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閔泳翊出身驪興閔氏,是朝鮮高宗的王妃——閔妃(明成皇后)的侄子。生父閔臺鎬,生母鎮(zhèn)川宋氏,1860年(朝鮮哲宗十一年)四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1874年(朝鮮高宗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當時閔氏家族頭號 人物閔升鎬一家被炸彈暗殺以后,閔泳翊被過繼給閔升鎬做養(yǎng)子。他的妹妹是純宗李坧的元配夫人(純明孝皇后)。
閔泳翊早年的經(jīng)歷可謂是一帆風順,比一般的貴公子更加炙手可熱。這不僅因為他是閔氏外戚,更由于他受到了閔妃的特別寵愛。閔妃曾親自賜給他“竹洞宮主人”的稱號,可見他當時受閔妃的特殊關(guān)照。1877年,年僅18歲的閔泳翊參加科舉考試,獲庭試文科及第,這種平常人皓首窮經(jīng)才能得到的功名就如此輕松被閔泳翊獲得。比這還要不可思議的是,閔泳翊一登科便被除授吏曹參議(正三品)的高等官位,這在朝鮮王朝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史書記載此時的閔泳翊“兩殿(指高宗李熙和王妃閔妃)絕愛之,言無不從,日三詣闕;退則賓客填咽,后至者終日不得謁”,由此可見閔泳翊年紀很輕就烜赫一時了。
1881年初,閔泳翊參與組建朝鮮第一個近代機構(gòu)——統(tǒng)理機務(wù)衙門,并任軍務(wù)司堂上,后又擔任該機構(gòu)的二把手——協(xié)辦。同年,朝鮮政府模仿日本軍制,編練了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支新式軍隊——別技軍,閔泳翊正是別技軍的負責人。閔泳翊不僅飛黃騰達,也十分高調(diào)。他的生活非常奢侈,并豢養(yǎng)了許多食客和褓負商。這些種種因素使他在1882年“壬午兵變”中成為起義軍民的主要攻擊對象。閔泳翊的家宅遭到破壞并燒為灰燼,他本人剃光了頭發(fā),裝成和尚逃出漢城,才躲過一劫。當時還一直流傳閔泳翊糾集褓負商攻進漢城屠城的謠言,可見當時閔泳翊的形象的確很糟。
外交活動
壬午兵變被鎮(zhèn)壓后,閔泳翊主要從事外交活動。他先于1882年9月隨樸泳孝去日本訪問,后又于1883年1月出使中國天津、上海,交涉海關(guān)事務(wù)。閔泳翊在當時被認為是開化黨的人物,與金玉均等人關(guān)系密切,支持朝鮮內(nèi)政改革,擺脫清朝控制。閔泳翊在日本訪問期間,曾向英國駐日公使巴夏禮(Sir Harry Smith Parkes)抱怨清廷對朝鮮的干涉,甚至對清軍抓走閔妃集團的政敵——興宣大院君也不以為然,他表示:“雖然鏟除大院君對朝鮮來說不是壞事,但這種做法是辱國。清國不應(yīng)該有如此干涉朝鮮內(nèi)政的權(quán)利!碑敯拖亩Y說道:“那么,有清政府的援助不是更好嗎?”閔泳翊回答:“豈有此理,朝鮮人已經(jīng)無法容忍清國最近的干涉了!”
1883年,美國政府以福特(L. H. Foote)為駐朝公使,攜國書抵達朝鮮漢城,為了表示兩國交誼,朝鮮政府任命閔泳翊為報聘正使兼全權(quán)大臣,率團訪問美國。這是一個非常重大且富有意義的外交任務(wù)。報聘使隨行人員多為開化黨要人,如洪英植、徐光范、俞吉濬、邊燧等,閔泳翊使團還帶了一名在朝鮮海關(guān)任職的中國人吳禮堂 做顧問,途經(jīng)日本時又經(jīng)駐日美國使館的斡旋而聘請了美國人帕西瓦爾·羅威爾(中文名魯越,Percival Lawrence Lowell)為外國人秘書,同時還讓日本人宮岡恒次郎擔任英語翻譯隨行。使團在溝通過程中,先由懂日語的俞吉濬將閔泳翊等人的意思傳達給宮岡,再由宮岡翻譯成英語傳達給魯越。1883年9月2日,閔泳翊等人到達美國舊金山。