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歷史
在廣東 汕頭最有名的就要數(shù)陳慈黌故居了
陳慈黌故居始建于清朝宣統(tǒng)二年,歷時近半個世紀,集陳家?guī)状说男难。計有郎中第、壽康里、善居室、三廬等宅第。占地2.54萬平方米,共有廳房506 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始建于1922年,至1939年日本攻陷汕頭時尚未完工,占地6861平方米,計有大小廳房202間,是所有宅第中規(guī)模最大,設計最精,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
建筑特色
陳慈黌故居凝聚了 潮汕民居的建筑特色,既保留潮汕民居“ 下山虎”、“ 四點金”、“駟馬拖車”的建筑風貌,又效仿中國古典的宮廷式建筑,富麗堂皇,古樸典雅,在此基礎上更融進西方建筑藝術。宅第主廳堂為“四點金”布局,雙側火巷(也稱雙背劍),近似 北京故宮東、西宮格式,分若干個小院落,構成大院套小院,大屋拖小房的住宅網絡,加上樓梯、天橋、通廊與屋頂人行道,里應外合,迂回曲折,撲朔迷離,令初晤者,如入八卦陣。被人盛贊為“嶺南第一僑宅”、“潮汕的小故宮”。建筑風格
陳慈黌故居 建筑風格中西合璧,總格局以傳統(tǒng)的“駟馬拖車”糅合西式洋樓,點綴 亭臺樓閣,通廊天橋,縈回曲折,進之如入迷宮,樂而忘返。據說以前陳家有個專司開關窗門的傭人,每天清晨開窗,開完所有的窗,又開始關窗,當所有的窗都關上了,天也就暗了。故居的建造
從1865年,陳慈黌家族開始建造豪宅,歷經三代人,跨越兩個世紀。從祖居地“劉厝”建到 新鄉(xiāng),相繼建了12座,而現(xiàn)在人們經常提起的,總是這后來興建的4座,即“郎中第”、“壽康里”、“善居室”、“三廬”書齋,這四座宅院共有廳房506間,占地面積25400平方米。相傳陳家大院屋多,居者少,為使空氣流通,專門雇用一個仆人專事開關門窗。每天早晨起床,把里里外外所有門窗打開,繼之再關閉,一天的時間便接近黃昏了。其偌大程度,可見一斑。前二座及“三廬”歷時各十年完成,“善居室”歷時17年還未竣工。后因日寇侵入潮汕不得不被迫輟工?胺Q史詩式的家族工程。建筑材料
陳慈黌故居的建筑材料匯集當時中外精華,其中單進口瓷磚式樣就有幾十種,這些瓷磚歷經近百年,花紋色彩依然亮麗如新,各式門窗造型飾以灰塑、玻璃、高雅大方,富麗堂皇;木雕石刻多以花鳥、祥禽為內容,表達吉祥、吉慶、富貴的美好愿望;此外故居內的書法石刻皆出自當時名家之手,一字千金,是一本“集”眾多書法名家手筆的“活字帖”。格局
四座宅院,各有所屬,分別為次子立梅、長子立勛、幼子立桐而建。
郎中第,是為紀念曾官拜“郎中”的陳慈黌之父而命名,清宣統(tǒng)2年(公元1910年)動工,歷時10余年始建成。整座建筑物為龍虎門硬山頂“駟馬拖車”式,共4進階,龍虎門內置舍南、舍北書齋各l座;兩廂為平房,四周由騎樓、天橋連接。有房126間,廳32間。
壽康里,民國9年(公元1920年)興建。格局與郎中第基本相同,與“三廬成犄角之勢。有房95間,廳21間,門窗嵌各色玻璃,閃光透亮,金碧輝煌。
善居室的主人是陳慈黌幼子立桐,因其早逝,故這座樓宅基本由幼媳一手督建。關于“幼媳”及建造這宮殿式大屋過程的各種傳說,更增添故居的神奇色彩。
“三廬”則是族中長輩議事和接待貴賓的場所,因其建筑風格形似書齋、別墅,后人遂稱其為“三廬書齋”。除此之外,慈黌故居還包括“小姐樓”及“永寧寨 ”兩部分,“小姐樓”位于慈黌故居左前側,既自成一格,相對獨立,又與方院緊密相聯(lián)。近瞰田疇綠野,一馬平川;遠眺浩渺煙波,舟楫檣影。是宅第中光線、視野最佳的位置。而距慈黌故居西面1公里處的“永寧寨”,則是慈黌先祖陳廷光所建,距今已有270多年歷史,該寨與梅縣客家的圓形村寨有所不同,是建在平原地帶,并且外形是正方形,被人們稱為“方寨”。盡管“永寧寨”的建筑結構迥異于慈黌故居前四座富有潮味的宅第,但彼此間;卻是一脈相承的,慈黌故居是古寨的發(fā)展,古寨是慈黌故居的根。
工程浩大
如此高超技藝美輪美奐的建筑群落,倘若沒有人道破,絕對會猜想是名師主理設計的,令人稱奇的是慈黌故居的建造,既沒設計圖紙,又沒建筑名家指點,一應工匠都是鄉(xiāng)里請來的,他們聽憑主人有些隨心所欲的口頭指示,往往一堵墻、一扇窗,就要推倒重來好幾次,他們的理念是,只求質量不趕進度。
