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葉憲祖(1566~1641),字美度,號桐柏,浙江余姚人,中國明代著名戲曲作家。葉憲祖為萬歷四十七年(1619)進士,任大理寺左評事,工部虞衡司主事;后授新會令;崇禎元年(1628)為南京刑部郎,出守順慶;升湖廣副使,備兵辰沅。葉憲祖不但有強烈的參政意識,而且還非常具有正義感,他能在閹黨橫行、大肆迫害東林黨人的時候,將女兒嫁給黃尊素的兒子黃宗羲。這門親事曾觸怒了權臣,進而影響了他的升遷,他對此在所不惜。葉憲祖因不肯趨附魏忠賢,一度被削籍革職。
魏忠賢被戮后,葉憲祖又于崇禎三年(1630)復起,補南京刑部主事,后授廣西按察使,但未赴任,歸家五年后謝世,享年76歲。
任職
崇禎帝即位后,朝廷再次起用葉憲祖。葉憲祖歷南京刑部主事,四川順慶府知府,辰州兵備副使,沅州兵備副使,四川參政,廣西按察使等。
作品
葉憲祖是一位多產(chǎn)作家,已知著有傳奇七種,雜劇二十四種。
現(xiàn)存?zhèn)髌嬗小尔[篦記》(代表作品)、《金鎖記》。
雜劇有《夭桃紈扇》、《碧蓮繡符》、《丹桂鈿盒》、《素梅玉蟾》、《罵座記》、《易水寒》、《北邙說法》、《團花鳳》、《寒衣記》、《生死緣》、《玉麟記》、《琴心雅調(diào)》、《渭塘夢》等。
成就
葉憲祖創(chuàng)作高峰在萬歷時期,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傳奇、難劇。葉憲祖的戲劇多有男女愛情的描寫,有濃厚的晚明文學特色。
其中成語“詩酒朋儕”,出典自葉憲祖《鸞鎞記》第二出:“同消遣,詩酒朋儕盡堪盡日盤桓”句。
葉憲祖得以傳世主要是他的戲曲成就。他善詩、古文,尤工詞曲,“生平好度曲,每一曲脫稿,即付伶人習之,刻日上演。”他又曾歸依佛法,與僧人湛然等最為親密。葉憲祖之曲律之工,與其吳江派的風格不無關系。吳江派是明代的一個戲曲文學流派。因其主將沈璟系吳江人,因以得名。沈璟的理論和吳江派諸作家的實踐,對于扭轉(zhuǎn)明初駢儷派形成的脫離舞臺實際、崇尚案頭劇的不良風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葉憲祖作為吳江派的重要成員之一,他在傳奇創(chuàng)作上對吳江派的理論既有繼承又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
葉憲祖所著戲曲,可分雜劇、傳奇二類。他一生作傳奇七種,雜劇二十四種。葉憲祖的劇作基本上都是描寫愛情的,其思想傾向上有晚明文學的特點。如《鸞鎞記》寫唐代詩人溫庭筠與女道士魚玄機的愛情!逗掠洝穼憚⒋浯溥`抗父母之命與金定的悲歡離合,突破傳統(tǒng)的封建禮教,對明末劇壇有一定影響。雜劇《琴心雅調(diào)》上下卷共兩本八折,今藏日本內(nèi)閣文庫,該劇以司馬相如、卓文君的愛情故事為題材。雜劇《渭塘夢》一本四折,今藏日本內(nèi)閣文庫,該劇根據(jù)瞿佑的《剪燈新話·渭塘奇遇記》寫成;在此之前,《孤本元明雜劇》已有無名氏《王文秀渭塘奇遇》雜劇。雖兩者男女主角姓名不同,但葉憲祖似乎并不知道已有同題材的作品在前,當然,葉憲祖的創(chuàng)作,明顯要略勝一籌。
遺存
浙江余姚城內(nèi)“抑抑堂”。
代表作
