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曾子

    曾子

    曾子,姓曾,名參(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輿,漢族,春秋末年生于魯國南武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勤奮好學(xué),頗得孔子真?zhèn),世稱曾子,有宗圣之稱。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yǎng)方法,其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dú)的修養(yǎng)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shí)用價(jià)值,是當(dāng)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曾以“忠恕”去應(yīng)對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編《論語》、著《大學(xué)》、寫《孝經(jīng)》、著《曾子十篇》。同時(shí),他亦為《二十四孝》中“嚙指痛心”的主角。魯?shù)抗辏ㄇ?35年),曾子辭世,終年70歲,葬于山東省嘉祥縣滿硐鄉(xiāng)南武山腳下,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

    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曾子是黃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國(繒國)太子巫的第五代孫。父親曾點(diǎn)(曾皙),母親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shù)抗?,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xué),頗得孔子真?zhèn)鳌7e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xué)派,對孔子的儒學(xué)學(xué)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和建樹。曾參是孔子學(xué)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jìn)大儒殿堂,與孔子、顏?zhàn)樱伝兀、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wěn)重,為人謹(jǐn)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yuǎn)(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yǎng))”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xué)而》)的修養(yǎng)方法,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

    他著述有《大學(xué)》、《孝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順初年,加封為“郕國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圣”。

    山東省濟(jì)寧市嘉祥縣南22公里有曾廟、曾林(曾子墓)。

    曾子

    曾姓后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

    姓氏簡介

    其最早的祖先可追溯到軒轅黃帝。黃帝的后裔中有夏后氏,姒姓,戎人。有的書上把夏禹稱作戎禹(《潛夫論·五德志》)。夏后氏南下,到了黃河中下游,后來便出現(xiàn)了夏禹治水的故事。禹治水有功,舜將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之位禪于禹,其后裔姒姓便在東海(即山東一帶)滋生繁衍起來!缎帐霞本推份d:“曾氏出于曾阝,姒姓!薄墩f文》:“姒,禹之后。”“國在東海!

    夏代“少康中興”之時(shí),少康傳位給長子杼(一作予),其次子曲烈被封于曾阝。古曾阝國地在山東臨沂西南35公里(今屬蒼山縣)的曾阝前、曾阝后兩村之間。因該地多產(chǎn)絲織品繒,故名。西周初年大分封時(shí),山東一帶封了幾十個(gè)姬姓國和異姓國。其中有夏的另一支后人便封于曾阝。

    曾阝國當(dāng)時(shí)是個(gè)子爵小國。魯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曾阝子來朝”注中記“曾阝國在瑯”王牙”(今臨沂一帶)。它與莒國、魯國及邾國(即邾婁)都相距不遠(yuǎn),所以不斷與他們發(fā)生了一些關(guān)系。

    魯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六月,“曾阝子會于邾婁”(即邾,今山東鄒城市)。曾阝本來是懼邾、莒(今山東莒縣)之強(qiáng),借會盟以求自安。不料盟主宋襄公卻指使邾文公將曾阝君綁起,當(dāng)作會盟的犧牲品。后來,還將他殺于次睢之社(今臨沂市境)。這說明曾阝國國小勢弱,受人欺負(fù)。時(shí)隔五十年,即魯宣公十八年(公元前591年)七月,曾阝國又受邾、莒之欺。國君時(shí)泰請求魯國保護(hù),甘愿當(dāng)魯之附庸。魯國又向主宰自己命運(yùn)的晉國請示被允準(zhǔn)后,第二年,魯大夫叔孫豹、曾阝太子巫到了晉國,完成了曾阝國歸屬晉魯?shù)男袆印?/p>

    此前,魯僖公之女嫁給曾阝君時(shí)泰,生公子巫。不久,時(shí)泰又娶莒女,生子后欲立為嗣,危及巫的地位。曾阝國靠近晉魯?shù)男袨椋匀皇艿杰靽姆磳,還未等巫由晉返魯,莒國便殺了曾阝君時(shí)泰,立莒女的兒子為新君。公子巫無家可歸,只好到魯國避難。到了魯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莒國干脆廢掉曾阝國之君。公子巫復(fù)國無望,便在魯國的南武城長期住下來,并改曾阝為曾,仕于魯。

    人物品格

    概述

    政治觀—孔子是以政治為軸心,以倫理道路為本位,來構(gòu)筑其“仁”學(xué)體系的。孔門弟子概莫能外。但也必須看到,即使同一學(xué)派,不僅在性格、經(jīng)歷上有各自不同的特點(diǎn),就是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差異性。曾參為孔子的后進(jìn)弟子,入學(xué)時(shí)間上的延誤,魯鈍的天資,在其思想成熟的時(shí)間上落后于其它弟子,但另一方面,又具有更深邃、更有耐力的特點(diǎn)。特別是孔子去世后,曾參獨(dú)立生活實(shí)踐的幾十年間慢慢消化夫子教誨,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yàn)所得,從而對孔子學(xué)說的某些方面予以推進(jìn)。

    品格

    不茍同權(quán)貴的君子品格

    《韓詩外傳》卷一記,曾參為養(yǎng)活父母仕于莒,曾當(dāng)過“得粟三秉”的官職。雖有從政經(jīng)歷,但綜觀其一生,仍然是一個(gè)孔子式的知識分子形象。其根源在于他那盡守禮約、躬守孝道、不茍同權(quán)貴的思想品格。他曾聲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薄叭室詾榧喝,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yuǎn)乎?”(《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泰伯》)

