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年少即位
鄭武公十四年(前757年),其夫人武姜生公子寤生。鄭武公十七年(前754年),又生少子叔段。因寤生出生時難產(chǎn)(還有一種解釋為窹生為其母夢中所生),所以姜氏不喜歡他,而寵愛他的弟弟叔段。但武公還是立了長子寤生為太子。
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病重,武姜在武公面前說叔段賢明,想讓武公改立段為太子,但武公沒有應(yīng)允。前743年,鄭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繼承君位,是為鄭莊公。
鞏固君位
主條目:共叔段之亂、鄭伯克段于鄢
鄭莊公元年(前743年),武姜請求把制地(在今河南省滎陽市區(qū)西北12公里、峽窩鎮(zhèn)上街村。自此以西,地勢險要,虎牢關(guān)尤扼要沖。)作為叔段的封邑。鄭莊公說:“那里不行,因為制邑地勢險要,是關(guān)系國家安危的軍事要地!蔽浣亩凄嵡f公把京邑(今鄭州市滎陽東南二十里)封給叔段。京邑乃鄭國大邑,城垣高大,人口眾多,且物產(chǎn)豐富,鄭莊公心里不肯,但礙于母親請求,也只好答應(yīng)。鄭大夫祭仲進諫道:“京邑比都城還要大,不可作為庶弟的封邑!编嵡f公說:“這是母親的要求,我不能不聽!”叔段到了京邑,整頓軍備,與他的母親武姜陰謀襲擊鄭都。
鄭莊公深知自己繼位母親大為不悅,對姜氏與叔段企圖奪權(quán)的陰謀也清清楚楚,但他卻不動聲色。叔段在京城的反常舉動引起了人們議論,大夫祭仲又對莊公說:“凡屬都邑,城垣的周圍超過三百丈,就是國家的禍害。所以先王之制規(guī)定,封邑大的不超過國都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過五分之一,小的不超過九分之一,現(xiàn)在京城不合法度,您怎么能容忍呢?”鄭莊公很無奈的說:“姜氏欲之,焉辟害?”意思是姜氏要這樣,我哪里能避開這個災(zāi)禍呢?祭仲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給叔段安置個地方,不要讓他再發(fā)展蔓延。一經(jīng)蔓延就難于對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難除,何況是您受寵的兄弟呢?”鄭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先等等看吧!
鄭莊公二十二年(前722),叔段果然襲擊了鄭都,武姜做內(nèi)應(yīng)。鄭莊公派軍攻打叔段,京城的人們都背叛了叔段,叔段無奈逃到鄢(今河南省鄢陵縣),鄢邑的百姓潰逃了。叔段不得已又逃亡到共國(今河南省輝縣)。于是鄭莊公把他的母親武姜接到城潁(春秋鄭地,在今河南襄城東北。),對于母親的行為鄭莊公非常生氣,發(fā)誓說:“不到黃泉,不與她見面!边^了一年多,鄭莊公又后悔自己說過的話,很想念母親。大夫潁考叔向莊公獻禮,莊公賜給他食物?际逭f:“我有老母,請您把食物賜給我的母親吧!鼻f公說:“我也很思念我的母親,但又不能違背誓言,怎么辦呢?”考叔說:“挖條地道到有泉水處,你們母子就可見面了。”于是莊公依照他的辦法,終于見到母親。此后莊公母子之間的關(guān)系大為改善。
雙重身份
自周平王東遷后,周室衰弱,諸侯國逐漸強大,鄭莊公以周朝卿士和諸侯國君的雙重身份活躍于政治舞臺上,他憑借自己的智謀和權(quán)術(shù)扮演了一個特殊的角色,對當時社會政治趨勢的演化起了相當?shù)拇龠M作用。
周朝遭犬戎之亂而東遷,已經(jīng)到了不靠諸侯國的救護就不能自保的地步,喪失了往日的實力和威望。犬戎之亂又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破除了人們對周朝的迷信,向社會公開展現(xiàn)了禮儀制度的虛弱和強力的重要。在當時,要想號召列國,在政治舞臺上有所作為,依靠周室是絕對不行的,必須要有自己的實力。鑒于這些情況,鄭莊公把自己事業(yè)的立足點堅決地放置于鄭國,不惜與自己的弟弟、母親以武力相對抗,與周天子鬧翻也決不動搖,他以極大的精力經(jīng)營自己的國家,終使鄭國成為東周初期嶄露頭角的諸侯國。鄭莊公要發(fā)展自己的國家,首先遇到的是地理條件的制約。鄭處于四戰(zhàn)之地,南有蠻楚、北有強晉、西有東周,鄭國無法與之爭鋒,只能向東發(fā)展,而東鄰衛(wèi)、曹、魯、宋、陳、蔡諸國中,宋國國大爵尊,在東方小國中又有號召力,是鄭國發(fā)展的嚴重障礙。
假命伐宋
鑒于這種情況,鄭莊公把向外用武的目標定于宋國,這是在當時情況下的最佳戰(zhàn)略。為了實現(xiàn)對于宋國的軍事勝利,鄭莊公實行了以下的戰(zhàn)略方針:第一,和齊、魯建立穩(wěn)定的同盟關(guān)系。齊、魯處在宋國的東北部,建立了和齊、魯?shù)耐岁P(guān)系,就形成了對宋的牽制和包圍,他幾次和齊、魯二君約會,在攻取宋國的郜、防二邑后將其送給魯國,都是為了鞏固三國的同盟關(guān)系。第二,假借王命伐宋,號召列國。鄭是一個新起的小國,在諸侯中未孚眾望,但鄭莊公是周朝卿士,具有特殊的身份,于是莊公宣稱宋公久缺朝貢,自己以卿士的身份,承王命率兵討伐。鄭國通過這種方式糾合了更多的國家,又形成了對宋國的輿論壓力,事后還對不追隨出兵的許、鄖(今山東寧陽東北)小國以“抗命”的罪名予以教訓,幾乎滅掉許國。第三,扶植宋國內(nèi)部的反對勢力。宋國前君主的兒子公子馮出奔到鄭,宋國曾為此出兵討之,鄭莊公對公子馮采取保護措施,厚相招待。宋國在一次內(nèi)亂后,國人欲迎立公子馮為君,公子馮臨行前,泣拜于鄭莊公之前表示,自己返國后,“當世為陪臣,不敢貳心”。
