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資料
姓名:許訓(xùn)
字:季師
籍貫:汝南平輿(今安徽臨泉)
時代:東漢
官職: 太尉, 司徒, 司空
父親:許敬
兒子: 許相
族侄: 許劭, 許靖
籍貫考證
《平輿縣歷史沿革》記載“夏、商時期,平輿稱摯地,為古諸侯國之一,國君任姓,古城在今西塔寺,周朝時并入沈子國。因文王之母太任歸省家書中有“平輿”抵達(即坐車平安回到娘家)字樣而得名。周朝,周公之孫始封于沈,建立沈子國,古城在今射橋鄉(xiāng)古城村,公元前506年為蔡所滅。戰(zhàn)國時期,沈地屬楚,為平輿邑。秦朝,置平輿縣,治所在今平輿北射橋鄉(xiāng)古城村。漢朝,平輿縣屬汝南郡。三國時期,平輿縣屬魏,豫州汝南郡。晉朝,平輿縣屬豫州汝南郡。南北朝,廢平輿縣。北魏,復(fù)置,治所在今平輿縣城西南。北齊,廢。--------”
《沈子國》記載“公元前1063年,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繼位,封聃季載于聃。唐代張守義《正義》注:“聃,國名也。季載,人名也,伯邑考最長,所以曰:“伯”,諸子中咸言“叔”,以載最少,故言季載!蔽渫跬感值芩娜,為嫡出。季載為武王胞弟,居第四,故稱季。據(jù)眾多的史料記載,聃國就在潁州西一百二十里處,即今古城址。有人提出疑問:既然聃季載封于聃,為何又叫沈子國呢?原來在古時,“沈”與“聃”二字互相通用!掇o海》“沈”條注:“沈”,古國名,一作聃。“聃”、“沈”古音名通用?磥眈跫据d封于沈當(dāng)無疑義了。------公元前221年,秦王政26年庚辰,始皇統(tǒng)一中國。全國分36郡,310余縣,臨泉當(dāng)時設(shè)平輿縣。漢晉南北朝時期:公元前206年,西漢高帝劉邦承秦制,臨泉仍為平輿縣。其西部新置鲖陽縣(今鲖城鎮(zhèn))。572年,北朝北齊武平三年,廢平輿縣。------據(jù)明嘉靖《沈邱縣志》載:“沈子國城在縣東南三十里,即周聃季所封處,今遺址現(xiàn)存,地屬潁州(今阜陽)。沈亭在縣東南廢沈子國城東五里,秦高士沈郢建為游釣之所,今為潁州預(yù)備倉基。元至正十六年四月,明兵取潁州路,改潁隸鳳陽府,省汝陰、沈邱(丘,以下同)二縣,沈邱縣廢。------” 依《安徽省地方志-建置沿革志-第三篇 市、縣(市)建置-第十一章 阜陽市 第六節(jié) 臨泉縣》記載“今臨泉縣城關(guān)鎮(zhèn)原名沈邱集,建縣后改為沈邱鎮(zhèn)。解放初為臨泉市,建國后易名城關(guān)鎮(zhèn)。位于北緯33°04u2032與東經(jīng)115°15u2032之間,是個古老的城鎮(zhèn)。它是由古沈子國、平輿縣城、沈丘縣城故城,自明初廢后向東移0.5公里處形成的集鎮(zhèn)。明清設(shè)巡檢司。臨泉縣創(chuàng)建后,改為沈邱鎮(zhèn),分為3個鎮(zhèn)。古沈子國、平輿縣、沈丘縣舊治遺址,位于今城關(guān)鎮(zhèn)西0.5公里,現(xiàn)叫古城子的地方。此處作為古國邑長達577年后廢為沈邑。沈丘為古縣名,“沈”源于古沈子國,“丘”源于沈子的葬所。今故遺址南岸有老土圻,高5米,周長0.5公里,傳為沈子季載墓,合稱沈丘。隋大業(yè)末建縣,故引舊邑及沈子丘墓為縣名。秦滅楚后,因其處為楚北上東漸重邑,西陲重鎮(zhèn),因地處一馬平川的淮北大平原上,而因舊邑置新縣,因沈子國不是直接亡于秦,為消除楚國的影響,以地勢平坦而名新縣為平輿縣。