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從兀術(shù)戰(zhàn)于富平,不利,目中流矢,竟以土塞創(chuàng),奮起躍馬搏殺,卒破宋軍。后從兀術(shù)南侵河南,率軍戰(zhàn)郾城、潁昌、順昌,俱敗。戰(zhàn)后遭兀術(shù)鞭打,欲以五萬眾內(nèi)附,未遂。鄭真《滎陽外史集》言其降宋,常朝京師,似不可信。
電視劇《精忠岳飛》中韓常在完顏宗翰死后處處被排擠,因?qū)ο慕馂醪环蟊挥钗奶撝胁叻,約定韓常帶五萬兵馬與岳家軍在小商河會合。結(jié)果韓常在收拾行李時被杜充發(fā)現(xiàn),慌亂之中打暈杜充,失手未將其殺死。士兵在掩埋杜充時被夏金烏手下發(fā)現(xiàn),杜充告訴夏金烏韓常謀反。金兀術(shù)趕到,擇日韓常被處斬,宇文虛中與杜充同歸于盡。韓常的死也間接害死了楊再興。
順昌之敗
順昌之戰(zhàn),常在白龍洲渦下寨,拒城三十里,宋劉锜以千余騎擊之,眾頗死傷。兀術(shù)既敗,以常守潁昌府。方兀術(shù)未南征之先,常為濬州守。一日,與其判官宮茵論南北兵戰(zhàn)之事,茵曰:“此非南之所能敵,蓋諛之也!背T唬骸安蝗,今昔事異,昔我強彼弱,今我弱彼強。所幸者,南人未知北間事耳!敝另槻當,其言果驗。(《大金國志》卷二十七)
韓常事跡考
1122年,
宋宣和四年,遼保大二年,金天輔六年。
韓常字元吉,燕山人,父慶和,在遼為統(tǒng)軍,太祖入燕,常隨父降,俱授千戶。(《大金國志》卷二十七《韓常傳》)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紀四》:宣和四年冬十月庚寅,改燕京為燕山府,涿,易等八州并賜名(云中府)。
《金史》卷二《太祖紀》:天輔六年,十二月,上伐燕京。宗望率兵七千先之,迪古乃出得勝口,銀術(shù)哥出居庸關(guān),婁室為左翼,婆盧火為右翼,取居庸關(guān)。丁亥,次媯州。戊子,次居庸關(guān)。庚寅,遼統(tǒng)軍都監(jiān)高六等來送款。上至燕京,入自南門,使銀術(shù)哥、婁室陣于城上,乃次于城南。遼知樞密院左企弓、虞仲文,樞密使曹勇義,副使張彥忠,參知政事康公弼,僉書劉彥宗奉表降。辛卯,遼百官詣軍門叩頭請罪,詔一切釋之。
天會中,伐宋,從宗翰下河?xùn)|、河北諸郡縣,后出知慶源府(宋宣和元年升趙州為慶源府,按《金史地理志中》,天會七年改趙州,刺史州,刺史正五品。)。
1129年
宋建炎三年,金天會七年。
時金下令禁穿漢服,并剃發(fā),不如式者死。慶源有小民不如式,韓常殺之。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三二引張匯《金虜節(jié)要》:禁民漢服,及削發(fā),不如式者死。劉陶知代州,執(zhí)一軍人於市,驗之頂發(fā)稍長,大小且不如式,斬之。后賊將韓常知慶源,耿守忠知解梁,見小民有依舊犢鼻者,亦責(zé)以漢服,斬之。生靈無辜被害不可勝紀,時復(fù)布帛大貴,細民無力易之,坐困於家,無敢出焉。
參看《大金國志》卷五,天會七年六月。
九月
