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際亮生于清仁宗嘉慶四年(1799),家境清貧,“三族無仕宦者,亦無富人!睆男「改冈缡牛衫^母吳氏養(yǎng)成。幼穎異,十六歲中秀才,作《童言》一卷,“詞理警辟”,被同縣熊藉亭選入其所著文集。十八歲,李古山梓其詩集《蠶繅集》。際亮生性伉直負氣,有奇才偉志,敬慕古代奇?zhèn)ブ,朋集酒酣,論事慷慨,“有如昔人,所謂生當封侯,死當廟食者!薄捌錇槲恼,長于議論,能舉前世政治得失,治亂之故,其辭氣俊偉動人,而于詩尤多激壯!彪H亮兩度就讀于福州鰲峰書院,書院山長、福建聲望最高的著名學者兼詩人陳壽祺對張際亮頗為器重。他在寫給好友高雨農(nóng)的信中說:“吾閩近日著作之盛,無過邵武朱梅崖之文、張亨甫之詩,皆足以雄視海內(nèi)!
道光三年(1823),臺灣噶瑪蘭通判姚瑩至福州,際亮獻詩,姚瑩贊道:“何李(白)之流也!”道光四年(1824),督學沈維嶠拔貢試第一。次年赴京朝考不中,與徐寶善、鄭開禧、黃爵滋、湯鵬、潘德輿等友善,凡“言詩者,無不知亨甫矣。”鹽運使名曾煥,“聞亨甫名,召飲,同座皆名士也”,張際亮笑他“不知自愛”,“有負天下望”。曾煥大怒,“毀之于諸貴人,亨甫以是負狂名”。留居京都三年,使他有機會更深廣地觀察、研究當時社會的種種積弊,以探求改革積習、“蠹政”之方。他說:“余居都門三載,深觀當世之故,頗能言其利而救其弊”。道光八年(1828),在《金臺殘淚記》中,他進一步提出:“今天下之計,在用申、韓之法,核名實,嚴刑賞;用管、商之法,理財用,強軍國;若家習節(jié)儉,人懷教富,則本振而末無不舉,源澄而流無不清,蠹政者皆將自革!
道光九年(1829)始,張際亮參與重修《福建通志》,任分纂。就在志稿即將付印時,爆發(fā)了有關(guān)志稿內(nèi)容的爭議,張際亮堅持自已的見解,因“與當事不合”,憤然離去。
道光十一年(1831),張際亮再一次赴京應(yīng)試,又落第。落第后,張際亮住西山寺讀書,常與龔自珍、魏源、姚瑩、湯鵬等人交往,相互商討國計民生,評論“當世利弊得失”。這其間,張際亮曾致書河?xùn)|河道總督林則徐,表示愿為其寫作有關(guān)治理河?xùn)|方略的書。他說,此書“博采前人之論列,審于今日之情形,將東河前后治河之跡,勒為一書”;“其著書之體,惟執(zhí)事裁定,成書之速,亮可自信也!
