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虛云禪師

    虛云禪師

    虛云禪師,漢族,1840年出生,籍湖南湘鄉(xiāng)人,生于泉州,俗姓蕭,名古巖,字德清,六十歲后改字幻游,號虛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1959年示寂。

    十九歲出家,二十歲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蓮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歲發(fā)心朝五臺山,以報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華寺起香,三步一拜備受饑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終于到達五臺山,親見文殊菩薩金顏。后在滇中闡教近二十年;九十五歲返曹溪,重建南華,中興云門。歷任福建涌泉、廣東南華、云門大覺諸大寺院住持。1953年發(fā)起成立中國佛教協(xié)會,被選舉為名譽會長。時年,當(dāng)選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虛云禪師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鐘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于一九五九年農(nóng)歷九月十二日圓寂,世壽一百一十九歲,戒臘一百年。虛云禪師作為近代禪門泰斗,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貢獻除了上述恢復(fù)重興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為后世禪宗復(fù)興而選擇培養(yǎng)儲備了大量的護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門下嗣祖沙門比丘較為著名的有十余人,其中釋一誠、釋傳印。


    人物簡介

    虛云禪師,俗名蕭古巖,字德清,別號幻游。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出生時母親就去世,后由庶母撫養(yǎng)長大。父親蕭玉堂公宦游福建,在永春州衙任幕僚,后來受聘入泉州府幕。虛云禪師幼時,從師讀儒書,17歲離湘至閩,19歲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開為師。次年依妙蓮(1844-1907)受戒。

    清光緒十八年(1892)受臨濟宗衣缽于妙蓮和尚,受曹洞宗衣缽于耀成和尚。出家后勤修苦行。27歲離鼓山,先后在江浙名山大剎參訪耆宿,研習(xí)經(jīng)教,參究禪宗。此后又參訪陜西終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薩三大寺,并由西藏到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等國,朝禮佛跡。由緬甸回國,朝拜云南雞足山,經(jīng)貴州、湖南、湖北等地,禮安徽九華山,再至揚州高旻寺參加禪七法會,在赤山法忍和尚處獲悟。

    光緒二十七年(1901)至終南山結(jié)茅潛修兩年。后至雞足山主持缽盂庵,自往南洋等地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出現(xiàn)逐僧毀寺風(fēng)潮。滇軍師長親自督軍上山捉拿虛云,虛云只身與其講理,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虛云。民國七年(1918),虛云自南洋請玉佛回祝圣寺,并重建廟宇。此后,應(yīng)滇、粵、閩軍政大員之請,曾移錫昆明華亭寺,住持鼓山,重興曹溪六祖道場南華寺。民國三十一年冬赴重慶主持護國息災(zāi)大悲法會,歷時3個多月。民國三十二年冬,規(guī)劃重興粵北云門山大覺寺。

    1952年4月虛云離云門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發(fā)起人會議,并被推為首席發(fā)起人。1953年6月3日中國佛教協(xié)會正式成立,虛云被選舉為名譽會長。是年,虛云被聘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1959年10月13日,虛云法師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圓寂。世壽一百二十,戒臘一百零一。

    虛云禪師

    在現(xiàn)代佛教史上,堅持苦行長達百余年,歷坐15個道場,重興6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禪門5宗,法嗣信徒達數(shù)百萬眾的高僧,唯有禪宗泰斗之譽的虛云。

    在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在武漢,毛澤東問周恩來說,為什么你辦事總是那么圓滿,周恩來答道,主席,我除了馬列,還有佛法。

    周恩來介紹了虛云和尚,毛澤東希望與虛云交流,虛云和尚說,自古法王大于人王,毛澤東要皈依,叫他到南華來,此事后來就不了了之。

    人物生平

    降生

    之父玉堂公年逾四十無子,他的夫人顏氏在永春州的觀音寺祈子,夫婦二人夜間同夢一長須著青袍者,頭頂觀音跨虎而來,躍臥榻上,二人驚起互告,顏氏遂有娠。第二年在泉州生下了虛云和尚。據(jù)老和尚的《自述年譜》上說,他初生下來時是一個肉團,顏氏夫人駭慟,氣壅而死。第二天有賣藥翁來,剖開肉團,得一男嬰,這就是后來的虛云和尚。所以虛云自幼是由庶母王氏撫育成人的。

    他幼時在泉州府衙,從師讀儒書。十三歲的時候,祖母逝世,他隨父送祖母及生母靈柩返湘鄉(xiāng)安葬。家中作佛事,他見佛像經(jīng)書、三寶法物,心生歡喜。十七歲時潛離家鄉(xiāng),想到南岳出家,道路不熟,途中又被家人追回來。玉堂公怕他再出家,為他娶了兩房妻子-他兼祧他的叔父,所以早幾年就為他訂下田氏和譚氏二妻。他婚后與二女同居而無染。

    出家

    虛云禪師自幼即厭葷食,性喜恬淡。十二歲,跟隨父親奉生母祖母靈柩回老家安葬。葬禮之中,初見三寶法物,有喜歡之心,從此漸棄舉子業(yè)而嗜佛典。隨之,萌發(fā)棄世出俗之愿。十六歲,曾只身欲往南岳衡山出家,行至半道被截回。后來又被父親強徙至福州,并為之娶回田、譚二氏,強禁錮同居于一室。虛云卻居內(nèi)而無染。久之,出塵之志益堅。到清咸豐八年(1858),賦《皮袋歌》留別田、譚二氏,偕從弟潛至鼓山涌泉寺,投常淵開坐下出家,取法名古嚴(yán),又名演澈,法號德清,即虔心奉佛,誦讀經(jīng)書,習(xí)學(xué)儀規(guī)。次年,依妙蓮受具足戒。其后,為避父親追尋,隱居于山后巖洞,長達三年。

    十九歲再度離家出走,到了福州鼓山的涌泉寺,禮常開老人為師,達到了他剃度出家的愿望。出家的翌年,依鼓山的妙蓮和尚受具足戒。這時玉堂公仍在泉州,曾派人四處尋訪。虛云和尚怕被家人找到,便隱居在山后的巖洞中不敢露面。他在洞中禮萬佛懺,修行不輟。這樣在后山一住三年,后來聽說玉堂公已告老返回湘鄉(xiāng),他才回到寺內(nèi),擔(dān)任職事。

    他在鼓山寺任過水頭、園頭、行堂、典座一類職事,過了四年之久,然后辭去職事,又回到后山巖洞中修苦行。在后山,居則巖穴,食則松果,渴飲澗水,髡發(fā)覆肩,衣不蔽體,如此又過了數(shù)年。后來受到一位行腳禪人的指點,便到天臺山的華頂龍泉庵,參謁融鏡老法師。融鏡見他蓬首垢面、衣不蔽體,問其所以,他略述在巖洞中修行的經(jīng)過。八十多歲的老法師責(zé)之曰:你的這種作為,近于外道,而非正路,枉費了十年功夫,就算你修行有成,證到初果,亦不過是個自了漢。發(fā)菩提心,上求下化,自度度人,才是修行的正途。這時老法師贈他衫褲衣履,令他剃發(fā)沐浴,留他在庵中住下來。他從老法師學(xué)天臺教觀,過了兩年,老法師又命他到國清寺參學(xué)“禪制”,到方廣寺習(xí)《法華》,他也;孛┾峙c老法師作伴。到光緒元年,是年他已三十六歲。他到高明寺聽敏曦法師講《法華經(jīng)》完畢,辭別融鏡老法師下山,行腳天涯,參訪學(xué)道。

    參悟

    他初渡海到普陀山,遍參各寺剎;繼到寧波阿育王寺拜佛舍利,到杭州禮天朗和尚,到天寧寺禮清光和尚,到焦山禮大水和尚,到金山親近觀心、新林、大定等和尚,到揚州高旻寺禮朗輝和尚,他到焦山時,清廷名將彭玉麟督水師駐焦山,曾數(shù)度約他談?wù)摲鸱靶扌型緩,對他深生敬信。到了光緒八年(一八八二年),他二度朝禮普陀,為報親恩,再禮五臺。是年七月一日,自普陀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一直拜到五臺山。初開始時,有偏真、秋凝等四僧附香,渡海由寧波登陸,向北前進,過了蘇州、常州,天候漸冷,四位附香者先后退出。他一個人禮拜前進,經(jīng)南京渡江到浦口,在獅子山寺掛單過年。過了春節(jié),再由獅子山寺起香,經(jīng)蘇北入河南,經(jīng)嵩山少林寺、洛陽白馬寺,到了臘月,拜到黃河邊的鐵謝渡。渡過黃河,錯過宿店,在路邊一個茅棚中度夜。后半夜大雪紛飛,黎明后積雪盈尺,過往無人,他在茅棚中枯坐念佛,饑寒交迫,日復(fù)一日,到了第六日終至陷入昏迷狀態(tài)。后來得一姓“文”名“吉”之丐者相救,得繼續(xù)前進,拜到豫北懷慶府,在洪福寺掛單過年。正月初二再起香前進,拜到五月底終于拜到五臺山的顯通寺。自光緒八年七月由南普陀起香,到十年五月到顯通寺,途中足足跪拜了二十三個月,這種毅力,實不是常人所能及!

