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漢皇后劉娥
武宣皇后劉娥(?-314年),字麗華,十六國之匈奴漢國昭武帝劉聰?shù)牡谌位屎。容貌美麗,性孝友,善風(fēng)儀。
生平
劉娥是太保劉殷的女兒。劉殷好犯顏直諫劉聰,但他深知劉聰喜怒無常,所以批評的意見都在私下說,這樣就引起了劉聰?shù)暮酶泻妥鹁。嘉平二年?12年)正月,劉娥被封為右貴嬪,她姐姐劉英被封為左貴嬪,劉殷孫女四人皆為貴人,位次貴妃;侍軇V認為這是同姓婚姻不應(yīng)該進行,劉聰說自己是匈奴人,劉娥、劉英是漢人,不算同姓婚姻。
劉娥、劉英姐妹在劉聰宮中非常受寵。嘉平二年(312年)六月,劉聰欲立劉英為皇后,繼任正月去世的呼延皇后。張?zhí)髤s主張立她侄女貴人張徽光,劉聰不得已同意了,不久劉英也去世了,追謚“武德皇后”。
嘉平三年(313年)二月,張?zhí)蠛突屎髲埢展庀嗬^去世,劉聰立劉娥為皇后,為她修建皇儀殿,廷尉陳元達以為此事奢侈而勸阻。劉聰十分生氣,要殺了陳元達。劉娥是個聰明善良的皇后,劉皇后密敕左右停刑,懇切地為陳元達求情,劉聰醒悟后,沒有處罰陳元達,反而升陳元達為宰相。在劉娥和陳元達的輔助下,劉聰多次改正了他的錯誤。
可惜好人不長命。嘉平四年(314年)正月十九,劉娥臨產(chǎn),不幸生下兩個不成人形的怪胎,她因此受驚去世 。劉聰十分悲傷,隆重安葬了她,謚號“武宣皇后”。從此之后,劉聰?shù)暮髮m徹底地陷入混亂狀態(tài),常常幾位皇后并列。
注:劉娥產(chǎn)下怪胎的事情,在數(shù)部正史皆有載,細節(jié)相符,詳情極是怪異,《魏書》劉聰傳,“劉后產(chǎn)一蛇一虎,各害人而走,尋之不得,須之見在隕肉之旁。 ”
著作
劉娥美麗、善良、有文采!顿Y治通鑒》卷88收載了她為陳元達求情所做的奏書,為人所稱誦。這是皇后劉娥傳世的唯一著作,其辯才、見識、心胸可見一斑:
(劉娥)手疏上言:“今宮室已備,無煩更營,四海未壹,宜愛民力。廷尉之言,社稷之福也,陛下宜加封賞;而更誅之,四海謂陛下何如哉!夫忠臣進諫者固不顧其身也,而人主拒諫者亦不顧其身也。陛下為妾營殿而殺諫臣,使忠良結(jié)舌者由妾,遠近怨怒者由妾,公私困弊者由妾,社稷阽危者由妾,天下之罪皆萃于妾,妾何以當(dāng)之!妾觀自古敗國喪家,未始不由婦人,心常疾之。不意今日身自為之,使后世視妾由妾之視昔人也!妾誠無面目復(fù)奉巾櫛,愿賜死此堂,以塞陛下之過!”