韓常隨宗弼南伐宋朝。常善射,以挽強見稱,射必入鐵。兀術(shù)渡江,常為先鋒!洞蠼饑尽肪矶摺俄n常傳》
《金史》卷七十四《宗翰傳》:于是,撻懶、宗弼、拔離速、馬五等分道南伐。宗弼之軍渡江取建康,入于杭州。康王入海,阿里、蒲盧渾等自明州行海三百里,追之弗及。宗弼乃還。
《金史》卷三《太宗紀》:五月乙卯,拔離速等襲宋主于揚州。九月庚午,宗弼敗宋兵于睢陽。辛未,降其城。是月,曹州降。十月丙子朔,京兆府降。丁丑,鞏州降。丁酉,阿里、當海、大旲破敵于壽春。己亥,安撫使馬世元以城降。甲辰,廬州降。十一月庚戌,徙曷蘇館都統(tǒng)司治寧州。丙辰,宗弼取和州。壬戌,宗弼渡江,敗宋副元帥杜充軍于江寧。丁卯,守臣陳邦光以城降。
《金史》卷七十七《宗弼傳》:宋主自揚州奔于江南,宗弼等分道伐之。進兵歸德,城中有自西門北門出者,當海復(fù)敗之。乃絕隍筑道,列炮隍上,將攻之。城中人懼,遂降。先遣阿里、蒲盧渾至壽春,宗弼軍繼之。宋安撫使馬世元率官屬出降。進降廬州,再降巢縣王善軍。當海等破酈瓊?cè)f余眾于和州,遂自和州渡江。將至江寧西二十里,宋杜充率步騎六萬來拒戰(zhàn),鶻盧補、當海、迪虎、大旲合擊破之。宋陳邦光以江寧府降。留長安奴、斡里也守江寧。使阿魯補、斡里也別將兵徇地,下太平州、濠州及句容、溧陽等縣,溯江而西,屢敗張永等兵,杜充遂降。宗弼自江寧取廣德軍路,追襲宋主于越州。至湖州,取之。先使阿里、蒲盧渾趨杭州,具舟于錢塘江。宗弼至杭州,官守巨室皆逃去,遂攻杭州,取之。宋主聞杭州不守,遂自越奔明州。宗弼留杭州,使阿里、蒲盧渾以精兵四千襲之。訛魯補、術(shù)列速降越州。大捚撲沃芡艟⒗鎩⑵崖郴肫撲偽,遂秳x芏鸞。去明州二十五厘P篤撲偽,追织熶掣[隆3侵諧霰,战gЮ,宋主走入诱姡。宗艴V蟹主庀鹵,会攻明炙|酥0⒗鎩⑵崖敕漢V斂,执宋明州守請A,伯谔言:“宋主奔屋喫|暈輪萸鞲V菀印!彼煨瀉W啡儆嗬錚患埃⒗鎩⑵崖肽嘶埂?/p>
十二月
兀術(shù)攻明州,(韓)常以兵從,與張俊戰(zhàn)于高橋,俊遁!洞蠼饑尽肪矶摺俄n常傳》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十:十二月,癸卯,浙東制置使張俊,與金人戰(zhàn)于明州,敗之。先是金遣兵追襲乘輿至城下,俊遣統(tǒng)制官劉寶與戰(zhàn),兵少卻,其將黨用、邱橫死之。統(tǒng)制官楊沂中、田師中,統(tǒng)領(lǐng)官趙密皆殊死戰(zhàn)。主管殿前司公事李質(zhì)率所部以舟師來助,知州事劉洪道率州兵射其傍,遂大破敗之,殺數(shù)千人。敵自城下呼,請遣人至寨中計事,俊令小校徐姓者往,敵釋甲與語,欲如越官吏投拜,俊拒之。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三六:建炎四年,正月,三日丙午,知明州軍州事劉洪道棄城走,金人陷明州。張俊雖已敗金人於高橋,心猶懼,遂與李直及劉洪道俱棄城而去,州人隨之爭門而出,洪道已渡浮橋使人斷浮橋路,故州人不及渡,而金人已入城,追至西門外,州人多溺死,金人乘勢屠明州,存者無幾,明州之人,是以怨張俊得小勝而充城遂致大禍。