    這種“以仁為己任”、“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的大丈夫氣概,實(shí)際上并不亞于日后的孟子,甚至從這一點(diǎn)看,似乎可以預(yù)示孟子精神的出現(xiàn)。以這種精神氣概為向?qū),便使人很難想象他會持有做官從政、茍合政治權(quán)勢的貪婪要求。與《莊子?讓王》篇中所述見義忘利,安貧樂道的形象是一致的:“曾子居衛(wèi),溫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曳縱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聲。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yǎng)志者忘形,養(yǎng)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在“志”與“道”面前,形、利、心皆可忘記,政權(quán)官位又算得了什么呢?《說苑·立節(jié)》載:“曾子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痹鴧⑥o而不受。為什么呢?他說:“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顯然,他在與政治權(quán)勢的交往中保持著無私無畏、議而不從的態(tài)度。難怪《韓詩外傳》說曾參五十歲時(shí),“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應(yīng)命!鄙踔翆ΜF(xiàn)實(shí)政治進(jìn)行無情的揭露與鞭撻,孟氏使陽膚為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上失其道”,可以說是曾參對現(xiàn)實(shí)政治形勢總的批評性的看法。在當(dāng)時(shí)“禮崩樂壞”的形勢面前,曾參的態(tài)度是“天下有道,則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無道,則衡言不革;諸侯不聽,則不干其士;聽而不賢,則不踐其朝”(《大戴禮記·解詁》)。不屈從、不茍合、剛直不阿清醒處世的君子品格—這基本上可以說是原始儒家對待政治權(quán)勢的正面態(tài)度與做人的基本原則。雖然不必一定卷入現(xiàn)實(shí)政治的漩渦,但一定清醒地保留著對專制政權(quán)的批評權(quán)力。

    思想

    1、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

    被列為“四書”之首的《大學(xué)》,開宗明義提出了三綱(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睒(gòu)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政治哲學(xué)體系。

    “至善”既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上的最終理想!罢\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養(yǎng),“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政治實(shí)踐。通過道德修養(yǎng)實(shí)現(xiàn)政治抱負(fù),道德與政治水乳交融,正是儒家思想以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gè)重要特征。在描述“治國平天下”宏偉藍(lán)圖的時(shí)候,接著講得眾、慎德、生財(cái)、舉賢!暗帽妱t得國,失眾則失國”,故“治國平天下”者,應(yīng)做“民之父母”,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孕育著孟子“民本”思想的萌芽。要贏得民心,就必須“慎德”!笆枪示酉壬骱醯,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cái),有財(cái)此有用”。因?yàn)椤暗抡弑疽玻?cái)者末也”。

    但“生財(cái)”也很重要。生財(cái)之道能使“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生財(cái)?shù)哪康脑谟诟幻,得民,“是故?cái)聚則民散,財(cái)散則民聚”。因此又必須反對“聚斂之臣”。“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治國平天下者,不應(yīng)“以利為利”,而應(yīng)“以義為利也”。“治國平天下”的要務(wù)在于“舉賢”。“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yuǎn),過也。”要舉賢,首先要知賢、好賢、容賢,而后才能用賢。應(yīng)該做到“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shí)能容之”。而不應(yīng)“人之有技,娼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shí)不能容”。絕不能讓妒賢嫉能的“小人”擔(dān)當(dāng)治國平天下的重任!靶∪酥篂閲遥瑸(zāi)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

    2、天人觀中的“人為貴”思想

    《曾子·天圓》中指出:“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陰陽之氣各從其行則靜矣。偏則風(fēng),俱則雪,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曾子·天圓》認(rèn)為毛蟲羽蟲是陽氣化生的,介蟲、鱗蟲是陰氣化生的。人是倮生的,無羽毛鱗甲,乃是稟陰陽精氣而生。

    這就明顯地突出人在萬物天地中的地位。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點(diǎn)!对·大孝》說:“天之所生,地之所養(yǎng),人為大矣。”認(rèn)為人是天地間最偉大的,“天地之性為貴”(《孝經(jīng)》)!缎〈鞫Y記·禮運(yùn)》中說:“人者五行之秀氣也!避髯永^承并發(fā)展了這一思想,認(rèn)為人不是順應(yīng)自然,屈從于自然,而是能動的改造自然!皬奶於鴥A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發(fā)現(xiàn)并重視人的作用,這是儒家思想的精華。

    學(xué)習(xí)

    曾子學(xué)習(xí)的最大特點(diǎn),就是勤學(xué)好問,遇到任何事理,都要千方百計(jì)地弄明白。孔子對他的第一印象便是“參也魯”,意思就是曾子秉性質(zhì)樸、憨厚?鬃釉鴨栕约旱牡茏,他的思想怎樣能做到“一以貫之”。曾子答道:“忠恕而已矣!笨鬃臃浅M意,認(rèn)為曾子得到了自己的真?zhèn)鳌?/p>

    作為后入門的弟子,曾子的思想學(xué)說比孔門其他弟子的學(xué)說成熟得晚,但他沉穩(wěn)的性情與不懈的堅(jiān)持,又使得孔子的學(xué)說得到了豐富與發(fā)展,比如“孝”與“禮”等思想就是在曾子時(shí)期發(fā)揚(yáng)光大的。

    他說:“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除了主張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外,曾子還十分重視自身道德品質(zhì)的修養(yǎng)。他認(rèn)為個(gè)人的修養(yǎng)與學(xué)習(xí)是分不開的,提出了“修齊、治平、省身、慎獨(dú)”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養(yǎng)方法。他說:“我每天都要對自己的言行反省很多次,是否竭盡心力去幫助別人了?是否對朋友真誠相待了?對待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認(rèn)真溫習(xí)了?”

    曾子之孝

    簡介

    曾子曰:“忠者,其孝之本與?孝子不登高,不履危,痹亦弗憑;不茍笑,不茍訾,隱不命,臨不指。故不在尤之中也。

    孝子惡言死焉,流言止焉,美言興焉,故惡言不出于口,煩言不及于己。

    故孝子之事親也,居易以俟命,不興險(xiǎn)行以徼幸;孝子游之,暴人違之;出門而使,不以或?yàn)楦改笐n也;險(xiǎn)涂隘巷,不求先焉,以愛其身,以不敢忘其親也。

    孝子之使人也不敢肆,行不敢自專也;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又能率朋友以助敬也。

    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任善,不敢臣三德。

    故孝之于親也,生則有義以輔之,死者哀以蒞焉,祭祀則蒞之以敬;如此,而成于孝子也。”

    大戴禮記

    曾子曰:“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

    故為人子而不能孝其父者,不敢言人父不畜其子者;為人弟而不能承其兄者,不敢言人兄不能順其弟者;為人臣而不能事其君者,不敢言人君不能使其臣者也。故與父言,言畜子;與子言,言孝父;與兄言,言順弟;與弟言,言承兄;與君言,言使臣;與臣言,言事君。

    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盡力而有禮,莊敬而安之;微諫不倦,聽從而不怠,歡欣忠信,咎故不生,可謂孝矣。

    盡力無禮,則小人也;致敬而不忠,則不入也。是故禮以將其力,敬以入其忠;飲食移味,居處溫愉,著心于此,濟(jì)其志也。

    子曰:u2018可人也,吾任其過;不可人也,吾辭其罪u2019詩云:u2018有子七人,莫慰母心。u2019子之辭也。u2018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u2019言不自舍也。不恥其親,君子之孝也。

    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謂也;未有長,而順下可知者,弟弟之謂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謂也。

    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弟,可謂知終矣!

