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施龍青(1964-),男,江蘇揚州人。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科技大學“礦產(chǎn)普查與勘探”博士點學科帶頭人,地質學院副院長,山東大學特聘教授,俄羅斯自然科學院西西佰利亞分院中國科學中心專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評價專家,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分會地下工程分會理事,山東省地球物理學會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山東省礦井水害防治專家,中國煤礦水害防治專家,《煤炭學報》審稿專家。1999年于山東礦業(yè)學院獲博士學位,2001—2002年于澳大利亞Wollongong大學做博士后。
自1989年畢業(yè)留校以來,主要從事地質專業(yè)、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采礦工程專業(yè)的研究生、本科生和?粕慕虒W工作,完成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承擔著研究生培養(yǎng)管理工作,同國外高等院校有著較廣泛的聯(lián)系和合作,具有良好的外語水平和文學修養(yǎng),是一個“復合型”人才。在礦井水害防治研究領域取得了系統(tǒng)性的研究成果,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采場底板“四帶”劃分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了煤礦安全開采理論。為人師表、平易近人、言傳身教、體貼學生、重視合作。
研究成果
出版著作《底板突水規(guī)律與突水優(yōu)勢面》、《底板突水機理及預測預報》、《星體撞擊構造形跡研究》、《基于信息融合的底板突水預測》。在國內外刊物上發(fā)表論文76篇,其中EI收錄18篇。主持和參與的各類科研項目7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主持省部級項目6項,其中教育部重點項目1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廳局級科研成果獎6項。博士論文《薄隔水層底板突水機理及預測預報研究》于2000年獲山東省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4年獲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結合礦山壓力控制理論和現(xiàn)代力學理論提出了采場底板“四帶”劃分理論,即將采場底板劃分為:Ⅰ礦壓破壞帶、Ⅱ新增損傷帶、Ⅲ原始損傷帶和Ⅳ原始導高帶,豐富和發(fā)展了礦井水害防治理論。近年在礦井水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成果。
自1989年畢業(yè)留校以來,主要從事地質專業(yè)、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采礦工程專業(yè)的研究生、本科生和?粕慕虒W工作,完成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承擔著研究生培養(yǎng)管理工作,同國外高等院校有著較廣泛的聯(lián)系和合作,具有良好的外語水平和文學修養(yǎng),是一個“復合型”人才。在礦井水害防治研究領域取得了系統(tǒng)性的研究成果,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采場底板“四帶”劃分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了煤礦安全開采理論。為人師表、平易近人、言傳身教、體貼學生、重視合作。
研究領域
1、 地質工程環(huán)境評價。主要包括區(qū)域地質構造、滑動構造、地質環(huán)境分析、工程地質; 2、 水文地質及地質災害防治。主要包括礦井水害防治、巖溶水防治、地下水網(wǎng)絡、氣液二相流在裂隙中運移; 3、 礦山巖土工程。主要包括采場巖體破壞與控制、采場頂板破壞高度、損傷底板破壞深度、采場底板注漿改造工程 4、環(huán)境工程。主要包括礦井水處理、煤矸石綜合利用。 著作: 1、《底板突水規(guī)律與突水優(yōu)勢面》,1999.6,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高延法、施龍青、牛學良、婁華君著! 2、《底板突水機理及預測預報》,2004.6,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施龍青、韓進著。
主要論文
1、《滑動構造對小斷層及巖石裂隙的控制作用》,1996.9,《第二屆中日地層環(huán)境力學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5人第1位; 2、《綜采放頂煤覆巖導水裂縫帶探測》,1997.6,《巖石力學理論與工程實踐》,4人第1位; 3、《應用矸石改良土壤》,1997.4,《煤礦環(huán)境保護》(核心刊物),2人第1位; 4、《利用揮發(fā)分判別斷裂構造形成次序》,1998.3,《中國煤田地質》,2人第1位; 5、《肥城煤田突水機理分析》,1998.2,《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5人第1位; 6、《肥城煤田下組煤底板隔水能力影響因素分析》,(《EI》收錄),1998.4 ,《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2人第1位; 7、《采場底板突水力學分析》,(《EI》收錄),1998.10,《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 8、《滑動構造對頂板的影響》,1998.9,《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核心刊物),2人第1位; 9、《煤矸石改良土壤的應用研究》,1998.5,《中國煤炭》(核心刊物),4人第1位; 10、《煤礦底板損傷突水模型》,1998.11,《焦作工學院學報》,3人第1位; 11、《滕縣煤田煤矸石可作肥料》,1998.12,《煤》,2人第1位; 12、The forming mechanism of inductioncheng coal field,1998.7,Journal of Geoscienc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4人第1位; 13、《肥城煤田滑動構造在礦井水害中的作用》,《EI》、《CSCD》收錄,1998.12,《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EI》源刊),5人第1位; 14、《論煤田滑動構造與底板突水的關系》,《CSCD》收錄,1999.10,《煤田地質與勘探》, (《EI》源刊),3人第3位; 15、《隔水底板應力溶蝕機理》,1999.1,《焦作工學院學報》,3人第1位; 