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段劍秋,男,1942年生,山東省濱州市杜店鎮(zhèn)段家村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濱州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顧問;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濱州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主席、名譽主席,濱城區(qū)作家協(xié)會主席;濱城區(qū)文化館研究館員。其成名作為短篇小說《靜妹》、《蓮花傳》、《水老八》;中篇小說代表作《黑虎》;長篇小說處女作《鴛鴦屋子》,長篇小說代表作《血龍霧》三部曲;學(xué)術(shù)理論專著《黃河三角洲民間文學(xué)研究》(與張獻青合著)獲2004年度山東省文化藝術(shù)科學(xué)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第五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第二屆學(xué)術(shù)著作獎三等獎。《鳳凰城傳奇》在整合民間文學(xué)方面獨樹一幟,引起各方人士的廣泛關(guān)注!而P凰城民俗生態(tài)審美》獲中國民間文藝專家著作獎(2004—2006年度)三等獎。
其他
1.源自共叔段,根源于姬姓,屬黃帝的后代。
段姓受姓始祖是共叔段。他的曾祖父是周厲王,公元前841年,發(fā)生“國人暴動”,厲王死于囚所。據(jù)《左傳》、《史記》的記載,周宣王繼位,把他的弟弟姬友分封到鎬京附近的鄭(今陜西省華縣)。姬友就是共叔段的祖父鄭桓公。他是周幽王的司徒。公元前770年,犬戎攻破鎬京,姬友死于王事。姬友的長子姬掘突繼位,助周平王東遷洛邑有功,仍為周朝司徒,并把鄭室遷到洛陽東南,史稱“新鄭”。故城至今保存完好。武公娶了申侯的女兒武姜,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寤生”,因難產(chǎn),姜氏受了驚嚇,對他一直不喜歡。姜氏后來又生了一個兒子叫“段”,人們稱他“叔段”。叔段儀表堂堂,勇武善射。姜氏偏愛叔段,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武公生了重病,武姜即請求武公廢長立幼,立叔段為太子,武公沒有同意。認(rèn)為寤生無過,不可廢長立幼。不久武公死了,由寤生繼承了君位,是為莊公。于是武姜又請求莊公把制(今河南省汜水)作為叔段的封地,莊公也沒有同意。
莊公元年(公元前尹43年),莊公把京(今河南省滎陽東南20里)作為叔段的封地,號稱京城太叔。這事,使得武姜和叔段都感到不滿意。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的叔段,來到京地之后,開始訓(xùn)練自己的軍隊,大力加強武備,不斷擴充勢力。與其母密謀,準(zhǔn)備襲擊莊公。鄭國大臣認(rèn)為太叔內(nèi)恃母后的寵信,外仗京城的險固,加緊練兵習(xí)武,勢力日益強大,已露奪位反叛的苗頭,將會對莊公構(gòu)成威脅,危及鄭國。勸莊公及早采取措施,除掉叔段,消除后患。叔段的這些做法莊公都看在眼里,但卻不動聲色,佯裝不知。認(rèn)為時候未到,處心積慮要讓他充分暴露,多行不義,自取滅亡。
莊公二十二年(公元前722年),叔段果然出兵襲擊莊公,其母武姜作為內(nèi)應(yīng)。于是莊公發(fā)兵聲討,叔段不敵逃回京地。莊公進攻京地,京人倒戈,背叛叔段,叔段又再逃到鄢地(今河南省鄢陵縣北),莊公又出兵鄢地,在鄢地,叔段兵馬潰徽,又逃到共地(今河南省汲縣),最后在共地落腳,被當(dāng)時人稱為共叔段叔段逃奔至鄢,繼續(xù)遭到追殺,流亡死于共國。因叔段出奔共國,所以又稱“共叔段”。莊公怨恨母親,發(fā)誓今生今世不到黃泉永不相見,并把母親發(fā)落到城潁安置。直到后來為潁考叔孝敬母親的行為所感動,產(chǎn)生悔悟之心,才設(shè)法挖掘隧道,下及黃泉,彼此相見,重新恢復(fù)了母子關(guān)系。 共叔段死后,家人子孫四處逃散。鄭莊公的兒子鄭厲公繼位,態(tài)度有所改變,他曾對臣下說:“不可使共叔段無后于鄭!辈⒂谥埽ㄦ-女+厘)王四年(公元前678年)將出奔在衛(wèi)國的共叔段的孫子公父定叔及其家人迎回鄭國。公父定叔的父親名叫公孫滑,定叔回鄭以后,共叔段的子孫始稱“公孫段氏”。這就是所說的河南段氏。
共叔段的后代子孫將“段”作為自己的姓氏,這表明了他的后代子孫對共叔段的愛戴與尊重。據(jù)《左傳》載,鄭國的后人對共叔段普遍都是很愛戴與尊重的,在《詩經(jīng)》中《叔于田》(三首)、《大叔于田》等鄭國民歌也有對共叔段的歌頌,史學(xué)家有許多人懷疑共叔段的遭遇是一樁冤案