    《大戴禮記》曾子立孝第五十一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yǎng)!

    公明儀問于曾子曰:“夫子可謂孝乎?”曾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以道。參直養(yǎng)者也,安能為孝乎?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zhàn)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zāi)及乎身,敢不敬乎?故烹熟鮮香,嘗而進(jìn)之,非孝也,養(yǎng)也。君子之所謂孝者,國人皆稱愿焉,曰:u2018幸哉!有子如此!u2019所謂孝也。民之本教曰孝,其行之曰養(yǎng)。養(yǎng),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久,為難。久,可能也;卒,為難。父母既歿,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也。

    夫仁者,仁此者也;義者,宣此者也;忠者,中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禮者,體此者也;行者,行此者也;強(qiáng)者,強(qiáng)此者也;樂自順此生,刑自反此作。

    夫孝者,天下之大經(jīng)也。夫孝置之而塞于天地,衡之而衡于四海,施諸后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西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南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北海而準(zhǔn)。詩云:u2018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u2019此之謂也。

    孝有三:大孝不匱,中孝用勞,小孝用力。博施備物,可謂不匱矣。尊仁安義,可謂用勞矣。慈愛忘勞,可謂用力矣。

    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父母既歿,以哀,祀之加之;如此,謂禮終矣!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傷瘳,數(shù)月不出,猶有憂色。門弟子問曰:“夫子傷足,瘳矣,數(shù)月不出,猶有憂色,何也?”樂正子春曰:“善!如爾之問也。吾聞之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u2018天之所生,地之所養(yǎng),人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之不敢忘也。u2019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憂色。故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舉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憂其親,則可謂孝矣。草木以時(shí)伐焉,禽獸以時(shí)殺焉。夫子曰:u2018伐一木,殺一獸,不以其時(shí),非孝也。u2019”

    (《大戴禮記》曾子大孝第五十二)

    史記記載

    曾子年譜

    魯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曾參生于魯國南武城。是年,孔子四十七歲,少孔子四十六歲。 魯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曾參十二歲。常隨父學(xué)詩書,有“伏案苦讀”之說。

    魯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曾參十四歲!肮谔┥街拢龃笥暄┭詹坏脷w,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見《淮南子》)

    魯哀公五年(公元前490年)曾參十六歲。奉父命至楚,從學(xué)孔子。

    魯哀公七年(公元前488年)曾參十八歲。隨孔子離楚去衛(wèi)。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曾參二十二歲。隨孔子自衛(wèi)返魯!犊鬃蛹艺Z》記有,他“敝衣而耕,常日不舉火”。魯國君要贈其“食邑”,辭而不受。

    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曾參二十四歲?鬃拥母卟诺茏宇伝夭」剩鴧⒕统闪丝鬃訉W(xué)說的主要繼承人。

    魯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曾參二十六歲?鬃雍舳嬷,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孔子親以《大學(xué)》授曾參。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曾參二十七歲。是年,孔子卒,終年七十三歲。孔子臨終將其孫孔鯉之遺孤子思托付于曾參。曾參若父喪而無服,守孔子墓。

    魯哀公十九年(公元前476年)曾參三十歲。三年守墓過后,孔門弟子子夏、子游、子張認(rèn)為有若面貌很象孔子,要把有若當(dāng)孔子來事奉,強(qiáng)叫曾參同意。曾參拒絕說:“這樣做不可。老師的德行象長江的水洗過,象秋天的陽光曬過,清凈潔白,無以復(fù)加,怎么只求面貌象似呢?”(見《孟子.滕文公上》)

    魯哀公二十年(公元前475年)曾參三十一歲。父病故時(shí),曾參“淚如涌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見《禮記》)

    魯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曾參三十八歲。武城大夫聘曾參為賓師,設(shè)教于武城(今山東平邑城南40公里曾子山下).

    魯?shù)抗?公元前466年)曾參四十歲。離魯去衛(wèi)。

    魯?shù)抗荒?公元前456年)曾參五十歲。時(shí)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曾子皆不應(yīng)命。

    魯?shù)抗?公元前455年)曾參五十一歲。魯?shù)抗?公元前454年)曾參五十二歲。

    魯?shù)抗荒?公元前446年)曾參六十歲。與子夏、段干木等設(shè)教于西河一帶。

    魯?shù)抗荒?公元前436年)曾參七十歲。是年,曾參有病臥床不起,把弟子們叫到跟前說:你們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和手,都保全得很好吧!我一生正像《詩經(jīng)》上 說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毙⌒闹(jǐn)慎,以保其身。從今以后,我知道身體能夠免于毀傷了。小子們,要記住啊!并且他自言自語地說,君子修養(yǎng)之道貴在三條:“動容貌斯遠(yuǎn)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yuǎn)鄙倍矣!边@三條我能做到嗎?始終不忘修養(yǎng)功夫(《論語?泰伯》)

    魯?shù)抗?公元前435年)曾參七十一歲。一天夜里,病危中的曾參,突然想起身下鋪著一領(lǐng)華美的席子,是魯大夫季孫氏送給他的。他認(rèn)為,自己一生沒做到大夫,不應(yīng)鋪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兒子們把席子換下來。沒等換上的席子鋪好,他就死了,終年七十一歲。

    史籍記載

    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

    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yè)。作孝經(jīng)。死於魯。

    四庫記載

    《曾子》·一卷(安徽巡撫采進(jìn)本)