在鄭莊公的執(zhí)政期內(nèi),鄭國確實取得了對宋國的勝利,但鄭國又從來無力吃掉宋國,這種和平勝利是鄭對于宋所能取得的惟一形式的大勝利,這里,不利的政治地理環(huán)境起了決定的作用:鄭處在幾個大國之間,又幾乎無險可守,即使某一天有力吃掉宋國,那相鄰的大國也絕不會坐視其崛起,必然要以武裝干涉的形式使鄭回到自顧不暇的地步。事實上,到了春秋中后期,南北大國為了爭霸天下而斗武,就把鄭國淪到了爭霸的夾縫中而常常使之喘息不定,北晉南楚各怕對方吃掉自己或傷害自己,需要一個避免正面接觸的緩沖地帶,因而各需鄭國以屏障的角色存在于自己身邊,但它們又要打擊對方、示威于天下,因而鄭就成了經(jīng)常的用兵之地。鄭莊公之后有幾世執(zhí)政,常常是朝晉暮楚,實在是源于地理環(huán)境的不得已所為。而這是鄭莊公本人所不曾料及的。
小國大志
參考:周鄭交質(zhì)、周鄭交惡
活躍于政治舞臺上的鄭莊公還有一個如何對待周天子的棘手問題。作為周朝卿士,他應(yīng)當盡忠于王室,他是諸侯矚目和敬重的人物,但他把自己事業(yè)的立足點放在對本國的經(jīng)營上,要兼并、擴張,要破壞周朝既定的實力劃分,甚而要憑實力號召列國,那必然和周室發(fā)生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他既要利用卿士的角色,又不愿恪守卿士的本分,這種矛盾的處境和心態(tài)決定了他對周天子在總體上采取的是又打又親的手段。當王室要限制他的發(fā)展和自由時,就打擊王室;當這種打擊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自己的需要時就親近王室,打擊王室是為了抵制王室對自己的限制,是為了向列國示威;親近王室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卿士身份,或保持自己對若干國家的號召力。他為了防止國內(nèi)反叛而久不入周供職,但當聞知周平王欲分政于虢公時即日駕車入周,可見他即使在坐鎮(zhèn)守國的危急時刻也密切注視著朝中動靜,他經(jīng)營鄭國,同時又不愿放棄左右周政的權(quán)力。于是他和周平王互相交換人質(zhì)。這樣做既可以施恩于太子,以作為親近王室的手段,也可以控制周太子,以作為打擊王室的手段。周桓王辭他回國后,他派兵搶收周地糧食,事后又準備親去謝罪修好。
鄭國要發(fā)展,對周王過于親附不行,不親附也不行。鄭莊公對周王又反抗又親近的手法,對鄭國的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他對周室的打擊以及周室對他親近態(tài)度的表面認可與接受,嚴重地降低了周室在諸侯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從而降低了他對卿士身份利用的有效性。這是他能夠預(yù)料但卻無法避免的矛盾。鄭莊公在率軍襲擊戴城,繼而擊潰宋、衛(wèi)、蔡三國聯(lián)軍后,舉行了一次隆重的慶祝會,他自信十足地問大臣:“寡人賴天地祖宗之靈,諸卿之力,戰(zhàn)則必勝,威加上公,于古之方伯如何?”方伯,即一方之長,是古代諸侯中的領(lǐng)袖之稱。莊公此語,吐露了他的志向,表達了一生事業(yè)的追求目標,正是為實現(xiàn)這種志向和目標,他做出了極為艱苦的努力。
繻葛之戰(zhàn)
周平王東遷之后,周道日衰,但周王朝余威尚存,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繼位。桓王一心想恢復周天子對天下的統(tǒng)治地位,極力打壓當時的近畿強國鄭國,這引起鄭莊公的不滿;竿跸认魅鹾竺馊チ饲f公王室卿士之位;鄭莊公也搶先割收了周室之麥;結(jié)果雙方最終兵戎相見。前707年,周桓王統(tǒng)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wèi)國四國部隊討伐鄭國。鄭莊公率大夫祭仲、高渠彌等在繻葛(今河南長葛北)列陣御敵。當時周軍分為三個軍陣,周桓王率領(lǐng)左軍和陳國軍隊力圖打敗鄭莊公。鄭莊公擺開了名為“魚麗”的陣勢,戰(zhàn)車前沖,步卒后隨,先打?qū)嵙ψ钊醯年悋婈,使蔡國和衛(wèi)國軍隊畏懼而倉皇退出戰(zhàn)場,然后集中兵力從兩邊合擊周軍,周師大敗。周桓王被鄭將祝聃一箭射中肩膀,忍痛勉強指揮軍隊逃出重圍。祝聃要追逐活捉周桓王,鄭莊公制止說:“君子不希望逼人太甚,何況欺凌天子呢?我們是自衛(wèi),國家能免于危亡就足夠了!睉(zhàn)后,鄭莊公為了表示尊王,還特派大夫祭仲去慰問受傷的周桓王及其左右隨從。