    這年下半年,他禮拜北岳恒山、西岳華山。翌年春抵西安,禮慈恩寺大雁塔、華嚴(yán)寺杜順和尚塔、清涼國師塔,及興國寺玄奘法師塔。然后入終南山,在南五臺結(jié)茅修行。這時在南五臺結(jié)茅的,還有覺朗、冶開、法忍、體安、法性諸師,虛云與諸師同參究,他自覺甚有饒益。在終南結(jié)茅兩年余,他下山后,在西安附近,禮道宣祖師塔,禮鳩摩羅什道場,然后越秦嶺,入子午谷,經(jīng)漢中,入劍門到了四川。第二年到成都,上峨眉山金頂進香。然后渡瀘水,經(jīng)打箭爐入西藏。到了拉薩,禮布達拉宮(達賴活佛坐床之所);也到了札什倫布,禮札什倫布寺(班禪活佛坐床之所),他這一年登山涉水,遍游川藏,歲暮在拉薩過年。

    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這一年他年已五十歲。因不愿在西藏久留,開春南行,經(jīng)不丹國,翻越重山峻嶺(事實上就是喜馬拉雅山),到了印度。朝禮圣跡后,又渡海到錫蘭,然后又到了緬甸。這樣兜了個大圈子,是年七月啟程回國,由臘戌過漢龍關(guān)。入云南境,到了大理。他回國的初愿是朝雞足山,禮迦葉尊者道場。七月底,他到了雞足山,進香禮拜。又登山頂天柱峰,禮楞嚴(yán)塔。雞足山全盛時,有三百六十庵、七十二大寺。而虛云和尚到時,全山不足十寺,都是子孫廟,不許外地僧侶掛單。他嘆息不已,下山而去。

    以后兩年,他仍在各地參訪。到衡陽岐山寺禮恒志和尚,到武昌寶通寺禮志摩和尚,學(xué)“大悲懺”法,到廬山海會寺禮志善和尚,到九華山禮寶悟和尚,到寶華山禮體性和尚;以及到宜興禮仁智和尚,到句容禮法忍和尚。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在南京凈成寺,與楊仁山居士往來,討論《因明論》、《般若燈論》。以后又到九華山結(jié)茅修行。這樣到了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揚州高旻寺住持月朗約他到揚州做法事,他渡江時失足墮水,甘自一晝夜,為漁者所救,把他送到寶積寺,醒過來時,七孔流血不止。后來到了高旻寺,月郎分派他職事,他不接受,只求在堂中打七,月朗以為他“慢眾”,當(dāng)堂打香板,他順受不語。后來寶積寺僧到了高旻,說出他墮水獲救那一段事,才免去禪堂職事,他得便專心修行。

    入定

    同治元年(1862),聞父已告老還鄉(xiāng),始奉師命回鼓山充職事,歷任水頭、園頭、行堂等,時逾四年。而后,又入巖洞再習(xí)苦行,一衲一褲,長坐不臥,木食澗飲。三年之后,外出朝山。到天臺華頂龍泉庵,即尊融鏡之教研習(xí)經(jīng)教。初學(xué)天臺教觀,再學(xué)禪宗儀制于國清寺,繼則參學(xué)至岳林、天童、普陀等剎。為報父母恩,三步一拜朝禮五臺,歷時千日,行程數(shù)省。一路上,饑寒雪掩,痢疾腹瀉口流鮮血,三次大病,幾奄奄待死,備嘗艱辛,恒心如一,道業(yè)日隆。而后,出晉,穿陜,入川、抵藏,復(fù)進滇、越境至不丹與緬甸。回國后,承妙蓮衣缽為臨濟第四十三世。又接耀成法脈,列曹洞第四十七世。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冬,在高旻寺禪七中精進勇猛,以悟為期。至八七時,開水濺手,茶杯落地,一聲破碎,疑根頓斷,悟透禪開,即述偈明志:[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虛空粉碎也,狂心當(dāng)下息。][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一八九七年)為報母恩,在寧波阿育王寺燃指供佛。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一九零零年)師北上再朝五臺,行抵北京,遇戰(zhàn)事隨扈蹕路西行至西安后,折回上終南山,結(jié)茅蓬于獅子巖,獨修禪行。一日,靜中入定,時逾半月,鍋中煮芋,早已霉高寸許,堅冰如石。近遠(yuǎn)僧俗,多來探視,為避俗擾,自號[虛云],改字[幻游]。二年后,再進川,上峨眉,入云南,登雞足山,轉(zhuǎn)達昆明,閉關(guān)于福興寺,潛心讀經(jīng),刻苦修行。三年出關(guān)后,即在歸化、節(jié)竹諸寺講經(jīng)。稍后,發(fā)心重興雞足山,受請主持缽盂寺,即革除陋習(xí),并將其改為十方叢林。為募資鼎崖寺宇,只身前往南洋。一路上風(fēng)餐露宿,歷盡艱辛。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一九零五年)應(yīng)寄禪電召回國晉京,申訴保護廟產(chǎn)。得肅親王助,諭批獲準(zhǔn),并得賜《龍藏》一部,[護國祝圣禪寺]額一塊,紫衣、缽盂、玉印、錫杖、如意、全副鑾駕,以及“佛慈弘法大師”封號。

    次年出京,又奉囑護送妙蓮骨灰往南洋。歸途經(jīng)眾皈依,多達萬余。歸國之后,仍住雞足山。清宣統(tǒng)三年(1911),為護寺產(chǎn),息軍人逐僧毀寺之舉,冒頑強只身進見省軍統(tǒng)李根源,以言相辯,用理折之,使其皈依佛門,鼎力助法。

    開悟

    虛云禪師在高旻寺禪堂修行那段時間,萬念頓息,工夫“落堂”。晝夜如一,行動如飛。一夕,夜間放香時,他開目一看,見大光明如同白晝,內(nèi)外洞徹,隔墻見香燈師小解,遠(yuǎn)及河中行船,岸上樹色,悉皆了見。到臘月的第八個禪七中,第三天夜晚,六枝香開靜時,護七照例沖開水,熱水濺手,茶杯墮地,一聲破碎,頓斷疑根,如從夢醒-他開悟了。他述偈曰: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瀝瀝,

    虛空粉碎也,狂心當(dāng)下息。

    這年在鎮(zhèn)江金山寺過戒期,在揚州重寧寺助理道明和尚。智通法師在焦山講《楞嚴(yán)經(jīng)》,請他講偏座;翌年他又重到寧波阿育王寺禮舍利,燃指供佛,超度慈親。寧波七塔寺請默庵法師講《法華經(jīng)》,請他去任附講。講經(jīng)畢,又到丹陽,助結(jié)森、寶林二師重修仙臺觀,以后又到赤山與法忍和尚結(jié)茅共修。到了光緒二十六年(一九〇〇年),他年已六十一歲,在江浙一帶參訪也時近十年,他又動遠(yuǎn)游之念,想再朝五臺山,然后到終南山潛修。他辭別法忍和尚,先到揚州朝云臺山,繼到山東朝東岳泰山,再到牢山禮憨山老人的海印寺,以后又到曲阜禮孔廟、孔陵,再西行北上到五臺山。在五臺行香畢,原想到終南山,這時義和團之亂日熾,行旅不便,就近回到北京,駐錫城南龍泉寺。這時他已頗著聲譽,肅親王善耆的太福晉對他執(zhí)弟子禮,一些王公大臣也來參叩。

