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號宗密(780~841),我國華嚴宗第五祖。唐代果州(四川西充)人,俗姓何。世稱圭峰禪師、圭山大師,謚號定慧禪師。元和二年(807年)赴京師應貢舉,途經(jīng)遂州,聽聞道圓和尚說法,乃隨其出家,并受具足戒。又依道圓之勸,參謁凈眾寺神會之弟子益州南印禪師,再謁洛陽報國寺之神照。元和五年,入澄觀(清涼國師)座下,受持華嚴教學。元和十一年正月,止于終南山智炬寺,自誓不下山,于此遍覽藏經(jīng)三年,撰有《圓覺經(jīng)科文》二卷。后入終南山草堂寺,潛心修學,著《圓覺經(jīng)大疏》三卷。再遷寺南之圭峰蘭若,專事誦經(jīng)修禪。太和二年(828)征入宮中講經(jīng),帝賜紫方袍,相國裴休與朝野之士多受其教。未久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化于興福塔院,世壽六十二,法臘三十四。荼毗后得舍利數(shù)十粒。
個人作品
師嘗見禪門之徒互相詆毀,乃著《 禪源諸詮集》一百卷(現(xiàn)僅存序),集錄諸宗禪語,并提倡“教禪一致”,奠定唐末至宋代間之佛教基礎。另著《原人論》一卷,以佛教立場簡扼論述儒、道之著作,此書流傳極廣。又作《盂蘭盆經(jīng)疏》二卷,論述佛教與我國崇拜祖先等孝道之調和與差異。此外尚著有《華嚴經(jīng)綸貫》十五卷、《圓覺經(jīng)大疏釋義抄》十三卷、《金剛般若經(jīng)疏論纂要》二卷、《起信論疏注》四卷、《注華嚴法界觀門》一卷、《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一卷等三十馀部。
師與禪宗傳承之關系,有二種說法,即:(一)由荷澤神會次第傳予法如、南印、道圓、宗密等之法系。(二)由凈眾寺神會次第傳予南印、道圓、宗密等之法系。今人多采用第二項系譜。
見:(宋高僧傳卷六、景德傳燈錄卷十三、禪宗正脈卷一、佛祖統(tǒng)紀卷二十九、五燈會元卷二、全唐文卷七四三圭峰禪師塔銘并序)
史籍記載
釋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書。欲干世以活生靈。負俊才而隨計吏。元和二年偶謁遂州圓禪師。圓未與語密。欣然而慕之。乃從其削染受教。此年進具于拯律師。尋[言*日/句-口+匕]荊南張。張曰。汝傳教人也。當宣導于帝都。復見洛陽照禪師。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末見上都華嚴觀。觀曰。毗盧華藏能隨我游者其唯汝乎。初在蜀因齋次受經(jīng)。得圓覺十二章。深達義趣誓傳是經(jīng)。在漢上因病僧付華嚴句義。未嘗隸習。即爾講之。由是乃著圓覺華嚴及涅盤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略。又集諸宗禪言為禪藏?偠蛑。并酬答書偈議論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鈔懸談二卷。凡二百許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矣。密累入內殿問其法要。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征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院。儼若平日容貌益悅。七日遷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數(shù)十粒。明白而潤大。后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悉斂藏于石室。其無緣之慈可知矣。俗齡六十二。僧臘三十四。遺誡令舁尸施鳥獸。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亂禪觀。