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四教 字道一,號芹沚(今已成大戶),公元1605年(明萬歷三十三年)出生于 萊蕪市和莊鄉(xiāng)張家臺村(原名南臺)。以厚德著名,曾積攢糧食三千石,以備饑荒,后果遇災年,把糧食全部貸出去,并將一千多張借據全部燒毀。萬歷末年遇大災荒,縣令知其賢良,讓其負責施粥,他竭盡職責,救活饑民無數(shù)。他從小聰慧好學,清順治三年考中進士,任山西平陽府推官,在任因“司法平、折獄敏”,“斷獄明決”,僅九個月,撫按交章上奏,以政績卓異賜貂繡,升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兵部隨駕員外郎,皆都勝任,超授山西提學道按察司副使,提都學政。課士先看德行,再看殿試,最能知人善任。在陜西澤州時,發(fā)現(xiàn)陳廷敬有才,提拔重用,后陳累官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曾教誨陳廷敬:“千秋事業(yè),一日榮名,得失在人,取舍在己”。張四教在山西秩滿,因考績卓異,升陜西榆林兵備道按察司副使,到任禁科斂、省徭役、招流亡、馭軍綏民、興學勸農,蒞任三年,軍民大悅。張四教其志,“不怵于上官”,其情,“不奪以豪貴”、“以直道違時”,因不能事權貴而被罷歸,時論為之惋惜。臨行之日,布袍肅然,毅然策騎而返,毫無落魄之相。
個人著作
張四教文章著稱于海岱之間,著有《獨宦齋稿》《榆山講義》,其《大榆山房遺詩》由陳廷敬作序,并采入《山左詩抄》。另有《正率講院碑記》《重修學宮記》等遺文多篇。晚年雖饑寒交迫,仍嗜學如初。他平時布衣草履,隱居城南蒼龍峽,構筑斗室,取名“樂饑堂”,以昭示人窮志不滅,雖然饑貧,但怡然自樂的落落胸懷。公元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去世,葬在蒼龍峽南的蟒道山。張四教一生為諸生20年,歸休40年,居官僅10年,卻“名在世、澤在人、樂在身”。他還是一位傳奇式人物,萊蕪及周邊地區(qū),留下他許多軼聞傳說。因他性情坦率,不為禮俗所拘,以詼諧幽默出名,人稱“張鬧玄”。
曾為張家臺題詩:金錠山,銀錠寨。 二龍戲珠鳳凰臺。
大興橋,萬丈高。 銅邦鐵底擔山橋。
有關民謠
有民謠:張道一好鬧玄,收了個干兒賣私鹽。誰要敢查他的鹽,一碗金子一碗鹽。
第21代玄孫張裕
張道一早年在張家臺私塾任教,以其詼諧幽默贏得學生的好評。在任教期間,教十人便考住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