筆者按:《大金國志》卷二十七《韓常傳》記有:至湖南,于向子諲戰(zhàn),子諲不能敵,攻圍八日,城破。按本年金三路攻宋,一路由訛魯朵統(tǒng)領(lǐng)攻關(guān)陜,旨在由陜?nèi)氪ǎ纤。一路由拔離速統(tǒng)領(lǐng)攻江西,旨在俘獲隆佑太后。一路由宗弼統(tǒng)領(lǐng)攻江浙,旨在俘獲宋高宗。
今依據(jù)《宋史》卷二十五、二十六《高宗紀》詳述西路軍日程如下:冬十月,戊戌金人陷壽春府。庚子,陷黃州,守臣趙令宬死之。金人自大冶縣趨洪州。十一月戊午,金人陷洪州,權(quán)知州李積中以城降。撫、袁二州守臣王仲山、王仲嶷皆降。辛酉,太后至吉州。太后發(fā)吉州,次太和縣。護衛(wèi)統(tǒng)制杜彥及后軍楊世雄率眾叛,犯永豐縣,知縣事趙訓(xùn)之死之。金人至太和縣,太后自萬安陸行如虔州。丁卯,金人犯吉州,守臣楊淵棄城走。癸酉:金人犯建昌軍,兵馬監(jiān)押蔡延世擊卻之。十二月辛巳,劉光世引兵趨南康軍。乙未,金人屠洪州。建炎四年春正月己酉,遣小校自海道如虔州問安太后。乙丑,以中書舍人李正民為兩浙、湖南、江西撫諭使,詣太后問安。建炎四年,二月乙亥,金人陷潭州,將吏王暕、劉價、趙聿之戰(zhàn)死,向子諲率兵奪門亡去,金兵大掠,屠其城。四月,金人犯江西者自荊門軍北歸,留守司同統(tǒng)制牛皋潛軍寶豐擊敗之。
《宋史》卷三七七《向子諲傳》:金人破江西,移兵湖南,子諲聞警報,率軍民以死守。宗室成忠郎聿之隸東壁,子諲巡城,顧謂曰:“君宗室,不可效此曹茍簡。”聿之感激流涕。金人圍八日,登城縱火,子諲率官吏奪南楚門遁,城陷。坐敵至失守落職罷。轉(zhuǎn)運副使賈收言子諲督兵巷戰(zhàn),又收潰卒復(fù)入治事,帝亦以子諲與他守臣望風(fēng)遁者殊科,詔復(fù)職。(按《系年要錄》金人8日后退出潭州。)
《金史》卷七十二《彀英傳》:彀英,本名撻懶。拔離速襲宋康王于揚州,彀英為先鋒。拔離速追宋孟后于江南,彀英前行趨潭州。宋大兵在常武,彀英以選兵薄其城,敗千余人。明日,城中出兵來戰(zhàn),彀英以五百騎敗之,獲馬二百匹,遂攻常武。拔離速以諸軍為大陣,居其后,彀英以五百騎為小陣,當前行,即麾兵馳宋軍,宋軍亂,遂大敗之。拔離速觀其周旋,嘆賞之。
1130年
宋建炎四年,金天會八年。
正月
宋高宗逃往溫州,宗弼使韓常徑趨衢、信二州,作包抄之計,不果。二月,韓常隨宗弼北還,三月,宋將韓世忠邀擊宗弼軍于鎮(zhèn)江,金軍大敗,四月,韓常隨宗弼退往建康府,被韓世忠軍圍困黃天蕩。宗弼使韓常擊韓世忠江上舟船,多敗沒,韓常見宗弼伏地請死,宗弼貸之。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三八:二十五日,丙申,韓世忠與兀術(shù)再戰(zhàn)於江中,為兀術(shù)所敗。孫世詢、嚴永吉皆戰(zhàn)死。金人在建康,韓世忠以海船挖於江中,乘風(fēng)使篷,往來如飛。兀術(shù)謂韓常曰:“使船如使馬何以破之!表n常曰:“雖然見常,軍則自遁矣!必Pg(shù)令常以舟師犯之,多沒,常見兀術(shù)伏地請死,兀術(shù)貸之。
宗弼敗韓世忠渡江,屯六合,論功,韓常仍升為萬戶都統(tǒng)。