每清明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儀則當合律科。違者非吾弟子。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內眾慕膻既如彼。朝貴答響又如此。當長慶元和已來。中官立功。執(zhí)政者孔熾。內外猜疑人主危殆。時宰臣李訓酷重于密。及開成中偽甘露發(fā)。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合。所遇者一皆屠戮。時王涯賈餗舒元輿。方在中書會食。聞難作奔入終南投密。唯李訓欲求剪發(fā)匿之從者止之。訓改圖趨鳳翔。時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軍。面數(shù)共不告之罪將害之。密怡然曰。貧道識訓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師教法遇苦即救。不愛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魚恒志嘉之。奏釋其罪。朝士聞之扼腕出涕焉;蛟。密師為禪耶律耶經(jīng)論耶。則對曰。夫密者四戰(zhàn)之國也。人無得而名焉。都可謂大智圓明自證利他大菩薩也。是故裴休論撰云。議者以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jīng)論。游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乃為多聞之所役乎。豈聲利之所未忘乎。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萬行未嘗非一心。一心未嘗違萬行。禪者六度之一耳。何能總諸法哉。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為法。隨愿而起者為行。未必常同也。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而不屬于萬法。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以軌跡而尋哉。自迦葉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羅漢所度。亦羅漢。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著論釋經(jīng)。摧滅外道。為菩薩唱首。而尊者阇夜獨以戒力為威神。尊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跡。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驅P亩U寂;蛳s蛻而去;蚧鸹鴾纭;蚺蕵湟允窘K;蚴芎Χ鴥攤。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轍跡者非善行。守規(guī)墨者非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不超過無以為大士。故師之道也。以知見為妙門。寂凈為正味。慈忍為甲盾;蹟酁閯γ。破內魔之高壘。陷外賊之堅陣。鎮(zhèn)撫邪雜解釋縲籠。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并化荷擔不勝任。吾師恥之。避名滯相匿我增慢。吾師恥之。故遑遑于濟拔汲汲于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聳。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雖童幼不簡于應接。雖驁佷不怠于叩勵。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故親師之法者。貧則施。暴則斂。剛則隨。戾則順;鑴t開。墮則奮。自榮者慊。