    宋汪晫編。晫字處微,績溪人。是書成於慶元嘉泰間。咸淳十年,其孫夢斗與子思子同獻(xiàn)於朝,得贈通直郎?肌稘h志》載《曾子》十八篇,《隋志》有《曾子》二卷,《目》一卷,《唐志》亦載《曾子》二卷。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二卷,十篇,稱即唐本。高似孫《子略》稱其與《大戴禮》四十九篇、五十八篇及雜見《小戴記》者無異同,后人掇拾以為之。陳振孫《書錄解題》并稱有慈湖楊簡注。是宋時(shí)原有《曾子》行世,殆晫偶未見,故輯為此書。凡十二篇,仲尼閑居第一,明明德第二,養(yǎng)老第三,周禮第四,有子問第五,喪服第六,中闕第七、第八,晉楚第九,守業(yè)第十,三省身第十一,忠恕第十二。明明德獨(dú)標(biāo)云內(nèi)篇,養(yǎng)老以下皆標(biāo)外篇,而仲尼閑居篇不言內(nèi)外,疑本有內(nèi)篇字,而傳寫佚之也。其第一篇即《孝經(jīng)》,而削去經(jīng)名,別為標(biāo)目,未免自我作古。第二篇即《大學(xué)》,考自宋以前有子思作《大學(xué)》之傳,而無曾子作《大學(xué)》之說,歸之曾子,已屬疑似,又改其篇目,與前篇武斷亦同。至外篇十篇,亦往往割裂經(jīng)文,以就門目。如曾子問師行必以遷廟主行乎至老聃云,孔疏曰,此一節(jié)論出師當(dāng)取遷廟主,及幣帛皮圭以行,廟無虛主之事。蓋首問師行必以遷廟主,論其常也。師行無遷主,又籌其變也。二問相承,義實(shí)相濟(jì),故孔疏通為一節(jié)。今割古者師行無遷主至蓋貴命也入周禮篇,割古者師行必以遷廟主行乎至老聃云入喪服篇,文義殆為乖隔。若云以其文有涉喪服,是以分屬,則周禮篇內(nèi)又明載三年之喪吊乎數(shù)節(jié),為例尤屬不純。然漢本久佚,唐本今亦未見,先賢之佚文緒論,頗可借此以考見。則過而存之,猶愈於過而廢之矣。卷首冠以夢斗進(jìn)表,稱有晫自序。而此本佚之,僅有元汪澤民、俞希魯、翟思忠、明朱文選序四篇,明詹潢后序一篇,皆合二書稱之,蓋晫本編為一部也。今以前代史志二子皆各自為書,故分著於錄焉。

    典故軼事

    二十四孝記載了曾子嚙指痛心的佳話:曾子少年時(shí)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

    曾子烹彘(豬)

    【原文】: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逼捱m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痹釉唬骸皨雰悍桥c戲也。嬰兒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學(xué)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彼炫脲橐病#ā俄n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待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彼齽倧募猩匣貋,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痹诱f:“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xué)習(xí),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dǎo)。現(xiàn)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實(shí)現(xiàn)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jīng)》,是一個(gè)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圣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dǎo)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么嗎?”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diǎn)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里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里,“避席”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dāng)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shí),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后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xué)習(xí)。

    不受君邑

    原文: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fù)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則獻(xiàn)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子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言,足以全其節(jié)也!

    【譯文】: 曾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魯國的國君派人要封給他一塊采邑,曾子堅(jiān)決不受。再送來,曾子還是不受。使者說,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別人獻(xiàn)給你的,你為什么不受。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受東西的人顯露驕色。那么,就算國君賞賜我的采邑而不對我顯露一點(diǎn)驕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嗎?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孔子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jié)操的。

    歷代頌贊

    曾參在孔學(xué)中的地位,很長時(shí)間以來未被人們所認(rèn)識。上承孔子道統(tǒng),下開思孟學(xué)派,這一學(xué)術(shù)地位,是唐、宋以后才為一些人所逐步承認(rèn)。歷代對曾參的封贈與奉祀情況如下:

    唐代

    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四月,唐高宗贈曾參為太子少保。此為對曾參贈官之始。

    太極元年(公元712年),唐睿宗加贈曾參太子太保,配享孔子廟堂。此為曾參配享之始。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參位次,詔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禮部尚書蘇頲撰《曾子贊》。

    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八月,唐玄宗贈曾參為郕伯。此為曾參贈爵之始。

    五代

    后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唐明宗罷二十一先儒,改以曾參與七十一子圖形四壁,世稱七十二賢,合計(jì)共八十二人。曾參名為七十二弟子之位,實(shí)為“文宣王廟,四壁英賢”,每逢祭祀,面前陳脯、鹽等物以祭。

    宋代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命文臣時(shí)廷臣撰《曾參贊》。

    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五月,宋真宗晉曾參為瑕丘侯。因犯孔子諱,于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六月,改瑕丘侯為武城侯。

    紹興十四年(公元1144年)宋高宗御制《曾子像贊》。

    咸淳三年(公元1267)二月,宋度宗升曾參為成阝 國公,配先圣,居正位之西,面東。至此顏、曾、思、孟四配始定。

    元代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頒降初獻(xiàn)成阝 國公樂章。成阝 國公酌獻(xiàn)、奏《成安之曲》。

    初獻(xiàn)成阝 國公樂章內(nèi)容是:“心傳忠恕,一以貫之;爰述大學(xué),百世訓(xùn)彝;惠我光明,遵聞行之;繼圣迪后,是享是宜。”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七月,元仁宗降詔,春秋祭祀先圣,以顏?zhàn)、曾子、子思子、孟子為配享?/p>

    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七月,元文宗加封曾參為成阝國宗圣公。此為曾參封圣之始。

    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元文宗進(jìn)封顏?zhàn)訛閺?fù)圣公、曾子為宗圣公、子思子為述圣公、孟子為亞圣公。命詞臣為制,書一代為典,崇敬備至。

    明代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頒《釋奠儀節(jié)》,四配位前,每位羊一、豕一、登一、钅刑 一、籩豆各十、縛簋各一、爵三、帛一、篚一、口一。

    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明孝宗派官祭祀曾參并頒發(fā)祭文。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山東巡撫趙璜、巡按李璣奏準(zhǔn),照弘治四年例,春秋次丁有司,永遠(yuǎn)致祭曾參專廟。嘉靖以后,嘉祥曾參專廟,每逢二、八月,翰博主祭上丁,地方官主祭次丁。明清兩代均遵循未改。

