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沃爾頓,又譯瓦爾頓(Ernest Thomas Sinton Walton, 1903—1995), 愛爾蘭人。他和 美國 科克羅夫特(Sir John Douglas Cockcroft, 1897—1967)因利用人工加速的亞原子粒子進行原子核嬗變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共同分享了1951年度 諾貝爾物理學獎。
主要貢獻
科克羅夫特和瓦爾頓在劍橋盧瑟福實驗室工作時,巧妙地把高壓變壓器、電壓倍增回路和整流管安裝在一個四級系統(tǒng)中,建成了能產生60—80萬 伏特高壓的加速裝置,該裝置被命名為“科克羅夫特-瓦爾頓加速器”。他們把加速后的質子射向鋰靶,在硫化鋅屏上觀察到了明亮的閃爍現(xiàn)象。這是因為,高能質子轟擊鋰原子核,使鋰原子核嬗變?yōu)閮蓚 氦原子核(即a粒子) 理論上認為,反應所產生的兩個a粒子帶有相等的能量并向相反方向飛去。為了證實這一點,他們使用 威爾遜云霧室觀測a粒子的徑跡,然后根據a粒子的射程求出它們的能量,結果確實與理論預言符合。
科克羅夫特和瓦爾頓在劍橋 盧瑟福實驗室完成的這項實驗,是人類第一次通過完全由人工控制的方法使原子核發(fā)生嬗變。在這個反應中釋放出的巨大核能為驗證 愛因斯坦質能關系式提供了第一個重要的實驗依據。另外,這個實驗還證實了 伽莫夫對入射粒子進入核內的幾率的估算。這些入射粒子盡管受到了核電荷的排斥,但是它們仍能深入原子核的內部,F(xiàn)在,人們公認這個實驗是科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促進了回旋 加速器及其他加速器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 原子核物理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