自堅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義。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變活業(yè)絕血食持戒法。起家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yǎng)為行者。其馀憧憧而來欣欣而去。揚袂而至實腹而歸。所在甚眾不可以紀。真如來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其為識達大人之所知心為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無如升平相國之深者。蓋同氣相求耳。宣宗再闡真乘。萬善咸秩。追謚曰定慧禪師。塔號青蓮。持服執(zhí)弟子禮四眾數(shù)千百人矣。
社會評價
〔贊寧〕系曰。河東相國之論撰。所謂極其筆矣。然非夫人之為極筆。于他人豈極其筆乎。觀夫影響相隨未始有異也。影待形起。響隨聲來。有宗密公。公則有裴相國。非相國曷能知密公。相續(xù)如環(huán)未嘗告盡。其二公之道如然。則知諦觀法王法。則密公之行甚圓。應以宰官身。則裴相之言可度。今禪宗有不達而譏密不宜講諸教典者。則吾對曰。達磨可不云乎。吾法合了義教。而寡學少知自既不能。且與煩惑相應可不嫉之乎;蛴姓V密不宜接公卿而屢謁君王者。則吾對曰。教法委在王臣。茍與王臣不接。還能興顯宗教以不。佛言。力輪王臣是歟。今之人情見近王臣者則非之。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茍合利名則謝君之誚也;蛑篂樽诮逃H近。豈不為大乎。寧免小嫌嫌之者。亦嫉之耳。若了如是義。無可無不可。吁哉。
年譜
786年(唐貞元二年),7歲
是年宗密開始習儒學,歷10年,《大疏》之自序中宗密自述為"髫專魯誥",《大鈔》卷1之下又載"七歲乃至十六七歲為儒學"。廣泛學習儒學經(jīng)典,使其對儒學思想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裴休《圭峰碑》和贊寧《宋僧傳》都稱其"少通儒書"。其間可能參加過科舉考試而沒有成功,受阻的原因可能和"計吏"有關,故贊寧稱其"負俊才而隨計吏"。其科舉的命運由計吏掌握。宗密具有"好道不好藝"(《遙稟清涼書》)的哲學情懷,對重藝輕道的儒學產生失望之意,感覺到在儒學中,心靈無所歸趣,"每覺無歸"。
797年(唐貞元十三年),18歲
在對儒學感覺無所歸趣之時,宗密又自發(fā)地轉向佛學,歷4年,《大疏》本序稱"冠討竺墳"!哆b稟清涼書》稱"復傍求釋宗"!洞筲n》卷1之下稱"十八九歲,二十一二之間,素服莊居,聽習經(jīng)論"。接觸了佛教的小乘和大乘法相教之類的思想,"余先于大小乘、法相教中發(fā)心習學數(shù)年。"(《大鈔》卷13之下)即指此事。但并沒有從佛學中找到所思問題之答案,與習儒階段一樣,"俱溺筌蹄,唯味糟粕"。"無量疑情求決不得。"(同上)"但以學虧極教,悟非圓宗,不造心源,惑情宛在。"(《遙稟清涼書》)
800年(唐貞元十六年),21歲
據(jù)《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卷2,是年韓愈作長詩《送僧澄觀詩》,詩中云:"皆言澄觀雖僧徒,公才吏用當今無。"澄觀與韓愈交往較深,韓愈又是儒家的杰出代表,而宗密則是澄觀的弟子,因著澄觀與韓愈的這種交往,宗密對韓愈的思想應有更深的接近和了解。
802年(唐貞元十八年),23歲
在習佛也難以解決心中疑惑的情況下,宗密又重新回到儒學,到遂州上正規(guī)的義學院,再次準備科舉考試,歷2年,"二十三又卻全功,專于儒學。"(《大鈔》卷1之下)"遂州有義學院,大闡儒學,遂投詣進業(yè)。"(同上)《景德錄》卷13明確稱宗密此次習儒是"將赴貢舉"。
804年(唐貞元二十年),25歲