為求工藝奇特精巧,斗拱、檐壁皆貼上進口彩瓷,那些專業(yè)嵌瓷的師傅都是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他們互相斗智斗藝,作業(yè)時皆用布幕遮擋,防止互相干擾,摹仿,只博交卷時主人一聲喝彩!嵌瓷多為潮汕傳統(tǒng)的“書卷”,花鳥蟲魚;也有西方石膏泥塑,幾何圖形;浮雕、通雕、陰刻;通廊石柱梁上還巧妙地將英文字母點綴于花紋中。采用的釉面磚近百種,把各個門斗、墻面,地面鋪上一幅幅異彩紛呈的圖案。
這些上等建筑多是當時從泰國、西歐、上海等地海運進來的。為了修建這一座座豪宅,慈黌家族專門雇人挖了一條小運河,從韓江入海口一直到村前?梢娖涔こ讨拼蟆
人文歷史
有人不禁疑惑,按慈黌家庭當時資產及開放意識,完全有能力聘請名師設計和技工負責施工,為什么卻偏偏選擇雇用鄉(xiāng)人,以最笨拙低效益的方式進行施工,這是否正反映他對桑梓故土的眷戀?抑或間接施濟鄉(xiāng)人的表現(xiàn)?其時,陳氏家族早已在泰國建有陳氏家祠和豪宅別墅,為何還要斥巨資繼續(xù)在故里修筑另一家園?對于這個疑問,我想從潮籍著名散文家 秦牧一首贈友人的詩中也許可略窺其心跡:“萬里穿云燕,歸巢戀舊枝。家鄉(xiāng)甜井水,何處不相思?”正是這種思鄉(xiāng)愛鄉(xiāng)的熱情驅使他以建造大型家園的方式來表達。
從中被列為文物保護并對外開放的慈黌故居中,開辟的展館有“陳黌利家庭發(fā)展史陳列館”、“潮汕民俗館”、“潮汕民間工藝美術館”、“潮汕書畫藝術館 ”、“潮汕功夫茶館”、“潮汕音樂館 ”、“古瀛詩苑名家書法碑廊”、“潮汕風情攝影藝術館”等,充分突出僑鄉(xiāng)、僑史、潮文化的特色,在其家庭發(fā)展史的圖示上,我們清楚地了解到陳氏家族的根系分布及發(fā)跡史:開山祖陳煥榮看準了世紀初香港這個自由貿易港口的發(fā)展前景,創(chuàng)立“乾泰隆”,進行南北洋物產販運,開展沿海及遠洋貿易。第二代掌門人陳慈黌,看到機器時代的到來,及時淘汰已背時的“紅頭船”航運業(yè)務,利用泰國的大米資源,創(chuàng)立陳黌利行,機械碾米廠。第三代繼承人陳立梅,則抓住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亞洲局勢較為平靜的有利時機,拓展事業(yè),把黌利家族集團滾大,集工商貿易、船務航運、房地產于一體,成立“泰華八大財團之首”、“富甲南洋”。
富貴神話
潮汕有句俗話:“富貴不過三代”,意思是說優(yōu)越富裕的家庭環(huán)境容易產生 紈绔子弟,前人種樹,后人乘涼。但是慈黌家族卻打破了這個定論,創(chuàng)造了歷經6代經久不衰的富貴神話。這與其兼容廣納,任人唯賢的經商才略,以及嚴格的家庭制度不無關系,為防后代產生“乘涼”思想,慈黌在泰國出生的次子陳立梅,9歲便由其帶回家鄉(xiāng)“延師課讀”。二戰(zhàn)前后,在香港讀書的慈黌子孫,一律住在香港“乾泰隆”行里,往返學校自己坐電車或公共汽車。學成之后,從家族公司的低層做起,“始視其才而試之以事,驗其成,然后再委之以重任”。文化內涵
慈黌家族對文化涵養(yǎng)的重視,還體現(xiàn)在各個宅第的定名以及書法藝術上,“ 民康物阜”、“闕抱山環(huán)”、“蘭室”、“蘧廬”、“五柳”、“三槐”、“翠飛”、“鳳翥”等等,其中不少出自 華世奎、吳道容、 朱汝珍等一些當時全國著名書法家的手筆。這些含義深遠的中華書法文化菁華,無不為這座故居錦上添花,使之在建筑藝術美的基礎上又墊上一道豐厚、濃郁的中西結合文化內涵。旅游信息
歷經滄桑,慈黌故居這顆蒙塵數(shù)十載的“明珠”終于重煥異彩。目前。故居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增設了陳慈黌家史館、紅頭船雕塑、潮汕戲曲館、木偶館、潮汕新娘房、潮汕工夫茶館、老潮州小食館、書畫廊、微雕展館、潮汕工藝禮品館、古廚房系列等富有潮汕民間傳統(tǒng)文化藝術特色的景觀;還有潮汕鄉(xiāng)土舞蹈“雙咬鵝”定時表演,情趣盎然,讓您游興大增。
宏偉壯觀的建筑規(guī)模,中西合璧的建筑藝術,古老的潮汕民俗,典雅的舊日風情,陳慈黌故居是潮汕文化的一個縮影,是一處集旅游、觀光、學術研究于一體的旅游勝地。游覽陳慈黌故居,將為您揭開潮汕人與潮汕文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