2.來自段匹(石單),根源于鮮卑族后裔, 段匹(石單),遼西石城人。據(jù)《辭!份d,西晉時,鮮卑族的一個部落首領(lǐng)叫段務(wù)勿塵,在歸順朝廷后被封為遼西公。他的領(lǐng)地內(nèi)原有三萬家,分布在今遼寧西部。但后味他的領(lǐng)地被十六國之后趙皇帝石虎于太寧元年(349年)占領(lǐng),其屬民逃到中原各地,與漢人雜居,并逐漸與漢人融合,在生活習(xí)慣上也沒有兩樣。又據(jù)清人張澍《姓氏尋源》一書載,段務(wù)勿塵本鮮卑人檀石槐之后,其屬民在與漢人融合之后,其東晉懷帝時的左賢王兼幽州刺史,段匹(石單),作為段務(wù)勿塵之后人,即將這“段”作為這些屬民統(tǒng)一的姓氏,使之成為段姓族人重要的一支。是為遼西段姓。
3.來自李宗,根源于李姓。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崩献有绽,名耳,字聃。他的兒子李宗,封于段干(約在今山西省夏縣境內(nèi))之后,即以封邑段干為姓。后來,魏國的段干木、段干子,齊國的段干朋,都是他的后代。戰(zhàn)國時,段干木的子孫西遷入關(guān),在姓氏中去掉干字,單姓段,所以在西漢以后,就沒有“段干”一姓了。根據(jù)《風(fēng)俗通》一書中的記載,戰(zhàn)國初期魏之段干術(shù),原是晉國人,后來到魏國,守道不仕,住在魏邑段干,人稱段干木,他的后代即以段為姓氏。另外還有,《唐書·宰相世系表》關(guān)于“封段為干木大夫”一說。這些也都可以作為段姓來源一說佐證。這就是山西段氏。
4.云南6族(還有哈尼族),根源于段思平。 唐宋時期,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白蠻出身的段思平,建立了大理王朝,其子孫在這里相繼統(tǒng)治了317年 (737—1053年)。白蠻就是白族,段姓一直是白族的大姓之一。特別是大理王朝被蒙古人忽必烈滅亡之后,有更多的白族人改姓段氏。如今在大理一帶,多為段姓。清人張澍在《姓氏尋源》中說:“云南蠻段氏,魏末段延沒蠻,代為酋帥。裔孫憑入朝,拜云南刺史,本出武威。”這就是云南段氏的來歷。始祖段延是出自武威的地道的漢人,是共叔段子孫西遷武威后的后裔。如此看來,云南段氏同河南段氏本是同根生,云南段氏被世人視為白族(還有的是哈尼族)。清人馮蘇在《滇考·段氏大理始末》一數(shù)千字的長文中說:“段氏之先為武威郡人。唐天寶末,段儉魏佐南詔王蒙氏有功,賜名忠國,擢清平官(相當(dāng)于宰相)。六傳生思平!
段(Duà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是春秋時鄭武公的兒子共叔段的后代,以王父字為氏。據(jù)《元和姓纂》及《史記·鄭世家》等資料所載,春秋時,鄭武公的妻子武姜生長子莊公時難產(chǎn),生二兒子叔段時卻很順利,因此她喜歡叔段而不喜歡莊公。鄭武公病重時,她請求武公廢長立幼,鄭武公沒有答應(yīng)。莊公當(dāng)了鄭國國君后武姜又請求把制作為段叔的封地,莊公不答應(yīng),而把京城封給了段叔,段叔與姜氏勾結(jié),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并準(zhǔn)備襲擊莊公。莊公獲悉后派兵討伐。段叔大敗,逃到共,稱為共段叔。他的子孫后來四處分布,有的姓段,有的姓共叔,還有的以共為姓氏。這就是河南段氏的由來。
2.出自封地,為段干木的后代以地名為氏。據(jù)《史記·老子列傳》所載,老子之子宗,春秋時為魏國將領(lǐng),受封于段干,人稱段干木,后代有以單姓段為姓氏的。這為山西段氏的由來。
3.出自遼西鮮卑族后裔。據(jù)《姓氏尋源》、《辭!返荣Y料所載,西晉時有鮮卑人的一個部落首領(lǐng)檀石槐之后,叫段務(wù)目塵、段匹石單等,被封為遼西公。其領(lǐng)地有三萬家,分布在遼寧西部,族人多段姓。十六國時被后趙帝石虎所占,后來與漢人雜居,遂被融合,后多以段作為姓氏。是為遼西段姓。
4.出自云南段姓宗源有二:
、 據(jù)《姓氏尋源》所載:“云南蠻段氏,魏末段延沒蠻代為酋帥,裔孫憑入朝拜為云南刺史,本出武威(今屬甘肅。!焙髠飨逻@支段姓。
、诤髸x時,白蠻人段世平建大理王朝(治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段姓為其大姓。
5.出自其他小數(shù)民族有段姓。潞西德昂族道普雷氏,滿、蒙、土、苗等均有段姓。
得姓始祖:共叔段。春秋時,鄭武公妻子武姜生長子寤生時,難產(chǎn)以為怪,遂不喜歡;生少子叔段時順利,且叔段生的一表人才,很討武姜歡心,于是請求武公立叔段為太子,武公以長幼順序沒有答應(yīng)。莊公寤生即位后,武姜請求把制(今河南省汜水)封給叔段,莊公不同意,而把京城(今河南省滎陽)封給弟弟,人稱“京城太叔”。太叔恃母愛,并以武姜為內(nèi)應(yīng)公開招兵買馬企圖奪兄之位,就在他一切準(zhǔn)備就緒即將行動時,早有防備的鄭莊公先發(fā)制人,突襲京城,大敗叔段。叔段逃到共(今河南省輝縣),時稱共叔段,其子孫為與鄭國王室有所區(qū)別,以王父字為氏,奉共叔段為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