史料
《資治通鑒》
卷88:
孝懷皇帝下永嘉六年(壬申,公元三一二年)
甲戌,漢主聰以司空王育、尚書令任顗女為左、右昭儀,中軍大將軍王彰、中書監(jiān)范隆、左仆射馬景女皆為夫人,右仆射朱紀女為貴妃,皆金印紫綬。聰將納太保劉殷女,太弟乂固諫。聰以問太宰延年、太傅景,皆曰:“太保自云劉康公之后,與隆下殊源,納之何害!”聰悅,拜殷二女英、娥為左、右貴嬪,位在昭儀上;又納殷女孫四人皆為貴人,位次貴妃。于是六劉之寵傾后宮,聰希復(fù)出外,事皆中黃門奏決。
建興元年(癸酉,公元三一三年)
三月,漢主聰立貴嬪劉娥為皇后,為之起皇儀殿。廷殿陳元達切諫,以為:“天生民而樹之君,使司牧之,非以兆民之命,窮一人之欲也。晉氏失德,大漢受之,蒼生引領(lǐng),庶幾息肩。是以光文皇帝身衣大布,居無重茵,后妃不衣錦綺,乘輿馬不食粟,愛民故也。陛下踐阼以來,已作殿觀四十馀所,加之軍旅數(shù)興,餽運不息,饑饉、疾疫,死亡相繼,而益思營繕,豈為民父母之意乎!今有晉遺類,西據(jù)關(guān)中,南擅江表;李雄奄有巴、蜀;王浚、劉琨窺窬肘腋;石勒、曹嶷貢稟漸疏。陛下釋此不憂,乃更為中宮作殿,豈目前之所急乎!昔太宗居治安之世,粟帛流衍,猶愛百金之費,息露臺之役。陛下承荒亂之馀,所有之地,不過太宗之二郡,戰(zhàn)守之備,非特匈奴、南越而已。而宮室之侈乃至于此,臣所以不敢不冒死而言也!甭敶笈唬骸半逓樘熳,營一殿,何問汝鼠子乎,乃敢妄言沮眾!不殺此鼠子,朕殿不成!”命左右:“曳出斬之!并其妻子同梟首東市,使群鼠共穴!”時聰在逍遙園李中堂,元達先鎖腰而入,即以鎖鎖堂下樹,呼曰:“臣所言者,社稷之計,而陛下殺臣。朱云有言:u2018臣得與龍逢、比干游,足矣!u2019”左右曳之不能動。古
二羝大司徒任顗、光祿大夫朱紀、范隆、驃騎大將軍河間王易等叩頭出血曰:“元達為先帝所知,受命之初,即引置門下,盡忠竭慮,知無不言。臣等竊祿偷安,每見之未嘗不發(fā)愧。今所言雖狂直,愿陛下容之。因諫諍而斬列卿,其如后世何!”聰默然。古
宮室劉后聞之,密敕左右停刑,手疏上言:“今宮室已備,無煩更營,四海未壹,宜愛民力。廷尉之言,社稷之福也,陛下宜加封賞;而更誅之,四海謂陛下何如哉!夫忠臣進諫者固不顧其身也,而人主拒諫者亦不顧其身也。陛下為妾營殿而殺諫臣,使忠良結(jié)舌者由妾,遠近怨怒者由妾,公私困弊者由妾,社稷阽危者由妾,天下之罪皆萃于妾,妾何以當(dāng)之!妾觀自古敗國喪家,未始不由婦人,心常疾之。不意今日身自為之,使后世視妾由妾之視昔人也!妾誠無面目復(fù)奉巾櫛,愿賜死此堂,以塞陛下之過!”聰覽之變色。知
⒌梅任顗等叩頭流涕不已。聰徐曰:“朕比年已來,微得風(fēng)疾,喜怒過差,不復(fù)自制。元達,忠臣也。朕未之察。諸公乃能破首明之,誠得輔弼之義也。朕愧戢于心,何敢忘之!”命顗等冠履就坐,引元達上,以劉氏表示之,曰:“外輔如公,內(nèi)輔如后,朕復(fù)何憂!”賜顗等谷帛各有差,更命逍遙園曰納賢園,李中堂曰愧賢堂。聰謂元達曰:“卿當(dāng)畏朕,而反使朕畏卿邪!”
卷89:
建興二年(甲戌,公元三一四年)
有流星出牽牛,入紫微,光燭地,墜于平陽北,化為肉,長三十步,廣二十七步。漢主聰惡之,以問公卿。陳元達以為:“女寵太盛,亡國之征。”聰曰:“此陰陽之理,何關(guān)人事!”聰后劉氏賢明,聰所為不道,劉氏每規(guī)正之。己丑,劉氏卒,謚曰武宣。自是嬖寵競進,后宮無序矣。
《魏書》劉聰傳:
......