道光十三年(1833)上書兩廣總督盧坤,表明自己對鴉片泛濫深惡痛絕。他在《上盧厚山宮保書》中說:“粵省則有曰窯口者,為之包買,曰快蟹者,為之包送”,“其行迅疾,其勢兇悍,即遇巡哨兵船,無如之何”,致使“禁鴉片入口,紋銀出口之令,皆虛設(shè)矣”,即使巡哨兵船拿獲一、二快蟹,而快蟹失土(鴉片),夷人則已得銀矣,其用心,尤為險毒也!” 他希望盧坤堅定禁煙的信心,采取果斷措施,“先拿快蟹,密緝窯口。” 盧坤雖然欣賞張際亮的才識,但對嚴禁鴉片,并不熱心。他沒有采納張際亮的建議。
道光十五年(1835)參加福州鄉(xiāng)試,更名為亨輔,中舉人。次年赴京都會試又落第。他在京都,與黃爵滋、陳慶鏞、臧紆青、吳嘉賓等人唱和詩文,議論時政,頗有社會影響。他抨擊當時吏治腐敗,尤其激烈!盀榇蟾,見黃金則喜;為縣令者,嚴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錢、米,易金賄大府,以博其一喜。至于大饑,人幾相食之后,猶藉口征糧,借名采買,驅(qū)迫婦女逃竄山谷,數(shù)日夜不敢歸里門,歸而雞、豚、牛、犬一空矣!钡拦馐四辏1838年)閏四月,黃爵滋向道光帝提出變更舊章,嚴禁鴉片,“重治吸食”的著名奏摺!墩垏廊┴匆耘鄧具 ,就是由張際亮所起草。后來,林則徐《哭張亨甫》詩中,也有“修文定寫生平志,猶訴蒼蒼塞漏卮”之句,肯定、贊揚他生平堅持禁煙的貢獻。
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張際亮力主抵抗侵略,反對妥協(xié)。他寫
下了《傳聞》、《芑川有詩枉贈酬和》、《寄姚石甫三丈》、《東陽縣》、《遷延》、《鄒鐘泉太守招飲劇談時事輒賦》、《陳忠愍公死事詩》等一系列反帝愛國詩篇,怒斥侵略者“五月妖氛暗虎門”,給中國人民帶來“千室困苦”的罪行;強烈抨擊投降派“金戈玉勒無顏色”的嘴臉,熱情歌頌三元里等“義民爭自起東山”的抵抗精神。同年,任臺灣兵備道的姚瑩邀請張際亮赴臺。張際亮很高興,立即動身前往,到廈門時因風浪太大無法過海,他便請人畫下自己的像,題上詩,寄給姚瑩。姚瑩在臺灣率領(lǐng)士民嚴守海關(guān),盤查走私,嚴禁鴉片入境,“犯者刑,再犯者死”,令英國鴉片商望而生畏。道光二十一年(1841),姚瑩與總兵達洪阿密切配合,兩次擊退英軍的進犯。道光二十二年三月,英國艦艇阿安號入侵臺灣大安港。姚瑩依靠漁民誘敵深入,一舉殲敵100多人,繳獲大炮13門。張際亮聞悉后欣然題詩,向老朋友慶賀。但是,《南京條約》簽訂后,姚瑩受到侵略者的訛詐和投降派的迫害,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被解押內(nèi)渡,送京都入獄治罪。
當時,張際亮正重病在家。得悉姚瑩“為英夷愬江南奏劾”,便至吳中,“棲遲以待”。七月,姚瑩解京過淮上,張際亮陪同姚瑩上京都,并代姚瑩作《獄中辨冤疏》。姚瑩事白出獄,張際亮大喜,并與姚瑩寓居炸子橋楊椒山故宅。不幸,病復(fù)發(fā),十月初九日卒,年僅43歲。張際亮逝世后,姚瑩為他主持奠祭,辦理殮殯,并“攜柩至桐城,使人往閩召其子來以喪歸!睆堧H亮的靈柩運回建寧后,安葬于建寧縣藍田保坪上。姚瑩又特地為他書寫生平傳記,如實澄清當年京都名輩顯宦對他詆誹的真相,闡發(fā)其身負“狂名”而胸懷遠志,尤其稱贊他“力振頹風,可謂矯矯矣!敝娙、書法家何紹基寫了一幅挽聯(lián):“是骨肉同年,詩訂閩江,酒傾燕市;真血性男子,生依石甫,死傍椒山!
張際亮一生未入仕,又與庸俗士大夫格格不入,以敢于諷刺權(quán)貴,得“狂名”。他自己說:“十年倦游,半生負氣,而甘為道途仆仆,觸風塵之擾擾哉?然而不得已,命耳!”