繻葛之戰(zhàn),使周天子威信掃地,鄭莊公聲威大振。宋、衛(wèi)、陳等宿敵都來求和,鄭國成為當時中原最強盛的諸侯國。前701年,鄭莊公與齊、衛(wèi)、宋等大國諸侯結(jié)盟,儼然已是諸侯霸主。
小國外交
鄭莊公一生功業(yè)輝煌。他在位期間,分別擊敗過周、虢、衛(wèi)、蔡、陳聯(lián)軍及宋、陳、蔡、衛(wèi)、魯?shù)葒?lián)軍。御燕、侵陳,大勝之;伐許、克息、御北戎,攻必克,戰(zhàn)必勝,可謂戰(zhàn)績顯赫。同時,鄭莊公又是一個有戰(zhàn)略眼光,精權(quán)謀、善外交的政治家。其過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國紛爭中能小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所在。
鄭、宋之爭是鄭莊公一生遇到的重要大事之一。鄭國東鄰宋國,北鄰衛(wèi)國。鄭與宋、衛(wèi)兩國都有矛盾,隨時有遭宋、衛(wèi)夾攻的危險。公元前719年,宋國糾集了包括衛(wèi)、陳、蔡、燕、魯在內(nèi)的多國聯(lián)軍,先后兩次圍攻鄭國,大有鏟平鄭國之勢。在這種情況下,鄭莊公冷靜沉著、毫不屈服。他一方面在軍事上加強防御,頑強抗敵;另一方面在外交上處理好與列國的關(guān)系,不計前嫌,化敵為友,盡可能聯(lián)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政治力量。比如,陳國雖曾與宋國一起侵鄭,但鄭莊公在擊敗陳師之后主動與陳和好。魯國曾在伐鄭之役中出兵援宋,但鄭莊公并未因此忌恨于魯,而是主動向魯示好求和,直至結(jié)為同盟。
齊國當時是諸侯中強國,鄭莊公很注意密切與齊的關(guān)系,以利用齊國勢力來牽制宋人。此外,與周交惡,也很注意策略。雖大敗王師,而又夜使祭仲勞王;既恨周王棄己,又用周王之權(quán)威以打擊宿敵。前713年,借聲討宋殤公不朝周天子之罪,鄭莊公聯(lián)合齊、魯之師,以天子之命伐宋。齊、魯軍隊敗宋軍于菅(今山東成武縣東北),鄭軍先攻占宋國郜(今山東成武縣東南)、防(今山東成武縣東),后又打敗宋、蔡、衛(wèi)三國聯(lián)軍,最終使宋國屈服。
后事失算
莊公一生長于料事和智謀,但對一件關(guān)系鄭國長治久安的重大問題卻無法應(yīng)付其所料。他有十一個兒子,世子為忽,而他所偏愛的兒子突有才智,而且是一個不安居人下的人,為了維護身后的鄭國政局,他忍痛讓突出居于宋,他料到這種安排仍然不足以消除突對鄭國政局的威脅,臨死前哀嘆道:“鄭國自此多事矣!”這種哀嘆反映了他對身后內(nèi)亂的預(yù)察和對這種預(yù)察結(jié)果的無能為力。
身逝國亂
鄭莊公四十三年(前701年),鄭莊公去世,太子忽即位,是為鄭昭公。同年,宋莊公威脅祭足改立鄭公子突為君。結(jié)果鄭昭公流亡櫟邑,公子突即位,是為鄭厲公。到了前697年,祭足又趕走鄭厲公而迎接鄭昭公回國復位。兩年后昭公被暗殺,莊公子子亹繼位,不足一年即被齊襄公擒殺。祭足再立莊公另一子子儀為鄭伯。14年后,即祭足死后兩年,鄭厲公回國復位,子儀被臣下所殺,鄭厲公成功復位。
為政舉措
計除母弟
政治斗爭的具體環(huán)節(jié)上,鄭莊公憑借他豐富的經(jīng)驗和高超的智力,常常能準確預(yù)料事情的變化趨向,從而提早制定出應(yīng)付的策略,使自己一方在斗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還在自己的弟弟段與母親姜氏沆瀣一氣謀圖作亂時,手下大臣勸他當機立斷,予以制裁,他私下對親信講:“寡人籌之熟矣!段雖不道,尚未顯然叛逆。我若加誅,姜氏必從中阻撓,徒惹外人議論,不惟說我不友,又說我不孝。我今置之度外,任其所為,彼恃寵得志,肆無忌憚。待其造逆,那時明正其罪,則國人必不敢助,而姜氏亦無辭矣!彼隙硕味嘈胁涣x必自斃的結(jié)局,果然,在莊公與段公開對抗時,段賴以作亂的京城(今河南滎陽市東南)百姓都不滿于段的所為,段逃奔共城(今河南輝縣),后兵敗自殺。莊公又乘勝追擊段的兒子滑于衛(wèi)國,衛(wèi)桓公懼而謝罪。
擊服衛(wèi)宋
衛(wèi)公子州吁殺死衛(wèi)桓公而自立為君,鄭莊公聞后不覺長嘆道:“吾國行且被兵矣!”群臣問何以預(yù)料得到,莊公回答說:“州吁素好弄兵,今既行篡逆,必以兵威逞志。鄭衛(wèi)素有嫌隙,其試兵必先及鄭,宜預(yù)備之!敝萦鯙榱肆⑼弴話吨茋,果然糾合宋、魯、陳、蔡四國,組織五國聯(lián)軍,共甲車一千三百乘(每乘約計三十人),將鄭東門圍得水泄不通,形勢非常嚴重。
鄭莊公向群臣問計,大家言戰(zhàn)言和,紛紛不一,莊公笑著說道:“諸君皆非良策也。州吁新行篡逆,未得民心,故托言舊怨,借兵四國,欲立威以壓眾耳。魯公子翚貪衛(wèi)之賂,事不由君,陳蔡與鄭無仇,皆無必戰(zhàn)之意。只有宋國忌公子馮在鄭,實心協(xié)助。吾將公子馮出居長葛,宋兵必移。再令子封引徒兵五百,出東門單搦衛(wèi)戰(zhàn),詐敗而走。州吁有戰(zhàn)勝之名,其志已得,國事未定,豈能久留軍中,其歸必速。吾聞衛(wèi)大夫石碏,大有忠心,不久衛(wèi)將有內(nèi)變,州吁自顧不暇,安能害我乎?”