《鸞鎞記》是他所寫傳奇的代表作,與沈璟的《義俠記》、汪廷訥的《獅吼記》、袁于令的《西樓記》、范文若的《鴛鴦棒》等,同列為吳江派戲曲作品中較為優(yōu)秀的劇目!尔[鎞記》今所存為明末汲古閣原刊本,收入《古本戲曲叢刊》二集,全本分上下卷共二十七出。另有今存綴玉軒藏抄本《鸞鎞記》,共三十四折,與明刊本有所不同。據(jù)近人考證,明刻本《鸞鎞記》大約作于萬歷二十二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594-1610年)之間!尔[鎞記》的部分素材采自《唐詩紀事》和《南部新書》,但劇中人物皆實有,事則多出虛構(gòu)。此劇虛構(gòu)了唐朝末年杜羔和趙文姝、溫庭筠和魚玄機兩對青年男女的愛情糾葛,并穿插賈島科舉落第、削發(fā)為僧的故事。劇中寫道,唐末詩人杜羔、賈島和溫庭筠乃至交好友,杜羔曾以一對碧玉鸞鎞為聘物,與趙文姝訂下婚約。趙文姝把碧玉鸞鎞中的一支轉(zhuǎn)贈鄰居——她的結(jié)義妹妹、女詩人魚玄機。然后魚玄機又以此為聘,與溫庭筠結(jié)為連理。劇作的主旨實為抨擊晚明腐敗的科場,且寄寓作者二十五年科場蹭蹬的不平之慨。該劇用心于結(jié)構(gòu),頗具匠心。在劇中,他一方面批判了明代科舉制度的弊端,另一方面又闡發(fā)了進步的婦女觀,表明了自己鮮明的愛憎和對社會的批判態(tài)度。《鸞》劇自晚明起常有演出,至清末仍活躍在舞臺上。
葉憲祖的另一代表作《金鎖記》,寫元代一冤案得以平反的故事,共三十三出。該劇的劇情是這樣的:元代山陽縣秀才竇天章,家中貧困,想去京城應試,又無力照看女兒竇端云(竇娥),只得將十三歲的女兒送給蔡家做童養(yǎng)媳。誰知竇娥的未婚夫蔡昌宗外出求學時墮水而亡,竇娥未婚先寡。一日蔡母去向賽盧醫(yī)討債,幾乎為賽所害,幸得張驢兒及其母張氏搭救,方得幸免。為報答救命之恩,蔡母同意與張氏母子合家而住。誰知張驢兒居心不軌,欲逼竇娥嫁給他,見竇娥不從,便在湯中下毒,欲害蔡母。哪料張母誤服毒湯,即刻殞命。張驢兒逼婚不成,便狀告竇娥毒殺張母,昏聵的官吏將竇娥問成死罪。處決竇娥的那天,法場上突然狂風大作,雪降三尺,臨斬官恐有冤情,吩咐停刑。這時,竇天章做了兩淮廉訪使,巡查各地案件,竇娥冤遂得平反。張驢兒越獄逃跑,遭雷擊身死,失職的官吏也被懲處。而蔡昌宗墮水后被龍女所救,又被龍女送入文場,得中狀元,舉為翰林,最終與竇娥團圓,F(xiàn)有《古本戲曲叢刊三集》本影印清內(nèi)府精鈔本。
另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以降的一些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戲曲劇目,甚至現(xiàn)今還在推出的個別新戲,都會與葉憲祖最初的版本有著某種聯(lián)系。如三笑姻緣故事的雛型,有人曾撰文指出:起源是元代喬吉的戲曲《李太白匹配金錢記》,而明人葉憲祖的雜劇《碧蓮繡符》更與此十分相近。又如浙江越劇小百花劇團演出的《寒情》雖取材于《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但見于舞臺最早的正是葉憲祖的《易水寒》,此劇亦名《易水離情》、《易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