詩作集粹
【車中見西山口號】
試馬春城晚更涼,百年空剩鬢絲長。
西山不改青蒼色,卻為人間送夕陽。
【遷延】
百萬金繒賄寇還,明州父老嘆時艱。
捷書互報中朝賀,優(yōu)詔仍蒙上賞頒。
浪跋鯨魚腥璧水,血分鴆鳥污珠鬟。
舟山鬼泣君知否?無數(shù)樓船瘴海間。
文學創(chuàng)作
張際亮的文學創(chuàng)作,表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新特點,開創(chuàng)了近代文學的新篇章。張際亮認為文學必須有用。他說,“曰圣之時,以有用為主”,“求政事在斯,求言語在斯,求文學之美,豈不在斯”(《同年生吳侍御杰疏請?zhí)脐懶珡撵腩凇罚。指出儒學、政事和詩文具有共同目的,就是有用。他認為詩和史的功用一樣,都在對社會歷史進行批評,文章、詩歌都和史有源流的關(guān)系。他認為《六經(jīng)》是周史的宗子;《詩經(jīng)》是史官采集和編訂起來的,而且“詩人之指,有瞽獻曲之義,本群史之支流”(《乙丙之際箸議第十七》)。因此,選詩和作史的目的,都是“樂取其人而臚之,而高下之”,進行社會歷史批評。所以他把自己的詩看成“清議”或“評論”,“貴人相訊勞相護,莫作人間清議看”(《雜詩,己卯目春徂夏在京師作,得十有四首》);“安得上言依漢制,詩成侍史佐評論”(《夜直》)。從這一詩論觀點出發(fā),他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動機是由于“外境”即現(xiàn)實生活所引起,“外境迭至,如風吹水,萬態(tài)皆有,皆成文章”(《與江居士箋》),不得不然。而創(chuàng)作方法則和撰史一樣,應(yīng)利用一切歷史資料(《送徐鐵孫序》)。張際亮的詩和他的詩論是一致的。他打破清中葉以來詩壇的模山范水的沉寂局面
,絕少單純地描寫自然景物,而總是著眼于現(xiàn)實政治、社會形勢,發(fā)抒感慨,縱橫議論。他的詩飽含著社會歷史內(nèi)容,是一個歷史家、政治家的詩。他從15歲開始詩編年,到47歲,詩集共有27卷。他很珍惜他的少作,“文侯端冕聽高歌,少作精嚴故不磨”;“少年哀樂過于人,歌泣無端字字真”(《己亥雜詩》)。這些“精嚴”而“字字真”的少作,雖然都已失傳,但當時卻是針對政治腐敗和官僚庸俗的“傷時”、“罵坐”之作,被一般文士視為“大不可”的。因此他又曾幾次戒詩。
嘉慶二十五年(1820)的秋天,他開始戒詩,次年夏因考軍機章京未被錄取,賦《小游仙》15首,遂又破戒。道光七年(1827)十月,他編了兩卷《破戒草》后,又發(fā)誓戒詩,“戒詩昔有詩,庚辰詩語繁”正是憤慨于他的詩不能為腐朽庸俗社會所容忍。所以后來他又破戒作詩。張際亮詩今存的600多首,絕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主要內(nèi)容仍是“傷時”、“罵坐”。道光五年的一首《詠史》七律是這類詩的代表作。詩中詠南朝史事,感慨當時江南名士懾服于清王朝的險惡統(tǒng)治,庸俗茍安,埋頭著書,“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梁謀”。詩末更用田橫抗?jié)h故事,揭穿清王朝以名利誘騙文士的用心:“田橫五百人安在,難道歸來盡列侯?”又如道光六年(1826)所作七律《釋言四首之一》,憤怒反譏庸俗官僚對自己的誹謗,“木有文章曾是病,蟲多言語不能天”;辛辣嘲弄朝廷大官僚對自己的嫌棄,“守默守雌容努力,毋勞上相損宵眠”。晚年在著名的《己亥雜詩》中,詩人不僅指出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對中國的侵略和危害,統(tǒng)治階級的昏庸墮落,而且也看到了人民的苦難,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內(nèi)疚,如“只籌一纜十夫多”、“不論鹽鐵不籌河”等,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具有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張際亮更多的抒情詩,表現(xiàn)了詩人深沉的憂郁感、孤獨感和自豪感。如道光三年(1823)的《夜坐》七律二首,“一山突起丘陵妒,萬籟無言帝座靈”,在沉寂黑夜的山野景觀中,寄托著詩人清醒的志士孤憤,抒發(fā)著對天下死氣沉沉的深憂。在詩人的許多作品中表現(xiàn)了重重矛盾。作于道光元年的《能令公少年行》一首七言古詩相當集中地表現(xiàn)了詩人思想中的矛盾。詩中有逃向虛空的消極因素,更多的積極意義在于詩人對無可奈何的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的極端厭惡和否定,因而在《己亥雜詩》“少年尊隱有高文”、“九州生氣恃風雷”二詩中,他確信前所未有的、巨大時代變化必然到來,希望“風雷”的爆發(fā),以掃蕩一切的迅疾氣勢,打破那令人窒息、一片死氣沉沉的局面。