    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禮部召集諸大臣議事,一致認(rèn)為:人以圣人為至圣,圣人以孔子為至。宋真宗稱孔子為至圣,其意以備。今宜于孔子神位題“至圣先師孔子”,去其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其四配稱,“復(fù)圣顏?zhàn)印薄ⅰ白谑ピ印、“述圣子思子”、“亞圣孟子”?/p>

    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明世宗改為曾參為宗圣曾子,并敕封曾參之妻公羊氏為成阝 國一品夫人。

    清代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閏三月十六日,清圣祖頒發(fā)御制《宗圣贊》。

    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八月初五日,清世宗書贈宗圣殿匾額“道傳一貫”。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二十八日,清高宗親制《宗圣贊》(勒于碑石),并派官至嘉祥宗圣廟致祭曾參。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頒發(fā)元圣周公及復(fù)、宗、述、亞四圣祭器,以備陳設(shè)之用,當(dāng)經(jīng)山東巡撫專委東昌府同知陳王來 赴江南制造。賜宗圣曾子廟: 钅刑 一件、縛十件、簋十件、籩四十件、爵十一支、帛匣五件(竹籩、木匣、余皆銅器);宗圣:爵三、钅刑 一、縛二、簋二、籩八、豆八、帛匣一;兩配:各爵一、縛一、簋一、籩四、豆四、帛匣一;兩廡:各三壇、爵三、縛三、簋三、籩十二、豆十二、帛匣一;宗圣夫人殿、啟圣王殿、兩廡,祭器可調(diào)使用。

    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三月四日、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三月七日、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月二十七日,清高宗亦親制祭文,并派官至嘉祥宗圣廟祭祀曾參。

    人物地位

    孔子去世后,曾參聚徒講學(xué),有不少弟子,相傳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創(chuàng)始人。曾參在孔門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門十哲”之列,直到顏淵配享孔子后才升為“十哲”之一。唐玄宗時(shí)追封為“伯”。中唐以后,隨著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參的地位也隨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時(shí)加封為“武城侯”,南宋度宗時(shí)加封為“國公”,元至順元年加封為“宗圣公”,到明世宗時(shí)改稱為“宗圣”,地位僅次于“復(fù)圣”顏淵。

    人物封贈

    曾子自唐高宗始有封贈,宋有追加,宋度宗時(shí)升列四配。明正統(tǒng)時(shí)重建專廟。明嘉靖時(shí),訪求曾子后裔,授以世職。 其歷代主要的封贈如下:

    178年(漢靈帝光和元年),敕畫曾子像于七十二子之中。

    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贈曾子為太子少保。

    712年(唐睿宗太極元年),加贈為太子太保。

    720年(唐玄宗開元八年),特塑曾子像坐于十哲之次并諧御制曾子贊。

    739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贈曾子為郕國伯。

    1009年(北宋大宗祥符二年),晉升為瑕邱侯。

    1111年(北宋徽宗政和元年),改封為武城侯。

    1267年(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升郕國公。

    1330年(元文宗至順元年),加封為郕國宗圣公。

    1539年(明世宋嘉靖十八年),敕封曾子為宗圣公。

    世系派別

    一派祖曾參:生三子,長子曾元、次子曾申、三子曾華。

    二派是曾參長子曾元,字子元,配高陽氏生子:曾西,副室侯氏生子:中;

    三派元長了曾西,字子照,生于魯貞定王丁酉年,魯列王壬子年卒,生三子:欽、鐸、錫;

    四派西長子曾欽,字子敬,生三子:旦、莊、筐;

    五派欽長子曾得,字若得,官封平海侯,配卜氏生子:羨,繼室歐陽氏生子:美。

    六派得長子曾羨,字學(xué)余,官至徐州刺史,配謬氏生一子:遐。

    七派羨子曾遐,字子盛,官使邑太守,任揚(yáng)州刺史,配言氏生二子:煒、盈。

    八派遐長子曾煒,字子美,官至漢尚書,生于周赧王丁亥年,卒于漢壬子年,配壇氏生一子:樂。

    九派煒子曾樂,字訓(xùn)韶,官至山陰縣令,因有功加封都鄉(xiāng)侯,配周氏生子:浼、況。

    十派樂子曾浼,配伏氏生二子:旃、光。

    十一派浼長子曾旃,字仲勸,官至冀州太守,配鄢氏生一子:嘉。

    十二派旃子曾嘉,配鄭氏生二子:寶、頊。

    十三派嘉長子曾寶,字惟善,任武威太守、車騎侍郎,配歐陽氏生子:琰,繼室王氏生子:璜、景。

    十四派寶長子曾琰,官至提舉副使,配鄔氏生二子:據(jù)、援。十五派為曾琰長子曾據(jù)。武城曾氏族譜按宗圣公曾參為一派祖。

    十五派寶長子據(jù) 南遷廬陵吉陽所繁衍子孫,其曾氏后人稱據(jù)公房系。

    十六派據(jù)長子曾闡,配文氏生子:植,副室王氏生子:橫、茂、楫。

    十七派闡長子曾植,配李氏生子:耀,繼室簫氏生子:炯、柄。

    十八派植長子曾耀,諫議大夫旋任福州刺史,配胡氏生子:培,繼室文氏生子:城。

    十九派耀長子曾培,字本固,配陳氏生子:德,副室張氏生子:行、徵。

    二十派培長子曾德,配董氏生子:珣、珍。以上為武城曾氏第十六開派至二十開派,屬據(jù)公房系,時(shí)為西漢末至三國初年。繼而為曾德公房系,即二十一代至二十五代。此五代是