在這里,鄭莊公首先分析了五國各自出兵的動機和要達到的目的,認為需要對付的只有宋衛(wèi)二國,然后提出兩項退兵之策,其一是將公子馮移居長葛,以此引開宋兵;其二是以詐敗形式造成衛(wèi)國戰(zhàn)勝之名,促其速歸。鄭莊公既沒有真正出戰(zhàn),也沒有乞和,他以兩項決策輕而易舉地瓦解了五國聯(lián)軍,解除了國家的危難。他料到州吁執(zhí)政的衛(wèi)國必有內(nèi)變,后來衛(wèi)石碏大義滅親,誘殺了州吁及其追隨人均如莊公所料。鄭莊公對五國聯(lián)軍的分析及其對付的策略,顯示了他敏銳的洞察力和政治斗爭的豐富經(jīng)驗。鄭莊公率兵假命伐宋時,宋國為了自救,分兵一支聯(lián)合衛(wèi)國去攻打鄭國本土,宋將孔父嘉聞知鄭莊公正離宋返鄭,怕自己腹背受敵,遂準備借路于戴,返回宋國,戴人疑宋國來攻襲自己,閉門不開,兩家攻守對抗、相持不下。
鄭莊公回國途中聞知此訊,笑著說:“吾固知二國無能為也!然孔父嘉不知兵,烏有自救而復遷怒者?吾當以計取之!保ǖ谄呋兀┊敿戳钏膶⑹苡,秘密往戴城進發(fā)。鄭將公子呂假稱領(lǐng)兵救戴,莊公本人藏于軍中,戴國開門納入后,鄭軍即將戴君逐出,奪了戴城,之后,鄭國其他三將在城外從三面包圍了宋、衛(wèi)之兵,幾乎將其全殲。這次戰(zhàn)斗中,莊公巧施妙計,得了漁人之利,極大地張揚了威名。
鄭在當時是一個中等偏小的國家,其所以能在列國逞威一時,是因為鄭莊公運用了兩個法寶,一個是妙計制敵,一個是外交勝利。而兩個法寶的運用都需要領(lǐng)導人高超的智謀和料事能力,這均是鄭莊公的得心應(yīng)手之處。鄭莊公在一生的用武中,沒有打過敗仗,這是極少見的情況。莊公在晚年擊敗王師后,周桓王準備傳檄四方,共討莊公之罪,虢國林父勸諫說:“諸侯自陳、衛(wèi)、蔡三國而外,莫非鄭黨。”認為其他國家不會棄鄭而從周,可見莊公的外交活動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莊公率兵伐宋,明明是實現(xiàn)自己戰(zhàn)略目標的必要步驟,是自己的主張,但他卻布告天下,大張旗鼓地宣傳這是周王的決定,似乎自己只是在忠實地執(zhí)行周王的命令,沒有絲毫私欲摻雜其間,假命伐宋當時是對世人的一次大欺詐。鄭、齊、魯三國聯(lián)軍攻取了宋國的郜、防兩邑,這時莊公接到了國內(nèi)關(guān)于宋、衛(wèi)來攻的告急文書,他即時傳令班師,齊、魯兩國的隨軍大將親到軍營來見莊公詢問班師原因,莊公隱下宋衛(wèi)侵鄭的實情,只說:“寡人奉命討宋,今仰仗上國兵威,割取二邑,已足當削地之刑矣。賓君上爵,王室素所尊禮,寡人何敢多求?所取郜防二邑,齊魯各得其一,寡人毫不敢私!保ǖ谄呋兀R將覺得鄭國以王命征師,自己只是隨從,遂固辭不受城邑,莊公便將二邑一并送魯。齊將回國向齊君匯報了這些情況,齊公以為莊公公平之至,稱嘆不已。后來,鄭莊公策劃與齊魯二君一同率兵攻許,許君逃奔,齊公遂提議將許國土地讓給魯國,魯公堅辭不受,齊公又提議將許地讓給鄭國,莊公滿念貪許,但因見齊魯二君推讓,只得佯裝推脫。恰有許大夫領(lǐng)著許君幼弟進前叩首乞哀,要求找個為許君祖宗安置廟祀的地方,齊魯二君顯出憐憫之意,鄭莊公見此情景,將計就計,遂轉(zhuǎn)口說道:“寡人本迫于王命,從君過罪,若利其土地,非義舉也!辈⑦M一步提出要為許復國,盡管許大夫誠懇表示無此奢望,但莊公仍然表示:“吾之復許,乃真心也?质迥暧祝蝗螄,寡人當遣人相助。”(第七回)于是把許分為東西兩半,東邊讓新君居之,西邊派鄭國的一位大夫駐守,名為助許,實是監(jiān)守。齊魯二君不知其中就里,以為處理妥當,稱善不已。鄭莊公通過許多詐術(shù)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無求無欲的人物,表面上的無欲掩蓋著內(nèi)心極高的追求。
禮賢下士
在和部下的關(guān)系上,鄭莊公有自己的特點。首先,他極為尊重部下的意見和感情,每遇一個重大的問題,他一般都有自己的考慮,但在做出決策前多要征求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有好的主張,他都樂于采納,如平段之叛和追滑至衛(wèi)是采納了公子呂的意見,奪食于周和假命伐宋等是采納了祭足的意見,掘地見母和征討許郕是采納了潁考叔的意見,對抗王師并排陣取勝是接受了公子元和高渠彌的意見等等。如果大臣們提不出更好的主張或來不及征求他們的意見,他才按自己的考慮去辦。如退五國聯(lián)軍、撤宋之圍和分裂許國等都是按自己的考慮行事。在鄭莊公執(zhí)政期間,鄭國領(lǐng)導集團內(nèi)的民主空氣是較濃的,如追滑入衛(wèi)、搶收周禾、計退聯(lián)軍和抵御王師等事件進行之前,大臣們都進行過激烈的辯論,各抒己見,鄭莊公的態(tài)度是有善則從。
莊公還注意尊重部下的感情,鄭齊早年的石門之會上,齊公主動提出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鄭世子忽,鄭莊公回國后征求忽本人的意見,忽推辭說:“鄭小齊大,大小不倫,孩兒不敢仰攀!鼻f公勸兒子說,若與齊國結(jié)為婚姻,以后有事情還可以仰仗,不應(yīng)該辭掉這門親事,忽回答:“丈夫志在自立,豈可仰仗于婚姻耶?”莊公為兒子有這樣的志氣而高興,遂不強求應(yīng)親。后來世子忽率兵協(xié)助齊抗擊北戎侵擾而取勝,齊公托鄭國副將高渠彌為媒,愿把另一女兒嫁給忽,忽又推辭說:“今奉命救齊,幸而成功,乃受室而歸,外人必謂我挾功求娶,何以自明?”再三拒絕。忽回國后將辭婚之事告知父親,莊公表示:“吾兒能自立功業(yè),不患無良姻也。”