有什么罪,你們給主上出主意,叫主上征討他。”

      兩人回答說:“這件事,主上全權(quán)委托杜讓能,我們根本不知道!

      市民們怒氣沖沖地?fù)炱鸫u頭瓦塊亂投亂砸,崔昭緯和鄭延昌嚇得抱頭躲進附近的居民家中,官印和朝服都丟了。

      李曄得知市民鬧事,認(rèn)為這一定是李茂貞主使的,因而,出兵征討李茂貞的決心更加堅定。893年(唐昭宗景福二年)八月,李嘩任命覃王李嗣周為京西招討使,率兵出征。并任命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徐彥若為鳳翔節(jié)度使,讓他取代李茂貞。

      九月初十,李嗣周帶領(lǐng)三萬禁軍護送徐彥若去風(fēng)翔赴任,路過興平,駐扎下來。李茂貞聯(lián)合那寧節(jié)度使王行瑜,合兵六萬,駐扎在周至,做好抗擊的準(zhǔn)備。

      李嗣周的禁軍都是剛剛招募來的新兵。而李茂貞、王行瑜的部下則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邊防將土。九月十七日,李茂貞、王行瑜進軍興平,禁軍還未交戰(zhàn)就被敵軍的氣勢嚇倒,四散潰逃。李茂貞、王行瑜乘勢進攻三橋,長安受到震動,官吏、市民如驚弓之鳥爭相奔逃。數(shù)不清的百姓跪在皇宮門前,請求誅殺倡議發(fā)兵的那些宰相和官員。崔昭緯乘機陷害杜讓能,秘密給李茂貞送信說:“這次出兵本不是主上的主意,都是那個杜讓能唆使的。”

      九月十九日,李茂貞在長安城西的臨皋驛陳兵,并上書李曄,歷數(shù)杜讓能的罪行,請求誅殺杜讓能。杜讓能對李嘩說:“臣已有言在先,請陛下懲處臣來平息戰(zhàn)事吧!

      李曄無奈,只好下詔處死杜讓能。

    唐朝宰相

      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礎(chǔ)上進一步得到完備和健全的。從名義上說,三省長官同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過尚書令,所以無人敢再擔(dān)任此官,遂以其副職左、右仆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中書令、侍中并為宰相。唐太宗時,因中書令、侍中位高權(quán)重,不輕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參議朝政”、“參預(yù)朝政”、“參知政事”、“參議得失”等名號作為實際上的宰相。后來又有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宗時改為二品)的頭銜行宰相事的。這樣一來,尚書仆射如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參與宰相機務(wù)了。 

      三省長官各有官署,但遇軍國大事需共同商議。唐初他們的議事地點在門下省,稱政事堂。高宗時,政事堂改設(shè)在中書省。玄宗時,政事堂改稱“中書門下”,并設(shè)置吏房、機務(wù)房、兵房、戶房、刑禮房等五房,分曹辦事,這樣原來僅是宰相議事處所的政事堂便發(fā)展成一個宰相的辦事機構(gòu),以五房處理日常行政事務(wù)。肅宗以后,“中書門下”又簡稱“中書”與中書省不同。政事堂是朝廷的決策機關(guān),凡全國軍政機要及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升降,都在這里議決。唐朝宰相一般有數(shù)人擔(dān)任,多時曾達(dá)十余人,其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稱為“執(zhí)政事筆”。安史之亂后,改為宰相們輪流擔(dān)任首席,十天一更換;德宗時又改為每日一更換,想以此防備宰相專權(quán),但實際作用有限。

