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zhàn)英雄
巴多格里奧出生于意大利北部 皮埃蒙特(Piemondo)地區(qū)的Asti省。從都靈陸軍學院畢業(yè)后巴多格里奧加入意大利陸隊,1892年晉升為陸軍中尉。此后他于1896年駐防厄立特里亞,1912年在利比亞參加了意大利奪取 奧斯曼帝國北非屬地 的黎波里的戰(zhàn)役,因戰(zhàn)功晉升為少校。一戰(zhàn)爆發(fā)后,中校軍銜的巴多格里奧隨軍參戰(zhàn)。在戰(zhàn)爭中巴多格里奧不斷得到晉升,但是在1917年他遇到了第一個大麻煩。1917年巴多格里奧出任意大利第2兵團第27軍軍長,在 卡波雷托戰(zhàn)役中,第2兵團給意大利軍隊丟進了顏面,在奧德聯(lián)軍的攻擊下整個兵團的雖然傷亡只有4萬,降敵被俘的士兵卻多達二十六萬五千人。巴多格里奧雖然對此負有責任卻不但沒有受到任何懲罰反而在同一年被晉升為陸軍中將。
1918年11月意大利軍隊趁 奧匈帝國土崩瓦解之際,于11月4日在英、法軍隊支援下,在意東北部一舉擊潰奧地利占領軍,迫使奧軍無條件投降,簽署意奧停戰(zhàn)協(xié)議,并收回被奧占領的特蘭提諾、南蒂羅爾地區(qū)以及意奧邊界的博倫納山口。這一天成為意大利的建國日。而時任意大利陸軍副總參謀長的巴多格里奧被視為這一勝利的締造者,被直接晉升為陸軍大將。
和平歲月
戰(zhàn)后,巴多格里奧成為議會議員,并保留了軍職。在一開始巴多格里奧并不接受 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府,并為此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排擠,1922年他被降職調(diào)任意大利駐巴西大使。但是此后一系列的政局變革是巴多格里奧回到了軍方的高層。1924年5月4日,巴多格里奧從新出任意大利總參謀長。1926年5月26日他被授予意大利陸軍元帥軍銜。1929年巴多格里奧調(diào)任意大利駐利比亞總督。
侵占東非
1935年意大利出兵埃塞俄比亞,意大利軍隊的主力由厄立特里亞第一、二、三軍組成,后又有厄立特里亞第四軍及馬里奧蒂和庫圖雷將軍的各5000人的兩個縱隊,總數(shù)達25萬人,在北戰(zhàn)場展開,由東北非意軍總司令德博諾將軍指揮。在南戰(zhàn)場(索馬里),有兩個戰(zhàn)役集群,約11萬人,由 魯?shù)栏?middot;格拉齊亞尼(Rodolfo Graziani)元帥指揮;在中央方向有一個戰(zhàn)役集群,約1.7萬人。然而占盡優(yōu)勢的意軍在戰(zhàn)爭的初期絲毫沒有占到便宜,埃塞俄比亞軍隊在皇帝 海爾·塞拉西一世的統(tǒng)帥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1935年11月,惱羞成怒的墨索里尼撤銷了德博諾將軍的職務,任命巴多格里奧為北非意軍總司令。巴多格里奧一改他前任小心翼翼的進攻策略,一到任就對埃軍發(fā)動了全面攻勢,并出動轟炸機猛烈空襲埃軍戰(zhàn)線。3月在甚至動用了用瓦斯彈、芥子氣彈等化學武器后巴多格里奧指揮的意軍終于打垮了埃軍主力, 埃塞俄比亞皇帝 海爾·塞拉西一世率殘部逃亡。1936年5月5日巴多格里奧耀武揚威地率軍進入了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這一毫不值得炫耀的勝利使墨索里尼大為高興,他相當無恥的告訴《每日郵報》的記者,“意大利在東非的勝利己使她進入世界強國的行列!
