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謝丕從小過繼于陸氏夫人為子(謝選之妻,謝閣老的弟媳)。由于陸氏夫人撫養(yǎng)教之有方,謝丕從小很聰明。讀書過目成誦,于明代弘治十七年甲子(1504年)舉順天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第二年三月,即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考取乙丑科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探花)授編修。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卒贈禮部尚書。 謝 榛:字茂秦,號四溟山人,又號脫屣山人,山東省臨清人,明代文學家、詩人、詩論家,為“后七子”的初期代表人物,著有《四溟集》和《四溟詩話》等。
其他記載
謝遷有六個兒子,最有名的是二兒子謝丕,中弘治十八年探花(上虞董玘是同科榜眼,西牌坊上“繡衣”為謝遷所題),官至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正德元年謝遷被迫致仕后,時任兵部主事的謝迪,和時任翰林院編修的謝丕一同被罷斥。謝遷官復原職后,兩人又起用為官,F(xiàn)在紹興城里蕭山街還有探花臺門,是謝丕的行府(前幾年,有人寫文章說是董玘的府第)。探花臺門前有探花橋,橋下的河流稱謝家灣,灣東端朝南原有文正公祠,祠西原有個謙豫醬園,醬園的用地,就是向謝氏租借的。因謝選早亡,謝丕過繼給謝選當兒子。謝遷二弟謝迪也沒兒子,謝遷把四子、軍都督府都事署左軍經(jīng)歷(正四品)謝亙過繼給他。謝遷其他幾個兒子的官職分別為:長子謝正,禮部儀制清吏司員外郎(從五品);三子謝豆,大理寺左寺副(正六品);五子謝至,山東武定州判官(從七品);六子謝絳溪,山東膠州同知(從六品) 到明成化五年(1469),泗門謝氏已有五百人。謝瑩有感于族人相遇于途,竟不知名表之稱呼、尊卑之名分,而倡議立譜。為了使世系清晰明了,他把泗門謝氏分為十八房。還撰二十八字來命名自他以后的二十八世子孫,如謝瑩字懷玉,謝遷字于中。后代子孫即使散居各地,相遇于途,只要問其名字,尊卑之序昭然。這二十八字為:懷公于中用行志,秉亮循常宜守嗣。嘉茂顯榮隆本宗,世美允傳思永濟。
明正德年間,由謝遷主持二修家譜。因人數(shù)太多,就以成化譜為總譜,十八房分修房譜。謝遷還倡議在建宗祠(全稱“四門謝氏始祖祠堂”,俗稱大祠堂),堂號“寶樹堂”。這“寶樹堂”也有來歷,傳說晉太元年間,孝武帝突然駕臨烏衣巷謝安府第,見堂前瑞柏枝葉茂盛,稱贊說:“寶樹也!”并親書謝安宅為“寶樹堂”。大祠堂始建時共兩進。首進奉遷姚始祖謝長二及十八房昭穆神主,正門上方掛“寶樹堂”匾;二進奉三太傅及于賢公、汝湖公像。清嘉慶年間增建第三進,奉伯登公神主及繩武公、道淵公像。第三進東廂房供奉金龍四大王謝緒。大祠堂前的河面上,有人工堆積的文房四寶。大祠堂前的道路上,東西各有一個牌坊,分別為“東山并秀”和“太傅流芳”,坊額都為明嘉靖年間的大學士呂本所題。呂本是謝丕的學生,余姚人,在紹興城里建有呂府十三廳,為國保單位。祠堂里原來還有明代大學士李東陽的一幅對聯(lián)“古今三太傅,吳越兩東山!爆F(xiàn)在已由原省政協(xié)主席劉楓重題,文革中被毀的幾個牌坊也即將重建。
在大祠堂下,十八房各建支祠。支祠也都有堂號,如大房祠堂號“承仁堂”,二房祠堂號“葆光堂”,三房祠堂號“永思堂”,四房祠堂號“敬業(yè)堂”,十二房祠堂號“存著堂”。支祠下面還有分祠,如二房葆光堂下還有長房、汝房、四房、十房、十一房、十二房祠堂,這些支祠也有堂號,如二房下十房分祠號“光裕堂”。
