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何炳松(1890-1946),字柏丞,浙江金華后溪河村人,擅西洋史研究。一生在史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著述甚豐。他著有:《通史新義》、《新史學》、《歷史研究法》、《歷史教育法》、《西洋史學史》、《中古歐洲史》、《秦始皇帝》、《近世歐洲史》、《近世歐洲史》、《浙東學派溯源》、《程朱辯異》等十多部專著,其它零篇散幅,為數(shù)更多。
1903年中秀才,同年入金華府立中學堂讀書。1906年,何炳松以優(yōu)異成績被保送入浙江高等學堂預備科學習,后升入正科,于1912年畢業(yè)。同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獲省府公費赴美國留學,就讀于加利福尼亞大學,次年考入威斯康辛大學,學習歷史學和政治學。何炳松學習勤奮刻苦,成績優(yōu)異,第二年已成為該校的兼職助教,負責收集有關遠東及中日關系的資料,1915年大學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同年又轉入普林斯敦大學研究院,專攻現(xiàn)代史和國際政治,1916年獲得碩士學位歸國。
工作簡歷 1917年學成回國,初任浙江省長公署助理秘書,不久即改任省視學。同年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聘去北京,任北大史學系教授,兼任北京高等師范英語部主任,兼代史地部主任。他的著作譯作《新史學》即成于此時。1922至1923年任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校長。1923年7月省立一師與省立一中合并為新省立一中,任為首任校長。1925年任武昌師范大學校長。1926年何炳松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先后任史地部主任、國文部主任、編譯所所長、大學叢書委員會委員等職。主編《中學史學叢書》、《教育雜志》等書刊,兼光華大學、大夏大學教授。1934年被選為中華學藝社理事長。1935年受聘任國立暨南大學校長,后期曾兼任東南聯(lián)合大學籌委會主任;抗戰(zhàn)勝利后不久,受命改任國立英士大學校長。1946年6月,何炳松調任國立英士大學校長,卻因病未能到任。同年7月25日逝世于上海中華學藝社。墓葬金華城北道院塘。
何炳松為現(xiàn)代著名史學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甚豐,他撰寫《歷史研究法》、《通史新義》、《程朱辯異》、《浙東派溯源》,譯有《新史學》、《西洋史學》、《歷史教學法》,并編譯了《中古歐洲史》、《近世歐洲史》等,其中不少被用作大學教材。他的著述融會古今,學貫中西,曾被譽為“中國新史學派的領袖”。
何炳松先生任暨南大學校長之際,正是日本侵略戰(zhàn)火緊迫眉睫之時。他到校后,一方面修建校舍,增購大量圖書設備,一方面延聘國內著名專家學者,充實教授陣容。兩年后,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了“八·一三”侵略戰(zhàn)爭,何校長及時組織力量把暨大遷至法租界,繼而又遷入公共租界繼續(xù)辦學,成為當時上海“孤島”上唯一的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1940年春汪精在南京就任偽職,令上海各校放假慶祝,何炳松堅決拒絕。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占租界,何炳松積極籌劃在內地創(chuàng)立了暨大分校,搶在上海淪陷之前,率師生遷往福建建陽,保存了實力。何炳松先生主張學術百家爭鳴,當時暨大有“東南民主堡壘”之稱。
國學×參考
暨南大學為華僑所創(chuàng)辦,是當時國內唯一的一所華僑高等學府。何炳松主持校政后,明確提出了辦學的指導思想和培養(yǎng)目標,首先考慮的是:在國家尚未滅亡之時,應該如何發(fā)憤圖強、努力奮斗以拯救國家,以復興民族。他曾說過:“我們要造就復興民族之斗士,不要造就爭權奪利的政客,況且暨南比其它大學另有其特殊之使命,將來本校畢業(yè)同學必須能向海外發(fā)展,能在外界立足。”學校規(guī)定:《南洋概況》為全校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同時每個本科生必須掌握兩門外語。何炳松還在暨大創(chuàng)辦了南洋問題研究所。這些對培養(yǎng)一批熟諳南洋情況,能走出國門面向世界的有用人材大有益處。歷史證明,暨大學生畢業(yè)之后,或投身于民族解放、人民革命事業(yè),或服務于海外僑胞,在事業(yè)上有所成就,為促進當?shù)厣鐣l(fā)展和中外人民友誼發(fā)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