    到了五、六月間,京中團亂愈烈,殺德國公使,圍攻使館區(qū),清廷且下詔與各國宣戰(zhàn)。六月天津失守,七月北京淪陷。西太后挾光緒帝匆匆西逃。這時朝中有參謁過虛云和尚的王公大臣,關(guān)心他的安危,勸他同眾人隨駕出京,他就在兵荒馬亂中隨扈蹕西行,到了西安。這時護駕大臣岑春煊請他在臥龍寺建息災(zāi)法會。佛事畢,他以西安囂煩,十月間潛離西安,到終南山結(jié)茅修行。山中同修道侶不少,翌年赤山法忍老人也到了山中。

    這一年歲暮,大雪封山,嚴(yán)寒徹骨,他獨居茅棚,身心清凈。一日他在釜中煮上芋頭,結(jié)跏趺坐待熟,不覺入定。到了新歲,鄰棚的復(fù)成師等去給他賀歲,見棚外虎跡遍滿,入棚見他在定中,乃以磬開靜,問他吃飯否?他答:“尚未,釜中的芋頭大約已熟了!遍_釜一看,釜中堅冰如石,原來他入定不覺已半月之久。他自此改名“虛云”。在此以前,人都稱他為德清師。

    是年下半年,他再禮四川峨眉、云南雞足,年終前到了昆明,在福興寺閉關(guān),年余后出關(guān),在歸化寺講《圓覺經(jīng)》、《四十二章經(jīng)》,皈依者三千多人。秋季在筇竹寺傳戒。繼之大理的提督張松林,親率官紳,迎他到大理府,住三塔崇圣寺,講《法華經(jīng)》。皈依者亦數(shù)千人。這時張?zhí)岫胶鸵晃焕钴婇T欲留他住持崇圣寺,他希望在雞足山能夠有一個地方,開單接眾,以恢復(fù)迦葉道場。眾人稱善,乃命賓川縣知縣辦理。知縣在山中覓得一破院,名叫缽盂庵,交給虛云和尚居住,至此他終償宿愿,在雞足山有了立足之所。

    弘法

    他在缽盂庵開單接眾,四眾聞風(fēng)而至者頗伙,這時他急于重修寺宇,必須募化,但這不是邊郡民力之所及,所以他留下一位戒塵師料理內(nèi)務(wù),他自己只身往南洋。途中在南甸太平寺講《阿彌陀經(jīng)》,在仰光、檳榔嶼各有停留,在麻六甲青云亭講《藥師經(jīng)》,在吉隆坡靈山寺講《楞伽經(jīng)》。各地均有弟子皈依,前后萬余人。這時接到云南全體僧眾來電,謂政府要征提寺產(chǎn),寧波天童寺的寄禪和尚有電來約,促他及早回國。他在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年)春季回到了上海。

    在上海與佛教會代表寄禪等會合,同進京請愿,抵京住在賢良寺,朝中的僧錄司法安、龍泉寺住持道興、觀音寺住持覺光等接待他們。肅親王善耆也請他到府中為大福晉說法。庚子年在京中相識的一些王公大臣也都來探視,研究如何給皇帝上奏章。由于諸護法的相助,光緒帝下了一道上諭,諭知地方官不得勒捐寺產(chǎn),著征提寺產(chǎn)風(fēng)波始告一段落。

    虛云以清朝開國以來,對云南一地沒有頒發(fā)過《大藏經(jīng)》,商請諸位護法奏請朝廷,給云南頒發(fā)一部《龍藏》。此事由肅親王發(fā)起上奏,光緒三十二年(一九〇六年)七月奉到上諭,把雞足山的缽盂寺改名護國祝圣禪寺,欽賜《龍藏》一部,鑾駕全副護送《龍藏》到山,賜虛云和尚紫衣、玉印,并賜封號為“佛慈洪法大師”。這在當(dāng)時是一份難得的殊榮。

    光緒末年那一段時間,虛云到南洋弘化,并為祝圣寺募款。他在暹羅龍泉寺講經(jīng)時,一日趺坐入定,一定九日,這一來哄動了暹京,自國王大臣至善男信女咸來羅拜,國王請他到宮中講經(jīng),百般供養(yǎng),官民皈依者數(shù)千人。這一次南洋弘化兩年余,直到宣統(tǒng)元年(一九〇九年)始由仰光回云南。

    宣統(tǒng)三年(一九一一年),虛云和尚在雞足山祝圣寺傳戒,繼之又結(jié)禪七七四十九日。九月武漢革命的消息傳到滇中,地方大亂。統(tǒng)兵官李根源排斥佛教,率兵入雞足山,欲拆寺逐僧,經(jīng)他出面解釋,李根源皈依三寶,引兵而去。以后李氏維護佛教甚力。

    民國元年(1912),虛云和尚已七十三歲,老和尚是年在云南成立了佛教分會,該會初創(chuàng),許多事情要和官廳接頭,而民政長羅容軒對佛教有成見,事多阻礙難行。滇督蔡松坡時為調(diào)解,亦不得圓滿。民國二年(1913),老和尚到北京請內(nèi)閣總理熊希齡幫忙,熊把羅容軒調(diào)到北京,以任可澄為云南巡按使,老和尚亦回到云南,推動佛教會事務(wù)。翌年他把會務(wù)委人辦理,回到雞足山。

    民國七年(1918),滇督唐繼堯派員迎他到昆明,年底到達,住圓通寺。適歐陽竟無帶著弟子呂秋逸,為籌募支那內(nèi)學(xué)院經(jīng)費之事亦到昆明,同住圓通寺,老和尚請竟無為他講《攝大乘論》。民國八年(1919)春,老和尚在昆明忠烈祠建水陸道場49日。是歲留在昆明。民國九年(1920)春又建水陸道場,法會結(jié)束繼之講經(jīng)。這時唐督請他復(fù)興昆明西山已荒廢了的華亭寺,就是后來的云棲寺。他接受了唐督的聘帖,擔(dān)下了重建云棲的重任。民國十年(1921),顧品珍督滇,二月以后,天雨不止,城內(nèi)可以行舟;七月以后,干旱不雨,到了冬天,河內(nèi)可以揚塵。秋天時疫流行,死人數(shù)千。在這種情形下,重建云棲的事就擱置下來

    建寺

    一九一二年,應(yīng)僧眾電請,抵滬聯(lián)絡(luò)僧界,并為代表赴寧謁孫中山先生。次年,參加籌組中華佛教總會并出席成立大會。返回滇省,主持省分會會務(wù)。一九一八年主持昆明云棲寺修復(fù),同時參與或主持興福寺、節(jié)竹寺、勝因寺、松隱寺、太華寺、普賢寺等的修復(fù)。為此艱辛操勞,長達十余年之。到一九三四年,應(yīng)閩省主席揚幼京等之請出任福州鼓山涌泉寺方丈。從此,又積十八年心血,全心護持祖庭。興規(guī)矩,肅寺風(fēng),頒規(guī)約,創(chuàng)辦佛學(xué)院,培育僧才。同時,應(yīng)結(jié)外緣,多方募化,修葺寺宇,重建樓閣,添買田畝,興辦林場,弘揚農(nóng)禪。數(shù)年之后,寺貌一新,名聞遐邇。期間,親自主持整理佛籍,重秘本修纂山志。

    民國十一年(1922)才開始動工。老和尚逐日親督工作,慘澹經(jīng)營,為時三年,規(guī)模粗具,以后即每年在寺中開單接眾,傳戒講經(jīng)。到了民國十七年(1928),他為籌募云棲圣像款,與王九齡居士同到香港。這時陳銘樞主粵政,接老和尚到廣州,想請他住持曹溪南華寺,他謝絕,經(jīng)廈門轉(zhuǎn)福州,回到他七十年前出家的鼓山寺探視,并在寺中講經(jīng)。講畢,再到寧波阿育王寺拜舍利,朝普陀山,回上海度歲。翌年回到福州鼓山寺,閩省主席楊樹莊,及前主席方聲濤,率官紳懇切勸請,留他主持鼓山寺。他以鼓山是他剃染初地,緬懷祖德,義不可辭,遂就任。以后數(shù)年,在鼓山講經(jīng)傳戒,修繕?biāo)略,并整頓鼓山佛學(xué)院,請慈舟法師主持院務(wù)。這樣到了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鼓山寺方理出頭緒來。而此時駐兵粵北的綏靖王任李漢魂堅請他到粵住持南華寺。他以六祖道場有重修的必要,這樣又到了南華。