流星起于牽牛,入紫微,龍形委蛇,其光照地,落于平陽北十里。視之則肉,長三十步,廣二十七步,臭達于平陽。肉旁常有哭聲,晝夜不止。聰惡之。劉后產(chǎn)一蛇一虎,各害人而走,尋之不得,須之見在隕肉之旁。
北宋皇后劉娥
早年經(jīng)歷
劉氏祖籍太原,生于宋太祖開寶元年(968年),祖父劉延慶在五代十國的后晉、后漢時任右驍衛(wèi)大將軍(后晉高祖石敬瑭起兵于太原南,而后漢則建都太原),父親劉通是宋太祖時的虎捷都指揮使,領(lǐng)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因此劉家舉家遷至成都華陽。生劉氏之時,母親龐氏曾夢到明月入懷,醒來后便生下一女。然而劉氏出生不久,父親劉通便奉命出征,誰料犧牲于戰(zhàn)場上,因劉通無子,家道中落,龐氏只好帶著襁褓中的幼女寄居娘家。
不知是否龐家窮困,還是劉通生前未斂財產(chǎn),劉氏雖然身為刺史千金,讀書識字,卻學(xué)會一手擊鼗的謀生技藝,善說鼓兒詞。劉氏十三四歲的時候,龐家就把她嫁給一名年青銀匠龔美。劉氏嫁夫隨夫,跟著龔美一起來到京城開封謀生。龔美手藝出眾,又為人和善,善于結(jié)交朋友,尤其與襄王府里當(dāng)差的張耆交好。襄王正是未來的宋真宗趙恒,此時他的名字還叫趙元侃,尚未被冊定為太子,年僅十六歲。
據(jù)宋史上說,十五歲的劉氏與趙恒初會,進襄王府,但是趙恒與劉氏同為968年出生,于十七歲才被封為韓王,端拱元年(988年)才被封為襄王,時年已二十。
總之,趙恒當(dāng)時尚未婚配,聽說蜀女才貌雙全,便讓隨從去暗暗物色一名。劉氏隨夫拋頭露面擊鼗掙錢,自有美名在外,為趙恒的隨從們所知,龔美得知是王府選姬,不愿放棄,改稱是劉氏的表哥,讓劉氏入王府。
(不過關(guān)于這段故事,也有說法是劉家家道中落,劉氏舉目無親,好心人龔美收留她,讓她一起跟著去開封,兩人對外稱是表兄妹,其實不是夫妻。反正究竟是不是只有宋真宗知道了。)
劉氏天生麗質(zhì),聰明伶俐,與趙恒年貌相當(dāng),很快如膠似漆。然而趙恒的乳母秦國夫人看不起劉氏的出身,認為劉氏勾引趙恒上邪路,勸趙恒趕跑劉氏不果,只好報與宋太宗,太宗大怒,圣旨一道下來,命逐劉氏出京。并為十七歲的趙恒賜婚,此時趙恒被封為韓王,新娘為忠武軍節(jié)度潘美的八女兒,十六歲的潘氏受封為莒國夫人。
然而,趙恒雖迫于皇命把劉氏送出王府,卻不愿離開劉氏,把劉氏偷偷藏在王宮指揮使張耆家里,不時私會。這樣偷偷摸摸,劉氏過了十五年。
妃嬪時期
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歲的宋太宗趙光義病逝,遺詔傳位于已立為太子兩年的趙恒。趙恒繼承大統(tǒng),再也不用與劉氏偷偷來往了。當(dāng)年趙恒奉命娶的王妃潘氏,婚后六年便死了,死時年僅二十二歲,無子。潘氏去世兩年后,太宗又賜婚于郭氏,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年十七的郭氏初封魯國夫人,不久又晉封秦國夫人。
趙恒于三月即位,五月冊立郭氏為皇后,六月追封潘氏為莊懷皇后(后來宋仁宗改為章懷皇后)。雖然后宮三千佳麗,趙恒卻并未忘情于劉氏,很快把劉氏接入宮里。景德元年(1004年)的正月,封劉氏為四品美人,正式成為后宮妃嬪的一位。當(dāng)時,郭皇后之下,只有劉美人最為尊,連王府姬妾楊氏都只被封為五品才人)。這時候的劉氏,終于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劉氏雖然已經(jīng)36歲,可是她聰慧溫柔,一直獲得真宗的專寵。
此時的劉氏,已非昔日擊鼗的小妹,她長年幽居,博覽群書,研習(xí)琴棋書畫,早已才華出眾。劉氏見舉目無親,便向真宗提出,愿讓表哥改姓為劉美,做自己的兄長,繼承劉家香火。其實,龔美早已跟隨真宗,一直忠心耿耿,只對真宗效忠。劉美任官,既不阿附于權(quán)臣,對部屬也關(guān)心備至,出任在外時他的隨從兵卒,都按省籍定時輪換,從不培植自己的私人勢力。
然而,景德初年,郭皇后的兒子趙祐夭折了,年僅九歲;半月后,另一名兩月大的皇子也夭折了。真宗的五名皇子居然一個也沒能活過十歲,此時真宗年近四旬,以防萬一,養(yǎng)宗室之子于皇宮內(nèi)。郭皇后前后生了三個兒子,只有趙祐能活到九歲,不想也不幸夭折,傷心過度,身子垮了下來。
