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奎
(1169--1241 ) 朝鮮高麗時期唯物主義文學家。字春卿,號白云山人。朝鮮京畿道驪州人。上層士族家庭出身。母親出自有著“三韓甲族”“海東第一高門”盛譽的開京姚氏.一生性喜詩、酒、琴,自稱“三嗜好先生”。在青少年時代博覽朝鮮和中國的古典作品,22歲時考中狀元,但因觸犯當權階層的利益,未得官職,隱居天麻山專心從事撰著。32歲后出仕,但在地方任牧司錄兼掌書記等小官。由于抨擊貪官污吏,遭當權階層的誣告和排斥,曾被謫貶流放。66歲出任戶部尚書、政堂文學、守太尉、參知政事等要職。72歲引退,專門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和著述活動。著有《東國李相國集》53卷,其中收錄2000多首詩和700多篇散文。哲學代表作僅有《問造物》、《理屋說》等幾篇散文和詩文。
主張
天地萬物由 “元氣” 的分化和作用所“自生”。在《問造物》中說“元氣肇判,上為天,下為地,人在其中”。在論及具體事物和人的生成時說,“夫蒸人之生,夫固自生而已,天不使之生也,五谷桑麻之產(chǎn),夫固自產(chǎn)也,天不使之產(chǎn)也”,否定有意志的“造物主”、“天神”等的存在。 李奎報在《天開洞記》中提出“夫否極則泰,塞久則通,是陰陽常數(shù)”的辯證法思想,認為宇宙萬物離不開“陰陽之數(shù)”,天地萬物依據(jù)陰陽的相互作用規(guī)律而運動,事物發(fā)展達到極點就轉(zhuǎn)為對立物。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是不徹底的,未完全擺脫儒家的“天人感應”和禪學的“心常身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