      唐朝中葉以后,又有以中書令、侍中等宰相虛銜授與地方藩帥的做法,以示恩寵。這樣的地方大吏如來朝廷任職,為了與真宰相區(qū)分,便在官稱前加“檢!弊謽印

      唐朝中后期,翰林學(xué)士一職開始侵奪宰相的權(quán)力,對唐朝政治具有一定的影響。唐初曾于禁中設(shè)置翰林院,召集了一些文學(xué)之士及醫(yī)、卜、棋、畫等有一技之長的人,入內(nèi)廷值班,隨時準(zhǔn)備皇帝召見,陪伴皇帝游居宴樂;实塾袝r也召集一些才智之士在此待詔,以備顧問。唐玄宗時,又專設(shè)翰林學(xué)士院,選文學(xué)之士以為翰林學(xué)士,專掌擬定皇帝直接下達(dá)的重大詔令事。這樣便侵奪了中書省中書舍人的制詔之權(quán),出現(xiàn)所謂“內(nèi)制”、“外制”之分。翰林學(xué)士所撰詔令直接從禁中發(fā)出,稱“內(nèi)制”,用白麻紙寫成;中書舍人所撰詔令通過宰相擬定,稱“外制”,用黃麻紙寫成。翰林學(xué)士因此被稱為“內(nèi)相”。但翰林學(xué)士并不是正式的官,而是一種職務(wù),因此沒有正式的官階品秩,名額也無定數(shù)。憲宗時,于諸學(xué)士中選出一名資高望重的人作為學(xué)士院的首領(lǐng),稱“翰林學(xué)士承旨”,權(quán)任尤重。唐朝后期,皇帝也往往利用翰林學(xué)士來對付干涉朝政的宦官勢力。

      唐代翰林學(xué)士入院后,必須見習(xí)一年,方加“知制誥”的頭銜,具有秉筆草擬詔書的資格。一旦成為承旨學(xué)士,很快便可正式拜中書舍人,然后授與宰相官職。這就形成了后世各朝拜相往往選自翰林的傳統(tǒng)。

      唐代宗時,在內(nèi)廷又設(shè)置內(nèi)樞密使,專用宦官掌管奏章傳遞、傳達(dá)詔旨,逐漸參與機密。在宦官專權(quán)的時候,樞密使可參預(yù)朝政,宰相之權(quán)多被侵奪。

      唐朝也有“三師”、“三公”,同隋朝一樣,是屬于恩寵性的贈官。

     

    TAGS: 歷史人物 唐朝 宰相
    名人推薦
    • 耶律隆運
      耶律隆運(941-1011) 遼朝大臣。即韓德讓,匡嗣子。 初侍景宗,以勤謹(jǐn)著稱,累遷上京皇城使,代其父為上京留守。宋軍攻燕,奚底等敗回,南京被圍。時...
    • 布律蒂斯
      1944年6月,正當(dāng)?shù)萝娨宰罹J的部隊和龐大的坦克群向法國北部加萊地區(qū)集結(jié),準(zhǔn)備與盟軍決一死戰(zhàn)時,盟軍卻出其不意地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并向巴黎推...
    • 皇甫規(guī)
      皇甫規(guī),字威明,安定朝那(今甘肅靈臺)人,東漢名將。 皇甫規(guī)世代武官家庭出身,有見識,熟習(xí)兵法。祖父皇甫棱,曾任度遼將軍;父親皇甫旗,任扶...
    • 亞當(dāng)斯總統(tǒng)
      亞當(dāng)斯總統(tǒng),是美國第一任副總統(tǒng),第二任總統(tǒng),曾任華盛頓副總統(tǒng),繼任者為杰斐遜總統(tǒng)。兩者是敵對派。 大家稱他為圓胖先生,美國獨立的巨人,和華盛...
    • 楊隆演
        楊隆演(897年—920年),字鴻源,原名楊瀛,又名楊渭,五代時期南吳君主,楊行密次子,楊渥之弟。908年,弘農(nóng)王楊渥為張顥、徐溫所殺,楊隆演...
    • 戴至德
      戴胄(?—633)唐初大臣。字玄胤,謚號忠,相州安陽(今屬河南)人。隋末入仕,歸唐為秦王府曹參軍,太宗立擢大理少卿,數(shù)犯顏執(zhí)法,帝益重之,歷...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