《大金國志》卷二十七《韓常傳》:兀術(shù)自江、黃間南渡,令(韓)常,徑趨衢、信以為援兵。兀術(shù)攻明州,常以兵從,與張俊戰(zhàn)于高橋,俊遁。兀術(shù)自江南歸,論功,仍升為萬戶都統(tǒng)。
筆者按:《國志》錯亂無章,上已據(jù)諸文厘正。按兀術(shù)未從江、黃間南渡,從江、黃間渡者,乃拔離速,耶律馬五,彀英。衢、信二州未被兵,但亦風(fēng)聲鶴唳,《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三七:建炎四年二月,有衢州軍事判官錢觀復(fù)者,以衢當路沖,白郡守,縱民老幼出,戶留一丁,不留與留而瘦弱,不堪任,罪如軍法,其後軍兵欲乘時為變,顧城中金帛子女,無冀獲,乃止。而建炎三年十一月,宋將王燮由信州逃往福建。宗弼時在明州,衢、信在明州西南,且為宋屬地,何來援軍之說。按,此時,宋高宗在溫州,金軍窮追難及,則可能宗弼使韓常,趨衢、信以包抄宋高宗。
又按,萬戶都統(tǒng),金朝無此職名,宋人所稱萬戶,常為金朝之猛安,實為千夫長,從四品官,而都統(tǒng)即統(tǒng)軍司,正三品官。見文末考證。
六月
韓常隨宗弼北上。
《宋史》卷二十六《高宗四》:建炎四年四月,兀術(shù)渡江,屯六合。六月,兀術(shù)聞張浚在秦州,將舉兵北伐,自六合引兵趨陜西。
七月
韓常討河北諸堡寨,破故宋義兵。還屯河中府。
《三朝北盟會編》卷一四一:建炎四年七月,太行義士石子明與金人漢軍萬戶韓常戰(zhàn)於真定,大敗常軍。石子明與韓常戰(zhàn)於山西真定胭脂嶺,大破常軍。千戶劉慶馀為炮,折其頸。金人以萬戶比都總管之職。千戶比節(jié)度使。百人長比刺史。今燕云:諸路民兵千戶,百人長,乃以家業(yè)或丁數(shù)定之,在軍則權(quán)為千戶、百人長,散則還為散民。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三十二:建炎四年三月,遼東漢軍萬戶韓常,與太行義士石子明戰(zhàn)于真定西山胭脂嶺,為所敗。千戶劉慶孫,炮折其脛,由是解軍職,換靜江軍節(jié)度使,后除知慈州。初金太祖旻起兵,以萬戶比都總管,千戶比節(jié)度使,百人長比剌史,皆親押札子授之,謂之御畫。及罷從軍,對此換授。其后燕云諸民兵千戶,百人長但以家業(yè)或丁數(shù)定之,軍還則但為庶民,或就軍中受代,則復(fù)為一散軍而巳,非御畫之比矣。
筆者按:建炎四年三月,金軍尚在江南,韓常不能至真定,時間當從《會編》,又靜江軍在桂林,時屬南宋,韓常不能到宋任職,恐《系年要錄》有誤,故《會編》不取,又知慈州,九月韓常已到陜西,中間又無空閑,恐《系年要錄》有誤。
《金史》卷六十八《阿魯補傳》:宗弼趨陜西,道聞大名復(fù)叛,遣阿魯補經(jīng)略之,獨與譯者至城下,招之,大名果降。翌日,下令民間兵器,悉上送官,于是吏民按堵如故。為大名開德路都統(tǒng)。
《金史》卷七十二《彀英傳》:其后河?xùn)|郡縣多叛,彀英以先鋒攻絳州,克之。復(fù)攻沁州,飛炮擊其石脅,歸營中。諸軍攻沁州,三日不能下,別將骨赧強起彀英指麾士卒,遂克之。
筆者按:宗弼自江南退兵,一由,宋軍切斷其后路,一由后方不鞏固。上文可見后方動亂之一斑。