鄭齊聯(lián)姻,從政治利益的角度考慮有極大的好處,但由于世子本人拒絕,莊公也采取了不干涉的態(tài)度,他完全尊重當事人本人的意愿。公子呂病逝后,正卿位缺,莊公欲用高渠彌繼任,世子忽密諫道:“渠彌貪而狠,非正人也,不可重任。”莊公點頭同意。莊公覺得,今天自己所提拔的人,正是日后世子所要長期使用的人,若違背世子意愿而提拔一個人,必然影響日后君臣間的關(guān)系,埋下君臣不和的禍種,于是他改變了原來的人事安排,任祭足為上卿。莊公臨終前召來祭足,商量說他想將君位傳給兒子突,征求祭足的意見,祭足對莊公說,世子忽的地位不能改變,最后表示:“廢嫡立庶,臣不敢奉命!鼻f公遂下決心傳位給世子,并使子突出居宋國。莊公的考慮是,無論哪一個兒子繼位,都必須靠祭足的扶立、輔政,祭足不同意的人,即使把他立為世子,身后也難以上臺;即使上臺了,也不會長久,在嗣位問題上尊重顧命大臣的意見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鄭莊公對待部下的另一個特點是頻繁地予以嘉獎,不斷鼓勵他們的進取心。祭足為他連續(xù)制定了一套假命伐宋的方案,他當面表示:“卿之謀事,可謂萬全。”之后又拍著祭足的肩說:“卿真智士也!寡人一一聽卿而行。”上卿公子呂病逝后,他哀痛道:“子封不祿,吾失右臂矣!”(第七回)乃厚恤其家,祿其弟公子元為大夫,他通過體恤死者而鼓勵生者。公子元提出了抵御王師的戰(zhàn)斗方案,莊公即嘉獎道:“卿料敵如指掌,呂不死矣!”及打敗王師后,他深嘉公子元之功,為之筑城于櫟邑(今河南禹縣)使其居守,作為鄭國別都,并對諸大夫各有獎賞。莊公在伐許前,為選先鋒而進行了一場帶有獎勵的比賽,潁考叔中選,他當即表彰:“真虎臣也!當受此車為先鋒!保ǖ谄呋兀┼嶟R魯三國伐宋時,魯國將領(lǐng)公子翚首戰(zhàn)攻取老挑,莊公贊不絕口,命幕府記上第一功,并殺牛饗士,后來退軍時又將攻取的二城送魯,表示以此“酬公子老挑首功之勞”。莊公從不吝于嘉獎,正是通過頻繁的獎勵,他不斷挖掘出部下的積極主動性。然而有一次例外,在抗擊王師的戰(zhàn)斗中,鄭將祝聃一箭射中周王左肩,對戰(zhàn)斗的勝利起了極大的作用,但在獎勵有功人員時,惟祝聃之功無賞,祝聃將這種不公平當面講給了莊公,莊公解釋說:“射王而錄其功,人將議我!弊q醴藓薏灰眩野l(fā)于背而死,而在祝聃死后,莊公私下厚賜其家,并命厚葬祝聃?梢姡讵剟顔栴}上,莊公把握著以下幾個基本的原則:第一是獎勵的頻繁性、及時性和針對性;第二是對本國臣下以精神獎勵、口頭嘉獎為主,對他國之勞以物質(zhì)獎賞為主;第三是不搞有任何消極后果的獎勵。
鄭莊公多方獎勵部下,但他獎勵的僅僅是部下的進取心,他對臣下發(fā)展個人勢力的事情極為反感。他的弟弟段曾以射獵為名在外招兵買馬,上卿公子呂建議予以制裁,理由是:“人臣無將,將則必誅。”(第四回)即認為為臣的不應(yīng)該有私人武裝,莊公對這一觀點事實上是接受了的。有一次,世子忽對莊公講:“渠彌與子亹私通,往來甚密,其心不可測也!弊觼愂乔f公的另一兒子,莊公聽了世子忽的反映,即召來高渠彌當面給予指責。莊公所要求的是部下對他的忠誠和袒露,超出這種范圍,他就會給予制裁和批評。
善于納諫
鄭莊公善于納諫。魯隱公9年對北戎之戰(zhàn)和魯桓公5年的對周之戰(zhàn),都是由于采納了公子突的建議而大獲全勝的;鄭莊公還善于用兵!蹲髠鳌肥且徊可茖憫(zhàn)爭的歷史著作,它記載了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全過程。在鄭莊公活躍的這22年中,《左傳》也記載了大小戰(zhàn)爭無數(shù),其中有鄭國參戰(zhàn)的就有十多次。除了其他諸侯國攻打鄭國的幾筑戰(zhàn)役沒寫結(jié)果,《左傳》中記載的有鄭莊公參加的戰(zhàn)役幾乎都是鄭國取得了勝利。如魯隱公5年,伐燕大敗之;伐宋,攻進了宋的外城。是年,“鄭伯侵陳,大獲”;9年,大敗一北戎;10年,大敗宋師;11年伐許,齊、魯、鄭聯(lián)合用兵,也是鄭兵率先登城是同年,“鄭、息有違言(口舌之爭),息侯伐鄭,鄭伯與戰(zhàn)于競,息師大敗而還”;魯桓公5年又大敗王師。如此等等!蹲髠鳌分袥]有一字提到莊公用兵如何,但通過上述記載,鄭兵幾乎每戰(zhàn)必勝,聯(lián)系他當初對付共叔段時的沉著穩(wěn)重,以及所用的誘敵深入、欲擒故縱之法,鄭莊公會用兵這一點是很清楚的。
除此之外,鄭國在經(jīng)歷了共叔段之亂后內(nèi)部一直很安定。祭仲、子封等一批大臣圍繞身邊,積極為他出謀劃策。太子和公子們也都相安無事,效力于國家,這不能說與鄭莊公的領(lǐng)導無關(guān)。說明鄭莊公是頗懂治國安邦之術(shù)的。在他身上,具有一種較高的領(lǐng)袖的素質(zhì)。當時,周王室權(quán)力日趨衰微,各國諸侯都在積極行動,謀為霸主。而鄭莊公卻一直也沒有稱霸諸侯的野心。
作為周王室的執(zhí)政官,他一心一意輔佐周天子,替他出兵攻打不朝不敬之人,連攻占的土地都不肯據(jù)為已有,但卻兩次被周王奪了權(quán)。魯隱公3年,因為周平王不再信任鄭莊公,因而周鄭互換了人質(zhì)。平王死后,周桓王即位,卻單方面撕毀合約,想移政于虢公。于是鄭莊公一氣之下派人割了溫地之麥,收了成周之禾,一度與周王結(jié)怨。但不久又去朝拜周天子。
在“王不禮焉”的情況下,想方設(shè)法通過齊人打通關(guān)節(jié)再來朝王。第二次被周王奪了權(quán),生氣不朝王,王卻興師來犯。在不得已御敵且又大敗王師的情況下,又派使臣前去慰間周王及其左右?梢姙榱俗龅阶鹜跏囟Y,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當時的道德要求,鄭莊公是多么地忍辱負重!
