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姓名:沈垚
性別:男
出生年月:1798年
國籍:中國
時代:清朝
籍貫:浙江烏程
民族:漢族
身份:官員
個人履歷
清嘉慶三年生,為優(yōu)貢生。
年四十三,入京師,館于徐松家。子敦精于地學,與程同文、龔自珍等同為道咸以降西北、蒙古史地學之先驅;
又主張從當時流行之漢學入手,別辟蹊徑,以扭轉瑣碎考據(jù)風尚,庶幾為史學與史識并具者。
凡此,對沈曾植之學術路徑皆甚有影響。
道光二十年客死,張穆裒其遺著為《落帆樓稿》。
沈姓起源
作為一個姓氏,“沈”也有好幾種不同的來源,其主要分別就在讀音之不同——有的人姓“審”音之沈,有的人則姓“真”音之沈,不可隨隨便便地混為一談。
讀“審”音的沈姓,是黃帝的后代!缎兆搿飞险f:“周文王第十子晡季食采于沈,因氏焉。今汝南、平輿、沈亭,即沈子國也!
讀“真”音的沈,即是顓頊帝的后代!缎帐峡悸浴飞险f:“《左傳》沈姒蓐黃注,四國,臺駘之后,系出金天氏。又,楚有沈尹氏,沈諸梁,并公族,以封于沈鹿得姓,則系羋姓,非一族,直深切者,為實沈之后,與音審者不同!
由此可見,天下姓沈的人,有的是黃帝的后代,有的則是顓頊帝的后代,不過幾千年繁衍下來,出自黃帝的那一支日漸人多族繁,于是大家也逐漸對自己的姓氏“不求甚解”,一概的統(tǒng)姓起“審”來了。
根據(jù)上面所提的《姓纂》的記載,“審”音沈姓的人,得姓于周文王的第十個兒子晡季,也跟許多其他古老的姓氏一樣,是因地得姓。當時的沈國,大致是現(xiàn)在河南省汝南縣東南,以及安徽省阜陽縣西北一帶地方。據(jù)《左傳》的記載:“汝南平輿縣北有沈亭!睋(jù)近世考據(jù),沈亭的遺址,就在今阜陽縣西北沈丘堡的東方,可見得“沈”姓真是一個有根有據(jù)的古姓。
至于“真”音沈姓最初發(fā)源的楚地,則大致是現(xiàn)在的湖南和湖北一帶地方。
這個歷史悠久的古姓,歷來倒未曾發(fā)現(xiàn)過被外族冒用的紀錄。相反的,到了五代時期,卻有分支為他姓的紀錄——尤姓是從沈姓分出來的。
突出成就
精于史地之學,于西北及蒙元史研究多有貢獻,其遺著后經吳興劉氏嘉業(yè)堂匯集為《落帆樓文集》。沈垚早年治學“究名物而棄微言”,后受張履影響轉而為致用之學。他認為,“古人絕大事業(yè)皆豫定于未仕之先”,故欲為經世之學,在未仕之前當貫穿經史,“曉古今典章之見”和“治亂得失之故”,并結合“當世之務”,詳考史地,一旦仕進從政,即當用“生平之學”興利祛弊,“有實政及民”(《與張淵甫》)。然而,沈垚出身寒門,“室糧時乏”(《與許海樵》),生活至苦,這就使其經世理想在實踐中陷入重重困境。
思想言論
一、以“學術”經世為志向,困于生計卻不得不耗費精力于考索之“技”。在沈垚的思想中,有所謂“學”與“技”之:“諸故人所講求者,學也;都下所重者,技也!彼J為:“夫小學特治經之門戶,非即所以為學;金石特證史之一端,非即所以治史,精此二藝,本非古之所謂通儒。”由此可見,在他看來,治經、治史方是“學”,至于考證、金石等方法則只是“技”或“藝”而已(《與張淵甫》)。沈垚自言“實不愿以考證見”,但困居京師數(shù)年,卻不得不“籍考證以自給”(《與吳半峰》)。造成沈垚在“學”與“藝”這種理想與現(xiàn)實中掙扎的直接原因就是其所面臨的困頓的生活處境。
沈垚一生“為貧糾縛”,“常懷餓死之憂”(《與張淵甫》)。京城是“種種用財之區(qū)”,買治學所必備的乾隆《一統(tǒng)志》等著作、周恤友人盛朝勛和紀慶曾的遺孤、刻印恩師施國祁遺著《金源札記》等,處處要錢。而沈垚館谷漸少、時有斷絕,只得“以所入之數(shù)酌量所用”(《與許海樵》)。老親無以養(yǎng),危急時賒借無門,求五斗米而不得,甚至日僅兩餐,“長饑腹痛”。