隨著閔泳翊等人到達美國,美洲大陸上第一次出現(xiàn)朝鮮人的身影。閔泳翊乘火車經(jīng)過華盛頓抵達紐約,當時的美國總統(tǒng)阿瑟(Chester Alan Arthur)在紐約,因此閔泳翊便在9月18日上午在紐約第五大街飯店會見阿瑟總統(tǒng),向他遞交國書,并對他行跪拜之禮。當時正處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期間,美國資本主義空前發(fā)展,異常繁榮的美國物質(zhì)文化生活深深吸引了閔泳翊。閔泳翊在美國參觀了世博會場館、示范農(nóng)場、紡織工廠、醫(yī)院、醫(yī)藥制造公司、電氣公司、鐵道公司、消防署、陸軍士官學校、教育局等公共機關(guān)和設(shè)施,并深表折服。1883年10月12日,報聘使團由國務(wù)卿陪同在華盛頓白宮與總統(tǒng)話別,結(jié)束了為期40天的美國之行。1884年6月,閔泳翊經(jīng)歐洲歸國,他回朝復命時,高宗國王問他:“美國富強天下第一云,卿今目睹,果然否?”閔泳翊回答說:“其國地多產(chǎn)谷,人皆務(wù)實,所以商務(wù)最旺,非他國比之矣!备咦谟謫枺骸皻v覽中何處為最勝乎?”閔泳翊回答說:“泰西皆以法京巴黎為第一,而以臣所睹,美國紐約為勝。巴黎非不繁麗,而其雄盛似不如紐約矣!睔w國后,他又對美國駐朝公使福特說:“我從黑暗界去到光明界,又從光明界回到黑暗界。我將走的路尚不明確,希望美國指明!遍h泳翊對美國的由衷嘆服溢于言表。不僅如此,閔泳翊使團還十分重視引進美國的先進制度和技術(shù),閔泳翊一行返回朝鮮以后,就直接導入了電氣注文、郵政制度、育英公院和農(nóng)務(wù)牧畜試驗場等,有力推動了朝鮮社會的近代化。
閔泳翊在舊金山曾會見過中國領(lǐng)事黃遵憲。后來黃遵憲曾為此事作詩道:“褒衣博帶進賢冠,禮樂東方萬國看。尺二璽書旗太極,是王外戚是王官!笨梢姰敃r閔泳翊一行受關(guān)注的程度。
政壇斗爭
閔泳翊回國后被任命為右營使兼軍務(wù)局總辦,掌握了朝鮮的兵權(quán),成為當時最有權(quán)勢的人物之一。而此時他的思想發(fā)生變化,他不再支持開化黨的行動,而是堅決維護閔氏家族的利益,也不再反對清朝干涉,而是倚靠清朝,成為事大黨的頭目,與清廷駐朝將領(lǐng)袁世凱過從甚密,按照金玉均的說法:“閔泳翊自游歷歐米(美)以來,附清之志益固,憎惡日人外形于色”。另一開化黨人尹致昊也斥責道:“如彼(指閔泳翊)頑愚,一周世界,而不知自強之為光;萬般演諭,而猶樂屬邦而茍保,豈不寒心哉?”閔泳翊原本和金玉均、洪英植、李東仁等開化黨人是至交,但由于閔泳翊的思想變化加上他高高在上的地位,使閔泳翊和開化黨人分道揚鑣,甚至反目成仇。1884年12月4日(農(nóng)歷甲申年十月十七日),金玉均等開化黨人聯(lián)合日本發(fā)動甲申政變,準備暗殺保守派大臣后奪取政權(quán),閔泳翊正是開化黨計劃暗殺的高級官僚之一。當天夜晚,開化黨人準備借郵政局落成宴會的機會,以宴請朝廷大臣和各國使節(jié)為名義,將閔泳翊等人一網(wǎng)打盡。宴會進行之時,開化黨人在郵政局附近的民房縱火,然后大聲呼叫“救 火”。閔泳翊見此火勢,沒有等其他大臣起身,而是立刻獨自沖出宴會場去救火。早已埋伏好的開化黨人和日本人正等著向他行刺。當時,一個叫總島和作的日本人為了搶頭功,搶先對閔泳翊下手,開化黨刺客尹景純也對閔泳翊連砍數(shù)刀,砍中了他的頭部和腿部。閔泳翊忍住傷痛,匆忙逃回會場,血污一片。在場的大臣和使節(jié)都大驚失色,紛紛離開。開化黨的計劃由此落空。
閔泳翊回到宴會場后就昏倒在地,為德國籍的外衙門協(xié)辦穆麟德所救。穆麟德馬上請來美國傳教士安連(Horace Newton Allen,即霍勒斯·艾倫)進行救治。閔泳翊九死一生,終于撿回一條命,但是他的生父閔臺鎬卻在這場政變中為開化黨人所殺。由于閔泳翊深得閔妃喜愛,因此在甲申政變被鎮(zhèn)壓后,閔妃對安連感恩戴德,允許他興辦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所西洋式醫(yī)院——濟眾院。