反叛傳統(tǒng)
鄭莊公出身于世家貴族,他熟知傳統(tǒng)禮教,但又不滿傳統(tǒng)禮教,他是春秋政治舞臺上桀驁不馴、最先反叛禮教的人物。傳統(tǒng)禮教和道德的一個核心是要求人們?yōu)樽颖M孝、為臣盡忠,鄭莊公恰好在這兩個方面產(chǎn)生了叛逆意識。他的母親姜氏暗中支持弟弟的叛亂,鄭莊公辭別母親,假稱往周,其實卻往廩延(在今河南延津東北、古黃河南)準備圍殲叛軍。叛亂平息后,他將母親與段的往來書信轉(zhuǎn)送姜氏觀看,命人將她送往潁地安置,并傳話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人死了被葬于地下,才見到黃泉之水,鄭莊公的話對母親沒有一點客氣。后來在諫臣潁考叔的說服和感化下,對他母親又作了重新安置。在與周王的關(guān)系上,他和傳統(tǒng)禮教離得更遠。除過搶收周禾和假命伐宋外,周鄭交質(zhì)和射王中肩兩件事極大地震動了列國,周天子第一次在戰(zhàn)場上敗給了曾向自己納貢稱臣的諸侯國君,蒙上了奇恥大辱,從此,周室對諸侯國的非禮所為只能茍且隱忍,而不敢妄加干涉。例如,后來齊宋等四國伐衛(wèi),周莊王欲出兵救衛(wèi),朝中大臣多不贊成,他們的理由是:“王室自伐鄭損威以后,號令不行,今齊……不可敵也。”“伐鄭之役,先王親在軍中,尚中祝聃之矢,至今兩世,未能問罪,況四國之力,十倍于鄭!敝艹荚茑嵔粦(zhàn)之事,完全放棄了對諸侯行為的干預(yù)。而有些諸侯國也援引射王事件,公然蔑視王室,僭越禮儀。例如地處南方的楚君熊通當時請周桓王給他尊爵,桓王不同意,熊通斥責周王說:“鄭人射王肩,而王不能討,是無罰也,無賞無罰,何以為王!”遂自立為楚武王,周圍小國遣使稱賀,周王無可奈何。鄭莊公抵御王師等叛逆行為打擊了周室的威望與自信,開了列國蔑視王室的先河。
鄭莊公是一個不安于本分的人物,他懷大志于胸,不屑于在傳統(tǒng)禮教所允許的狹小空間窒息自己旺盛的活動力,他要在廣闊的政治舞臺上充分地顯現(xiàn)自己,要沖破對自己個性的束縛和限制,因而要反叛禮教。然而,他生長和活動于禮教意識極為濃厚的社會,他個人能夠掌握的力量又一時有限,因而又必須在許多方面借助于禮教的作用力:例如母親姜氏曾請求將制邑(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zhèn),又名虎牢)封給段,而制邑地勢險要,先前曾有大臣居之造反的先例,莊公不想予段,于是對姜氏講:“制邑巖險著名,先王遺命,不許分封。”對付姜氏,只能打出先王旗號,借助于恪守先王遺命的禮教;后來實施伐宋的戰(zhàn)略目標,為了糾集更多的國家相助,他又假傳周王之命,借助于“奉天討罪”的禮教。因為這個原因,他對傳統(tǒng)禮教又有所讓步和屈服。例如他已發(fā)誓和母親再不相見,但不久后悔,最后作了重新安置;他將周太子留質(zhì)于鄭,在鄭厚加相待;他搶收周禾、射王中肩,二事之后都向周王謝罪道歉;他對射王中肩的肇事人祝聃勞而不賞,以示無功。鄭莊公對傳統(tǒng)禮教的反叛是不徹底的,他對禮教的讓步和屈服,既是一種政治策略,又體現(xiàn)著他所能達到的思想境界。
歷史評價
人物形象
鄭莊公在位43年,《左傳》從魯隱公元年記起到魯桓公11年莊公去世,22年中,他的事跡在《左傳》中是有許多記載的。他是這段時間內(nèi)《左傳》記載的最活躍的一個人物。
馬克思主義認為,分析評價任何作品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要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實際出發(fā),對文學作品、文學現(xiàn)象進行全面地具體地分析,這樣才能作出科學的評價!蹲髠鳌穱栏竦卣f算不上是真正的文學作品,它是一部具有較強文學意味的歷史著作。而對于鄭莊公這樣的歷史人物,我們更要以歷史的、科學的、公正的態(tài)度,從全面的、整體的角度出發(fā),去實事求是地分析,這樣才能給其以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本著這一原則,不妨先來看一看在《左傳》的描寫中鄭莊公是怎樣一個人,然后再分析《鄭伯克段于鄢》,看人們對鄭莊公的評價是否公允。
首先,在《左傳》的有關(guān)描寫中,鄭莊公是尊王崇禮的。他的一些作為在當時王權(quán)日趨衰落的形勢下是很受時人稱許的。魯隱公8年,鄭莊公因周天子久已廢棄了對泰山的祭祀,就想用泰山旁的初地交換魯國的許田(魯桓公元年),為此事又增加玉璧給魯國,才換得許田,以便祭祀周公?梢娻嵡f公是很重禮儀的。
魯隱公5年,鄭莊公到周都朝拜周天子,周桓王不加禮遇。魯隱公7年秋,又通過齊人朝王,《春秋》稱其“禮也”。
魯隱公10年,“宋公不王。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夏5月,鄭、魯、齊攻宋,鄭連戰(zhàn)連捷,但卻將占領(lǐng)的宋之領(lǐng)土全部都給了魯國!蹲髠鳌氛f:“鄭莊公于是乎可謂正道矣!以王命討不庭,不貪其土以勞王爵,正之體也。”
魯桓公5年,“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結(jié)果大敗王師并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鄭國大夫祝聊請求追擊周王,鄭莊公說:“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陵天子乎!茍自救也,社櫻無損,多矣!”意思是說,君子都不愿出人之上,我又怎么敢侵凌天子呢!如果能自救使國家不受損失,就不錯了!辈⑶疫B夜派遣祭仲去慰問周天子及其左右?梢娻嵡f公是尊王重禮的。
其次,鄭莊公具備了當時作為一個出色政治家所必須有的良好素質(zhì),但卻一直也沒有稱霸諸侯的野心,更加說明了王權(quán)意識、道德觀念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人物特色