16、《裂隙對底板高峰應力線影響》,1999.6,《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核心刊物),3人第1位; 17、《用突水概率指數(shù)法預測采場底板突水》,《EI》收錄,1999.9,《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 (《EI》源刊),6人第1位; 18、《采場突水條件及位置分析》,《EI》、《CSCD》收錄,1999.10,《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2人第1位; 19、《肥城煤田深部開采突水評價》,《EI》、《CSCD》收錄,2000.6,《煤炭學報》(《EI》源刊),2人第1位; 20、《采場底板斷層突水判別方法》,2000.6,《礦山壓力與頂板管理》(核心刊物),3人第1位; 21、Chaotic features simulation for rock block slip process by DEM,《EI》收錄,2001.4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the Minerals Industries(《EI》源刊),3人第2位; 22、Study of Mine Water Inrush from Floor Strata through Faults,2001.10,Mine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Mine Water Association)(德國),2人第1位; 23、Application of new geophysical technology in coalmine safety monitoring,《EI》收錄,2002.10,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EI》源刊),5人第3位; 24、Mine Water Inrush Prediction Using the Probability Index Method,2003.1,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Tunnelling Technology(印度),2人第1位; 25、《新汶煤田汶南井田滑動構造發(fā)育規(guī)律》,2003.4,《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6人第2位; 26、《采場損傷底板破壞深度研究》,2004.10,《煤炭學報》(《EIcheng Coalfield,《EI》收錄,定于2004年10月刊登,2004安全科學與技術國際會議論文(《EI》源刊),3人第1位; 28、《礦山壓力對底板破壞深度監(jiān)測研究》,定于2004年12月刊登,《煤田地質與勘探》(《EI》源刊),8人第1位; 29、《開采煤層底板“四帶”劃分理論與實踐》,定于2005年1月刊登,《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EI》源刊),2人第1位; 30、《采場底板斷層防水煤柱留設研究》,定于2005年15期刊登,《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EI》源刊),4人第1位。
科研項目
已完成的科研項目: 1、“山東滕縣煤田晚古生代沉積環(huán)境及聚煤規(guī)律研究”(煤炭科學基金,碩士論文從事的課題); 2、“楊村煤礦16、17薄煤層開采覆巖破壞規(guī)律及二采區(qū)開采上限研究”(兗州礦業(yè)集團); 3、“三峽庫區(qū)巫山滑坡相似材料模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子課題); 4、“肥城煤田地層環(huán)境及聚煤規(guī)律”(煤炭科學基金); 5、“華豐煤礦礦井工程地質研究”(華豐煤礦); 6、“菜園生建煤礦生產(chǎn)礦井工程地質報告”(菜園煤礦); 7、“肥城礦務局白莊煤礦水文地質研究”(白莊煤礦); 8、“煤矸石綜合利用研究”(;穑; 9、“淄博酸性礦井水處理研究”(淄博礦務局); 10、“鮑店煤礦厚煤層綜采放頂煤覆巖破壞動態(tài)規(guī)律探測研究”(兗州礦業(yè)集團); 11、“山東省滕州黃莊煤礦2400、2500采區(qū)村莊下壓煤開采設計”(黃莊煤礦); 12、“新汶礦業(yè)集團公司良莊煤礦4505工作面開采方案論證”(良莊煤礦); 13、“濟寧三號井上覆巖層破壞u2018三帶u2019觀測及水文地質研究”(兗州礦業(yè)集團); 14、“鮑店煤礦巖層破壞上覆巖層破壞u2018兩帶u2019動態(tài)觀測”(兗州礦業(yè)集團); 15、《肥城煤田采場底板突水機理研究》(肥城礦業(yè)集團); 16、“采場底板突水機理及預測預報方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博士論文完成的課題); 17、“新汶汶南井田滑動構造研究”(汶南煤礦) ; 18、“氣—液二相流在裂隙巖體中運移特征實驗研究”(澳洲臥龍崗大學博士后研究課題); 19、“煤層底板突水非線性預測預報理論研究與應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20、“堅硬頂板條件下?lián)p傷底板破壞深度研究”(肥城礦業(yè)集團); 21、“新汶礦業(yè)集團汶南煤礦下組煤開采突水可能性評價”(新汶礦業(yè)集團); 22、“翟鎮(zhèn)井田地質構造統(tǒng)計巖體力學規(guī)律研究”(新汶礦業(yè)集團)! ∧壳皬氖碌目蒲许椖俊 1、“良莊井田損傷底板突水機理及構造分布規(guī)律研究”(新汶礦業(yè)集團,負責人); 2、“煤層底板注漿滲流規(guī)律及注漿效果評價方法研究”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負責人); 3、“礦井水氣二相流突出理論研究與應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負責人); 4、“萊新鐵礦開采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評價”(新汶礦業(yè)集團,負責人); 5、“潘西煤礦采場底板徐奧灰水突水機理及防治技術研究” (新汶礦業(yè)集團重大科研項目,負責人之一); 6、“華豐煤礦-1100水平綜放開采水害評價及防治水技術研究” (新汶礦業(yè)集團重大科研項目,負責人之一); 7、良莊煤礦51302工作面網(wǎng)絡電法動態(tài)監(jiān)測系統(tǒng)(新汶礦業(yè)集團重大科研項目,負責人之一)。
主要獲獎情況
1、《薄隔水層底板突水機理及預測預報研究》,山東省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山東省學位委員會,2001.12; 2、《肥城煤田突水機理及其防治方法研究》,山東省科技成果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2002.9; 3、《肥城煤田突水機理及其防治方法研究》,山東省煤炭科學技術進步成果一等獎。山東省煤炭工業(yè)局,2001; 4、《堅硬頂板條件下?lián)p傷底板破壞深度研究》,山東省科技成果進步三等獎。山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