閔泳翊在甲申政變后于1885年初前往中國上海療養(yǎng)1個月,歸國后成為了閔氏家族的首腦,權(quán)傾朝野,先后被任命為軍國機務(wù)衙門協(xié)辦、兵曹判書、漢城府判尹等實權(quán)官職。當時,閔妃又不滿清朝干涉朝鮮內(nèi)政,遂有聯(lián)俄之想法,大部分閔妃集團的大臣也都傾向聯(lián)俄,但閔泳翊仍堅持效忠中國,反對聯(lián)俄的做法。1886年發(fā)生第二次朝俄密約事件,閔泳翊前去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那里告密,稱:“韓廷信諸小人愚弄,時派人赴俄使韋貝處,求相助保護。為巨文島,亦求俄派船助韓防英。俄使因而愚之,欲要文憑密約。翊苦諫不入,孤掌難鳴,大局將從此決裂!贝伺e導致袁世凱決議聯(lián)合興宣大院君廢除國王高宗,告密的閔泳翊的處境也非常難堪,偷偷離開朝鮮去了香港、上海。袁世凱廢君的計劃不僅被閔泳翊公開,還被他分別密告到高宗、閔妃和美國公使處。到1887年,閔泳翊為了“將功贖罪”,又從上海拍電報到朝鮮,主張派公使常駐到歐美國家,以此乞求歐美列強的援助以抗拒中國,引起了“派使西國之爭”(樸定陽事件)。
浪跡中國
閔泳翊逃到中國以后,曾于1887年6月秘密回國,向高宗呈上起用大院君、停止賣官等10項改革建議,未見成效。其后遠走香港、上海、蘇州等地,再也沒回過朝鮮。袁世凱曾在1893年向清廷報告了在華的閔泳翊與朝鮮王室之間的關(guān)系變化:“前數(shù)年韓君妃頗信閔泳翊,遇事輒寄電咨詢。近年以泳翊反復無常,策無一成,王早厭之,以妃故不敢遽形于外。嗣緣閔氏中多毀泳翊,妃亦漸疑其不堪任事。唯念其系胞侄,不忍遽棄,而咨詢各事因亦漸稀!遍h泳翊流亡中國期間,朝鮮政府在之后十多年間曾數(shù)次任命他為統(tǒng)衛(wèi)使、判義禁府事、吏曹判書、駐歐公使、宮內(nèi)府特進官、議政府贊政等官職,但閔泳翊都沒有回國赴任。閔泳翊偶爾也卷入政治,如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戰(zhàn)爭前夕,日本試圖扶植閔泳翊上臺以打開朝鮮局面,于是命其駐香港領(lǐng)事中川恒次郎與閔泳翊面談,但閔泳翊明確表示不愿回國;1897年,朝鮮政府任命閔泳翊為駐歐洲六國公使,以尋求西歐列強對于高宗李熙稱帝的支持。但由于閔泳翊在香港經(jīng)商時,與一家法國大銀行發(fā)生經(jīng)濟糾紛,導致法國拒絕承認,加上閔泳翊本身就不愿參與政治,其出使之行也就作罷。
閔泳翊經(jīng)歷了政壇的大風大浪以后,已經(jīng)心灰意冷,從1896年起不再過問政治,與吳昌碩等中國藝術(shù)家專心研究書法、繪畫、篆刻等藝術(shù)。另一方面,閔泳翊潛逃時,曾攜帶宮中的巨額內(nèi)帑金,他到了中國以后,利用這筆巨款經(jīng)營紅參貿(mào)易,大發(fā)其財。可是當時的朝鮮逐漸為日本蠶食,國勢江河日下,閔泳翊身為一名朝鮮人也對此非常痛心。1895年朝鮮發(fā)生了“乙未事變”,閔妃為日本人殺害于宮中,閔泳翊聽說這個消息后,內(nèi)心更加痛苦煩悶,終日借酒澆愁,吳昌碩等勸阻不聽。此后經(jīng)歷了乙巳勒約、日韓并合等事件,朝鮮半島最終為日本吞并,閔泳翊一再遭受打擊。他表示“不見韓人”,韓國志士安重根來上海求見時就被他拒絕,閔泳翊就以此來逃避國破家亡的現(xiàn)實。但安重根擊斃伊藤博文以后,閔泳翊仍然出了4萬元來聘請歐美辯護律師,企圖搭救安重根。1914年6月8日,曾經(jīng)的閔氏巨頭——閔泳翊最終因酗酒傷肝而在上海法租界病死,享年55歲。閔泳翊病卒以后,純宗李坧派事務(wù)官多田桓前往上海,會同其子閔庭植將閔泳翊遷葬朝鮮水原。
