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羅伯特·諾齊克(Robert Nozick,1938-2002),20世紀最杰出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生前是哈佛大學哲學系的阿瑟··金斯利·波特(Arthur Kingsley Porter)哲學教授,并于1998年被授予約瑟夫··佩里格雷諾(Joseph Pellegrino)駐校教授職務。駐校教授的榮譽職務首創(chuàng)于1935年,按慣例授予哈佛大學在跨學科領域間做出了開拓性貢獻的最杰出的學者。1998年,諾齊克因為他“不僅對于當代哲學具有重要影響,而且以其觀念超越了他所在的學科,乃至于學術的真實而深刻的影響”而獲得這一榮譽,在此之前總共只有17位哈佛大學的教授獲此殊榮。諾齊克于1981-1984年擔任了哈佛大學哲學系主任。諾齊克的妻子是美國詩人Gjertrud Schnackenberg。在經過多年與惡性腫瘤的艱苦奮斗后,諾齊克于2002年去世。他的遺體被埋葬于劍橋附近的奧本山公墓(Mount Auburn Cemetery)。
哲學成就
羅伯特·諾齊克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一書在出版的隔年便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他在書中主張任何物資的分配,只要是透過成人間的自愿貿易、同時財產根基于正當?shù)幕A,那么這種分配便是正義的,即使這種分配數(shù)量極大亦然。諾齊克在書中套用了伊曼努爾·康德的理論,亦即個人在哲學上應該被視為一種“目標”(他將之稱為“人類的分立”)而不只是一種“手段”。諾齊克以此挑戰(zhàn)約翰·羅爾斯在《正義論》一書中的論點,羅爾斯主張收入的分配若要正義便必須至少照顧到最貧窮的人,諾齊克則主張強迫分配收入就好像將人們視為只是一種財富來源一般。
諾齊克在幾年后所著的《生命之檢驗》一書里宣稱他已拋棄了《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里自由意志主義的觀點,他稱當年自己的觀點其實“相當不適當”。不過,在2001年接受訪問時,諾齊克澄清了他的立場:“我在《生命之檢驗》一書里所要表達的,是我已經不再抱持之前非常堅定的自由意志主義立場了。但許多指控我脫離了(或叛變了。┳杂梢庵局髁x的謠言也未免太過夸張了!盵1]
諾齊克在1981年出版的《哲學解釋》一書則獲得美國大學優(yōu)等生榮譽學會(Phi Beta Kappa Society)頒發(fā)愛默生獎,諾齊克在書中對知識、自由意志、個人認同、價值觀的本質、以及生命的涵義等哲學概念都提供了嶄新的看法,同時也試著提出一種新的知識論體系,他試圖避開以證成(justification)來作為取得知識的必須途徑,這個論點后來對哲學界影響極大。諾齊克在1989年所著的《生命之檢驗》一書里更廣泛的探討了愛情、死亡、信仰、現(xiàn)實、以及生命的涵義。1993年的《理性的本質》一書則呈現(xiàn)了一套實踐理性的理論,他試圖將傳統(tǒng)上刻板的決策論加以美化!短K格拉底的困惑》(1997)一書則集合了諾齊克的一系列論文,討論了從艾茵·蘭德、奧地利經濟學派乃至動物權利等議題。諾齊克所著的最后一本書是2001年的《恒常》,在哲學的必然性和道德價值的領域上,提出了他在對物理學和生物學、乃至客觀能力等問題的看法。
諾齊克以他求知性的、探索性的研究風格,以及他所采用的普世教會主義方法論而聞名。他經常在著作中提出極具思辯性的哲學問題,接著便將問題的答案留給讀者自行判斷。除了在哲學領域外,諾齊克也常將其他許多的領域(例如經濟學、物理學、進化生物學)套用至他的哲學作品里,以此增加論點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著作
《恒常:客觀世界的結構》 Invariances: The Structur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2001年/2003年) ISBN 0-674-01245-3
《蘇格拉底的困惑》 Socratic Puzzles (1997年) ISBN 0-674-81653-6
《理性的本質》 The Nature of Rationality (1993年/1995年) ISBN 0-691-02096-5
《生命之檢驗》 The Examined Life (1989年) ISBN 0-671-72501-7
《哲學解釋》 Philosophical Explanations (1981年) ISBN 0-19-824672-2
《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1974年/2001年) ISBN 0-631-1978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