    二十一派德長子曾絢,字貴文,三國時(shí)任中郎將軍,配宋氏生子:煥、震。

    二十二派絢長子曾煥,官拜景陽侯,配劉氏生子:梓、耀。

    二十三派煥長子曾梓,字伯其,配丁氏生子:勰(協(xié))。

    二十四派梓長子曾勰,官至鎮(zhèn)南將軍司馬,生于太康丁未年二月二十五日,卒于興康甲子年,配文氏生子:端。

    二十五派勰子曾端,字正亦,配胡氏生子鉉、宏。此五代時(shí)為漢末至三國吳。

    二十六派端長子曾鉉,字道遠(yuǎn)官至大司馬,配簫氏生子:海。

    二十七派鉉長子曾海,又名吳官,裘州錄事參軍,配楊氏生子:橫、椅。

    二十八派海長子曾橫,配謝氏生子興、田。

    二十九派橫長子曾興,字兆發(fā),配張氏生子:隆,羅氏生子:陳、陂。

    三十派興長子曾隆,字迪惠,配宋氏生子:鈞。

    三十一派隆子曾鈞,字洪舉,生于開皇丁巳年,官至唐級事,卒庚戊年,配王氏生子:謀。

    三十二派鈞子曾謀,字以中,配高氏生子:丞、巴。

    三十三派謀長子曾丞。司空兼尚書令。居廬陵吉陽鄉(xiāng)上黎堡螺獅嶺。生三子:曾珪、曾舊、曾略又各衍一房。曾圭為廬陵、吉陽房,曾舊為樂安、臨江房,曾略為撫州、南豐、臨川房。

    三四派丞長子珪,生五子曾寬、曾綽、曾豐、曾暉、曾隱。

    次子舊,生三子曾德、曾儣、曾宥。

    三子略,生一子煬。

    明嘉靖三十七世孫曾慶長子曾偉之后,

    曾子五十九世嫡孫曾潮瑤因久住南方,不愿回山東,其近支子弟亦不愿北返。于是曾慶次子曾駢之后

    曾子五十九世孫曾質(zhì)粹以小宗挑大宗

    清嘉慶年間,曾偉的后裔曾衍泳稟報(bào)朝廷,請準(zhǔn)建家廟于湖南寧鄉(xiāng)縣,由長房后裔增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一名,在南方分承宗祀。從此,曾氏山東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的世系叫做東宗,在南方奉祀曾子的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世系叫南宗。

    曾氏從六十三代開始,用與孔、孟統(tǒng)一的字輩,即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紀(jì)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yáng),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第59代 曾質(zhì)粹,字南武,世居吉安永豐。生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二月初一日,卒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十六日。

    第60代 曾昊,早卒未襲。

    第61代 曾繼祖,字繩之

    第62代 曾承業(yè),字洪福,萬歷五年襲

    第63代 曾弘毅,字泰東,崇禎元年

    第64代 曾聞達(dá),字象輿,崇禎十四年襲

    第65代 曾貞豫,字麟楚,康熙七年襲

    第66代 曾尚溶,字匯伯,康熙二十九年襲

    第67代 曾衍肅,字雍若,雍正二年襲

    第68代 曾興烈,字起祚,乾隆四年襲

    第69代 曾毓尊,字注瀛,乾隆二十六年襲

    第70代 曾傳鎮(zhèn),字巨山,嘉慶元年襲

    第71代 曾紀(jì)璉,字仲魯,襲不久,因事革職,并不準(zhǔn)其后承襲。 曾紀(jì)瑚,字六華,嘉慶十八年襲,傳鎮(zhèn)弟傳錫之長子

    第72代 曾廣芳,字汝徙,早卒未得承襲。

    第73代 曾昭嗣,字伯續(xù),系曾紀(jì)瑚次子曾廣莆長子,過繼于曾廣芳。早卒未得承襲。

    第74代 曾憲祏,字奉遠(yuǎn),清光緒十二年襲。

    第75代 曾倩源,字養(yǎng)泉,原名慶源,因“慶”字與37代祖諱,故改作倩。

    第76代 曾繁山,字靜齋,民國廿四年改封宗圣奉祀官。

    第77代 曾祥符,曾繁山過繼子,其世襲為紀(jì)瑚-廣莆-昭吉-憲祜-慶潼-繁琪-祥符。生于一九四六年,幼年承襲宗圣奉祀官

    第78代 曾令光,曾祥符長子

    第79代 曾德宗,曾令光之子

    紀(jì)念場所

    嘉祥縣城南23公里的曾子故里--風(fēng)景秀麗的南武山南麓,有一處歷史悠久、氣勢輝宏的古建筑群體--曾廟。

    曾廟,又稱曾子廟、宗圣廟,是歷代祭祀孔子著名高足曾參的專廟。

    曾廟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明正統(tǒng)九年(公元1444年)重建后改稱“宗圣廟”,重建后的曾廟當(dāng)時(shí)僅有正殿、寢展、東西廡、戟門各三間。次年,又于廟右創(chuàng)建萊蕪侯祠三間。明宏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山東巡按金洪因廟制簡陋,秦請擴(kuò)修,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完工。明嘉靖、隆慶年間,曾廟兩次毀于戰(zhàn)火。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曾子六十二代孫五經(jīng)博士曾承業(yè)秦請重修,當(dāng)年九月動工,年底竣工。這次重修,奠定了布局和規(guī)模。光緒、乾隆、康熙、順治、清朝等年間多次進(jìn)行修繕。

    曾廟是一處極具代表性的我國古代官式建筑群體,迄今保留了鮮明的明代建筑風(fēng)格。曾廟坐北朝南,四周圍以紅墻,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通長230米,東西寬120米,占地面積27600平方米。建筑布局沿中軸線分正、左、右三路,共三進(jìn)院落。主要建筑物30余座,殿、廡、亭、堂70余楹。廟內(nèi)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更顯肅穆壯觀。

    曾廟大門外建有三座高大的石坊,均為四柱三楹石質(zhì)建筑。中坊為四柱沖天式,上飾承露寶瓶和朝天吼,上鐫“宗圣廟”;西坊鐫“一貫心傳”,皆為遒勁的楷書大字。中坊外是一座雄偉的照壁。

    宗圣門是曾廟的正南門,為三間懸山式建筑,長12.08米,寬8.06米,高7.5米,門扉六扇,閥閱六只,綠瓦履頂,飾螭吻,跑獸。在三坊、照壁的襯托下,顯的氣宇軒昂,莊嚴(yán)肅穆。

    宗圣門內(nèi)為第一進(jìn)院落。院兩側(cè)“景圣門”和“育英門”東西相對,均長9.5米,寬6米,高5米,為三開間懸山式建筑。

    戟門是曾廟的二門,長11.8米,寬8米,高7米,建筑形式與宗圣門相同。古代,宗圣門、戟門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動迎神時(shí)開啟,平時(shí)前往曾廟竭拜的官員人等只能從景圣門、育英門及戟門兩側(cè)的角門出入。

