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范鴻仙(1882~1914),名光啟,合肥北鄉(xiāng)(今夏店鄉(xiāng))人,父親范彥達曾參加太平軍,后于村塾教童館。范鴻仙天資穎悟,勤奮好學(xué),少時隨父讀“四書”,稍長去貢生李淡炎處深造。青年時期就以文章雅博聞于鄉(xiāng)里。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離家赴滬加入同盟會,擔任于佑任辦的《民吁報》編輯,常以“孤鴻”筆名在報上發(fā)表文章。孫中山對他的文筆犀利大加贊賞:“光啟一支筆,勝十萬雄師!币院笥窒群髶巍睹裼鯃蟆、《民主報》社長、總理。宣統(tǒng)三年(1911 年)七月,被推為同盟會總部候補文事部長和安徽分會主持人。
辛亥革命時期,積極參與策動徐紹楨起義,光復(fù)金陵;并征得孫中山同意,募集江淮健兒5000 人,號稱“鐵血軍”,自任總司令,待命北伐。南北和議達成后,仍回上海主持《民主報》。宋教仁被殺,范又挺身而出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后潛往日本,力贊孫中山創(chuàng)立中華革命黨。民國3 年春,返回上海發(fā)動反袁革命,策動北洋軍內(nèi)部傾向革命的將士為內(nèi)應(yīng),準備攻打上海鎮(zhèn)守使署。農(nóng)歷九月二日凌晨,袁世凱收買的一伙匪徒從窗口跳入,向范連刺七刀,當時殞命。
范鴻仙遇害,中外震驚,孫中山在致鄧澤如的信中說:“范君系安徽舊同志,辦事日久;此次擔任上海事,已運動北軍過半。袁賊知其勢不可遏,乃懸暗殺之花紅6 萬元,其死與宋教仁相類……革命不患成功之遲早,而患死事之無人,有此模范,有此影響及于各省,則革命之成功當甚近耳。范君流血以種將來之果,斷非徒死者也!泵駠24 年被追贈為陸軍上將,附葬于中山陵側(cè)。
人物經(jīng)歷
曾任《民呼日報》、《民吁日報》編輯。后長期編輯《民立報》,倡導(dǎo)革命。參加謀劃廣州起義和武昌起義。武昌起義后,一度任安徽鐵血軍總司令。袁世凱竊取政權(quán)后,他閉門不出,不為高官厚祿所誘。宋教仁被害后,激烈反對袁世凱,協(xié)助柏文蔚發(fā)動二次起義。起義失敗后,流亡日本。不久,奉孫中山之命回上海圖謀舉事。1914年9月20日,在上海寓所遇刺身亡。
范鴻仙,名光啟,筆名孤,、哀鴻、純黃、解人。安徽省合肥縣北鄉(xiāng)杏店村人。1882年生于安徽合肥北鄉(xiāng)的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從小聰穎好學(xué),小小年紀就文名遠播。父親范彥達早年參加了太平天國革命,范鴻仙幼年時就受到反清思想的薰陶。1906年,他參加了同盟會。
此后不久,范鴻仙來到上海,結(jié)識了于右任、張靜江、陳其美、宋教仁、章炳麟等革命黨人。1909年5月,他協(xié)助于右任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革命報紙《民呼日報》,常以“孤鴻”為筆名,發(fā)表時事評論文章!睹窈羧請蟆繁簧虾W饨绠斁植榉夂,于右任和范鴻仙不為所屈,又創(chuàng)辦了《民吁日報》,不久又被查封了。次年10月他們又創(chuàng)辦了影響更大的《民立報》,范鴻仙任總理和主筆。他的雜文短評,針砭時弊,抨擊清政府,聲討列強侵略,揭露袁世凱陰謀禍心,筆鋒犀利,文采博雅。每天報紙一出,供不應(yīng)求,以至出現(xiàn)一塊銀元買不得一份報紙的盛況。孫中山稱贊道:“范君一支神筆,勝十萬雄兵。”