是年宗密棄儒向佛,"乃至二十五歲過禪門,方出家矣。"(《大鈔》卷1之下)基本原因在于道圓禪師到遂州,宗密拜謁之,感到心性相投,"一言之下,心地開通"(《大疏·本序》)。就決定從其出家,歸依禪宗。道圓的法系,宗密認為是荷澤一系,"遂州大云寺圓和尚法門,即荷澤之裔也。"(《遙稟清涼書》) 宗密在道圓會下當沙彌時,有過三次重要的經(jīng)歷,一是宗密曾多次向道圓請教平常所思身心因果和色空等問題,道圓給了宗密一部《華嚴法界觀門》,宗密和同道好友多方研習,"同志四人,琢磨數(shù)載"(同上)。此是宗密和華嚴的淵源之始,他從此著中悟得的是融合之理,"凈剎穢土,非壞非成,諸佛眾生,何起何滅?由是念包三世,同時互促互延;塵與十方,全體相即相入。"(同上)二是在府吏任灌家得《圓覺經(jīng)》,宗密從此經(jīng)中化釋許多疑情,"一軸之中,義天朗耀"(《大疏·本序》)。并在此后的幾年中,注意搜求有關此經(jīng)的注疏,先后收集到上都報國寺惟愨法師的《疏》1卷,先天寺悟實禪師的《疏》2卷,薦福寺堅志法師的《疏》4卷,北都藏海寺道詮法師的《疏》3卷。三是到過一些講場聽習講法,甚不滿意,"歷諸講場,不添己悟。名相繁雜,難契自心。"(《遙稟清涼書》) 通過這些修學及思考,宗密已經(jīng)解決了人生的根本性的問題,"于始終根本、迷悟升沉道,已絕其疑。"(《大鈔》卷13之下》)但是隨著研究和思考范圍的擴大,還有一些問題難以理解,"至于諸差別門,心境本末,修證行位,無量義門,及權實教,猶未通決。"(同上)這些問題成為宗密新的思考點。 和道圓相見并從其出家的年份,裴休記為元和二年(807年),"元和二年印心于圓和尚。"(《圭峰碑》)此年宗密應是28歲,后各種資料均依此說,與宗密的自敘有異。依裴休和后來贊寧的記載,似乎宗密在從道圓出家的當年,就受具外出游方,其實非也,所謂"同志四人,琢磨數(shù)載",是在道圓門下,這些"同志",也應該是同門的好友,宗密并沒有帶著他們一起游方。因此,裴休所記的元和二年,就可能是受具的時間。 得《圓覺經(jīng)》后,宗密將其感悟告訴道圓,道圓建議他外出尋訪高僧,"汝行矣,無滯一隅。"(《圭峰傳》)
807年(唐元和二年),28歲
是年宗密從拯律師受具足戒,并外出游方,"此年,進具于拯律師。"(《宋僧傳》卷6)拜訪的第一個高僧,是活動于四川的益州南印(荊南唯忠,俗姓張),南印給予宗密很高的評價,并鼓勵他到首都發(fā)展,"傳教人也,當盛于帝都。"(《圭峰碑》)宗密接受建議出川,"行詣百城"(《大疏·本序》)。并繼續(xù)研究《圓覺經(jīng)》,收尋相關的研究成果,繼續(xù)思考未有答案的問題。
810年(唐元和五年),31歲
是年,宗密游方到湖北襄陽,"跋涉江山,至于襄漢。"(《圭峰碑》)襄為襄陽,漢指漢水,漢水在襄陽以下一帶稱襄河,因此,所言襄漢,即指襄陽。 在襄陽恢覺寺,遇病重臥床數(shù)月的華嚴宗僧靈峰,他對宗密觀察了解3天后,將其所藏的《華嚴經(jīng)》80卷和澄觀所著的《華嚴經(jīng)疏》60卷、《華嚴經(jīng)疏鈔》90卷贈予宗密,未及示法,就圓寂于此寺,"相見三日,才通其情,愿以同聲之分經(jīng)及疏鈔,悉蒙授與,議論未周,奄然遷逝。"(《遙稟清涼書》) 宗密立即對這些作品加以研習,"攻《華嚴》大部,清涼《廣疏》,窮本究末。"(《大鈔》卷1之下》)心中所有的疑惑,全部釋除,"一生余疑,蕩如瑕翳,會所習義,于此大通,外境內心,豁然無隔。"(《遙稟清涼書》)具體而言, 宗密開始形成宗教和會的觀念,"五周四分,一部之網(wǎng)在綱;六相十玄,三乘之流會海。義則色空同于中道,教則權實融于圓宗,理則體用即寂而性相宛然,智則凡圣混同而因果不壞。顯隨緣而不變,弘經(jīng)則理趣周圓;指幻而識真,修觀則禪心使曠。蕩九會經(jīng)文,無不契心,由斯可謂契經(jīng)矣!使一真心地,無不印經(jīng),由斯可謂心印矣!是知執(zhí)三藏文者,誠為失道;局一性義者,猶未圓通。"(同上)由此反觀其余各種經(jīng)論及禪宗、天臺等宗,不知和會,不重頓法,不直接指示真靈之心,"每覽古今著述,在理或當,所恨不知和會。禪宗、天臺,多約止觀,美則美矣,且義勢展轉滋蔓,不直示眾生自心行相,雖分明入處,猶歷漸次,豈如《問明》釋文殊偈,印靈心而心識頓祛?"(同上) 至此,可以總結對宗密的思想影響最大的三因素,即荷澤南宗之法、《圓覺經(jīng)》和華嚴大法(《華嚴經(jīng)》及澄觀的疏鈔),"吾禪遇南宗,教逢《圓覺》,一言之下,心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今復得此大法,吾其幸哉!"(《圭峰傳》) 是年宗密于襄陽講澄觀的《華嚴經(jīng)疏》1遍,"元和五年于襄州初講一遍。"(《大鈔》卷1之下)講得非常成功。由是,宗密也萌生了從師澄觀,皈依華嚴的想法。
