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舉,次年庚辰科聯(lián)捷進士。歷任戶部主事、侍郎、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天津知府等職。晚年主講晉陽書院,循循善誘,啟迪后進,培養(yǎng)出數(shù)百名學子,故諸生立澤教碑于講堂,以示頌揚。刑部尚書趙光為其撰墓志銘。著《格言記錄》、《伴農書屋雜記》等傳世。
生平
幼年家境貧寒,就讀于東關珠市巷“虎溪軒”私塾,好學不倦。長于金石之學、書法瘦勁。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中舉,次年庚辰科中進士。道光元年(1821),授戶部主事,薦升侍郎,擢臺諫,掌廣東道察御史。性情剛直,持論正大,無所顧忌!笆聼o大小,必求無愧于心,不負所學”。曾屢次上疏,抨擊時弊,得到皇帝的嘉納。道光十五年,母逝回家守制,起復后仍補舊職。當時正值鴉片戰(zhàn)爭前夕,英帝國派兵進犯廣東。朝廷主和主戰(zhàn)互有爭議,子璧上疏痛言和議誤國,指陳明確,和到皇帝贊賞,特旨授天津知府。赴任前皇帝召見,問以國事。子璧認為:“承平日久,官不臨陣,兵不習戰(zhàn),宜急行團練法以訓練士卒!被实壅f:“天津是國家的門戶,如何守御,一切委派你去辦理”。到任后,召募壯士,修理戰(zhàn)船,準備兵械,僅幾個月即練兵數(shù)萬。遺憾的是主和派直隸總督琦善竟和英帝國訂了喪權辱國的投降條約,使一切海防設施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子璧查清案情后,對土豪懲以重刑,津民稱快。道光二十二年(1842),父死返里守制。起復后,主講晉陽書院,循善誘,啟迪后進,培養(yǎng)出數(shù)百名有用人才。走時,諸生立澤教碑于講堂,以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