景德四年(1007年)四月十六日,郭皇后病逝。真宗心里雖然很想立劉氏為后,但是她既無子嗣又出身低微,群臣們都不贊同,反而要求冊立十四歲的才人沈氏為皇后。沈才人雖然是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才入宮的,然而她出身高貴,是宰相沈倫的孫女。真宗不悅,索性讓后位空缺,不談立后之事。
然而劉氏雖然長年受寵,卻無法懷孕。她身邊的侍女李氏,突然一日夢到仙人下降為子,真宗和劉氏大喜,想出“借腹生子”的方法來。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四月十四日,李氏生下一子趙受益(即后來的宋仁宗趙禎)。但是一出生就被抱到劉氏那里,也因此皇子雖然是李氏所生,卻只認劉氏為母。真宗早在孩子出生三月前,便已宣布劉氏懷孕,冊封為修儀,與劉氏交好的楊才人則晉封婕妤;首与m然是劉氏的兒子,劉氏卻沒有親自撫養(yǎng),而是交給楊婕妤撫養(yǎng)。楊婕妤亦是成都人,比劉氏小十六歲,兩人情同姐妹。真宗愛的既是劉氏,對楊氏也有好感,因此劉氏每每晉封,也少不了楊氏一份。時劉氏四十多歲,精力自然不如二十多歲的楊氏充沛,便讓楊氏代行哺育之職。
趙受益的生母李氏封為崇陽縣君。不久,李氏又生下一女,晉封才人,正式進入妃嬪行列(這也代表真宗對李氏有一定重視,而且劉氏對李氏完全無意加害)。不幸的是,小公主很快夭折。李氏自認命薄無福,終其一生,都并未與兒子相認。
劉氏既已“生子”,真宗便詔告群臣,欲立為后。然而不少高級官員都知道劉氏“生子”的真相,真宗無奈,幾次欲“立之”,劉氏都不得不“固辭”。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一月,真宗晉封劉修儀為德妃,并給百官加官進爵,冊后禮儀一應(yīng)從簡,既不讓官員進賀,也不搞封后儀式,封后詔書也回避朝臣公議,只下令將封后詔書傳至中書省,自己家里宣布一下就完事。十二月丁亥,四十四歲的劉氏終于成為大宋王朝的皇后。
皇后時代
身為皇后的劉氏,卻不像其他妃嬪只知爭寵,她才華超群,通曉古今書史,熟知政事,每每襄助真宗,真宗根本離不開她。每日批閱奏章,劉皇后必侍隨在旁。外出巡幸,也要帶上劉氏。
雖然劉氏貴為皇后,朝中反對劉皇后掌政的人也不少,以寇準和李迪為首。劉氏也開始籠絡(luò)自己勢力,以錢惟演和丁謂為首:錢惟演之妹為劉美之妻,丁謂的兒子娶了錢惟演的女兒?軠
個中孰是孰非,后人只知表面,總之后來寇準落敗,貶為相州知州(后為道州司馬),丁謂也因為后來欺劉氏孤兒寡母想獨攬大權(quán)而獲罪。
天禧四年二月(1020年),真宗患病,難以支持日常政事,上呈到皇帝那里的政務(wù)實際上都由皇后劉氏處置。后來,真宗更是病重,下詔:“此后由皇太子趙楨在資善堂聽政,皇后賢明,從旁輔助。”此詔書便認可劉氏裁決政事的權(quán)力。
群臣不安起來,劉氏雖非太子生母,卻對他視若己出,克盡母職,根本不是旁人所能離間。
攝政皇太后
乾興元年(1022年)二月甲寅,54歲的宋真宗趙恒病逝于延慶殿,遺詔曰:太子趙楨即位,皇后劉氏為皇太后,楊淑妃為皇太妃,軍國重事“權(quán)取”皇太后處分。而小皇帝趙楨這時只有十一歲,實際上就是由劉氏處理政務(wù)。
然而丁謂想獨攬大權(quán),欺上瞞下,以為劉太后是女子無見識,劉太后雖然當(dāng)初因為后位不穩(wěn)培植他,多年下來早已查知丁謂的不法舉動,此時更是怒不可竭,決心除掉他。當(dāng)年六月,與丁謂勾結(jié)的宦官雷允恭被誅,丁謂罷相貶謫。丁謂被貶后,劉太后開始和仁宗趙楨一起聽政決事,正式垂簾聽政。
劉太后自知出身卑微,宋朝以士大夫為尊,因此大力抬高母家,一直追尊加封祖宗:曾祖父劉維岳成了天平軍節(jié)度使兼侍中兼中書令兼尚書令,曾祖母宋氏最后封到安國太夫人;祖父劉延慶為彰化軍節(jié)度使兼中書令兼許國公,祖母元氏封齊國太夫人;父親劉通為開府儀同三司魏王,母親龐氏封晉國太夫人。
劉太后號令嚴明,賞罰有度,雖然難免有些偏袒家人,但并不縱容他們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們的意見,王曾、張知白、呂夷簡、魯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劉氏姻族也沒有做出為害國家的禍事。
劉氏也非常簡樸,當(dāng)初身為皇后時服飾簡樸,當(dāng)了太后依然未改習(xí)性。宮中侍女見皇帝侍女服飾華麗,覺得自己身為太后侍女,怎么能被比下去呢?報與劉太后,劉太后不為所動,“那是皇帝嬪御才能享用的,你們哪有這樣的資格!