    南華寺是唐代大鑒禪師六祖惠能的道場,寺中有六祖的真身在。但已荒圮多年,無人過問。老和尚初到南華時,殿宇已傾,房屋破壞。只得搭蓋葵蓬竹屋,暫以住眾。然后籌募款項,購材募工,開始了南華重建的工作。經(jīng)他慘澹經(jīng)營,歷時十年,直到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始竣工。他寫了一篇〈重興曹溪南華寺記〉以記其事。在這十年之中,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年開始八年抗戰(zhàn),二十六年廣州淪陷,各地僧人都投奔南華寺。南華容納不下,他重修了韶州曲江的大鑒寺和月華寺作為南華下院,以容納各地來投的僧侶。民國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年)他應(yīng)國府主席林子超的邀請,到重慶啟建了一場息災(zāi)法會。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年)南華重建告一段落,他又擔(dān)起了中興云門的重任。

    云門寺是云門宗始創(chuàng)者文偃禪師的道場。數(shù)年前老和尚途經(jīng)該地,見荊棘叢中殘存破寺及祖師肉身一尊,老和尚見祖庭淪落至此,凄然淚下。便中言之于廣東綏靖主任李濟深、省主席李漢魂。到南華工程結(jié)束,二李又請老和尚重興祖庭,并親送老和尚至云門駐錫,老和尚又開始了篳路藍(lán)褸、重建云門的生涯,而是年他已高齡一百零五歲。

    由民國三十三(一九四四年)年到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云門的殿宇堂寮完成了十之八九,殿中圣像八十余尊,也鋪金設(shè)座告竣。接著「國民政府”自大陸“撤退”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遇劫

    1951年的春節(jié)期中,發(fā)生了震驚全國的“云門事變”。三月,寺中在開戒期間,一日,地方干部及民兵百余人包圍了云門寺,將老和尚拘禁于方丈室,將百余僧侶分別囚于禪堂及法堂,干部大事搜索,上自瓦蓋,下及地磚,搜了兩日,未搜到金銀財物,乃毆打眾僧,亦無所獲,最后數(shù)大漢以木棒鐵棍毆打老和尚,逼其交出金銀財物,打得老和尚五竅流血,肋骨斷折。老和尚深入禪定,苦樂俱捐,多次毆打始終不死,干部們不敢再打。直到五月間“云門事變”傳到韶州,大鑒寺僧人通知海內(nèi)外同門,聯(lián)合營救。后來北京方面電令地方政府嚴(yán)查,云門之圍始解。

    一九五二年春,北京政府電粵,派員護送老和尚入京。七月抵京,李濟深、陳銘樞、葉遐庵、趙樸初等迎老和尚于火車站,駐錫于廣化寺。中國佛教協(xié)會成立,要推舉老和尚任會長,老和尚堅辭,掛了個名譽會長的名義。十月到上海主持了一場祝愿世界和平法會,一九五三年回到云門。

    在云門最后幾年,他仍開堂傳戒,日有開示。到了一九五九年,老和尚以化緣已盡,住世無益,于是年十月十三日(農(nóng)歷已亥年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壽一百二十歲,僧臘一百零一年。他一生中有許多神奇的感應(yīng),如猛虎皈依、雙鵝聽經(jīng)、龍王求戒、枯梅開花等等,限于篇幅,不能一一俱述。

    老和尚是中國近代禪宗的代表人物,他一身兼祧禪宗五家法脈-他于鼓山接傳曹洞宗,兼嗣臨濟宗,中興云門宗,扶持法眼宗,延續(xù)溈仰宗。他解行相應(yīng),宗說兼通,定慧圓通。參禪之余,也著書立說,曾著有《楞嚴(yán)經(jīng)玄要》、《法華經(jīng)略疏》、《遺教經(jīng)注釋》、《圓覺經(jīng)玄義》及《心經(jīng)解》等,俱已散佚無存。他平常教導(dǎo)弟子,多以詩偈代禪機,著有詩偈數(shù)百首,教導(dǎo)弟子們注重行持,勿尚空談。后來為人輯為《虛云和尚法匯》,及《虛云和尚禪七開示錄》行世。

    云門事變的次年,老和尚赴北京之前,曾自書一聯(lián),記述其生平,聯(lián)曰:

    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

    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圓寂

    1959年初,自感身體日漸衰弱,應(yīng)繼安排有關(guān)事務(wù),主持岑學(xué)呂寬賢重新編輯的《云居山志》刊印流通,親自為之撰序。師分別對真如禪寺諸職事作了交待。最后,諄諄告誡自己的侍者,今后[如有把茅蓋頭或應(yīng)住四方,須堅持保守此一領(lǐng)大衣,但如何能夠永久保持呢,只有一字曰[戒]。并留下將自己身后的骨灰撒入水中,與水族結(jié)緣的遺囑后,于農(nóng)歷九月十三日在云居茅蓬內(nèi)圓寂,世壽一百二十歲,僧臘一百零一年。荼毗之后,得五色舍利子數(shù)百粒。

    禪宗禪法

    禪語

    “凡學(xué)佛貴真實不虛。盡除浮奢。志愿堅固。莫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別無奇特。本來心佛眾生原無差別。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證。今言修者。蓋因迷悟之異。情習(xí)之濃。謬成十界區(qū)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盡力行持。消除惑業(yè)。習(xí)病若除。自然藥不需要。古云。但盡凡情。別無圣解。喻水遭塵染。一經(jīng)放入白礬。清水現(xiàn)前。故修學(xué)亦如是。情習(xí)如塵。水如自心。礬投濁水。濁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轉(zhuǎn)凡成圣也!

    “要知今日之人。未能進步者。病在說食數(shù)寶。廢棄因果律儀。此通弊也。若禪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來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見彌陀。如念佛人將不念自念寤寐不異之心來參禪。如斯參禪。何愁不悟?傄松罹恳婚T。一門如是。門門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業(yè)根濃厚。有甚習(xí)氣不頓脫乎。此外倘更有他術(shù)能過此者。是則非吾所能知也。”

    “每嘆學(xué)道之士。難增進勝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貪便宜。今日參禪。明日念佛;虺置苤洹V及多門。不審正助?炭剔D(zhuǎn)換門庭。妄希成佛。毫無佛行。造諸魔業(yè)。共為魔眷。待至皓首無成。反為訕謗正法。古云。u2018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法輪。u2019今逢大士勝會。同心慶祝。各各須識自家觀自在。大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阿難縱強記。不免落邪思。將聞持佛佛。何不自聞聞。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

    “吾人須是從平實處見得親切。從平實處行得親切。才有少分相應(yīng)。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癡。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談?墒枪苷鎸嵺`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chǔ)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凈土之機樞!

    “教化人不在于多談,行為好,可以感動人心。如《怡山文》所說u2018若有見我相,乃至聞我名,皆發(fā)菩提心,永出輪回苦u2019。你行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為不好,而生退悔心,這會招墮無益!

    “修道如栽田,谷子變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飯。佛性如種子,眾生本性與佛無異,自心是佛,故曰佛性,這種子和秧稻米飯相隔很遠(yuǎn)。不要以為很遠(yuǎn),就不相信這種子會成飯。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種子放在田里,等它發(fā)芽變秧,這時間又怕焦芽敗種,錯過時光,就是說修行要學(xué)大乘,勿誤入小乘耽誤前途。插了秧以后要鋤草,等于修道要除習(xí)氣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纏十使,三毒十惡,一切無明煩惱都除凈,智種靈苗,就順利長成,以至結(jié)果。”

    “孔子《論語》二十篇,第一句說:u2018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u2019子者,孔夫子;曰者,說也?鬃咏倘藢W(xué)過的東西,時常溫習(xí),語默動靜,念念不忘;若所學(xué)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應(yīng),不究竟了。世法佛法都是一樣,要學(xué)而時習(xí)之!