詩作特色
政論、抒情和藝術(shù)統(tǒng)一
他的許多詩既是抒情,又是議論,但不涉事實,議論亦不具體,而只是把現(xiàn)實的普遍現(xiàn)象,提到社會歷史的高度,提出問題,抒發(fā)感慨,表示態(tài)度和愿望。他以政論作詩,但并不抽象議論,也不散文化。
豐富奇異的想象
在他的詩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飛”、“爪怒”、“靈氣怒”等等,習見的景物變得虎虎有生氣,動人耳目,喚起不尋常的想象。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寫落花,使引起傷感的衰敗的景物,變?yōu)闊o比壯麗的景象,更高出尋常的想象之外!奥浼t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則從衰敗中看出新生!疤烀m秋肅,其人春氣腴”(《自春徂秋,偶有所觸,得十五首》),從沒落的時代中,也看到新生的一面。
形式多樣,風格多樣
詩人自覺地運用古典詩歌多種傳統(tǒng)形式,“自周迄近代之體,皆用之;自雜三四言,至雜八九言,皆用之”(《跋破戒草》)。實際他寫得多的還是五七言“古體詩”,七言的“近體詩”,而以七言絕句為大宗。一般趨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縛,自由運用,沖口而出。這也以七言絕句表現(xiàn)得最突出。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的《己亥雜詩》315首,獨創(chuàng)性地運用了七言絕句的形式,內(nèi)容無所不包,詩人的旅途見聞,以及生平經(jīng)歷和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歷歷如繪,因而成為一種自敘詩的形式。它們可以作為一首詩讀。由于作者這種充分地、富于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自然地使七言絕句成為一種最輕巧、最簡單、最集中的描寫事物、表達思想感情的形式。復(fù)雜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多種多樣的語言形式,是張詩風格多樣化的基礎(chǔ)!皬膩聿糯笕,面貌不專一”(《題王子梅盜詩圖》),詩人是以風格多樣化自勉和自許的。他的古體詩,五言凝煉,七言奔放;近體詩,七言律詩含蓄穩(wěn)當,絕句則通脫自然。
語言清奇多彩不拘一格
有瑰麗,也有樸實;有古奧,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般自然清麗,沉著老練,有杜韓的影響,有些篇章由于用典過繁或過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帶來艱深晦澀的缺點。張際亮先進的思想是他許多優(yōu)秀詩篇的靈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藝術(shù)的獨創(chuàng)性,使張詩別開生面,開創(chuàng)了詩的一個新的歷史時代,不同于唐宋詩,實開近代詩的新風貌。張詩在當時欣賞的人不多,它的影響始大于晚清,主要由于它的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抒情與思想政治內(nèi)容結(jié)合,又不落于以文字、學問、議論為詩。張際亮文在當時比詩有名,也更遭到一般文士的非議,目為禁忌,不敢逼視。除幾組學術(shù)論文外,它們重要的一部分是不同形式的政論文。有些“以經(jīng)術(shù)作政論”,“往往引公羊義譏切時政,詆排專制”(梁啟超《清代學術(shù)概論》)。這些文章都是用《春秋》公羊?qū)W派的觀點與現(xiàn)實的政治聯(lián)系,引古喻今,以古為用。如《乙丙之際箸議七》、《乙丙之際箸議九》和《尊隱》等,都是公羊“三世說”的運用。有些則是直接對清王朝腐朽統(tǒng)治的揭露和批判,如《明良論》;以及各種積極建議的篇章,如《平均篇》、《西域置行省議》、《對策》、《送欽差大臣侯官林公序》等。另一類是諷刺性的寓言小品,如《捕蜮》、《病梅館記》等。還有許多記敘文,記人、記事、記名勝、記地方,如《杭大宗逸事狀》、《書金伶》、《王仲瞿墓志銘》、《書居庸關(guān)》、《己亥六月重過揚州記》等,內(nèi)容不同,都富有現(xiàn)實意義。
