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婁妃(?— 1519),名素珍,上饒 信州區(qū)人,明代女詩人、書法家,博學多才且頗有政治見地。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 寧王 朱權(quán)五世孫 朱宸濠的正妃。其祖乃成都訓導(dǎo)、理學家 婁諒( 1422— 1491),字克貞,號一齋,后人譽之為“名儒高足,心學前驅(qū)”,主要著作有《日錄》 40卷、《三禮訂訛》 40卷,其中《春秋本意》 12篇為名著,皆失;其父婁性,字原善,號野亭,明成化十七年( 1481)進士,官至郎中,撰寫過《白鹿洞 院田記》。
婁妃色美而工詞章,性賢明,曉大義。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 寧王 朱宸濠欲反,婁妃多次泣諫勸阻,曾寫《題樵人圖》詩一首:“婦語夫兮夫轉(zhuǎn)聽,采樵須知擔頭輕。昨宵再過蒼苔滑,莫向蒼苔險處行!”后 寧王反叛,被巡撫 南贛都御史 王守仁(即王陽明)平定, 朱宸濠被擒,于檻車中泣曰:“昔紂用婦人言亡天下,我以不用婦人言亡其國,今悔恨何及!”朱宸濠事敗,后在獄中,“每飯必別具饌祀之,言及,輒嘆曰:“負此賢婦也!”婁妃亦投江自殉。臨死前,她將無限的悲哀留在自己用血淚寫成的《西江絕筆》之中:“畫虎屠龍嘆舊圖,血書才了鳳眼枯。迄今十丈鄱湖水,流盡當年淚點無!
后世紀念
婁妃投江后,她的尸體并未順流而下,而是緩緩倒流至 南昌。王陽明為了表彰婁妃的義烈和賢德,在 南昌城邊、 贛江南岸修筑了一座 婁妃墓,不少文人騷客也在此題詩留念。明代上饒人、湖廣參政 鄭毅寫詩頌婁妃說:“道義傳心有定論,賢妃原是一齋孫”。清代臨川人 李紱寫有《過宸濠故居吊樓妃》詩,贊美婁妃的明智、賢淑和節(jié)烈:“女智莫如婦,召常聞斯言。不聽婦言敗,宸濠毋乃顛。吾聞婁一齋,理學承薪傳。賢淑見諸孫,大節(jié)光逆藩。陽明昔志道,婁公啟先鞭。于妃宜敬恭,世講明淵源。?槥葬以禮,彼昏徙拳拳”。清代詩人張鳳翥路過婁妃梳妝臺,也曾賦七律一首,其中說:“青絲莫挽奸雄氣,紅粉終留激烈身。替想幽魂誰比潔。菱花鏡里大江濱”。
清 乾隆初年,布政使 彭家屏修其墓時碑題:“前明 寧王庶人宸濠 婁妃墓在此!焙笕藢溴顬橥瞥绲模獢(shù)清代 乾隆時期的著名詩人,戲劇家 蔣士銓。 乾隆十六年(1751年), 蔣士銓應(yīng)聘來修《 南昌縣志》,得知 婁妃墓在南昌城德勝門外隆興觀側(cè),已荒蕪不堪,便請求江西布政使 彭家屏為婁妃修墓。 彭家屏籌款修理,并立了刻有“前明 寧王庶人婁賢墓在此”字樣的墓碑。 蔣士銓為表彰婁妃的英烈和百姓對她的懷念之情,特編《一片石》雜劇,劇中婁妃以神女形象出現(xiàn),說她死后被上帝封為“靈慈英烈 貞妃”。
乾隆二十年(1755年), 蔣士銓還自繪 婁妃墓圖,并作了《婁妃墓圖》詩四首,以記當年發(fā)現(xiàn)和修理婁妃墓的情況。 乾隆四十年(1775年)冬, 蔣士銓又通過友人阮見亭引見其舅權(quán)江西布政使吳山鳳,遷修 婁妃墓。次年,吳山鳳募捐命新建縣令伍省亭修墓,并立碑建坊。為贊美吳山鳳重修 婁妃墓的義舉, 蔣士銓又創(chuàng)作了《第二碑》傳奇曲本。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他又在 南昌寫了《 婁妃墓》一詩:賢婦言多苦,樵人不肯聽。遺丘一抔在,秋草幾回青。吊吉心原共,尋詩騎偶停。水仙旂獵獵,日暮自揚靈。
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年),叔糧道鄧仁堃又重修 婁妃墓。光緒十九年(1893年),造屋于墓后。解放前,婁妃葬地塘子河邊的地名被叫作“ 婁妃墓”,并設(shè)有“婁妃小學”以到長紀念。婁妃手書“屏翰”二字石刻,今仍保存完好。“屏翰”出自<詩經(jīng). 大雅. 板>:“大邦為屏,大宗為翰”喻國家之重臣。婁妃墓為 南昌古跡,不幸于“文革”期間被毀,故址在今塘子河南昌港附近。
現(xiàn)存詩作
現(xiàn)存詩作,皆托諷寓意之作,頗為工巧。
春游
春晴并轡出芳郊,帶得詩來馬上敲,
著意尋春春不見,東風吹上海棠梢。
送別
金雞未報五更曉,寶馬先嘶十里風。
欲借三杯壯行色,酒家猶在夢魂中。
題《采樵圖》
婦喚夫兮夫轉(zhuǎn)聽,采樵須是擔頭輕。
昨宵雨過蒼苔滑,莫向蒼苔險處行。
西江絕筆
畫虎屠龍嘆舊圖,血書才了鳳眼枯。
迄今十丈鄱湖水,流盡當年淚點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