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1754年11月27日生于但澤附近的納森胡本。父親是博物學(xué)家。1765年隨父親去俄國考察,歷時 3 年。1770年從彼得堡抵倫敦。1772至1775年與父親參加庫克船長的第二次南太平洋和南極探險旅行。1778年回德國,先后在卡塞爾和維爾納任教授。1788年任 美因茨大學(xué)圖書館長。1790年與 亞歷山大·馮·洪堡旅行萊茵河下游各地,經(jīng)荷蘭、比利時、英國、法國返回美因茨。1792年11月 美因茨為法國革命軍隊占領(lǐng),福爾斯特加入雅各賓黨俱樂部“自由與平等之友協(xié)會”。1793年被選為萊茵德意志國民會議副議長。國民會議宣布成立共和國,并決定派福爾斯特等三名議員赴巴黎談判萊茵區(qū)與法國合并的問題。但不久美因茨為普魯士軍隊占領(lǐng),福爾斯特留居巴黎,1794年 1月10日懷著對恐怖時期的失望病逝。
著作
福爾斯特以游記作家著稱,1777年在英國出版的《南極和環(huán)球旅行記》 (英文本)和1778至1780年在柏林出版的《約翰·萊茵霍特·福爾斯特和格奧爾格·福爾斯特的環(huán)球旅行記》(德文本)記錄了跟隨 庫克船長從好望角到南太平洋探險旅行的經(jīng)歷,不僅提供了大量的科學(xué)知識,而且對南極洲和人類社會作了生動的描寫,其中對 塔希提島的描寫尤其令人神往。這部作品使他獲得游記作者的聲譽(yù)。他的代表性作品是《萊茵河下游景物志》(1791),以絢麗的文筆記述了沿途的風(fēng)景、文物、藝術(shù)、建筑、社會情況和革命動亂,其中 科隆大教堂的一章是最早的有關(guān)哥特式教堂內(nèi)部的描寫,并促使人們在19世紀(jì)完成這所半途而廢的宏偉建筑。
福爾斯特還寫了不少短篇散文,反映了當(dāng)時的政治狀況和社會思潮。他的《巴黎概貌》(1794)和《美因茨革命記述》(1843),表明他是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
福爾斯特晚年僑居國外,負(fù)有“叛國”罪名。隨著法國政治形勢的變化,流亡法國的德國人都同他脫離關(guān)系,在極度孤獨的情況下,他仍然為法國大革命的理想而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