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荀崧(262—328),字景猷,荀彧玄孫,荀頵之子。晉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一說臨潁(今河南臨潁西北)人。晉朝名士。生于魏景元三年,卒于晉成帝咸和三年,享年六十七歲。出生于名門之家,小時候便被族曾祖荀顗(荀彧之子)看中,認為他可以光耀門第。成年后喜好文學,志趣高雅,與王敦、顧榮、陸機等人結交。
后來趙王司馬倫任命他相國參軍,官至侍中、中護軍。王彌攻破洛陽,荀崧與百官逃奔到密縣。還沒有到的時候母親去世了,他駕車載著母尸與同行的官員失散,被王彌的士兵追上砍成重傷,后來蘇醒過來,于是把母親下葬在密山。喪期結束后,擔任襄城太守,進爵舞陽縣公。后來都督荊州江北諸軍事、擔任平南將軍,鎮(zhèn)守宛,改封曲陵公。宛城被杜曾包圍,他的女兒荀灌突圍出城請來救兵,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隨東晉朝廷渡江后,征拜尚書仆射,與刁協(xié)共定中興禮儀。明帝太寧年間,官至右光祿大夫,錄尚書事。年老后依舊不倦學習。蘇峻之亂時期,成帝被挾持到石頭城,荀崧侍奉在成帝身邊不曾離開。動亂平息后,成帝一次到溫嶠舟的船上,荀崧年老又生重病,卻仍然跟隨。咸和三年去世,時年六十七歲。贈侍中,謚號為“敬”。有兩個兒子:荀蕤、荀羨。
《晉書》本傳
志操清純
荀崧,字景猷,潁川臨潁人,魏太尉彧之玄孫也。父頵,羽林右監(jiān)、安陵鄉(xiāng)侯,與王濟、何劭為拜親之友。崧志操清純,雅好文學。齠齔時,族曾祖顗見而奇之,以為必興頵門。弱冠,太原王濟甚相器重,以方其外祖陳郡袁侃,謂侃弟奧曰:“近見荀監(jiān)子,清虛名理,當不及父,德性純粹,是賢兄輩人也!逼錇槊魉p如此。泰始中,詔以崧代兄襲父爵,補濮陽王允文學。與王敦、顧榮、陸機等友善,趙王倫引為相國參軍。倫篡,轉護軍司馬、給事中,稍遷尚書吏部郎、太弟中庶子,累遷侍中、中護軍。
王彌入洛
王彌入洛,崧與百官奔于密,未至而母亡。賊追將及,同旅散走,崧被發(fā)從車,守喪號泣。賊至,棄其母尸于地,奪車而去。崧被四創(chuàng),氣絕,至夜方蘇。葬母于密山。服闋,族父籓承制,以崧監(jiān)江北軍事、南中郎將、后將軍、假節(jié)、襄城太守。時山陵發(fā)掘,崧遣主簿石覽將兵入洛,修復山陵。以勛進爵舞陽縣公,遷都督荊州江北諸軍事、平南將軍,鎮(zhèn)宛,改封曲陵公。為賊杜曾所圍。石覽時為襄城太守,崧力弱食盡,使其小女灌求救于覽及南中郎將周訪。訪即遣子撫率兵三千人會石覽,俱救崧。賊聞兵至,散走。崧既得免,乃遣南陽中部尉王國、劉愿等潛軍襲穰縣,獲曾從兄偽新野太守保,斬之。
元帝時期
元帝踐阼,征拜尚書仆射,使崧與協(xié)共定中興禮儀。從弟馗早亡,二息序、廞,年各數歲,崧迎與共居,恩同其子。太尉、臨淮公荀顗國胤廢絕,朝庭以崧屬近,欲以崧子襲封。崧哀序孤微,乃讓封與序,論者稱焉。轉太常。時方修學校,簡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書》鄭氏、《古文尚書》孔氏、《毛詩》鄭氏、《周官禮記》鄭氏、《春秋左傳》杜氏服氏、《論語》《孝經》鄭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儀禮》、《公羊》、《谷梁》及鄭《易》皆省不置。崧以為不可,乃上疏曰:
自喪亂以來,儒學尤寡,今處學則闕明廷之秀,仕朝則廢儒學之俊。昔咸寧、太康、永嘉之中,侍中、常侍、黃門通洽古今、行為世表者,領國子博士。一則應對殿堂,奉酬顧問;二則參訓國子,以弘儒訓;三則祠、儀二曹及太常之職,以得質疑。今皇朝中興,美隆往初,宜憲章令軌,祖述前典。世祖武皇帝應運登禪,崇儒興學。經始明堂,營建辟雍,告朔班政,鄉(xiāng)飲大射。西閣東序,河圖秘書禁籍。臺省有宗廟太府金墉故事,太學有石經古文先儒典訓。賈、馬、鄭、杜、服、孔、王、何、顏、尹之徒,章句傳注眾家之學,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師徒相傳,學士如林,猶選張華、劉寔居太常之官,以重儒教。