明代中期,上虞東山已破爛不堪,連國慶寺寺田也被附近董姓所占。國慶寺相當于謝氏的家廟,寺田被占,子孫祭祖就成了問題。于是,謝丕與侄孫謝敏行通過官府,合力把寺田奪回。謝安遺給國慶寺的田產(chǎn)不下數(shù)千畝,到萬歷年間,只有九十七畝三分八厘九毫。謝敏行還恢復了東山上的晉太傅祠,修其世墓(我的理解,世墓是指東山上歷代謝氏的祖墳),謝丕有詩《恢復東山有感》以記。謝敏行是謝遷的嫡長曾孫,以謝遷蔭尚寶司丞,后任太常少卿。萬歷年間,謝敏行又編寫了《始寧東山志》十九卷。《東山志》對東山的歷史、明代東山上的各類建筑介紹等,介紹得非常詳細。比如東山上謝安的墳墓,為隆慶六年,巡按御使謝廷杰重修。以及國慶寺的名稱,稱國慶禪院,說明是禪宗的。建議現(xiàn)在重建東山時能參考一下。
清代時,泗門謝氏不如明代有名,但也出了不少名人。如謝文,順治十六年武會元,殿試二甲第二名武進士,后任川陜副將(從二品),在平叛王輔臣之亂時死于沙場,贈奉國將軍(正一品)。謝鐘和,雍正年間任四川龍安知府,致仕后把謝遷的《歸田稿》、謝敏行的《東山志》重新編輯并刊印。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明清二代,泗門謝氏得貢生以上功名者五十余人,其中狀元1人、探花1人,會元1人,解元3人,有一百二十余人授予各類官職。
謝氏始祖祠堂
進正門,里面三大進十五間。第一進中間奉遷姚始祖長二公神主像,東西分奉十八昭穆神主像。第二進中間奉三太傅主像,即晉太傅謝安、宋太傅謝深甫、明太傅謝遷,東西分奉于賢公(即謝選)、汝湖公(即謝丕)神主像。一、二兩進都是高大的宮殿式平房,非常開闊氣派。第三進為樓房,奉晉朝時遷江南始祖伯登公神主像,東西分奉繩武公、道淵公神主像。第三進建筑風格與前二進絕然不同,木件雕刻極為細致,有鮮明的徽派建筑風格。東側(cè)樓下墻壁上嵌著一塊石碑,字體圓潤飽滿,沒有書寫者落款,據(jù)考證是前清舉人謝家山十歲時所書。祠堂東側(cè)有八間平房,解放前為管祠人所住。再東首房子為停燈棚,泗門元宵燈會曾是余姚境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燈會,起源于元代,已有600多的歷史。祠堂西首有五間平房,為謝氏積谷倉。整個祠堂占地2200平方米,規(guī)模之大、保存之完整,為浙東地區(qū)所罕見。祠堂內(nèi)外,本來還有內(nèi)紫禁城、外紫禁城,形制仿親王級規(guī)格。傳說宋末,有個叫“謝緒南”的義士,聞元兵攻陷臨安,就投水自盡。后多次顯靈助朱元璋部抗元,被明廷封王。大祠堂在規(guī)格上沾了他的光。祠堂前大通路上,原有二座牌坊,東為“太傅流芳”,西為“東山并秀”,坊額為明代余姚三閣老之一的呂本所書,都毀于解放后的政治運動中。
祠堂前河泊中還有“文房四寶”,自北向南依次為“墨、硯、筆架山、白紙”,都是人工堆積而成。如三個小土包堆成山丘狀,稱“筆架山”,山上植樹意為“毛筆”。河泊象征白紙!俺帯笔且粋深水漕,通年不會干涸!澳眲t是一個形似圓墨的小島。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在解放舟山群島前夕,曾在這“文房四寶”里多次作過渡水登陸的軍事演習。
泗門的老房子[6]:泗門謝氏三太傅祠泗門謝氏三太傅祠(俗稱大祠堂],為泗門謝氏祖祠,三太傅是指晉太傅謝安、宋太傅謝深甫、明太傅謝遷,謝遷為謝安第三十八代嗣孫。三太傅祀原為謝氏家廟,在明正德年間由謝丕所建,在清嘉慶辛未年重建前廟,增建后廟。同治壬戌年遭太平天國亂軍洗劫焚毀,光緒三年由宗長謝盈松主持重建,唯外墻正門石結(jié)構仍為明正德年初建時原物,墻門上橫額“四門謝氏始祖祀堂”為謝遷長子謝正所書。祠門對出原有大石埠,對河還有筆架山,祠前原有大型石牌坊二座,均毀于天災人禍,一為“東山并秀”坊,毀于1956年大臺風;一為“太傅流芳”坊,毀于1965年“除四舊”,F(xiàn)由泗門鎮(zhèn)政府重修保護,已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