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丁懷瑾(1879 一1956 ) ,字石生,晚年又號石僧,鐘英丁家莊人。曾就讀大理西云書院,繼又赴昆明入云南高等學(xué)堂肄業(yè),接受了新知識。
1903 年丁懷瑾變賣家產(chǎn),西走緬甸,親眼看到緬人亡國的慘痛,于是決定剪發(fā)易服,東渡日本留學(xué)。1904 年由仰光乘船至橫濱轉(zhuǎn)東京,先入志成中學(xué),后考入日本政法大學(xué),是賓川最早的留日學(xué)生。
1905 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織成立同盟會,經(jīng)張繼、呂天民的介紹,丁懷瑾加入同盟會,擔任東京支部長。
1911 年辛亥革命發(fā)生后,留日革命志士紛紛返國。丁懷瑾與志同道合者組織“敢死隊”,到上海攻占江南制造局,救出陳其美,并推舉陳為滬軍都督。丁懷瑾在先鋒隊任參謀。接著又與蘇、浙、滬合組聯(lián)軍,直搗南京,擊潰張勛;受姟
民國建立,孫中山在南京成立臨時政府,丁懷瑾被任命為社會教育司司長。1913 年袁世凱竊國陰謀日益暴露,丁懷瑾再度赴日本,并在《 民吁報》 上號召各界討袁。
1915 年袁世凱稱帝,云南首倡護國起義,丁懷瑾又從日本回國,參加蔡銬護國第一軍,入川擔任軍需。滬州納溪之役,與北洋軍鏖戰(zhàn)48 日,糧餉從未發(fā)生匾乏,取得戰(zhàn)爭勝利,被授予四等嘉禾勛章。蔡愕就任四川督軍時期,有關(guān)外交事項丁懷瑾多有參贊。繼任富順縣長,頗有政聲。
1917 年丁懷瑾辭富順縣長職,回到賓川,居家數(shù)年專心致力于金沙江開航研究。他的開航計劃是多目標、多方位的,曾得到孫中山的贊同,惜囿于時代環(huán)境,無法實現(xiàn)。
1921 年丁懷瑾到昆明,擔任《 云南日報》 社長,并被推為報界俱進會會長。歷時一年半,持論公正,有所建樹。此時,滇軍楊希閔、范石生部離滇入廣西,廣州陳炯明背叛革命,孫中山避居上海。丁懷瑾只身到桂林,勸說他們率部東下進擊陳炯明。廣州平定,孫中山回粵,成立大本營,丁懷瑾被任為大元帥府軍法委員兼高要縣審判廳長。1926 年國民革命軍北伐,丁懷瑾任政治訓(xùn)練部軍法審判委員會委員兼第五軍軍法處長,隨朱培德入贛,多所參贊,后任西岸榷運局局長。
1930 年,南京政府成立,丁懷瑾任審計院審計、監(jiān)察院簡任秘書。丁懷瑾信奉佛教密宗,被班禪大師聘為高等顧問。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遷回昆明,不問世事,終日潛心念經(jīng)禮佛。
1956年11 月12 日,昆明市召開“孫中山先生延辰90 周年紀念大會”,于一川省長特邀丁懷瑾到會演講。同年12 月25 日因病逝世,終年78 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