傳稱“孔子沒而微言絕,七十二子終而大義乖”。自頃中夏殄瘁,講誦遏密,斯文之道,將墮于地。陛下圣哲龍飛,恢崇道教,樂正雅頌,于是乎在。江、揚二州,先漸聲教,學士遺文,于今為盛。然方疇昔,猶千之一。臣學不章句,才不弘通,方之華實,儒風殊邈。思竭駑駘,庶增萬分。愿斯道隆于百世之上,搢紳詠于千載之下。
伏聞節(jié)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舊置十九人,今五經合九人,準古計今,猶未能半,宜及節(jié)省之制,以時施行。今九人以外,猶宜增四。愿陛下萬機余暇,時垂省覽。宜為鄭《易》置博士一人,鄭《儀禮》博士一人,《春秋公羊》博士一人,《谷梁》博士一人。
昔周之衰,下陵上替,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善者誰賞,惡者誰罰,孔子懼而作《春秋》。諸侯諱妒,懼犯時禁,是以微辭妙旨,義不顯明,故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時左丘明、子夏造膝親受,無不精究?鬃蛹葲],微言將絕,于是丘明退撰所聞,而為之傳。其書善禮,多膏腴美辭,張本繼末,以發(fā)明經意,信多奇?zhèn),學者好之。稱公羊高親受子夏,立于漢朝,辭義清雋,斷決明審,董仲舒之所善也。谷梁赤師徒相傳,暫立于漢世。向、歆,漢之碩儒,猶父子各執(zhí)一家,莫肯相從。其書文清義約,諸所發(fā)明,或是《左氏》、《公羊》所不載,亦足有所訂正。是以三傳并行于先代,通才未能孤廢。今去圣久遠,其文將墮,與其過廢,寧與過立。臣以為三傳雖同曰《春秋》,而發(fā)端異趣,案如三家異同之說,此乃義則戰(zhàn)爭之場,辭亦劍戟之鋒,于理不可得共。博士宜各置一人,以博其學。
元帝詔曰:“崧表如此,皆經國之務。為政所由。息馬投戈,猶可講藝,今雖日不暇給,豈忘本而遺存邪!可共博議者詳之!弊h者多請從崧所奏。詔曰:“《谷梁》膚淺,不足置博士,余如奏!睍醵刂y,不行。
上號中宗
敦表以崧為尚書左仆射。及帝崩,群臣議廟號,王敦遣使謂曰:“豺狼當路,梓宮未反,祖宗之號,宜別思詳!贬伦h以為:“禮,祖有功,宗有德。元皇帝天縱圣哲,光啟中興,德澤侔于太戊,功惠邁于漢宣,臣敢依前典,上號曰中宗。”既而與敦書曰:“承以長蛇未翦,別詳祖宗。先帝應天受命,以隆中興;中興之主,寧可隨世數而遷毀!敢率丹直。詢之朝野,上號中宗。卜日有期,不及重請,專輒之愆,所不敢辭!背,敦待崧甚厚,欲以為司空,于此銜之而止。
太寧初
太寧初,加散騎常侍,后領太子太傅。以平王敦功,更封平樂伯。坐使威儀為猛獸所食,免職。后拜金紫光祿大夫、錄尚書事,散騎常侍如故。遷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如故。又領秘書監(jiān),給親兵百二十人。年雖衰老,而孜孜典籍,世以此嘉之。
蘇峻之役
蘇峻之役,崧與王導、陸曄共登御床擁衛(wèi)帝,及帝被逼幸石頭,崧亦侍從不離帝側。賊平,帝幸溫嶠舟,崧時年老病篤,猶力步而從。咸和三年薨,時年六十七。贈侍中,謚曰敬。
《著作郎虞預與丞相王導箋》
其后著作郎虞預與丞相王導箋曰:“伏見前秘書、光祿大夫荀公,生于積德之族,少有儒雅之稱,歷位內外,在貴能降。蘇峻肆虐,乘輿失幸,公處嫌忌之地,有累卵之危,朝士為之寒心,論者謂之不免。而公將之以智,險而不懾,扶侍至尊,繾綣不離。雖無扶迎之勛,宜蒙守節(jié)之報。且其宣慈之美,早彰遠近,朝野之望,許以臺司,雖未正位,已加儀同。至守終純固,名定闔棺,而薨卒之日,直加侍中。生有三槐之望,沒無鼎足之名,寵不增于前秩,榮不副于本望,此一時愚智所慷慨也。今承大弊之后,淳風頹散,茍有一介之善,宜在旌表之例,而況國之元老,志節(jié)若斯者乎!”不從。升平四年,崧改葬,詔賜錢百萬,布五千匹。有二子:蕤、羨。蕤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