    “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蔥蒜五辛。不可進食。為免助長欲念。所謂除其助因。修其正性。更加精勤增進。自能漸次成就。”

    一心念佛

    “起行宜辨正助;蚰罘馂檎。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凈土。念佛貴于心口不異。念念不間。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極樂!

    “打佛七,貴在一心。如果心不一,東看西聽,這樣的念佛,就是念到彌勒下生。還是業(yè)障纏身。佛法世法,都是一樣。世法無心,尚且不可以,何況佛法呢?念佛的人,從頭到尾,要綿綿密密。一字一字,一句一句不亂的念去。佛來也這樣念,魔來也這樣念。念到風(fēng)吹不入,雨打不濕。這樣才有成功的日子。為什么呢。佛者是覺也。既然能覺悟。自然知道用力專心念去。魔者是惱也。惱害眾生慧命。知道他惱害慧命。當(dāng)然更加用力專心去降伏他。所以當(dāng)能夠覺時。就是見佛。如果遇害。就是著魔。現(xiàn)在佛七場中。如果坐在本位不動。繼續(xù)念下去的各位居士。算是見著佛了。你們叩頭接我的有幾位。你們說接到什么。既說不出好處。豈不是虛耗時光?諢o所得。豈不是我來惱害你們一心大事。擾亂你們一心凈業(yè)。這樣就是你們置我于魔羅邊處了。”

    貴在用心“世俗人每每不知恭敬三寶。實在可憐。他們有的用什么燒豬。雞魚供養(yǎng)觀音菩薩。既然犯了殺戒。又不恭敬。有一次。我在上海時。正遇梅蘭芳在上海演戲。有某居士包一個廂位;〝(shù)百元請我看戲。我告訴他說。八關(guān)齋戒弟子。尚且不可看戲。何況我出家的僧人。你請我看戲。無異燒豬供菩薩。那個人叩頭悔過說。我今天花了幾百元得到開示。知道敬僧的道理了。佛法無上,貴在用心。一句珍重。揖別而去。此時各人不敢起身送別。而虛云老和尚也不回頭看看!

    “自己終日思想。確可轉(zhuǎn)移心境。譬如我從前幼時在家垂辮發(fā)。衣俗衣。終日所觸所想無非俗事。晚上做夢。無非姻親眷屬。種種俗事。后來出家所作所思。不出佛事。晚上做夢。亦不外念佛等等!

    “吾人如能發(fā)心勤修勿怠。則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以至十地。亦自得步步進益。以達等覺妙覺。而三界七趣。無非幻妄所現(xiàn)。原本不出一心。即一切諸佛之妙明覺性。亦不出一心。是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香嚴(yán)童子可說即是我鼻。憍梵菩薩可說即是我舌。”

    “圣之與凡。唯心之垢凈而現(xiàn)。六凡心垢故。則現(xiàn)六道善惡罪福等相。四圣心凈故。則現(xiàn)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經(jīng)云!捌兴_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垢凈。菩提影現(xiàn)中。”是故苦樂由心。炎涼自我。自心作業(yè)。自身受報。唯圣與凡。但問自心可矣。”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yè)。何由而生。故楞嚴(yán)經(jīng)云!皵z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fā)慧!碑(dāng)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xué)。斷除貪嗔癡。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攝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佛法是體,世法是用。體是理,是真諦;用是事,是俗諦。要知二諦圓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離體表用,是凡夫凡情;離事講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諦,名目很多,真是體,俗是用;戒定慧體用都得,都是一個心地中生出種種名字,若能融會貫通,則條條大路通長安。”

    “修行要在動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來閉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儀中,以戒定慧三學(xué),除貪嗔癡三毒,收攝六根如牧牛一樣,不許它犯人苗稼!

    嘉言錄

    人命無常,朝存夕亡,如石火電光。

    美女在前,則以為一枝花,其實,迷魂鬼子就是她。

    善用心者,心田不長無明草,處處常開智慧花。

    三界輪回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梢娪幸陀猩,斷淫就斷生死。

    時光長短,唯心所造。一切苦樂,隨境所遷。

    時間是剎那剎那的過,剎那剎那的催人老。

    有智不在年高,無智空長百歲。

    古人說:“勿待老來方學(xué)道,孤墳多是少年人!

    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

    精進勇猛,有大愿力,難的會變?yōu)橐。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變(yōu)殡y。

    有憎愛心,就有煩惱;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生日又云母難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壽慶賀。

    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以持戒清凈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

    坐禪要曉得調(diào)養(yǎng)身心。若不善調(diào)養(yǎng),小則害病,大則著魔。

    用功的人要善于調(diào)和身心,務(wù)使心平氣和,無掛無礙,無我無人,行住坐臥,妙合玄機。

    平實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貪、戒嗔、戒癡、戒殺、戒盜、戒淫、戒綺語、戒妄語、戒兩舌、戒惡口。如是十善老生常談,可是果能真實踐履,卻是成佛作祖的礎(chǔ)石,亦為世界太平建立人間凈土之機樞。

    中下根人,常被境風(fēng)所轉(zhuǎn)。境風(fēng)有八:利、衰、毀、譽、稱、譏、苦、樂。行人遇著利風(fēng),便生貪著;遇著衰風(fēng),便生愁懊;遇著毀風(fēng),便生嗔恚;遇著譽風(fēng),便生歡喜;遇著稱風(fēng),居之不疑;遇著譏風(fēng),因羞成怒;遇著苦風(fēng),喪其所守;遇著樂風(fēng),流連忘返。如是八風(fēng)飄鼓,心逐境遷,生死到來,如何抵?jǐn)常?/p>

    凡當(dāng)參學(xué),要有三樣好;第一要有一對好眼睛,第二要有一雙好耳朵,第三要有一副好肚皮。

    好眼睛就是金剛正眼,凡見一切事物,能分是非,

    辨邪正,識好歹,別圣凡。

    好耳朵就是順風(fēng)耳,什么話一聽到,都知道說的什么。

    好肚皮就是和彌勒菩薩的布袋一樣,大肚能容撐不破,遇緣應(yīng)機,化生辦事,把所見所聞作比較研究,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世尊所說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也是為了你我的貪嗔癡三毒。三藏十二部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戒定慧,就是因果。使我戒除貪欲,抱定慈悲喜舍,實行六度萬行,打破愚迷邪癡,圓滿智慧德相,莊嚴(yán)功德法身。若能依此處世為人,那真是處處總是華藏界了。

    靜坐之重要:妙法蓮華經(jīng)云:“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币驗殪o坐這一法,可以使我們脫離塵勞,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圓明,生死了脫。一須臾者,一剎那之間也。若人以清凈心,返照回光,坐須臾之久,縱不能悟道,而其正因佛性已種,自有成就之日。若是工夫得力,一須臾之間,是可以成佛的。

    何謂戒定慧?防非止惡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隨緣曰定。心境俱空,照覽無惑曰慧。防止三業(yè)之邪非,則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則自照萬象,即由定生慧。

    修行用功,貴在一心。

    凡夫的境界,總是貪染財、色、名、利。

    因為你我無始以來,被七情六欲所迷,從朝至暮,總是在聲色之中過日子,所以沉淪苦海。

    年輕不知好歹,把寶貴的光陰混過了,老病到來,死不得,活不得,放不下,變?yōu)樗酪部,活也苦。這就是“早不預(yù)修,年晚多諸過咎!