811年(唐元和六年),32歲
是年宗密到東都洛陽,禮荷澤神會祖師塔,"襄陽講罷,暫住東都,禮祖師塔。"(《遙稟清涼書》)"元和六年,往東都禮祖塔,駐錫永穆寺。"(《圭峰傳》) 得知宗密在洛陽的消息后,在襄陽聽宗密講疏的一些信眾又追到洛陽,要求再講一遍,宗密應允,"六年,于東都再講。"(《大鈔》卷1之下)其中一位叫泰恭的聽眾聽后自斷一臂,表達修學華嚴大法的決心。 是年,宗密在洛陽拜訪東京神照,神照稱贊說:"菩薩人也,誰能識之?"(《圭峰碑》) 9月13日,宗密在東都洛陽寫信給上都長安的澄觀,敘述自己的學問生涯和思想變化,表達歸宗華嚴、從師澄觀的意愿,并派弟子送上,于10月12日送到澄觀手中(《遙稟清涼書》)。 10月某日,澄觀給宗密回信,認可其法子的地位(《清涼國師誨答》)。 10月23日,宗密收到信后,回信表達喜極成悲的心情(《裁書再拜》)。 是年底,宗密到長安拜見澄觀,澄觀稱贊宗密:"毗盧花(華)(藏,能隨我游者,其汝乎!"(《圭峰碑》)在執(zhí)弟子禮的最初兩年,宗密隨侍澄觀,不離左右。
813年(唐元和八年),34歲
是年,宗密開始在京城諸寺講學,但有疑問時,還隨時向澄觀請教,"初二年間,晝夜不離,后雖于諸寺講傳,每月長兩上聽受菩提心戒,乃至無量法門,有疑則往來咨問不絕。"(《大鈔》卷1之下)同時大量閱藏,繼續(xù)對《圓覺經(jīng)》的研究,"又遍閱藏經(jīng),凡所聽習、咨詢、討論、披讀,一一對詳《圓覺》,以求旨趣。"(同上)同時開始擴大社交面。
815年(唐元和十年),36歲
是年,宗密離長安,到京城南郊的終南山專門寫作,整理思想,因為他撰成的第一批作品,是在次年的正月完成的,"至元和十一年正月中,方在終南山智炬寺出科文科之,以為綱領。"(同上)至少在正月之前,就到了此山,因而可以推斷為元和十年離京。
816年(唐元和十一年),37歲
在終南山智炬寺撰成《圓覺經(jīng)科文》和《圓覺經(jīng)纂要》2卷,在禪界傳閱,"元和十一年春,于南山智炬寺下筆科判,及搜檢四家疏義,集為兩卷,私記檢之,以評經(jīng)文,被于禪學之輩。"(《大鈔》卷1之下) 同時在智炬寺大量閱藏,"坐探群籍"(《大疏·本序》)。"宗密比所遇釋門中典籍,未有不探討披覽,且終南智炬寺,誓不下山,遍轉經(jīng)藏三年。愿畢,方下山。"(《大鈔》卷1之下)智炬寺藏經(jīng)豐富,宗密發(fā)誓不讀完這些經(jīng),決不下山,這樣一讀就是3年,所閱經(jīng)典,無所不包,這次的閱讀為其下一步的寫作奠定了更為扎實的學問基礎。
819年(唐元和十四年),40歲
此年,宗密回到長安,在興福寺寫成《金剛般若經(jīng)纂要》和《金剛般若經(jīng)疏鈔》各1卷,"元和十四年于興福寺采集無著、天親二論,大云等疏,肇公等注,纂其要妙,以釋《金剛般若經(jīng)》也,勒成《疏》一卷,《鈔》一卷。"(《大鈔》卷1之下) 此年冬,宗密在長安興福、保壽兩寺,根據(jù)玄奘所譯的《成唯識論》和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的精純正義,解釋世親的《唯識三十頌》,開始撰寫《唯識論疏》。
820年(唐元和十五年),41歲
繼續(xù)撰寫此疏,于是年春天完成《唯識論疏》2卷,"元和十四年冬至十五年春,于上都興福、保壽等寺,采綴大論、大疏精純正義,以釋三十本頌,勒成兩卷,顯發(fā)彰明唯識宗趣,令人易見諸法唯是自心之義理。"(同上)
821年(唐長慶元年),42歲