散文特色
張文的表現(xiàn)方法一般很簡單,而簡括中又有鋪敘夸張,有的直率,有的奇詭。他的散文語言活潑多樣。有的散行中有駢偶,有的瑰麗,有的古奧,甚至偏僻、生硬、晦澀。張文區(qū)別于唐宋和桐城派的古文,是上承先秦兩漢古文的一個獨特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古文或散文的新風氣。張際亮的詞也很著名。譚獻認為張詞“綿麗沈揚,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復(fù)堂日記》二)。實際上,他的詞沒有擺脫傳統(tǒng)詞的影響,偏重于詞的言情本性。他也寫了一些抒發(fā)感慨懷抱的詞,如〔鵲踏枝〕《過人家廢園作》抒發(fā)孤獨而自豪的感情;〔鳳凰臺上憶吹簫〕《丙申三日》寫與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感慨;〔浪淘沙〕《書愿》寫愿望,略同《能令公少年行》;〔百字令〕《投袁大琴南》寫與袁琴南兒時同上家學的情景;〔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寫思想上劍態(tài)和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為,又思退隱,留戀山水。
詞作特色
張詞大部分還是消閑之作,抒寫纏綿之情,成就遠遜于詩。晚年他發(fā)現(xiàn)自己詞的缺點:“不能古雅不幽靈,氣體難躋作者庭。悔殺流傳遺下女,自障紈扇過旗亭。”(《己亥雜詩》)譚獻則認為張詞“綿麗沈揚,意欲合周、辛而一之,奇作也”(《復(fù)堂日記》二)。他也寫了一些抒發(fā)感慨懷抱的詞,如〔鵲踏枝〕《過人家廢園作》抒發(fā)孤獨而自豪的感情;〔鳳凰臺上憶吹簫〕《丙申三日》寫與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感慨;〔浪淘沙〕《書愿》寫愿望,略同《能令公少年行》;〔百字令〕《投袁大琴南》寫與袁琴南兒時同上家學的情景;〔湘月〕《壬申夏泛舟西湖》寫思想上劍態(tài)和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為,又思退隱,留戀山水。
相關(guān)版本
本集和版本張集傳世版本甚多,最初有《 定庵文集》3卷、《 余集》1卷,附《 少作》1卷, 道光三年自刻本! 己亥雜詩》亦有道光十九年自刻本,共315首。張際亮去世后第二年,魏源所輯《定庵文錄》12卷,又考證、雜著、 詩詞12卷(《定庵文錄敘》)。后有 《定庵文集》3卷、《 續(xù)集》4卷,同治七年 吳煦刻本。今有上海商務(wù)印書館《 萬有文庫》排印《定庵文集》4冊,涵芬樓影印《定庵文集》3冊,均吳煦本。 光緒以來至清末,傳本益多,有光緒十二年 朱之榛《定庵文集補編》4卷;以“全集”名者,有光緒二十三年萬本書堂刻本《張定庵全集》;有宣統(tǒng)元年 國學 扶輪社排印本《精刊張定庵全集》;有宣統(tǒng)元年邃漢齋校訂時中書局排印本《校訂定庵全集》10卷;有宣統(tǒng)二年掃 葉山房石印本 《定庵全集》等。民國以后,有1935年上海襟霞閣本《張定庵全集》;1935年 王文濡編校、國學整理社本《張定庵全集》;1937年夏同藍編世界書局本《張定庵全集類編》等。1959年 王佩諍校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本《張際亮全集》,此本基本上參照邃漢齋校訂本編例,分為11輯,第1至第8輯為文,第9、10輯為詩,第11
文學成就
張際亮一生在南北漫游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歌,自言平生寫詩“萬余首”;其詩的風格以俊逸豪宕、激切奔放為主。清代文學家張景祁稱他“或驚以為太白,少陵復(fù)出”,戶部尚書黃鉞稱他“嘉慶、道光以來作者未能或之先! 主要作品有《張亨甫全集》(收入文6卷、詩2600多首),《思伯子堂集》(由姚瑩整理,收入詩3000多首),《金臺殘淚記》3卷,《南浦秋波錄》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