    宗圣殿坐落于中路第二院落的后部,是曾廟的主體建筑。大殿面闊七間,通長34米,進(jìn)深18.85米,重檐九脊歇山式,高15.35米。大殿飛檐挑角,雕梁畫棟,下檬三踩斗拱,上檬五踩斗拱,繁華似錦,宏大華麗。四周回廊中,22根水磨石柱,門前兩根平雕云龍,其余平雕荷花、牡丹等,技藝精湛,意境新奇。前面20扇,后4扇門窗,鐫扣成梅花錦式,巧奪天工,精美秀麗。頂履綠瓦,大脊游龍蜿蜒,跑獸千姿百態(tài),螭吻,仙人栩栩如生。殿中望板,彩繪盤龍,八角藻井中,雕龍含珠,其勢欲騰,殿門上懸“道傳一貫”巨匾一面,遒勁的楷書大字為清雍正皇帝御筆親書。大殿正中透雕龍鳳的神龕中,祀曾子彩色塑像,冠冕袞服,雙手執(zhí)圭,獨(dú)具儒家宗師風(fēng)范。兩側(cè)有他的弟子子思和再傳弟子孟軻陪祀。

    殿前附建月臺,高1.5米,東西長18米,南北寬13.8米,四周圍以雕工精致的石欄,是祭祀活動的場地。古代,每年春秋兩季次丁日,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東西廡位于宗圣殿前,東廡原祀有曾子弟子陽膚、公明儀、公明高、公明宣、孟儀的木主;西廡祀有樂正子春、沈猶行、單居離、公孟子高、子襄的木主。

    寢殿位于宗圣殿后第三進(jìn)院落中部,為五脊歇山式,原祀曾子及夫人公羊氏塑像,1966年倒圯。

    三省堂為曾廟東路建筑,與宗圣殿院平行。正南門為“慎獨(dú)門”,典出曾子“故君子必慎獨(dú)也”之語。三省堂是為紀(jì)念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而建,院中原有三省堂、齋居所、神庖等建筑,清末倒圯。

    萊蕪侯祠為曾廟西路建筑,與宗圣殿院平行。是供奉曾參之父曾點(diǎn)的祠堂。正南門為“詠歸門”,典出曾點(diǎn)“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歸門”之語。萊蕪侯祠大殿“萊蕪侯殿”為五間歇山式建筑,三踩抖拱,頂覆綠瓦,東西長20米,南北寬10米,高8米,殿中祀曾點(diǎn)彩塑。殿前附有月臺。殿后原有曾點(diǎn)寢殿,早期倒圯。殿前報(bào)功祠與崇德祠東西相對,均為三開間硬山式建筑。報(bào)功祠祀曾子長子曾元及妻高陽氏,崇德祠祀曾子次子曾申及妻顏氏。

    中興亭位于戟門左前方,兩檬歇山式建筑,為曾子六十二代孫曾業(yè)于明朝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為保護(hù)“重修宗圣廟碑”而建。巨大的“重修宗圣廟碑”,詳細(xì)記述了明萬歷七年擴(kuò)修曾廟及翰博中興的經(jīng)過,曾氏后裔稱此碑為“中興碑”,稱碑亭為“中興亭”。1966年,石碑、碑亭均遭破壞,1985年修復(fù)了石碑。

    乾隆御碑亭位于宗圣殿正前方。乾隆十三年,清高宗御書“宗圣曾子”贊,派官員到曾廟祭曾立石。乾隆御碑原保存在三省堂內(nèi),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曾子六十九孫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毓 尊遷立于宗圣殿前,并建亭保護(hù)。碑亭為重檐攢尖式,覆黃瓦,七踩斗拱,堂皇富麗,1966年遭破壞。2003年,由曾憲梓博士捐資修復(fù)。

    涌泉井為曾子六十九代孫曾毓 尊于乾隆四十九年為紀(jì)念曾子“事親至孝”,父亡“淚如涌泉”而建。井旁立石碑一座,上鐫“涌泉井”三個(gè)楷書大字。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級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曾廟的保護(hù),成立了保護(hù)機(jī)構(gòu),增加了看管人員。1956年和1964年,省政府兩次撥款15萬元維修曾廟。1981年,省政府撥款12萬元,整修了曾廟圍墻和曾廟現(xiàn)存建筑物的門窗,修復(fù)了慎獨(dú)門和景圣門。1985年,省政府撥款17萬元,修繕了宗圣殿。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2002年,嘉祥縣人民政府修通了至曾廟、曾林專用公路。

    2000年,曾憲梓先生為宗圣殿題寫了匾額。復(fù)原后的宗圣殿匾高1.5米,寬1米,浮雕龍邊,曾憲梓先生題寫的“宗圣殿”三個(gè)楷書大字,筆力雄勁,通體貼金,更增加了大殿的威嚴(yán)。

    曾子廟位于嘉祥縣城南17.5公里滿硐鄉(xiāng)南武山之陽,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曾參的祠廟,為省級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1530年(明嘉靖九年)曾參被改封為宗圣曾子,故曾子廟又稱宗圣廟。曾子廟建筑雄偉,碑碣林立,古柏森然,是山東省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

    曾子廟坐北朝南,南北長260米,東西寬100米,占地2.6萬平方米。廟內(nèi)原有建筑30座,殿廡80余間,圍以紅色墻垣。建筑布局是:主建筑在南北中軸線上及兩側(cè),分左、中、右三路,共五進(jìn)院落。其主要建筑有:

    三坊是曾廟大門外的三座附屬建筑,均為四柱三楹的石坊。中坊與第一道東西墻平行,正對曾子廟大門,上鐫“宗圣廟”三個(gè)楷書大字。其他兩坊東西相對。東坊與東墻平行,上鐫“三省自治”;西坊與西墻平行,上鐫“一貫心傳”;都是斗大楷書,筆力遒勁。中坊前為一高大的紅漆照壁,灰瓦覆頂,上飾吻獸。