在寫作的同時,又要化緣,太費心神,是年,宗密又回到終南山中,居草堂寺,"后自覺化緣勞慮,至長慶元年正月,又退在南山草堂寺,絕跡息緣,養(yǎng)神煉智。"(同上)宗密的許多著名作品,就是在此寺完成的。草堂寺也是澄觀造疏之寺,澄觀曾在此寫成《華嚴經(jīng)疏》10卷(《宋僧傳》卷5),選擇此寺,亦有紀念澄觀之意。 在回草堂寺之前,宗密還到過五臺山,"北游清涼山,回住鄠縣草堂寺。"(《景德錄》卷13)如果此記載有據(jù),很可能在此時。澄觀曾在大歷十一年(776年)游五臺山,又游峨嵋,再回到五臺,居大華嚴寺(《宋僧傳》卷5)。澄觀卒于元和十二年左右(湯永彤據(jù)《宋僧傳》之澄觀傳考證,見其《隋唐佛教史稿》)宗密這樣做,也是有懷念其師之意,也說明湯氏的考證也是有據(jù)的。同樣的事,宗密做過多次,比如禮荷澤塔,祭雙親墓。
822年(唐長慶二年),43歲
是年,宗密在終南山草堂寺,將以前所撰《圓覺經(jīng)科文》、《圓覺經(jīng)纂要》及所收集的諸種《圓覺經(jīng)》的注疏,對照各種經(jīng)論,加以進一步的研究,開始撰寫《圓覺經(jīng)大疏》,"二年春,遂取先所制《科文》及兩卷《纂要》,兼采數(shù)十部經(jīng)論,數(shù)部諸家章疏,課虛扣實,率愚為疏,至三年夏終,方遂終畢。"(《大鈔》卷1之下)所參照的經(jīng)論,涉及面很廣,其中包括"《起信》、《唯識》、《寶性》、《佛性》、《中觀》(《攝大乘論》自有數(shù)本)、《智度》、《瑜伽》"(同上)等如來藏系統(tǒng)和唯識系統(tǒng)的經(jīng)典。 是年在終南山豐德寺又以《圓覺經(jīng)大疏》的思想會通《華嚴經(jīng)》,撰成《華嚴綸貫》5卷,"長慶二年,于南山豐德寺以《疏》中關節(jié)綸次貫于一部經(jīng)文,令講者克意記持經(jīng)文,經(jīng)將釋于此疏,勒成五卷,題云《華嚴綸貫》。"(同上)這種會通,是華嚴禪的集中體現(xiàn),惜此書已不存。
823年(唐長慶三年),44歲
繼續(xù)撰寫《圓覺經(jīng)大疏》,并于冬季完成,"長慶二年于草堂寺再修為疏,并開數(shù)十段章門,至三年秋冬方得終筆。"(同上) 據(jù)續(xù)法《圭峰傳》分析,《圓覺經(jīng)大疏鈔》13卷也在是年完成,至于《圓覺經(jīng)略疏》2卷、《圓覺經(jīng)略疏鈔》6卷也許是此年完成,也許稍后。宋僧觀復在其《圓覺經(jīng)鈔辨疑誤》中說,《略鈔》并不是宗密自己一人略出,而有其弟子參預其中,加以刊板添改的問題,因而錯處較多。 是年,宗密在豐德寺撰成《四分律疏》3卷,"因遍討大毗尼藏五部律等,又聽《四分》新章,見律文繁廣,事數(shù)重疊,或是天竺風俗之事,不關此方,傳者融于重重句數(shù),致令修持者不知克實要用之處,遂以長慶三年夏于豐德寺因聽次,采集律文、疏文行人要行用者,提舉纂出,接引道流,勒成三卷。"(同上)此是針對中國佛教的實際狀況,將《四分律》有關適合中國僧人有條目纂要舉出,以嚴僧律,也是將教門之律中國化的嘗試,極有價值,惜已不存。 對宗密這一年的經(jīng)歷,有人表示懷疑,觀復在其《圓覺經(jīng)鈔辨疑誤》中說:"豈有身在草堂寺造疏,同時又在豐德寺聽《四分》,故作提挈等?況二年、三年,皆在豐德寺,為造疏之資,又二年、三年,皆在草堂寺造疏,不審何得?"對此,元僧清遠在其《圓覺經(jīng)疏鈔隨文要解》中的解釋很簡明,"今謂草堂、豐德,同在一山,有何不可?"所以研習佛教,也應該了解佛教地理學。
824年(唐長慶四年),45歲
據(jù)《昌黎先生詩文年譜》,韓愈是年作《原人》。此論對于斷定宗密《原人論》寫于《大疏》之后有決定意義,因為宗密的《原人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針對韓愈《原人》所代表的唐代儒家思想而發(fā)的。 是年五月,史山人制誠向宗密提出十個問題,宗密在當天就作了回答(《祖堂集》卷6)。
827年(唐太和元年),48歲
是年9月,宗密開始在圭峰撰寫《圓覺經(jīng)道場修證儀》18卷,于同年冬天完成,"此懺悔、勸請、隨喜、回向、發(fā)愿等五門,并是宗密,大和元年,從九月終一冬,獨自初入圭峰,結方丈草屋,自述己心跡,從始至今,迷錯之念,而懺、愿等文已,后覺此文亦通一切修行人心,諸便刪減偏屬己之事,潤飾之,以通諸人用之。"(《修證儀》卷8)這是對《四分律疏》所做工作的深化和系統(tǒng)化。