    年老的人死在眉睫,固要猛進;年輕的人亦不可悠忽度日。須知“黃泉路上無老少,孤墳多是少年人!笨傄霸缗Γ綖樯嫌。

    佛法的根本要義,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學(xué)佛當(dāng)以明心見性為本,斷惡修善為行。

    做工夫不一定在靜中,能在動中不動,才是真實工夫。

    能不起分別心,無心任運,就不生煩惱;心若分別,即成見塵,就有煩惱,就被苦樂境界轉(zhuǎn)了。

    眾生習(xí)氣毛病有八萬四千煩惱,所以佛就有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這是佛的善巧方便。你有什么病,就給你什么藥。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滾來滾去。五欲是財、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古人一心在道,野菜充饑,必定菜根香。如潭州龍山和尚那樣:“一池荷葉衣無數(shù),滿地松花食有余;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世間七珍,雖稱為寶,享樂一時,畢竟成空,只能養(yǎng)生,不能脫死。若佛三寶,則能息無邊生死,遠(yuǎn)離一切大怖畏故,永享常樂。

    參禪念佛都是入道妙門,不分高下,可以互通,圓融無礙。譬如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與凈本相輔而行。

    不論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參禪也好,總要認(rèn)定一門,驀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今世不成功,來世一樣干。溈山老人所謂:“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

    念佛到一心不亂,何嘗不是參禪?參禪參到能所雙忘,又何嘗不是念實相佛?禪者,凈中之禪,禪與凈,本相輔而行,奈何世人偏執(zhí),起門戶之見,自贊毀他,很像水火不相容。

    凡關(guān)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歸正軌,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貪口腹,見利忘義,則殺心不起。殺機若息,劫運潛消矣。

    五戒者,一殺戒,二盜戒,三淫戒,四妄語戒,五飲酒戒。此五戒名曰學(xué)處,又名學(xué)跡,是在家男女所應(yīng)學(xué)故。又名路徑,若有游此,便升大智慧殿,故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路。又名學(xué)本,諸所應(yīng)學(xué),此為本故。又名五大施,謂以攝取無量眾生故,成就無量功德故。

    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聞,那知因果理徹,如影隨形,如響斯應(yīng),若深信之者,人心則不改而善。縱遇順逆之境,必?zé)o憂喜。當(dāng)知現(xiàn)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賊等事,皆由自造。

    前清庚子年間,八國聯(lián)軍入京,我那時跟光緒帝、慈禧太后們一起走。中間有一段,徒步向陜西方面跑,每日跑幾十里路,幾天沒有飯吃。路上有一個老百姓,進貢了一點番薯藤給光緒帝,他吃了還問那人是什么東西,這么好吃?

    人的投生,起首由于淫欲,及至出生后,就以財為主。廣慧和尚勸人疏于財利,謂:“一切罪業(yè),皆由財寶所生!彼晕逵谝粋字就是財。人有了錢財,才有衣食住,才想女色,娶妻妾。人若無財,什么事都辦不成,可見財?shù)膮柡α恕?/p>

    妄想來了,就讓它來,我總不理會它,妄想自然會息。

    你我都是一個心,只因迷悟而不同。

    人身造化和天地一般,身心動靜、行住坐臥,要順時調(diào)護。

    以智慧明鑒自心,以禪定安樂自心,以精進堅固自心,以忍辱滌蕩自心,以持戒清凈自心,以布施解脫自心。

    能動靜忘懷,利水清月現(xiàn)。

    出家有四種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參法侶,心猶顧戀。

    二、身在家,心出家--雖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

    三、身心俱出家--于諸欲境,心不生顧戀。

    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罪障之中,淫為首要。因淫損體,遂殺生補養(yǎng),而盜妄等惡,亦隨之而至。

    男子見了女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女子;女子見了男子,或可觀想自己亦作男子,以杜妄想。

    跏趺坐時,宜順著自然正坐,不可將腰著意挺起。否則火氣上升。過后會眼屎多,口臭氣頂,不思飲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縮腰垂頭,否則容易昏沉。

    如覺昏沉來時,睜大眼睛,挺一挺腰,輕略移動臀部,昏沉自然消滅。

    用功太過急迫,覺心中煩躁時,宜萬緣放下,功夫也放下來,休息約半寸香,漸會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則,日積月累,便會變成性躁易怒,甚或發(fā)狂著魔。

    六祖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我請問你的心已平直沒有?有個月里嫦娥赤身露體抱著你,你能不動心嗎?有人無理辱罵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嗎?你能夠不分別冤親憎愛、人我是非嗎?統(tǒng)統(tǒng)做到,才好開大口,否則不要說空話。

    人物新生

    艱難歲月

    同年,數(shù)夢六祖相召回去曹溪,又得粵省政府主席李漢魂多番電邀,師乃移錫曹溪南華寺。初至,目睹寺宇破敗,僧人星散,很為痛心,當(dāng)即發(fā)愿重興之。進而聯(lián)絡(luò)檀越,搭茅蓬安僧眾。繼則培修祖殿,再建殿堂,新塑佛像,歷時數(shù)載,寺宇復(fù)原,氣象更新。同時,重訂寺規(guī)約,創(chuàng)辦律師學(xué)院。每年傳戒,如法如儀,四海聞之,積眾而至。時值抗日戰(zhàn)爭,國難當(dāng)頭,師率先倡議減錫晚食,以濟難民。又主持修復(fù)韻關(guān)大監(jiān)寺,安置難民。

    一九四四年,師來到廣東云門山大覺寺,眼見滿目殘墻斷壁,荊棘叢生,就連云門祖師——文偃大師的肉身也兀坐于危殿之中,不禁凄然淚下,即立愿以重興為己志。于是,率僧清污除穢,挖基砌墻,在不到七年的時間內(nèi),新建一百八十余楹殿堂,新塑百余尊佛像裝金飾彩,格外莊嚴(yán)。同時,興辦[大覺林場],實踐[農(nóng)禪并重]。而且,延衍云門法脈,遙承并嗣法弟子十余人。一九四九年夏,應(yīng)邀赴香港講經(jīng)。其時不少人勸其留港,師斷然拒絕,法會圓滿即返回云門。

    北上南下

    一九五二年四月,應(yīng)京漢弟子邀請,師經(jīng)武漢晉京。同年九月二十六日,主壇于北京廣濟寺,啟建為擁護亞太和平會議的召開而舉行的祝愿世界和平法會,隆重工業(yè)和儀,隨喜者甚眾。十月一日,代表中國佛教界,接受錫蘭(今斯里蘭卡)出席亞太和平會議代表團達馬拉塔納法師所獻佛舍利、貝葉經(jīng)和菩提樹等法物。十月十五日,作為首席發(fā)起人出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發(fā)起人會議。同年冬,應(yīng)邀南下抵滬,在玉佛寺主壇祝愿世界和平法會,啟建水陸道場。場面壯觀,隨喜皈依者達四萬余眾。

    一九五三年五月,師在北京出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成立大會,并被禮請為名譽會長。期間,撰文發(fā)表感想,盛贊中國佛教協(xié)會的成立。會議結(jié)束后,師專程赴山西云崗石窟禮拜后取道武漢,于六月來到江西廬山,養(yǎng)病于大林寺。此時,師有意在江西往下,卻感到大林寺人來人往難于清靜,于十月二率侍者冒雨登上云居山,住進茅蓬。當(dāng)夜與僧眾商議,禮請職事。數(shù)日之后,即率從開墾荒地。不久,四方衲子近百人聞訊而至。次年,為弘揚百丈家風(fēng),主持成立[真如禪寺僧伽農(nóng)場],將僧眾分為農(nóng)林與建筑兩隊。農(nóng)林隊開春即事開墾,癖出水田數(shù)十畝,旱地十余畝,當(dāng)即下種,秋天收引稻谷數(shù)百擔(dān),旱地所種紅薯也獲豐收。建筑隊挖土燒磚,具爐鑄鐵瓦,年內(nèi)二層樓鐵瓦磚木結(jié)構(gòu)的藏經(jīng)樓千竣。在此懸掛溈仰宗鐘板,每日昌晚上殿,坐香習(xí)禪。此后,仍率僧眾如法修持,農(nóng)禪并重,種地栽禾,修建寺宇,年復(fù)一年,日繼一日,到一九五七年,主持真如禪寺重建修復(fù)工程大體完成。寺宇規(guī)劃悉仿當(dāng)年南華寺格局,前有重建的趙州關(guān),而后山門、天王殿、韋馱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jīng)樓等一字直排,左右兩側(cè)相對而建的虛懷樓、云海樓、客堂、功德堂、祖師殿、伽藍(lán)殿等。東、西禪堂、齋堂、方丈室、庫房等也一應(yīng)俱全。各殿堂佛像塑建如法循制,尊尊裝金飾彩,端莊嚴(yán)肅。同時,師主持整頓寺規(guī),嚴(yán)肅道風(fēng),每年夏講經(jīng),冬禪七,創(chuàng)辦[佛學(xué)研究苑],培育僧才。一九五五年,應(yīng)眾戒子之請,開自誓受戒方便法門,為數(shù)百戒子授受三壇大戒。與此同時,以百余歲高齡,親率僧眾實踐[農(nóng)禪并重],經(jīng)營數(shù)千畝山林,水旱田地百余畝。到一九五七年,寺內(nèi)實現(xiàn)糧食自給有余,每年產(chǎn)竹木和茶葉也獲可觀收入。