    宗圣門 是曾子廟的大門。為三間懸山式建筑,長12.08米,寬8.06米,高7.5米,門扉6扇,楣飾閥閱,綠瓦覆頂,上飾鴟吻、跑獸、仙人。

    景勝門、育英門 二門位于第一院落兩側(cè),東西相對,東曰“景勝”,西曰“育英”。二門形制相同,均長9.5米,寬6米,高5米,三開間懸山式建筑,灰瓦覆頂,上飾吻獸,門扉2扇,門閥4只。門內(nèi)側(cè)各建3間硬山式便房,供曾廟主持人住宿和前來拜謁的官員小憩。

    戟門 是曾子廟的二道門。長11.8米,寬8米,高7米,形式與宗圣門同。不逢大祭,宗圣門、戟門不開。平時(shí)人役出入,走育勝門、景勝門和戟門兩邊的角門。

    宗圣殿 坐落在中心院落的后部,是曾子廟的主體建筑。大殿7楹5間,通長34米,進(jìn)深18.85米,兩檐九脊歇山式,通高15米。大殿飛檐挑角,彩繪斗拱,望板描龍。上檐為七踩重拱雙下昂,下檐為五踩重拱雙下昂。斗拱交錯(cuò),宏大華麗。四周回廊中,22根水磨石柱擎托梁架。門前兩石柱平雕云龍戲水,其余平雕菊花、牡丹等花卉。雕技高超,意境新穎。頂覆綠瓦、脊上浮龍曲折蜿蜒,頂角怪獸千姿百態(tài),鴟吻、游仙無不栩栩如生。殿內(nèi)頂上建有八角盤龍?jiān)寰,龍口含珠,其勢欲騰。前面20扇和后面4扇門窗均透鑲梅花,秀麗壯觀。殿門上方有木匾一幅,上書“道傳一貫”,為清朝雍正皇帝御筆。殿內(nèi)透雕龍鳳的木龕內(nèi),原有曾子彩色塑像,冠冕袞服,雙手執(zhí)圭,神態(tài)自若。兩側(cè)有他的弟子子思和再傳弟子孟軻的塑像,“文化大革命”中均被破壞。木龕兩側(cè)紅漆圓柱上掛有一副板刻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執(zhí)中精允列圣淵源約言之統(tǒng)于一貫故從往者法紹唐虞”,下聯(lián)是“止善明德諸賢授受廣推之衍作十章則開來者道傳思孟”。殿前建有月臺,高1.5米,東西長18米,南北寬13.8米,是祭祀曾子的地方。

    東西廡 位于宗圣殿前兩側(cè),東西相對,皆為5間硬山式建筑,各長18米,寬9米,高6.8米,是供祀曾子弟子木主的地方。

    寢殿 在大殿后面,為五脊歇山式建筑,原祀有曾子及其夫人公羊氏的塑像,殿在1966年倒塌。

    三省堂 在東跨院內(nèi),與宗圣殿平行。為紀(jì)念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語而建。堂后有齋宿所、神庖、神廚。以上建筑,均已倒塌。東跨院內(nèi)兩邊各有側(cè)門,正南門為“慎獨(dú)門”,出自曾子“故君子必慎獨(dú)也”之語。慎獨(dú)門與戟門平行,通向第一進(jìn)院落。

    萊蕪侯祀 是曾子父親的祀堂,位于宗圣殿兩側(cè),始建于1445年(明正統(tǒng)十年),1579年(明萬歷七年)擴(kuò)修。祀內(nèi)建有啟圣殿、復(fù)圣殿、崇德祠、報(bào)功祠,詠歸門是萊蕪侯祠的正門。啟圣殿是萊蕪侯祠的主要建筑,殿闊5間,東西長20米,寬10米,高8米,頂覆綠瓦,為五脊歇山式建筑。殿前有月臺,殿內(nèi)原有曾子父親的塑像。復(fù)圣殿位于啟圣殿后,是曾子父母的寢殿,早年倒塌。報(bào)功祠原祀曾子長子曾元及其妻高陽氏;崇德祠原祀曾子次子曾申和夫人顏氏。二祠位于啟圣殿前,同為硬山式,各3間,長11米,寬6.5米,高6米。

    萬歷碑亭 位于戟門左前方,建于1579年(明萬歷七年),為重檐八角歇山式,由12根石柱擎托,頂覆綠瓦。內(nèi)置“重修宗圣廟碑”一座,碑身高大。碑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石碑被砸斷,1981年將修復(fù)。

    御碑亭 位于宗圣殿正前方,建于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重檐八角,攢尖式建筑,上覆黃瓦,小巧玲瓏。內(nèi)置“宗圣曾子贊碑”一座,系乾隆皇帝御筆,碑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xiàn)僅存御碑。

    涌泉井 位于萬歷碑亭前方,井右立石碑一座,上刻“涌泉井”三個(gè)隸書大字。井和碑同建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意在紀(jì)念曾子“事親至孝”。據(jù)傳曾子“親亡,淚如泉涌,水漿不入口者七日”。

    TAGS: 儒家 論語 孔子弟子 中國文化 曾子故里 宗圣
    名人推薦
    • 麗貝卡·羅梅恩
      麗貝卡·羅梅恩(Rebecca Romijn) ,1972年11月6日出生于加州伯克萊,美國影視演員、模特。大學(xué)時(shí)主修音樂,95年在朋友的穿針引線下進(jìn)入模特...
    • 于準(zhǔn)
      于準(zhǔn)(?—1725)字子繩,山西省永寧人,清朝官吏。于成龍孫,自蔭生授山東臨清知州,有清操。舉卓異,入為刑部員外郎,遷戶部郎中。出為江南驛鹽道...
    • 羅比·凱
      英國少年演員,出演過多部影片。
    • 李孟群
      李孟群(1830~1859)清代官員。字少樵,號鶴人,河南光州(今潢川)人。道光二十七年進(jìn)士,授廣西靈川縣知縣,咸豐間先在廣西對抗太平軍,后投效...
    • 蘇從
      蘇從,(約公元前600年前后),中國春秋時(shí)期楚國能臣。
    • 曾皙
      曾皙:或稱曾點(diǎn),是宗圣曾子的父親,字子皙,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屬山東平邑)人。曾參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篤信孔子學(xué)說。《先進(jìn)》記載,他在談...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