九月
韓常隨宗弼等與宋將張浚戰(zhàn)于富平,宗弼陷重圍中,韓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創(chuàng),躍馬奮呼搏戰(zhàn),遂解圍,與宗弼俱出。遂以此受知于宗弼。
《金史》卷三《太宗紀》:九月癸亥,宗輔等敗宋張浚軍于富平。
又《金史》卷七十七《宗弼傳》:宗弼渡江北還,遂從宗輔定陜西。與張浚戰(zhàn)于富平。宗弼陷重圍中,韓常流矢中目,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創(chuàng),躍馬奮呼搏戰(zhàn),遂解圍,與宗弼俱出。既敗張浚軍于富平,遂與阿盧補招降熙河、涇原兩路。
筆者按:《大金國志》卷二十七《韓常傳》:攻仙人關(guān),為宋吳玠所敗,常被南軍射損左目,眾不能支,遂回軍。然亦以此受知于兀術(shù)。兀術(shù)首尾陜西數(shù)年,常必隨從。
按:仙人關(guān)之戰(zhàn)在紹興四年,《大金國志》誤。
十二月
韓常從宗輔攻取熙河路,為前軍。
《金史》卷三《太宗紀》,天會八年十二月乙酉,宗輔敗宋劉維輔軍,壬辰,熙州降。
《金史》卷十九《世紀補》,帝(宗輔)進兵降甘泉等三堡,取保川城,破宋熙河路副總管軍三萬,獲馬千余,拔安西等二寨,熙州降。分遣左翼都統(tǒng)阿盧補、右翼都統(tǒng)守弼招撫城邑之未下者,遂得鞏、洮、河、樂、西寧、蘭、廓、積石等州,定遠、和政、甘峪、寧洮、安隴等城寨及鎮(zhèn)堡蕃漢營部四十余,于是涇原、熙河兩路皆平。
《金史》卷八十《斜卯阿里傳》:睿宗(宗輔)趨熙河,阿里、斜喝、韓常三猛安為前軍。
后與宗弼經(jīng)略陜西,韓常有戰(zhàn)必隨。
筆者按:此后有,天會九年(紹興元年)五月和尚原之役,天會十一年(紹興三年)二月饒風(fēng)關(guān)之役 ,天會十二年(紹興四年)三月仙人關(guān)之役,韓常當皆參與。
1139年
金天眷二年,宋紹興九年,宗弼還燕京,以韓常守浚州。
《大金國志》卷二十七《韓常傳》:方兀術(shù)未南征之先,(韓常)常為浚州守。一日,與其判官(正八品)宮茵論南北兵戰(zhàn)之事,茵曰:“此非南之所能敵,蓋諛之也。”常曰:“不然,今昔事異,昔我強彼弱,今我弱彼強。所幸者,南人未知北間事耳!敝另槻當,其言果驗。
《金史》卷五《熙宗紀》天眷二年,七月辛巳,宋國王宗磐、兗國王宗雋謀反,伏誅。丙戌,以右副元帥宗弼為都元帥,進封越國王。
《金史》卷七十六《宗弼傳》:天眷元年,撻懶、宗磐執(zhí)議以河南之地割賜宋,詔遣張通古等奉使江南。明年,宋主遣端明殿學(xué)士韓肖胄奉表謝,遣王倫等乞歸父喪及母韋氏兄弟。宗弼自軍中入朝,進拜都元帥。宗弼察撻懶與宋人交通賂遺,遂以河南、陜西與宋,奏請誅撻懶,復(fù)舊疆。是時,宗磐已誅,撻懶在行臺,復(fù)與鶻懶謀反。會置行臺于燕京,詔宗弼為太保,領(lǐng)行臺尚書省,都元帥如故,往燕京誅撻懶。
筆者按:宗弼還燕京,至少在七月以前?V葜卫桕柨h,宗弼南伐,以黎陽驅(qū)汴梁,足見宗弼對韓常之器重。