    一身五脈

    虛云一生,志大氣剛,悲深行苦,解行并進,嚴(yán)凈毗尼,行頭陀行,弘法演教,建樹卓著。除述及的傳承曹洞、臨濟法脈外,還應(yīng)湖南寶生等之請,續(xù)溈山法第,進承興陽禪師之法,為溈仰宗第八世祖。應(yīng)福建八寶山青持之請,衍法眼源流,繼良廣之后為法眼第八世祖。中興云門時,遙承已庵深凈禪師之法,為云門宗第十二世祖。這樣,師以一身而參五宗法脈慧日重光,禪風(fēng)再振,F(xiàn)代旅居美國的宣化,即是虛云授予的溈仰宗第九代傳人,他秉承門師虛云教誨,弘揚佛法于天下,創(chuàng)建美國萬佛圣城,業(yè)績輝煌。虛云在整理、保護經(jīng)典文獻方面,也多有建成樹。曾完成《楞嚴(yán)經(jīng)玄要》、《法華經(jīng)略疏》、《遺教經(jīng)注譯》等十余種著述。一生之中,講經(jīng)說法次數(shù)無法計數(shù)。僅由岑學(xué)呂寬賢與凈慧先后編輯的《虛云和尚法匯》、《虛云和尚法匯續(xù)編》就多達百余萬字。正如中國佛教協(xié)會前會長趙樸初所贊頌的,[遍立道場而無所住,廣演法要而無所述。人我壽者無所得,故慧燈再燃亦無所續(xù)]。師圓寂之后,四眾弟子萬分悲痛,先后在江西云居山、香港芙蓉山、云南昆明市等處為其建立舍利塔。一九九一年,又在云居山建立[虛云和尚紀(jì)念堂],以供人們緬懷這位現(xiàn)代禪宗泰斗。

    虛云禪師舍利

    虛云禪師舍利以寶石舍利和水晶舍利最出名。寶石舍利成方形多為綠色、藍(lán)色。水晶舍利成圓形多為無色透明和淺黃色。

    軼聞典故

    籍貫姓名

    虛云和尚原籍湖南湘鄉(xiāng),生于福建泉州。出生年有不同說法,岑學(xué)呂編年譜言出生道光二十年(1840年);楊樹達記載虛云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言生于咸豐十年(1860年);言生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其舅父言其生于同治十年(1871年)。有學(xué)者考證出生約同治年間。

    出生時母親就去世,由庶母撫養(yǎng)長大。俗姓蕭(一說“肖”),初名古巖,又名演徹,字德清,別號幻游。一說為梁武帝蕭衍后代,其父蕭玉堂是舉人出身,官至泉州府幕。

    深具佛緣

    青年時就對佛教產(chǎn)生濃厚興趣,一心出家修行,17歲時,其父為防止法師出家乃為其娶妻田氏、譚氏,然法師與田譚二氏同居而不染,至心佛道。約最早光緒十二年(1886年)于福州鼓山涌泉寺剃度出家,從妙蓮和尚(1844年-1907年)受具足戒,[4]師承曹洞宗四十六世鼓山鼎峰耀成禪師(1858年-?)。

    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離開鼓山[3]。

    參拜名山

    曾遍參金山、高旻、天童、天寧諸名剎,巡禮佛教四大名山。后從天臺華頂融鏡法師習(xí)天臺教義。朝拜五臺山。后經(jīng)終南山入川,轉(zhuǎn)赴西藏,折至云南大理,重興雞足山迎禪寺。[3]法師發(fā)心朝五臺山,三步一拜,以報答父母之恩。遂從普陀山出發(fā),歷經(jīng)兩年到達五臺山,傳說途中兩次遇險時,都遇到文殊菩薩化身相救。

    法師經(jīng)四川、西藏,至印度,從云南入境,過大理,朝賓川雞足山。過昆明、曲靖,如貴州省、湖北省。至武昌時,于寶通寺禮志摩和尚。學(xué)“大悲懺”。赴九江入廬山。[5]于海會寺禮志善和尚。參加念佛會。過境安徽。游黃山后。朝九華山。禮地藏王菩薩塔、百歲宮、禮寶悟和尚。渡長江至寶華山。禮圣性和尚。留住過年。此后至1901年,先在江南一帶講經(jīng)說法,后入北京,時逢八國聯(lián)軍入侵,離京至西安,于1901年,經(jīng)終南山入川,轉(zhuǎn)赴西藏,折至云南大理,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到達賓川雞足山,[6]重興雞足山迎祥寺(即祝圣寺)。光緒三十年前往泰國、檳城等地,考察東南亞佛教,講經(jīng)說法。

    振興佛教

    1911年(宣統(tǒng)三年),為團結(jié)佛教徒,保護寺院,斡旋上海佛教會與南京大同會的對峙,虛云出滇至滬。接著,赴南京晉見孫中山,議定修改佛教會會章諸事宜。同年4月,因政府更迭,在見過孫中山之后,又前往北京去見袁世凱。在上海改組中國佛教會,成立中華佛教總會。[5]1920年重興昆明西山華亭寺,改名云棲寺。歷任福建鼓山涌泉寺、廣東曲江南華寺、廣東韶州云門寺諸大寺住持。

    融合漢藏

    1913年(民國二年),西藏有些王公活佛受到英國及印度政府煽動,不肯承認(rèn)民國政府,袁世凱乃下令云南都督蔡鍔準(zhǔn)備出兵西藏。為避免生靈涂炭,蔡鍔乃托請?zhí)撛评虾蜕忻半U深入藏區(qū),商請在西藏德高望重的東寶法王,出面游說當(dāng)時主政的西藏活佛承認(rèn)民國政府,消弭化解了一場可能發(fā)生的戰(zhàn)爭[4]。

    領(lǐng)導(dǎo)佛協(xié)

    1949年,應(yīng)邀赴北京參加佛教協(xié)會籌備會議,在廣濟寺與圓瑛法師、趙樸初等成立中國佛教協(xié)會籌備處。10月,他代表中國佛教徒接受錫蘭佛教代表團贈送的“佛舍利”、“貝葉經(jīng)”、“菩提樹”三寶。

    1951年春,虛云老和尚擬在云門山大覺寺傳戒。適值中國展開“鎮(zhèn)反運動”(鎮(zhèn)壓反革命),廣東省乳源縣民兵包圍寺院,以該寺隱匿反革命分子,窩藏軍械及金銀為由,囚禁虛云老和尚等26名僧人。虛云和尚被拘禁于方丈室內(nèi),門窗封閉,絕其飲食,大小便均不許外出,并遭四次毒打,虛云和尚肋骨折斷,遂闔目不視,閉口不語,呈入定狀,八日后始蘇醒,醒后令侍者法云記錄其入定時神游兜率天之事。此事名曰“云門事變”,虛云和尚嘔心瀝血所撰《楞嚴(yán)經(jīng)玄要》、《法華經(jīng)略疏》、《遺教經(jīng)注釋》、《圓覺經(jīng)玄義》、《心經(jīng)解》等著作毀失殆盡,所以后人難以更深入了解虛云和尚的佛法認(rèn)識。事發(fā)后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濟深通知政務(wù)院總理周恩來斡旋,事件至1951年5月下旬告一段落。

    1952年參與發(fā)起中國佛教協(xié)會,被推為首席發(fā)起人。1953年被推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名譽會長;同年,應(yīng)請復(fù)興江西云居山真如寺。虛云在率真如寺眾修持的同時,多方籌劃修復(fù)寺廟,并開荒造田,自給自足,種植茶樹、果樹,開辟花園。寫有《重建云居山真如寺事略》與《云居山志重修流通序》,交由香港蓮凈苑與佛經(jīng)流通聯(lián)合出版,流傳于世。