在濱臨泉河(古潁河主要支流,又名潁河)處有古沈()亭,為沈子后,春秋時期秦國的隱士沈郢釣魚游息處。值得指出的是歷史上及當(dāng)代有些著作將安徽省臨泉縣古沈子國遺址作秦、漢(寢)縣,東漢固始侯國(縣),寢()丘、固始縣與今臨泉縣無關(guān)。平輿縣名始于《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李信攻平輿,約秦王政二十一年三月攻下沈邑后建縣,改名平輿,以地勢平坦名縣。即《漢書·地理志》汝南郡平輿條應(yīng)劭注為:“故沈子國,今沈亭是也。u2018輿u2019音u2018豫u2019!贝丝h直至隋開皇三年(583年)才正式廢除。大業(yè)初,復(fù)置平輿縣已改治今河省新蔡境內(nèi)。此后平輿縣已與今臨泉縣故沈丘集,今臨泉縣城關(guān)鎮(zhèn)及縣無關(guān)。隋末,在故平輿廢邑置沈州及沈丘縣,系起用古國邑名。唐貞觀元年(627年),廢沈州,沈丘縣改屬潁州(治今阜陽市區(qū)),直至明初(約1368年)始廢沈丘縣,故城遂廢。后居民向東遷徙,形成今臨泉縣城關(guān)鎮(zhèn)(故沈邱集),成為潁州,后升為潁州府附郭縣阜陽縣西部的重鎮(zhèn)。弘治十年(1497年),割陳州、項城縣、潁州各一部分地區(qū)重置沈丘縣于故沈丘縣城(今臨泉縣古城子)西北15公里的乳香臺北(今河南沈丘縣城南老縣城),也與今臨泉縣城及縣境無關(guān)了,與現(xiàn)在的沈丘縣新城則更無關(guān)系了。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有人把故沈子國邑、沈亭劃到今平輿縣北更不對,因此處一馬平川,并無供垂釣的潁河之濱的沈亭,倒是有古亭又寫成摯亭,是牧羊的地方。因此,古沈邑、秦漢以降的平輿縣治,隋末至明初的沈丘縣治及古沈子國、第一個平輿縣、第一個沈丘縣在今臨泉縣。
依上所述,秦漢至南北朝,平輿縣治都在今安徽臨泉古城子。許訓(xùn)為東漢人,見《后漢書·靈帝紀》、《后漢書· 許劭傳》,《后漢書〉作者系范曄為南朝劉宋時期人,無論以人物所處年代算,還是以將之寫入正史的作者的視角算,平輿縣治都在今安徽臨泉古城子,而不在今河南平輿北射橋鄉(xiāng)古城村。
相關(guān)資料
《后漢書·靈帝紀》:(建寧二年,公元169年)五月, 太尉聞人襲罷, 司空許栩免。六月, 司徒劉寵為 太尉,太常許訓(xùn)為司徒,【訓(xùn)字季師,平輿人!刻烷L沙 劉囂為 司空!緡套种貙帯!
《后漢書· 許劭傳》記載“劭從祖敬,敬子訓(xùn),訓(xùn)子相,并為 三公,相以能諂事宦官,故自致臺司封侯,數(shù)遣請劭。劭惡其薄行,終不候之。”
人物生平
許家是東漢著名的政治家族,但是其在士人中的聲望卻有褒有貶。這個家族既有因“ 月旦評”而馳名的 許劭、 許靖兄弟,也有因為黨附宦官而臭名昭著的許訓(xùn)、 許相父子。
許訓(xùn)雖然人格猥瑣,但是卻因為 宦官的幫助仕途順利,他是東漢少有的將“ 三公”當(dāng)全的人:建寧二年6月——建寧四年3月( 司徒); 熹平三年12月——熹平五年5月( 司空);熹平五年5月——熹平五年7月( 太尉)
后來他的兒子 許相也位至 司徒。從某種意義上說許家父子這樣依附宦官的人得都重用,也反應(yīng)了東漢王朝末期的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