面對如此境遇,沈垚哀嘆“若不出游,則衣食無籍;若仍出游,則故業(yè)益荒”(《與紀石齋》)。但為了生計,他不得不“藉考證糊口”,被迫代人從事考索之技,聊以度日。雇于人,在學術上的發(fā)揮余地自然也就相應要小。在與許海樵的書信中,沈垚感慨“受羈紲而不得自由,罷精竭神,奉技以就犬馬之食,身世如斯,良可哀也”(《與許海樵》)。在“寄豢于達人,弊心力于故紙”的境況之下,沈垚深感“欲思索明理,考論文章,苦不得暇,可嘆也”(《與張淵甫》)。
二、欲以史論經世,卻囿于見聞,“無以周知當世之故”。沈垚認為經世當“曉古今典章之見”和“治亂得失之故”。他不滿足于瑣屑考據(jù),試圖“覽觀史策于古今得病”(《與張淵甫》),從史事中窺測其規(guī)律與意義。沈垚“所愿在熟讀《通鑒》”,他認為《通鑒》對“立身處世之道”大有裨益(《與丁子香》)。他評價錢大昕“有史學,而無史才,故以之釋史則得,以之著史則瑣屑破碎,不合史法”,嘗言“心所欲言者,擬為史論以發(fā)之”(《與許海樵》)。
但是,沈垚家處偏僻,看不到邸鈔,“無以周知當世之故”,欲為有用之學而“無好題目”,不知道從哪里入手。即使有好的題目,“不明悉國家典故,則開口便錯,無可下筆”。他自感“見聞寡少,所得殊陋甚”(《與張淵甫》)。沈垚渴望游歷四方,可惜他寄人籬下,“積百余金之債”,“身無一錢之余”,無法成行。他渴望“覽觀史策”,可惜入京前,“寓中乏書籍”,又無處可借(《與張淵甫》),如所作《新疆私議》只得“獨從故紙中搜得”,沿襲史傳建議屯田,與徐松論述過的“有水之地,回民種植,不可奪其利”的當?shù)貙嶋H情況不符(《答徐星伯中書書》)。入京后,又專辦志書而“久不讀書”,所得日少,“意欲作史論數(shù)首,僅成其二”(《與丁子香》)。
三、以入仕濟民為理想,困于科場欲遂平生之志而不得。士人要實現(xiàn)經世濟民的理想,行“生平之學”,興利祛弊而“有實政及民”,則必須入仕。為此,沈垚積極參加科考,一生十二次出入科場,但造化弄人,卻始終困于場屋,報國無門。
相關人物
沈垚早年即有文名。沈曾植祖父沈維鐈視學東南時,即與沈垚結為忘年之交。但他在科場卻始終不得志。直到二年(1832年),何凌漢主持浙江鄉(xiāng)試,因在京城時經常聽沈垚好友徐松談及沈的學問,故對其給予特殊的關注,方使沈垚成為優(yōu)貢。沈垚在科場的遭遇與道光年間科舉的弊端不無關系。道光科場“非賄屬公行,即擇取吏胥俗書”,中式者“多半是關節(jié)”。浙江有謄錄之弊,不論考生字跡如何,都可通過賄買,用館閣小楷謄錄試卷。沈垚經濟窘迫沒有贄禮疏通,也沒有權勢關照。雖摹寫鐘王(注:鐘繇、王羲之)之體,“字畫奇古”,但不習吏胥常用的館閣小楷。其卷多遭“不閱”之運。同一張試卷,房考官“評以氣清詞潤”,而主司“竟評以稚弱無力”。盡管有考官嘆此卷“斟酌飽滿,望而知為積學之士”,但最終還是“不獲見售”(《與許海樵》)。在一片可惜聲中,沈垚的入仕報國之門慢慢地被封閉起來。
沈垚的貧困遭際并非偶然,他的周圍皆是一群在貧寒饑餓中掙扎的士人。他的友人紀慶曾游學山東,“困乏中次子夭歿,其歸時,行裝用盡,冬月衣單,不久就貧病而卒”。沈眉壽幼年失父,家境貧寒,又常被人所欺,至境地窘迫。姚夑“館席難謀,靠賣畫無法自保”,只得離京。張履因推重他的顧莼、田雨公兩位先生離世,無人可依,亦不得不歸里。金錫桂“家食口較多,困厄不堪,其歿后,妻子棲身無所”。這些下層士人的經歷有著時代賦予的共性和意義。可以說,沈垚的遭際就是嘉道時期下層士人的遭際,也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下層寒士命運的真實寫照。讀用世之書、治“有用之學”不能“救饑”,也無益于科舉仕進。在現(xiàn)實面前,都下“讀書人日少一日”,而所推為讀書者,“大概不過閱幾行說文,辯幾紙古碑略事”,以“取流俗之譽”(《與許海樵》);“所謂文章者,皆無與天下國家之故”(沈垚代沈維鐈撰《王約甫文稿序》)。學風浮躁而人心敗壞,很多士人疲于奔命,“未得志則借聲色以媚世;既得志則……其心亦愈幻,而愈險”(《與吳半峰》)。這種情況也預示當時的社會正處于危機來臨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