又按《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紹興四年三月,宗弼與宋仙人關(guān)之戰(zhàn),九月,偽齊劉豫下詔“混一六合”,與金連兵“七十萬”,伐宋,宗弼以右監(jiān)軍從征。《金史》不載,《金佗粹編》卷六在宋人林貴、張斌《探報》云:兀術(shù)二部不計其數(shù),三太子與兀術(shù)所領(lǐng)兵共十萬五千。則宗弼從征當系事實。則宗弼離陜西當在三月以后。本年秋冬間,齊金連兵,取濠州,滁州,廬州等地,又攻揚州,年底因金太宗病重,政局將有變化而退兵。以事理論之,韓常當參與此役,惜史無記載爾。
1140年
金天眷三年,宋紹興十年。
五月
金熙宗下詔伐宋,以宗弼為都元帥由黎陽趨汴梁,完顏杲為右監(jiān)軍,由河中趨陜西。
韓常會宗弼等與汴梁。
《金史》卷六十八《阿魯補傳》:宗弼復(fù)河南,阿魯補先濟河,撫定諸郡,再為歸德尹、河南路都統(tǒng)。宋兵來取河南地,宗弼召阿魯補,與許州韓常、潁州大旲、陳州赤盞暉、皆會于汴,阿魯補以敵在近,獨不赴。而宋將岳飛、劉光世等,果乘間襲取許潁三州,旁郡皆響應(yīng)。其兵犯歸德者,阿魯補連擊敗之,復(fù)取亳、宿等州,河南平,阿魯補功最。
六月
韓常從宗弼等攻宋順昌,為宋東京副留守劉錡所敗。韓常退守潁昌府。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一引楊汝翼《順昌破賊戰(zhàn)勝錄》:二十五日金賊游騎數(shù)十。已涉潁河。出沒城下。遇太尉伏民,生擒銀牌干戶阿赫殺、阿魯?shù)取Mㄕf:“韓將軍先遣來城下,探城中事宜,及有探報,韓將軍、翟將軍兩頭領(lǐng)在白沙龍渦一帶下寨!闭コ羌s三十里。太尉夜遣千馀人擊之,至二十六日早,復(fù)與賊戰(zhàn),遂殺傷千百人,辰巳間入城,太尉於北門犒勞,即具捷奏以聞。二十七日,金賊馳報龍虎大王及三路都統(tǒng),偕自陳州來,增益兵馬至。二十九日合韓、翟二將軍一帶逼城,自北之西,自西之南,自南之東,人馬約三萬馀騎。太尉西門出軍,仍激勵在城士卒,內(nèi)外協(xié)應(yīng),午巳之間賊,臨城施設(shè),而柳知軍適在東門,為敵箭中左足。柳倪即拔箭,就以破胡弓射之,應(yīng)聲而倒,繼發(fā)數(shù)十箭,無不中者,翼以神臂弓、硬弩破之,遂稍引去,即以步兵邀擊,荒怖四奔,走小河,人馬淹溺者不可勝計。抵暮,尚有鐵騎數(shù)千,擺布河外,復(fù)出官軍千數(shù)連擊之,大獲捷勝。奪到韓將軍大小認旗十面,并鐵甲提刀等。至三十日早,戰(zhàn)士還屯,犒勞如初,亦以上聞。六月一日,金賊尚留舊寨,有擒到女真及漢兒云:已遺銀牌!、十四日,悉出境上,復(fù)會於陳州,四太子反怒三路都統(tǒng)(即阿魯補)、韓、翟二將,軍人以柳條,撻之數(shù)十下,如千戶毛毛可(即女真語謀克,百夫長也)等皆撻之百十下。尋以三路都統(tǒng)守南京,韓將軍守潁昌,翟將軍守陳州,四太子、龍虎大王各以所轄人馬同之東京。
閏六月