閔泳翊雖然生活奢靡、妻妾眾多,但多年來膝下沒有一個子女。閔泳翊天閹,原本沒有生育能力,但據(jù)說到了中國以后得到奇藥,恢復陽道,于1896年與其中國小妾生了兒子閔庭植,乳名為“寶”。他的正妻為貞敬夫人金氏,是壬午兵變中被殺的閔妃集團高官金輔鉉的孫女,1921年去世。
書畫造詣
1884年12月,閔泳翊在甲申政變中被刺,險些喪命,面對殘酷的宮廷斗爭,年輕的他只得亡命他鄉(xiāng),先是客居香港及廣東,而后是蘇州及上海,憑借著他深厚的漢學功底及精湛的書畫造詣鬻藝謀生。閔泳翊在今上海市北京路瑞康里766號建立“千尋竹齋”,作為自己在中國的家,自己也以此為號。
喜好交友、耽于藝術(shù)的閔泳翊來上海后,很快便融入了海派書畫家群體,與吳昌碩、任伯年、胡公壽、錢慧安、蒲華等結(jié)交。尤其與吳昌碩友情很深,據(jù)朝鮮人金圭鎮(zhèn)回憶,他曾在1891年去中國拜訪吳昌碩,吳昌碩問他:“你認識閔泳翊先生嗎?”金圭鎮(zhèn)回答:“還沒見過他!眳遣T突然改變臉色而不再理會他,同時金圭鎮(zhèn)還稱:“閔泳翊從1886年以來到蘇州找吳昌碩后,便沉醉于藝術(shù)的忘我之境!边@些記錄說明吳昌碩很看重閔泳翊的才華,也說明閔泳翊來華后與吳昌碩的深厚情誼。而據(jù)吳昌碩在閔泳翊去世后寫的長詩《挽蘭丐》中序?qū)懙溃骸埃ㄩh泳翊)客滬上,交卅余載,嗜予刻印”,可見他們的交情已經(jīng)達到30余年。閔泳翊于1883年1月底來中國天津,吳昌碩正好也在1883年2月初因公來津,兩人在天津邂逅相識不無可能,也符合吳昌碩“交卅余載”的記載。
閔泳翊書宗顏真卿,以畫蘭撇竹馳名藝壇,筆力雄健、氣格清逸。當時滬上藝苑有“海上三丐”之稱,“書丐”為高邕、“印丐”為吳昌碩、“蘭丐”即是閔泳翊,可見這位朝鮮藝人在海上的名聲。每到星期天,閔泳翊會邀請海上畫派的諸位友人相聚于“千尋竹齋”,喝酒吟詩,揮灑丹青,筆走龍蛇。作為書畫名家的閔泳翊尤對吳昌碩的篆刻相當崇尚而服膺,從他與吳昌碩相識之初就開始請其治印,在以后的日子里,從未間斷,這位“海上蘭丐”與“海上印丐”的金石緣、書畫情近三十年。
多才多藝的閔泳翊亦善吹簫,他隨身攜有鐵簫一支,常在書畫之余、微醉之后,簫聲咽嚥、如泣如訴,傾吐著他的憂國憂民、思鄉(xiāng)憶舊之情。而吳昌碩為他刻的一系列印章,猶如一部印史,記錄了他多舛的命運和深切的哀怨:“甲申十月園丁再生”,甲申年即1884年,閔泳翊在當年差點被開化黨刺客暗殺!敖贩抠F戚”、“石韞尚書”則記錄了他曾顯赫的身世。而“園丁生于梅洞長于竹洞”,顯示了他對梅竹的深愛青睞和崇拜梅竹和情操氣節(jié)。吳昌碩共為閔泳翊刻了300方印章,其中在《吳昌碩印譜》、《田黃堂印譜》中確認的有213方。
歷史評價
韓國歷史學界一般把閔泳翊歸為穩(wěn)健開化派。但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國的書籍大都稱他為守舊派,這是不準確的。閔泳翊與以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人(急進開化派)都認同西方的近代政治制度、經(jīng)濟體制和科學技術(shù),主張進行近代化改革,閔泳翊和金玉均、洪英植等人甚至有過一段非常好的交情。但兩者所選擇的道路是不同的,閔泳翊選擇了親附中國而推行漸進式改革,金玉均等人選擇了日本道路而發(fā)動甲申政變,因此他們最終分道揚鑣乃至水火不容。但不能因為道路不同就把閔泳翊評價為守舊派。然而閔泳翊在第二次朝俄密約事件中先后向袁世凱和高宗告密,這種矛盾的做法使其失去的二者的信任,不得不潛逃中國,體現(xiàn)了他的反復無常的兩面派作風。閔泳翊在書法和繪畫方面有很高的造詣,他的中國友人吳昌碩曾在挽詩中盛贊道:“丐也畫蘭兼畫竹,唯不畫土筆尖禿。千秋不讓所南翁(指鄭思肖),空谷孤芳自幽獨!彼摹笆|楣蘭”與興宣大院君的“石坡蘭”齊名。閔泳翊和吳昌碩的友情也是中韓文化交流的見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