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經(jīng)歷
8歲時隨舅父要飯到鄭州,后到周海水辦的太乙班學戲。拜太乙班名須生周海水、張同慶為師,習青衣,花旦,宗豫西調(diào),長于悲劇。由于她天資聰明,學戲認真刻苦,入科后曾深得老師們的青睞。開始時試行演出一些配角戲,13歲便能獨挑大梁,在鄭州首演《大祭樁》一鳴驚人,與豫西調(diào)著名旦角湯蘭香并掛頭牌;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安徽省界首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艷琴被群眾譽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是四十年代譽滿藝壇的豫劇“十八蘭”之首。
1947年春,23歲的毛蘭花來漯河五班戲搭班,首場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竇氏端莊俊美,風度高雅,唱腔悠揚清脆,委婉動聽,令漯河觀眾大開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觀眾說起毛蘭花還贊不絕口。
1948年毛蘭花隨丈夫朱振家離開大陸赴臺灣高雄,輾轉(zhuǎn)屏東,后于 1953年在臺灣組建大鵬豫劇團,任主演兼教師,1958年開始招收第一科學員,如許貴云、田運顯,封君平等都是此科學生中的佼佼者。她秉性善良,藝德兼?zhèn),為豫劇在臺灣的傳播、扎根,盡心竭力,作出了很大貢獻。其表演藝術曾受到京劇藝術大師齊如山的極高評價。她于1981年在臺灣病逝,享年57歲。
代表劇目
其代表劇目有《抱琵琶》、《五鳳嶺》、《孝婦淚》、《豹頭山》、《桃花庵》、《 販馬記》、《 凌云志》、《霄壤恨》,《 女貞花》,《 破洪州)、《大上吊》,《雙孝廉》、《蓮花庵》等。
在臺發(fā)展
大約在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〇年間,因為戰(zhàn)亂關系,「豫劇」演員輾轉(zhuǎn)來到臺灣,有的因為從軍加上部隊長官的支持而在軍中組成豫劇團,成為軍中不可或缺的娛樂;另外,也有在民間自組劇團,持續(xù)著豫劇的熱力。
豫劇在臺灣第一次轟動演出的記錄,應該追溯到一九五〇年,由當時的陸軍青年軍二〇六師六一七團士官楊桂發(fā)先生發(fā)起以及團長呂心賢先生大力支持,訓練不到一個月便在高雄縣鳳山南防部康樂廳演出「南陽關」、「三娘教子」、「斷橋亭」、「打店」,觀眾人山人海,狂烈的掌聲帶來莫大的鼓勵!慢慢的,臺灣的豫劇界逐漸凝聚起來。
一九五一年,臺中空軍部隊里,有豫劇「十八蘭」著名演員毛蘭花女士指導,六一七團的楊桂發(fā)先生、秦貫伍先生等人都曾支援幫忙,集結團體的力量再度創(chuàng)下豫劇的演出盛況!當時的空軍總司令王叔銘將軍支持組成劇團,臺灣第一個正式的豫劇團-「空軍業(yè)馀豫劇團」便在空軍誕生。同年,呂團長榮調(diào)高雄市團管區(qū)司令( 現(xiàn)更名為團管部)後,六一七團的豫劇表演也停止了。
受許多因素影響,到一九六六年,「空軍業(yè)馀豫劇團」不得不在屏東最後一次演出後宣布解散。一九五三年,海軍陸戰(zhàn)隊納編了從越南返臺的國軍部隊,而獲得隨隊的「中州豫劇團」的精英。「中州豫劇團」在越南時由張岫云老師與丈夫李久濤先生負責排練與管理。當時的海軍陸戰(zhàn)隊司令周雨寰將軍與夫人、參謀長于豪章將軍商議由「中州豫劇團」為主力,組成豫劇隊來鼓舞軍隊的士氣,於是以陸戰(zhàn)隊隊歌「海上策飛馬、灘頭建奇功」中的「飛馬」兩個字為海軍陸戰(zhàn)隊豫劇隊命名,第二個正式的豫劇團「飛馬豫劇隊」成立,也是碩果僅存的臺灣豫劇表演團體。
一九六三年,陸軍集合「黃龍」、「虎賁」、「捷豹」等隊成立了「陸光豫劇團」,大約到了一九七〇年也宣告解散。同時期也有聯(lián)勤的「四四豫劇團」成立,但維持的時間并不長。
至於民間豫劇團例如「鳳麟豫劇團」( 毛蘭花女士組團 )、「聯(lián)華劇藝社」與其他演出團體多半因為遇上經(jīng)費等問題,在一九七三年相繼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