兵敗希臘
二戰(zhàn)爆發(fā)后,巴多格里奧第3度出任意大利總參謀長。巴多里奧深知意大利軍隊戰(zhàn)斗力低下,多次勸說墨索里尼不要輕易和盟軍作戰(zhàn)。而野心勃勃地墨索里尼則對巴多里奧得勸告置若罔聞。1940年10月底,一心想在希特勒面前顯示實力的墨索里尼悍然下令入侵希臘。在此之前,巴多格里奧元帥曾多次明確的表示反對。他認為:萬一意大利軍隊的進攻不能很快獲勝,那么戰(zhàn)爭勢將延長下去,意大利已感到匱乏的資源將蕩然無存。不出所料,對希臘的進攻開始后,在頑強的希臘軍隊的節(jié)節(jié)抵抗下意大利軍隊洋相百出,連連慘敗。不是很清楚巴多格里奧在這一過程中具體扮演了什么角色,反正這年12月巴多格里奧被墨索里尼當成替罪羊一腳踢出了總參謀部。
政變求和
1943年,軸心國戰(zhàn)局急劇惡化,7月盟軍在意大利西西里島登陸后,意大利國失敗觀情緒高漲。在7月24日意大利議會Fascist Grand Council的會議上,巴多格里奧提出的關于推出戰(zhàn)爭和盟國求和的建議得到了與會者的廣泛的支持。第2天也就是7月25日,意大利國王 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三世 Victor Emmanuel III出面解除了墨索里尼的職務,并按照巴多里奧的建議將墨索里尼軟禁。
緊接著,意大利成立了以巴多格里奧為核心的軍事專制政權。它一面下令“同德國保持聯(lián)盟,繼續(xù)作戰(zhàn)”,一面就退出戰(zhàn)爭的條件同美、英開始談判。而與此同時墨索里尼的被推翻,成了國內(nèi)反法西斯力量行動的信號,強大的罷工浪潮席卷北部各個工業(yè)地區(qū)。
8月5日開始,巴多格里奧的代表與盟國在西西里秘密談判停戰(zhàn)條件。意大利人希望盟軍在羅馬北部登陸,并派一個空降師來占領羅馬。8月初, 埃爾溫·隆美爾率部越過邊境進入意大利北部,以支援駐守在意大利南部的 阿爾貝特·凱塞林元帥的8個德國師。德軍將80萬意軍解除武裝,逮捕了大批意軍軍官。8月31日,盟國以最后通牒的方式向意大利人下達了停戰(zhàn)協(xié)定:全部武裝部隊立即無條件投降;要么接受,要么拉倒。由于盟國統(tǒng)帥部并不十分信任巴多格里奧,巴多格里奧政府所受到的待遇并不比墨索里尼政府更好。
9月3日,巴多格里奧政府代表在盟軍起草的停戰(zhàn)協(xié)定上簽字,意大利向盟軍投降了。9月8日傍晚6點30分,艾森豪威爾在廣播中宣讀了停戰(zhàn)宣言。1個半小時之后,巴多里奧也宣讀了停戰(zhàn)宣言。此時,德軍開始包圍羅馬。巴多格里奧帶著王室成員和內(nèi)閣閣員,分乘5輛汽車,趁著黑夜逃出羅馬,奔向亞得里亞海岸,然后乘上2艘盟軍快艇逃到了南方。10月13日,巴多利奧政府正式退出“軸心”同盟,向德國宣戰(zhàn)。同時,英、美、蘇三國政府也發(fā)表宣言,承認意大利為共同作戰(zhàn)一方。然而隨國王逃到意大利南方的巴多格里奧軍政府并沒有得到國民的支持。相反,在戰(zhàn)爭中支持墨索里尼的國王的地位因遭到了越來越多的質疑而極度不穩(wěn)。1944年6月4日 盟軍突破了德軍嚴密防守的橫貫意大利中部的 古斯塔夫防線,解放了首都羅馬,10天后巴多格里奧黯然辭職。戰(zhàn)后巴多里奧回到了他的家鄉(xiāng)彼阿蒙特,于1956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