雖然劉太后掌權(quán)日久,不愿把權(quán)柄交給仁宗,但她卻依然是個慈母,仁宗少時體弱多病,劉氏忙于政務(wù),讓楊淑妃照顧,仁宗稱劉氏為“大娘娘”,楊妃為“小娘娘!
而仁宗生母李氏,劉氏也升封她為順容,遷往真宗永定陵,成為守陵的先帝諸妃之一。而且早在真宗年間,便尋訪到李氏家人封官,真宗去世后,劉氏依然沿用李氏,未下殺手。
明道元年(1032年)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劉太后連忙派太醫(yī)前去診治,并晉封她為宸妃。然而李氏封妃當(dāng)天,便病逝,享年四十六歲。起初,太后只想以普通宮嬪的身份殮葬了事,然而聽了宰相呂夷簡的勸說,以一品禮儀將李妃殯殮,在皇儀殿治喪,并給李妃穿上皇后冠服。李妃的父親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晉升。
劉太后雖不愿還政于仁宗,卻并未想過自立。程琳獻圖《武后臨朝圖》,劉太后親擲于地,道:“我絕不會做這樣的事!”太后表態(tài)后,群臣如釋重負,仁宗也心懷感激,恭孝唯謹,更于天圣七年(1029年)九月頒布詔書,將太后生辰長寧節(jié)的儀禮升級到與皇帝生辰乾元節(jié)相同的程度。
明道二年(1033年)二月,舉朝要行祭太廟大典,劉太后自覺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袞冕,便提出自己要著袞冕祭祀太廟。群臣大嘩,卻只得將皇帝袞衣上的飾物稍減了幾樣,呈了上去。
二月乙巳這天,皇太后劉氏穿著天子袞衣、頭戴儀天冠,在近侍引導(dǎo)下步入太廟行祭典初獻之禮。為了將這場典禮搞得功德圓滿,亞獻者為皇太妃楊氏、終獻者為仁宗皇后郭氏。儀式結(jié)束后,劉太后在太廟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給自己上的尊號:應(yīng)天齊圣顯功崇德慈仁保壽皇太后。自此,徹底還政于兒子仁宗。
三月,劉太后病重,仁宗大赦天下,四處征召名醫(yī),然而卻無法挽留劉太后的生命,幾天后,劉太后病逝于寶慈殿,享年六十五歲。
第二日,仁宗在皇儀殿召群臣,哭道:“太后臨終前數(shù)度拉扯身上衣服,可有什么心愿未了?”參知政事薛奎曰:“太后不愿先帝見她身穿天子服入葬。”仁宗恍然大悟,下令給劉太后換上皇后冠服。
仁宗正自傷感,群臣卻紛紛上議,說劉太后并非他生母,生母是李宸妃,而燕王更說李宸妃是太后毒死的。仁宗震驚,派人召來李用和,讓他親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見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甚至身穿皇后服,仁宗大悔,嘆道:“人言豈可盡信!眮淼絼⑻笈莆磺鞍葜x自責(zé):“從此后大娘娘的生平可清白分明了!倍现u號之時,劉太后謚為四字:莊獻明肅皇后(后改章獻明肅皇后),而一般皇后只謚二字;生母李宸妃謚為莊懿皇后(后改章懿皇后)。
九月,仁宗下詔,劉太后和李妃同時遷葬永定陵。靈柩起駕這天,仁宗先為劉太后發(fā)引,不但執(zhí)孝子禮,還不顧宰相們的勸阻親自執(zhí)紼之禮(牽引棺材的繩索),一直步行送出皇儀殿。隨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下葬的洪福院為生母起靈,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勞之恩,終身何所報乎!”