宋招討使岳飛部將統(tǒng)制官張憲攻占潁昌府。韓常退守長葛縣。復(fù)被岳飛部將統(tǒng)制董先,姚政所敗。韓常敗回開封。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六紹興十年六月壬辰(二十日):湖北、京西宣撫使統(tǒng)制官張憲,傅選及金將韓常戰(zhàn)于潁昌府,敗之,復(fù)潁昌。(參看《鄂國金佗粹編》卷十六岳飛《復(fù)潁昌府奏》)。
《鄂國金佗粹編》卷十六岳飛《陳州潁昌奏捷》:據(jù)踏白軍統(tǒng)制董先,游奕軍統(tǒng)制姚政等申“統(tǒng)率軍馬,在潁昌府駐扎。閏六月二十五日辰時,有番賊取長葛縣路前來。先即時同姚政等統(tǒng)率軍馬,出城迎敵。到城北七里店,逢鎮(zhèn)國大王,并韓將軍,邪也孛堇賊馬六千余騎,擺布成陣。先與姚政等分頭項徑入賊陣,戰(zhàn)斗及一時辰,其賊敗走,追殺三十里。除殺死外,擒到人并鞍馬等,委獲勝捷”。
七月
初八日,韓常從宗弼等與岳飛戰(zhàn)于郾城,敗績。
《鄂國金佗粹編》卷八《行實編年五》:兀術(shù)怒其敗,初八日,果合龍虎大王(金將突合速),蓋天大王(完顏宗賢)及偽昭武大將軍韓常之兵,逼郾城。先臣遣臣云領(lǐng)背嵬、游奕馬軍,直貫虜陣,謂之曰:“必勝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斬汝矣!”鏖戰(zhàn)數(shù)十合,賊尸布野,得馬數(shù)百匹。楊再興以單騎入其軍,擒兀術(shù)不獲,手殺數(shù)百人而還。
初十日,戰(zhàn)于郾城北五里店,十二日,宗弼以大兵十二萬至臨潁縣,十三日,與岳飛將楊再興等戰(zhàn)于小商橋,自認不敵楊再興,設(shè)計誘殺楊再興于小商河。以武力擊殺王蘭,高林,羅彥等。十四日,復(fù)至潁昌舞陽橋外,與岳飛將岳云,王貴,董先,胡清等戰(zhàn),大敗,河南統(tǒng)軍司、金吾上將軍(正三品)夏某及千戶五人陣亡,千戶及以下七十八員被俘。韓常隨宗弼退回汴梁。
《金佗粹編》卷十六岳飛《王貴潁昌捷奏》:據(jù)本司中軍統(tǒng)制,提舉一行事務(wù)王貴申,依準指揮,統(tǒng)帥諸軍人馬,于潁昌府屯駐。今月十四日辰時以來,有番賊四太子,鎮(zhèn)國大王,并昭武大將軍(副統(tǒng)軍,正四品)韓常,并番賊萬戶四人,親領(lǐng)番兵,馬軍三萬余騎,直抵潁昌府西門外擺列。
十八日,岳飛將張憲等,擊潰軍于臨潁東北,岳飛遂乘勝至朱仙鎮(zhèn),距汴梁四十五里,中原大震,河南、北,宋忠義民兵爭相歸附,金將高勇之、張仔,楊進等,亦受岳飛旗、榜。宗弼棄城北走,時韓常屯長葛縣,因潁昌之敗,失夏金吾,金吾,宗弼子婿也,畏罪不敢還,密遣使,愿以五萬眾降于岳飛。飛遣賈興來報,許之。
《金佗粹編》卷十《行實編年五》:或帥其部伍,或舉兵來歸。李通之眾五百余人,胡清之眾一千一百人,李寶之眾八千,李興之眾二千,懷,衛(wèi)州張恩等九人,相繼而至。白馬山寨首領(lǐng)孫淇等,偽統(tǒng)制王鎮(zhèn)、統(tǒng)領(lǐng)崔慶,將官李覲、秉義郎李清及崔虎,劉永壽,孟皋、華旺等,皆全率所部至麾下。以至虜酋之腹心禁衛(wèi),如龍虎大王下紇查(及女真語合扎,親兵也)千戶高勇之屬及張仔,楊進等亦密受先臣旗、榜,率其眾自北方來降。韓常又以潁昌之敗,失夏金吾,金吾,兀術(shù)子婿也,畏罪不敢進,屯于長葛,密遣使,愿以其眾五萬降。先臣遣賈興報,許之。