    精神不朽

    1959年虛云圓寂于云居山。1982年,美國紐約佛教禪宗中心為他修建紀(jì)念堂,將其傳記用英文刻于石碑。記載其生平事跡的有《虛云和尚事跡》、《虛云和尚年譜》、《虛云和尚畫法集》等。舍利留存廣東南華寺。

    虛云法師曾以此一對聯(lián)自述其波瀾壯闊的一生:

    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

    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

    五帝:清代道光、咸豐、同治、光緒與宣統(tǒng)皇帝。四朝:滿清皇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十難:生為肉球、饑寒雪掩、痢疾待斃、口流鮮血、失足墮水、大病頓發(fā)、索斷浸水、險遭剖腹、全身枯木、遭匪毒打。

    主要著作

    《虛云和尚法匯》 岑學(xué)呂輯

    《虛云和尚法匯續(xù)編》 凈慧法師輯

    影視作品

    二十集電視連續(xù)。骸栋倌晏撛啤

    劇情簡介:

    1840年,一個風(fēng)雨交加的夜晚,泉州知府蕭玉堂夫婦中年得子,不料生下一個肉團。蕭夫人驚駭而亡,蕭玉堂悲憤交加,命仆人將這一肉團丟棄。一藥翁飄然而至剖開胞衣,一聲驚天動地的啼哭,虛云就這樣來到了人間,由此開始了他長達一百二十年,經(jīng)歷四十八奇的求道旅程。

    2009年11月6日,二十集電視連續(xù)劇《百年虛云》首映式在深圳東部華僑城隆重舉行。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一誠長老、中國佛教協(xié)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惟賢長老、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凈慧長老、澳門佛教總會會長健釗長老、山東佛教協(xié)會會長明哲長老、山西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妙江法師、二祖寺方丈紹云長老、云南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東寶·仲巴仁波切、香港寶蓮寺方丈智慧長老、廣東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宏滿法師、深圳佛教協(xié)會會長印順法師、中國佛教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心印法師、廣東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宏滿法師等來自兩岸四地的十八位法師共同為這部電視劇剪彩。

    由著名導(dǎo)演陳家林執(zhí)導(dǎo)、《康熙王朝》幕后班底打造,李起厚、斯琴高娃、李丁等眾多實力派主演的20集電視連續(xù)劇《百年虛云》,2009年10月29日在廣州舉行了首播新聞發(fā)布會。主角李起厚現(xiàn)場吟詠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一時感觸表示:這部紀(jì)念中國近代著名禪門宗師虛云長老傳奇一生的電視劇,歷經(jīng)了漫長的7年審查,終于有機會重見天日。

    省政協(xié)副主席溫蘭子在發(fā)布會致辭中說,拍攝電視劇紀(jì)念和緬懷虛云這樣一位愛國愛教和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促進民族團結(jié)、祈愿眾生安樂而鞠躬盡瘁的高僧大德,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虛云長老悲深行苦、為法忘軀的修行,禪修上的杰出成就和在繼承中國佛教傳統(tǒng)方面的巨大貢獻,贏得教內(nèi)外和后人景仰,虛云長老留下的寶貴精神,值得佛教界繼承發(fā)揚。

    虛云宗師活了120歲,歷經(jīng)四朝五帝,受盡九磨十難,在世人眼中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甚至讓人匪夷所思的奇人,《百年虛云》可算是中國第一部藝術(shù)性地表現(xiàn)佛教高僧的電視劇,但從2000年開始立項、2002年拍攝完畢,直到今天才得以面世,中間經(jīng)歷許多“說不出的秘密”。該劇已于2009年11月6日在廣東珠江電影頻道全國首播。

    作為“中國首部佛教電視劇”,該劇由佛教人士捐資拍攝,中國八大寺院湊齊800萬元投入該劇的攝制。提及該劇的出爐,近日來穗?yún)⒓釉搫“l(fā)布會的主演李起厚無不感慨:“我們2000年起立項,2002年拍攝完畢。如今,這部片子終于得以播出,是審片機構(gòu)的進步,更是時代的進步!

    《百年虛云》由曾經(jīng)執(zhí)導(dǎo)過《唐明皇》、《武則天》、《康熙王朝》、《努爾哈赤》等劇的總導(dǎo)演陳家林執(zhí)導(dǎo),由斯琴高娃等多名明星演出。曾參演過陳凱歌導(dǎo)演《霸王別姬》飾少年程蝶衣,《滄海百年》飾同治皇帝等劇集的演員尹治在劇中出演虛云大師的青年和中年時期,在《鐵齒銅牙紀(jì)曉嵐1.2.3.部》中出演王剛的壞管家“劉全“的演員張春年在劇中出演高徒“無根”。曾飾演《孝莊秘史》扮演少年順治,《康熙王朝》扮演少年康熙的著名童星陳韋辰將飾演融心小和尚。李起厚演繹虛云老年,他說自己三個多月在云南拍攝,深受佛法的影響。

    “歷經(jīng)四朝五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二十集電視連續(xù)劇《百年虛云》是以中國近代禪門宗師虛云長老心堅行苦,慈悲濟世的一生為藍(lán)本而編劇的故事。

    本劇通過富于禪機禪趣、曲折生動、真誠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展示虛云長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為法忘軀的一生。通過離塵出家、覺悟之路、庚子西行、重振雞山、藏漢彌兵、佛心護國、慧燈長明等七個部分,生動講述了虛云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為弘揚佛法跋涉于紛繁塵世,忘記一切身軀之苦、世界之難的傳奇經(jīng)歷。

    在云南拍攝了3個月的李起厚感嘆自己的“精神和靈魂都得到了洗禮”:“我過去是個不懂佛的人,現(xiàn)在我也不敢說懂佛,但拍完之后我開始明白,做人要善良、正直。”

    片頭主題曲——《虛云贊》

    滾滾紅塵一盞燈,茫茫人海一禪僧;

    千載難逢一泰斗,萬事隨緣一本經(jīng);

    四朝五帝一程路,九磨十難一柱擎;

    百年虛云一臺戲,一聲鐘鼓一片情。

    片尾曲——虛云長老《辭世詩》

    少小離塵別故鄉(xiāng),天涯云水路茫茫。

    百年歲月垂垂老,幾度滄桑得得忘。

    但教群迷登覺岸,敢辭微命入爐湯。

    眾生無盡愿無盡,水月光中又一場!

    TAGS: 宗教人物
    名人推薦
    • 羅巍
      羅巍,中國內(nèi)地青年演員,導(dǎo)演。畢業(yè)于江西文藝學(xué)院話劇表演?,后就讀于中央戲劇學(xué)院導(dǎo)演系本科。師從鋼琴教授A.吉利斯基和鋼琴教育家E.卡娃連卡...
    • 瑪麗亞·雪兒
      瑪麗亞·雪兒,大陸一般翻譯為瑪麗亞·謝爾(Maria Schell)(1926年1月15日,維也納 --2005年4月26日,維也納),德國、奧地利女演員...
    • 費斯·阿金
      費斯·阿金出生在漢堡的一個土耳其家庭。1994年,他開始在漢堡美術(shù)學(xué)院學(xué)習(xí)可視通信。1995年,他自編自導(dǎo)了首部短片《Sensin-Du Bist Es!》...
    • 赫爾穆特·貝格
      赫爾穆特·貝格生在奧地利薩爾茨堡一個普通家庭,父親因為政治問題曾被俄方囚禁,由雙目失明的母親辛苦經(jīng)營旅館撫養(yǎng)到三歲,然而父親回來后家...
    • 路易·卡拉克斯
      卡拉克斯,具有導(dǎo)演、編劇、演員等多重身份的法國電影導(dǎo)演,被稱為“后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國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享有世界聲譽的青年導(dǎo)演之一。...
    • 赫爾姆特·貝格
      赫爾姆特·貝格(又譯為:赫爾穆特·貝格)(Helmut Steinberger),演員。1944年5月29日出生于奧地利,18歲時登臺開始演藝生涯。代表...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