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49年3月,郭可讱經(jīng)香港來大連,到大連大學(大連工學院前身)機械系任副教授。1980年晉升為教授,曾先后擔任該校熱加工研究室主任、鑄工教研室主任、大連工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院圖書館館長、院教學法委員會主任、遼寧省政協(xié)常委、國家科學發(fā)明評選委員會機電小組成員、全國鑄造工藝及型砂組技術顧問、省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組副組長、旅大市金屬學會籌委會代理主任。1956年,他代表旅大市出席全國金屬學會成立大會。 幾十年來,郭可讱除擔任大量的教學工作外,還從事多方面的科研工作,對推動我國鑄造技術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1941年,他在昆明成功地制造、安裝了云南省第一臺3噸煉鋼電爐并投入生產(chǎn);1942年研究成功高強度鑄鐵軋輥;1943年研制成1噸煉鋼轉爐;1953年指導學生在大連機車車輛工廠研制球墨鑄鐵成功,是我國最早一批推廣球墨鑄鐵的科技工作者;1956年在一機部召開的全國鑄造工作會議上,作國外鑄造工藝研究情況報告;1957年他研究水玻璃砂冷硬法,論文在《鑄工》雜志上發(fā)表。在一機部全國鑄造科研課題選題會上,他作了水玻璃砂研究課題的學術報告,使我國水玻璃砂得到普遍推廣。
人物貢獻
1960~1963年,郭可讱研究鑄件粘砂和包砂理論,曾指導青年教師用水模擬研究鑄件缺陷。在煉鋼、高強度鑄鐵、水玻璃型砂、鑄件凝固及金屬凈化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在國內外發(fā)表100多篇學術論文。不少課題的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和國際水平,在國內有較高的威信。大型銅合金螺旋槳凝固過程的研究論文,在1963年全國第三屆鑄造年會上宣讀,獲得遼寧省科技二等獎;銅合金爐前測氫儀,鋁青銅包內吹氦新工藝及低壓鑄造側面裝置,獲國防科委三等獎及國家發(fā)明三等獎。后來,該教研室又有8項科研成果通過學術鑒定,他和金俊澤副教授合作研制的大型鑄件凝固過程數(shù)字模擬及冒口優(yōu)化設計等論文獲國內外的高度評價。1978年他重新工作后,對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表現(xiàn)出極大熱忱。雖體弱多病,身兼數(shù)職,但工作認真負責,思想解放。在他的領導下,鑄工研究室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