鄭莊公雖然尊王崇禮,但并不因循守舊。他的某些行為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于主道和禮儀制度的新認識。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鄭莊公所活躍的時代,正是中國社會的春秋時期。這是一個由宗法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時期。這一時期,王權(quán)衰落、諸侯爭霸、宗法制度崩潰、倫理道德淪喪,各種禮儀制度及社會風俗也都遭到了嚴重破壞。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就父殺兄、盜母偷嬸、背信棄義,統(tǒng)治階層中的一些腐朽荒淫者真是無所不為。生活主這樣一個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的鄭莊公也難免受到影響。比如魯桓公2年春,宋臣華父督因見孔父之妻美麗,于是就殺了孔父占有了他的妻子。宋君瘍公不滿此事,華父督就又殺了瘍公。
對于像華父督這種殺人奪妻又軾君犯上之人,當時的諸侯們并沒有作出任何反應(yīng)。相反,齊、魯、陳、鄭、等國卻都由于接受了賄賂而一起扶持建立了華氏的政權(quán)。魯國還把接受的賄賂——從宋國取得的部國的大鼎,公然擺放到太廟中,說明當時人們的道德意識已是衰落到了頂點。在這種現(xiàn)實環(huán)境中,鄭莊公頭腦中的傳統(tǒng)觀念也難免受到?jīng)_擊。
又比如魯桓公6年,北戎伐齊,齊侯乞師于鄭。鄭派太子忽帥師救齊!傲拢髷∪謳,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獻于齊!碑敃r其他諸侯國也都有兵來救齊,但只有鄭師有功。齊侯送來慰勞品,讓替周王室主持禮儀的魯國人分發(fā),而魯國卻按周天子封爵的次序把有功的鄭國排在了后面。這種恪守等級差別秩序的守舊做法引起了鄭莊公的不滿,所以才引發(fā)了后面鄭與魯郎地之戰(zhàn)。周王兩次奪鄭伯的權(quán),鄭伯也都作出了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說明,鄭莊公的思想認識上雖有較濃厚的尊王崇禮的傳統(tǒng)觀念,但卻不墨守成規(guī)。他的思想行為同樣也打上了時代的印記,客觀上反映了當時王權(quán)意識的衰落。
從上面對鄭莊公形象作的全面分析,可以看出,鄭莊公的思想行為雖帶有明顯的時代特色,但他基本上還是一個具有較強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人物。他是尊王重禮的。當然,尊王守禮是當時統(tǒng)治階級用來評價人物的是非標準,它所依據(jù)的也是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觀和道德觀,這是我們閱讀《左傳》時所必須注意分析和批判的東西,不能作為今天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但是它卻可作為我們認識人物性格的依據(jù),對全面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有重要作用。
政治智慧
中國人素來崇尚智慧,熱衷謀略。所謂“攻人以謀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正是這一文化傳統(tǒng)的形象寫照。因此,歷史上凡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的人物,其最大的特色必定是政治智慧超凡入圣,謀略運用爐火純青,風風雨雨等閑而過,把握主動永不言敗。春秋初年的鄭莊公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之一。
鄭莊公在歷史上的最大作為,是通過各種手段使西周末期才立國的小小鄭國,在春秋初年率先崛起,“小霸”天下。當然,在今天看來,這點兒事功也算不得驚天動地,可歌可泣。但若從鄭莊公所作所為所體現(xiàn)的政治技巧來考察,就不能不讓人對他表示佩服了。
鄭莊公政治智慧的高明,表現(xiàn)之一為遇事能忍。蘇軾《留侯論》有云:“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编嵡f公就是這樣的人。當他的母親姜氏與胞弟叔段串通一氣,給他多方制造麻煩的時候,他能做到隱忍不發(fā)。叔段想占好的地方,他就把叔段分封到京地;叔段貪欲不足,大修城邑,圖謀不軌,他也裝出一副漫不經(jīng)意的樣子,忍下一時之氣。
鄭莊公政治智慧的高明,表現(xiàn)之二為出手能狠。鄭莊公在胞弟逼宮問題上的隱忍,在周桓王打擊面前的退讓,說到底不是單純的隱忍或退讓,而屬于韜光養(yǎng)晦,后發(fā)制人。他不曾馬上實施反制,是他不愿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過早地和對手攤牌。所以,鄭莊公在隱忍的同時,私底下一直在作充分的準備,以求一招制敵?尚Φ氖牵膶κ謪s對此茫然無知,把鄭莊公的克制隱忍、妥協(xié)退讓誤認為是軟弱可欺,于是乎步步進逼:叔段動員軍隊企圖偷襲鄭國國都,周桓王大舉起兵進犯鄭國縱深之地。誰知他們忘乎所以的舉動,恰好為鄭莊公痛下決心全面反擊提供了機會,在有充分準備的前提下,他予對手以迎頭痛擊:“克段于鄢”,一舉端掉國內(nèi)動亂的禍根;戰(zhàn)于長葛,用新型的“魚麗”陣法殺得周室聯(lián)軍人仰馬翻,落花流水,連周桓王本人也中箭負傷?梢姡怀鍪謩t罷,一旦出手,就又準又狠,雷霆萬鈞,摧枯拉朽,給對手以毀滅性的打擊。這也是鄭莊公戰(zhàn)略意識高度成熟的顯著標志。
