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被周恩來譽為“文武全才”的抗日將領、 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系知名教授。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學初中部畢業(yè)后,入上海復旦實驗中學高中部學習,后轉浙江省立高級中學畢業(yè)。1932年7月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南京第七期。1933年畢業(yè)后到第7師政治訓練處工作,旋派第41團任上尉指導員。1934年調軍政部通訊技術訓練班任少校指導員。1935年7月考入英國皇家軍官學校學習軍事工程。1936年12月畢業(yè)后入 劍橋大學學習機械工程。
1949年12月29日,周恩來總理召見干毅等人到中南海住處晚宴,周總理稱贊“干先生文武全材”。1950年3月到東北工學院(現(xiàn)東北大學)任一級教授。1951年調任湖南大學教授兼機械系主任。1953年調任華中工學院(現(xiàn)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系,享受副院校級政治、生活待遇。
2010年10月6日22時,在武漢梨園醫(yī)院因病逝世,享年97歲。
歷史跡事
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9年6月畢業(yè)后獲榮譽學士、碩士學位。繼入英國軍事工程學院。1940年10月轉入美國軍事工程學院青年軍官班、研究班進修。先后在英、美工兵部隊見習和參加軍事演習。1943年9月畢業(yè)于美國參謀大學。1943年10月回國任重慶陸軍大學少將教官,后歷任軍政部軍務司炮兵組組長、戰(zhàn)車防御炮教導總隊少將副總隊長兼干部訓練班主任、教導團少將團長。1945年5月,調任青年軍編練總監(jiān)部少將高級參謀。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回任陸軍大學編譯處少將處長。1946年7月奉派駐日本代表團第一組(軍事組)少將組長。同年12月任陸軍總司令部第六署第一處(兵器研究處)少將處長。1947年7月陸軍總司令部增設陸軍訓練司令部,陸軍副總司令孫立人兼任陸軍訓練司令部司令官,隨被調任陸軍訓練司令部少將副參謀長、代參謀長,駐防臺灣省高雄。1948年初升任少將參謀長。1948年6月因故攜眷離臺回南京,經上;丶亦l(xiāng)青田縣。后經同鄉(xiāng)、陸軍大學同事章培將軍引薦,周恩來總理電召進京。
個人生活
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學習工程學的都知道干毅的大名,這個來自青田,畢業(yè)于英國皇家軍官學校和英國劍橋大學,被周恩來稱之為“文武全才”的科學家曾經是科學界的泰斗人物。他在文革中經受非人的遭遇,卻始終保持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在教育上更是將自己深厚的學養(yǎng)和樂觀的精神傳遞給子女。
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他們家走出了11個博士,他的大女兒干榮珠是孟菲斯州立大學博士,長子干高雄和次子干小雄都是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
主要著作
發(fā)表有《米雪爾止推軸承的構造與計算》等論文五篇,著有《反戰(zhàn)車戰(zhàn)術》、《柴油機理論與設計》、《熱工學》、《棘輪》、《高等傳熱學》、《機械零件》、《青田干毅回憶錄》等,與人合譯《熱機學》、蘇聯(lián)《熱工學》、《蒸汽輪機與燃汽輪機》等。被英國劍橋“世界名人傳記中心”推舉為“世界1000位最有創(chuàng)造力和成就名人”和“世界1000位偉大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