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1926年, 油畫, 80cm×39cm,(油畫17)《簫聲》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一級品。
作品欣賞
畫中體現(xiàn)出徐悲鴻在早期就有意識地探索油畫的中國特色。其構圖、色彩、筆法乃至思想、情感和筆墨情趣上都具有濃郁的東方繪畫精神,尤其是構圖極具想象力和大膽的革新精神,飽含東方藝術精神和智慧,對畫中人物進行了大膽的切割和截取,其重心嚴重地偏離畫面中心,既從視覺上又從心理上造成了一種極不平衡的強烈動勢和壓迫感,很好地服務于畫面整體思想和情感的主題要求。背景中的一株也被截取的樹木被巧妙地放置于畫面右上側,使畫面重新獲得了平衡,處在畫面中心的長簫極具動感,起到了對畫面人物和樹木構圖上的聯(lián)系作用,是構圖上的點睛之筆!逗嵚暋肥侵袊饩持琅c西方油畫形式的一次成功和完美的結合,也是徐悲鴻對意境美的表達過程中在畫種和表達形式上的一次成功突破。
創(chuàng)作背景
畫面右下側有題字“悲鴻,丙寅冬”。畫家自認為:“是歲丙寅,吾作最多,且時有精詣。”1925年秋徐悲鴻自法國經(jīng)新加坡返國,發(fā)現(xiàn)中國之油畫受法國畫商宣傳影響“渾沌殆不可救”,于是于1926年春末又復去法國巴黎,夏天曾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同年10月返法,故《簫聲》當完成于法國。畫一中國青年女子側身而坐吹簫。簫為中國傳統(tǒng)管樂器,竹制單管直吹,發(fā)音清幽。女子吹簫時的神情似若有所思,背景為幽靜田園景象,老樹身影與飛翔的白鶴隱約可見。從畫面上,似乎可以聽到那傳達人物情思的清幽悅耳的簫聲。
作者簡介
徐悲鴻,現(xiàn)代繪畫大師,美術教育家。江蘇宜興人。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并自修素描。1917年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不久回國,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赴法國留學,學習油畫、素描,并游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美術作品。1927年回國,先后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任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今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等職。
在繪畫上,徐悲鴻主張現(xiàn)實主義美術,強調寫實,提倡師法造化。他長于素描、油畫、中國畫。其素描多作人物、肖像,造型精練、準確,注重線與面的結合;油畫長于人物、風景,作品體現(xiàn)了愛國主義和人道主義思想;中國畫則融西方藝術手法 于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中,別具一格。他長期從事美術教育,教學上主張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和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思想,培養(yǎng)了一大批美術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