鄭莊公政治智慧的高明,表現(xiàn)之三為善后能穩(wěn)。孔子說“過猶不及”。真正高明的戰(zhàn)略家對戰(zhàn)略目標的設(shè)定都是非常理智的,決不會在勝利面前頭腦發(fā)熱,忘乎所以,而是能注意掌握分寸適可而止,見好便收,用現(xiàn)代的話講,就是能做到“有理,有利,有節(jié)”。鄭莊公在這方面的作為,同樣可圈可點。當挫敗叔段的叛亂陰謀、迫使他逃竄共地后,鄭莊公便不再追擊,因為他知道,叔段此時已惶惶似喪家之犬,實在不值得繼續(xù)花功夫去對付。
鄭莊公的政治智慧與戰(zhàn)略意識卻依舊讓今之讀史者嘆服。的確,從更深的層次進行考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遇事要忍,出手要狠,善后要穩(wěn),又何嘗不可以成為今天從事國際戰(zhàn)略角逐的有益借鑒。
人物批評
《春秋時期盟誓研究》批評鄭莊公,理由有二:
一、鄭莊公明知段圖謀叛亂,卻故意縱容他,讓他的罪行發(fā)展下去。等他舉兵謀叛時,再一舉將他鏟除。反映了鄭莊公的陰險狡詐。
二、鄭莊公對母親姜氏假仁假義。他把姜氏趕出宮外,還發(fā)出“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的誓言,反映了他的冷酷無情,等到穎考叔來諫,他又假惺惺地“闊地及泉”迎回姜氏,說明了他的虛偽。
這些意見表面上看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在全面了解了鄭莊公的性格特點后,仔細分析全文,它們似乎又有站不住腳的地方。文中開頭即說:“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巫請于武公,公弗許!眜2018可見莊公和段雖是一母同胞,但出生后的待遇是不一樣的。莊公是在完全沒有母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
個人失誤
鄭莊公英雄一世,但也有兩個重要的政治失誤。
一個重要失誤是生前沒有對太子忽(即鄭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鄭國立即陷入昭公和厲公(公子突)之爭,使鄭國形成兩君并立的混亂局面,為害甚久。
另一重要失誤是重用高渠彌,這為鄭國留下了嚴重后患。前695年,莊公想立高渠彌為卿,時為太子的昭公反對,莊公不聽,執(zhí)意用高渠彌任大臣。及昭公為君,高渠彌害怕昭公借機殺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獵之機,射殺昭公,并與權(quán)臣祭仲合謀改立昭公弟子亹為君。
鄭莊公在位四十三年,于公元前701年病逝。鄭國亦由盛轉(zhuǎn)衰。
毛澤東的眼中
毛澤東一生對歷史上很多帝王級別的人物,都有過獨到認識和高度評價。他認為商紂王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推崇曹操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有數(shù)的杰出人物”,佩服劉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稱贊朱元璋具有“卓越的謀略和膽識才氣”,但翻遍毛澤東所有讀書文集,能夠被他稱作“很厲害”的人物,卻只有春秋初期的鄭莊公和漢高祖劉邦。
1959年至1960年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lián)《政治經(jīng)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曾說:“春秋時候有個鄭莊公,此人很厲害!睔v史上名號響當當?shù)那鼗蕽h武、唐宗宋祖,也不過被毛澤東用“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一筆帶過,而名號一般的鄭莊公,卻能出人意料的成為毛澤東眼里的“厲害”人物,并冠之以“很”,讓人匪夷所思。用毛澤東自己的話來說,這是因為鄭莊公當年“在國內(nèi)斗爭和國際斗爭中都很懂得策略”。
軼聞典故
掘地見母
鄭莊公出生時母親難產(chǎn),他的母親姜氏于是厭惡他,而愛他的弟弟。姜氏討厭鄭伯,與共叔段秘密謀劃, 自己做他的內(nèi)應(yīng)。鄭伯在鄢地打敗了共叔段,對姜氏說:“不到黃泉,不相見”,但后來又后悔了。潁考叔勸諫莊公掘地見泉,母子于地道相見,和好如初。
周鄭交質(zhì)
鄭武公、鄭莊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分權(quán)給虢公,鄭莊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說:“沒有的事(偏心于虢公)!庇谑侵芡酢⑧崌粨Q人質(zhì)(證明互信):周平王的兒子狐在鄭國做人質(zhì),鄭莊公的長子姬忽在周王室做人質(zhì)。說明周王室自平王東遷以后,日漸衰微,再也無法控制諸侯國了。
相關(guān)成語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隱公元年》,意思是壞事做多了,結(jié)果是自己找死。
言不由衷:出自《左傳·隱公三年》。
家族成員
長輩
祖父:鄭桓公,名友,周厲王少子,周宣王之弟,周朝諸侯國鄭國第一任君主。
父親:鄭武公,名掘突。
母親:武姜,姜姓,申國國君之女。
兄弟
原繁,鄭莊公的庶兄。
共叔段,鄭莊公同母弟。
妻妾
鄧女,鄧國人,生鄭昭公。
雍姞,宋國人,生鄭厲公。
兒子
鄭昭公,名忽,鄭國第四任及第六任君主。
鄭厲公,名突,鄭國第五任及第九任君主。
鄭子亹,名亹,鄭國第七任君主。
鄭子嬰,名嬰,字子儀,鄭國第八任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