828年(唐太和二年),49歲
宗密的《大疏》、《大鈔》等作品給其帶來極大的聲譽,是年,唐文宗詔宗密進宮,垂問佛法,賜紫方袍,賜號"大德","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徵入內殿問法要,賜紫方袍,為大德。"(《圭峰碑》)這使宗密聲望益隆,宗密此次在京居留3年內,"中間被追敕入內,住城三年,方卻表請歸山也。"(《都序》卷1)在此期間,宗密結交了一大批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 與宗密關系最密切的是裴休,應裴休之問,宗密回答了關于禪宗的一些問題,后人整理成文,為《中華傳心地禪門師資承襲圖》。 宗密與溫造相交也較深,溫造在太和初年(827年)任尚書右丞,太和四年(830年)任禮部尚書,宗密曾回答他提出的一些問題,而成《答溫尚書書》,闡明頓悟漸修之理。
831年(唐太和五年),52歲
是年,宗密上表,要求歸山, 歸山之前,可能回過家鄉(xiāng)掃墓,與雙親訣別,寫下《盂蘭盆經(jīng)疏》2卷,闡述中國佛教的孝論,比較儒之孝和佛之孝的異同,作者標為"充國沙門"。宗密外出游方之前,也可能回家掃墓,但還不可能寫疏,因為對三教還沒有系統(tǒng)的思考和比較,只有此次學業(yè)已成的情形下,才有能撰寫此疏。 是年10月,劉禹錫在蘇州刺史任上,寫下《送宗密上人歸南山草堂寺因詣河南尹白侍郎》一首,"宿習修來得慧根,多聞第一卻忘言。自從七祖?zhèn)餍挠。灰巳氡汩T。東泛滄江尋古跡,西歸紫閣出塵喧。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經(jīng)相對翻。"(《劉禹錫集》卷29)此詩顯示宗密和劉禹錫的極深交往,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宗密對于唐代儒學的了解之深。 宗密終南山中寫下一批晚年的著作,總結一生的思考,這些作品包括《華嚴原人論》、《禪源諸詮集》(《禪藏》)等。
833年(唐太和七年),54歲
是年,白居易作《贈草堂宗密上人》一首,"吾師道與佛相應,念念無為法法能。口藏宣傳十二部,心臺照耀百千燈。盡離文字非中道,長住虛空是小乘。少有人知菩薩行,世間只是重高僧。"(《全唐詩》卷454)此詩顯示宗密和白居易的交往之深。
834年(唐太和八年),55歲
《禪源諸詮集都序》可能作于是年或稍后,據(jù)《都序》卷1載,宗密"舍眾入山,習定均慧,前后息慮,相計十年(云’前后’者,中間被敕追入內,方卻表請歸山也)。""舍眾入山"在長慶元年(821年),"敕追入內"在太和二年(828年),這段時間為7年。居京3年,太和五年(831年)歸山不出,加3年,應是太和八年(834年),前7后3,相加是10年。這個太和八年是撰寫《都序》的最早的年限。以此年為準,可以推斷《禪源諸詮集》的大致寫作時間,當然要區(qū)分序文是在此集之前或之后的情形。
835年(唐太和九年),56歲
是年宗密好友李訓發(fā)動甘露門之變,清除宦官,失敗后逃到終南山投宗密,宗密欲將其剃度為僧,被手下制止,后李訓逃往鳳翔,被宦官仇士良追殺。仇以藏奸之罪逮捕宗密,意欲置于死地,宗密表現(xiàn)得很有骨氣,亦為宗密贏得聲譽。后經(jīng)中尉魚恒志調停,宗密得以生還(見《宋僧傳》卷6)。
841年(唐會昌元年),62歲
是年1月6日,宗密卒,遺囑"勿墓,勿塔"(《圭峰碑》)。22日,在圭峰全身供奉,23日火化。唐宣宗謚號"定慧","暨宣宗再闡真教,追謚定慧禪師,塔號青蓮。"(《景德錄》卷13)碑文由裴休撰寫。 同年,詩人賈島作《哭宗密禪師》一首:"鳥道雪岑巔,師亡誰去禪?幾塵增滅后,樹色改生前。層塔當松吹,殘蹤傍野泉。唯嗟聽經(jīng)虎,時到壞庵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