劉太后死后,劉氏家族受尊崇更勝昔日。劉太后曾有遺詔,命仁宗尊養(yǎng)母楊太妃為皇太后。仁宗遵其旨意,尊封楊氏為保慶皇太后,楊后雖未垂簾聽政,仁宗卻克盡孝道奉養(yǎng)。三年后,楊太后亦去世,享年五十六歲,謚為莊惠皇后(后改章惠皇后)。
民間傳聞
1、從明朝流傳下來“貍貓換太子”的故事,說宋真宗的德妃劉氏和宸妃李氏同時有孕,李宸妃先產(chǎn)下皇子,劉德妃妒忌,勾結(jié)李宸妃身邊內(nèi)官,把一只剝了皮的貍貓換去皇子,真宗以為李宸妃產(chǎn)下怪胎,把李宸妃打入冷宮,將劉德妃生下的皇子立為儲君,并冊立劉德妃為皇后。
2、另一種說法則是劉德妃的皇子不幸夭折,于是劉德妃把李宸妃的兒子據(jù)為己有,宣稱是自己的兒子,真宗照樣立她為后。
兩種說法的結(jié)局都是:劉氏逼李宸妃自盡,卻有好心的宮人代李妃而死,而李妃流落民間,直到包拯橫空出世,才得以揭開這樁宮闈迷案,使李妃與兒子相認。劉氏因為做了壞事不久便死去,包拯也因為替宋仁宗找回了親生母親而官升龍圖閣大學(xué)士。
宋史·列傳第一
章獻明肅劉皇后,其先家太原,后徙益州,為華陽人。祖延慶,在晉、漢間為右驍衛(wèi)大將軍;父通,虎捷都指揮使、嘉州刺史,從征太原,道卒。后,通第二女也。
初,母龐夢月入懷,已而有娠,遂生后。后在襁褓而孤,鞠于外氏。善播鼗。蜀人龔美者,以鍛銀為業(yè),摧之入京師。
后年十五入襄邸,王乳母秦國夫人性嚴整,因為太宗言之,令王斥去。王不得已,置之王宮指使張耆家。太宗崩,真宗即位,入為美人。以其無宗族,乃更以美為兄弟,改姓劉。大中祥符中,為修儀,進德妃。
自章穆崩,真宗欲立為皇后,大臣多以為不可,帝卒立之。李宸妃生仁宗,后以為己子,與楊淑妃撫禮甚至。后性警悟,曉書史,聞朝廷事,能記其本末。真宗退朝,閱天下封奏,多至中夜,后皆預(yù)聞。宮圍事有問,輒傅引故實以對。
天禧四年,帝久疾居宮中,事多決于后。宰相上寇準密議奏請皇太子監(jiān)國,以謀泄罷相,用丁謂代之。既而,入內(nèi)都知周懷政謀廢后殺謂,復(fù)用準以輔太子?褪∈箺畛鐒住(nèi)殿承制楊懷吉詣謂告,謂夜乘犢車,挾崇勛、懷吉造樞密使曹利用謀。明日,誅懷政,貶準衡州司馬。于是詔皇太子開資善堂,引大臣決天下事,后裁制于內(nèi)。
真宗崩,遺詔尊后為皇太后,軍國重事,權(quán)取處分。謂等請?zhí)笥鶆e殿,太后遣張景宗、雷允恭諭曰 :“皇帝視事,當(dāng)朝夕在側(cè) ,何須別御一殿 ?”于是請帝與太后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左,太后位右,垂簾決事。議已定,太后忽出手書,第欲禁中閱章奏,遇大事即召對輔臣。其謀出于丁謂,非太后意也。謂既貶,馮拯等三上奏,請如初議。帝亦以為言,于是始同御承明殿。百官表賀,太后哀慟。有司請制令稱“吾”,以生日為長寧節(jié),出入御大安輦,鳴鞭侍衛(wèi)如乘輿。令天下避太后父諱。群臣上尊號曰應(yīng)元崇德仁壽慈圣太后,御文德殿受冊。
天圣五年正旦,太后御會慶殿。群臣及契丹使者班廷中,帝再拜跪上壽。是歲郊祀前,出手書諭百官,毋請加尊號。禮成,帝率百官恭謝如元日。七年冬至,天子又率百官上壽,范仲淹力言其非,不聽。九月,詔長寧節(jié)百官賜衣,天下賜宴,皆如乾元節(jié)。