范鴻仙深知革命非輿論宣傳而得成功的。他不遺余力參與謀劃了安慶起義、廣卅起義,以及黃花崗起義和武昌首義。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他積極籌劃參與了光復(fù)上海、安徽、江蘇的活動,還被同盟會委派負責南京的光復(fù)工作,他冒著生命危險,只身赴敵營,說服清新軍第九鎮(zhèn)統(tǒng)制徐紹楨起義,組織江浙聯(lián)軍,于1911年12月攻克南京。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范鴻仙任江蘇省參事會會長。為鞏固和保衛(wèi)新政權(quán),他毅然辭職,親赴江淮招募壯士5000人,成立“鐵血軍”,親任總司令,力主北伐。南北議和后自釋兵權(quán),范鴻仙仍回上海辦報。是年8 月25日,同盟會改組為中國國民黨,范鴻仙為首批黨員之一!睹窳蟆烦闪烁锩h人的主要喉舌。
1913年,袁世凱獨裁帝國的劣跡日漸顯露,派遣特務(wù)在上海車站暗殺國民黨中堅宋教仁,范鴻仙連稿致討,筆鋒直指“袁賊”。
袁世凱想拉攏范鴻仙,邀他到某地開會,到了那里,一看竟是一棟豪華的洋房,連汽車、仆人、美妾都配好了。范鴻仙勃然大怒,連稱無恥,拂袖而去。
袁世凱竊國后,孫中山發(fā)動了護國討袁的二次革命,范鴻仙與柏文蔚等人受命在安徽舉兵討袁。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到處搜捕同盟會員,范鴻仙也在通緝之列。他流亡到日本,協(xié)助孫中山組建了中華革命黨。1914年初,范鴻仙受孫中山派遣,冒險回到上海,組織了200余人謀劃奪取上海鎮(zhèn)守使公署。袁世凱懸賞十萬大洋欲購鴻仙人頭,1914年9月20日深夜,受袁世凱指使,上海鎮(zhèn)守使鄭汝成暗殺了年僅32歲范鴻仙,手下200余壯士也全部慘遭殺害。范鴻仙被害的消息傳出后,舉國震驚。孫中山先生電召范鴻仙夫人李貞如前往日本,親予撫恤慰問,他高度評價了范鴻仙的一生,并答應(yīng)“待革命成功后,定將范鴻仙舉行國葬”。1929年9月,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將范鴻仙附葬中山陵園內(nèi)。1935年3月21日,國民黨中央追贈范鴻仙為陸軍上將,并組織葬事籌備委員會,辦理其葬事。同年11月,國民黨中央派人到上海將范鴻仙靈柩迎到南京,暫厝第一公園內(nèi)的國民革命烈士祠內(nèi)。1934年2月18日,國民政府及各界人士在停靈處舉行公祭儀式,2月19日舉行國葬。
范鴻仙墓
范鴻仙1936年移葬于南京中山陵東側(cè)馬群,為中山陵“附葬”,原范鴻仙墓的規(guī)模很大,有牌坊、墓道、祭堂、碑亭等,抗戰(zhàn)中被毀。抗戰(zhàn)勝利后,在原址重建。范鴻仙墓為長方形,墓前豎有一塊約1.5米高的墓碑,上刻“范鴻仙將軍之墓”七個鎏金大字。范鴻仙墓在十年動亂中被徹底毀壞。1972年10月21日,國務(wù) 院指示江蘇省人民政府著手修復(fù)范墓。同時,將范夫人、老同盟會員李貞如的遺骨由湯山墳頭移來合葬。范鴻仙墓碑上刻“范鴻仙先生之墓”七個大字。今日的墓園遠遠不如昔日之規(guī)模,僅在東螞腰口,還有一塊當年建墓用的花崗石,長約1.5米,寬約0.7米,厚約0.2米,尚未完全成形石料;墓道的彈石路面,依稀尚存,由墓道至20米處,遺有一當年建造的牌坊的舊礎(chǔ)。范鴻仙墓現(xiàn)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