明道元年冬至,復(fù)御文德殿。有司陳黃麾仗,設(shè)宮架、登歌、二舞。明年,帝親耕籍田,太后亦謁太廟,乘玉輅,服祎衣、九龍花釵冠,齋于廟。質(zhì)明,服袞衣,十章,減宗彝、藻,去劍,冠儀天,前后垂珠翠十旒。薦獻七室,皇太妃亞獻,皇后終獻。加上尊號曰應(yīng)天齊圣顯功崇德慈仁保壽太后。
是歲崩,年六十五。謚曰章獻明肅,葬于永定陵之西北。舊制皇后皆二謚,稱制,加四謚自后始。追贈三世皆至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父封魏王。
初,仁宗即位尚少,太后稱制,雖政出宮闈,而號令嚴明,恩威加天下。左右近習(xí)亦少所假借,宮掖間未嘗妄改作。內(nèi)外賜與有節(jié),柴氏、李氏二公主入見,猶服髲鬀。太后曰 :“姑老矣 。”命左右賜以珠璣帕首。時潤王元份婦安國夫人李氏老,發(fā)且落,見太后,亦請帕首。太后曰 :“大長公主,太宗皇帝女,先帝諸妹也;若趙家老婦,寧可比耶?”舊賜大臣茶,有龍鳳飾,太后曰 :“此豈人臣可得?”命有司別制入香京挺以賜之。賜族人御食,必易以扣器,曰 :“尚方器勿使入吾家也。”常服絁繻練裙,侍者見仁宗左右簪珥珍麗 ,欲效之 。太后戒曰 :“彼皇帝嬪御飾也,汝安得學(xué) !
先是,小臣方仲弓上書,請依武后故事,立劉氏廟,而程琳亦獻《武后臨朝圖》,后擲其書于地曰 :“吾不作此負祖宗事 。”有漕臣劉綽者,自京西還,言在庾有出剩糧千余斛,乞付三司。后問曰 :“卿識王曾、張知白、呂夷簡、魯宗道乎?此四人豈因獻羨余進哉 !”
后稱制凡十一年,自仁宗即位,乃諭輔臣曰 :“皇帝聽斷之暇,宣詔名儒講習(xí)經(jīng)史,以輔其德 !庇谑窃O(shè)幄崇政殿之西廡,而日命近臣侍講讀。丁謂、曹利用既以侮權(quán)貶竄,而天下惕然畏之。晚稍進外家,任內(nèi)宮羅崇勛、江德明等訪外事,崇勛等以此勢傾中外。兄子從德死,姻戚、門人、廝役拜官者數(shù)十人。御史曹脩古、楊偕、郭勸、段少連論奏,太后悉逐之。
太后保護帝既盡力,而仁宗所以奉太后亦甚備。上春秋長,猶不知為宸妃所出,終太后之世無毫發(fā)間隙焉。及不豫,帝為大赦,悉召天下醫(yī)者馳傳詣京師。諸嘗為太后謫者皆內(nèi)徙,死者復(fù)其宮。其后言者多追詆太后時事,范仲淹以為言,上曰:“此朕所不忍聞也 !毕略t戒中外毋輒言。
于是泰寧軍節(jié)度使錢惟演請以章獻、章懿與章穆并祔真宗室。詔三省與禮院議,皆以謂章穆皇后位崇中壺,已祔真宗廟室,自協(xié)一帝一后之文;章獻明肅處坤元之尊,章懿感日符之貴,功德莫與為比,謂宜崇建新廟,同殿異室,歲時薦饗,一用太廟之儀,仍別立廟名,以崇世享。翰林學(xué)士馮元等請以奉慈為名,詔依。慶歷五年,禮院言章獻、章懿二后,請遵國朝懿德、明德、元德三后同祔太宗廟室故事,遷祔真宗廟。詔兩制議,翰林學(xué)士王堯臣等議,請遷二后祔,序于章穆之次,從之。
史家論斷
常與漢之呂太后、唐之武則天并稱,史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