二十一日,岳飛由朱仙鎮(zhèn)退兵,降飛之事遂不果,淪陷郡縣陸續(xù)收復(fù)。
《宋史》卷二十九《高宗紀》:秋七月癸卯,岳飛遣將張應(yīng)、韓清入西京,會李興復(fù)永安軍。己酉,岳飛及兀術(shù)戰(zhàn)于郾城縣,敗之。庚戌,曲赦海州。永興軍統(tǒng)領(lǐng)辛鎮(zhèn)及金人戰(zhàn)于長安城下,敗之。癸丑,以楊沂中為淮北宣撫副使,劉锜為判官。甲寅,岳飛遣統(tǒng)制楊再興、王蘭等擊金人于小商橋,皆戰(zhàn)死。乙卯,金人攻潁昌,岳飛遣將王貴、姚政合兵力戰(zhàn),敗之。壬戌,飛以累奉詔班師,遂自郾城還,軍皆潰,金人追之不及。潁昌、蔡、鄭諸州皆復(fù)為金有。
十月
宗弼還汴梁,議侵宋。
《金佗粹編》卷十一《令嚴切措置捍御虜酋省扎》:據(jù)探報,兀術(shù)十月初八日只將六騎入東京。初十日,有兵馬十五隊入宋門。十三日,打毬,議事侵略唐、鄧。
十二月
韓常從宗弼渡淮伐宋,為先鋒。
《金佗粹編》卷十一《令措置四太子人馬分路作過省扎》:十二月六日,(李穩(wěn))到東京,探得四太子十二月初一日自燕京起發(fā)到東京。
1141年
金皇統(tǒng)元年,宋紹興十一年。
正月
韓常隨宗弼陷壽春,又陷廬州府,進逼和州。
《金佗粹編》卷八《行實編年五》:春正月,十五日,兀術(shù)、韓常果以重兵陷壽春府,二十日,韓常與偽龍虎大王(《中興小紀》卷八:龍虎大王者,乃偽封王爵,而兼龍虎軍者。即金將突合速)先驅(qū)渡淮。二十五日,駐廬州界。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十九:十一年,大金兀術(shù)、龍虎大王、鎮(zhèn)國大將軍韓常領(lǐng)兵五十萬陷廬、和州。
二月
初七日,韓常進至含山縣,為宋將王德所敗。初十日,宋統(tǒng)制關(guān)師古,李橫復(fù)巢縣。十四日,宋劉錡自東關(guān)出清溪,王德,張子蓋等會兵取含山縣,復(fù)奪昭關(guān)。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九:二月癸酉(初四日3月13),淮西宣撫司都統(tǒng)制王德,渡江屯和州,初都元帥宗弼,既入合肥,建寧府,諜者回報金人已犯含山縣,漸犯歷陽,時張俊諸軍雖已趣裝,猶未起發(fā),江東制置大使葉夢得見俊,請速出軍,俊猶遲之曰:“更俟探報!眽舻迷唬骸睌骋堰^含山縣,萬一和州為金人所得,長江不可保矣!笨∷炝钪T軍進發(fā),諭諸統(tǒng)制曰:“先得和州者勝!钡略唬骸暗庐斏硐仁孔,為諸軍前鋒!笨阎,將士皆鼓舞,讙噪而行。有報已失和州者,德乃率所部兵渡釆石,約俊明日入城會食,至中流,聞敵勢甚眾,莫敢前,德驅(qū)之進棹,首先登舟,俊宿于江中,德率眾徑至城下,敵退屯昭關(guān)!痘次麟S軍記》云,張俊遣先鋒至含山縣,金人游騎在無為軍,和州者,皆合。則據(jù)和州者非兀術(shù)也,俊奏捷狀亦止稱龍虎大臣韓將軍、三路都統(tǒng)等前來侵犯,今從之。丙子(初七日3月16日),淮東宣撫司都統(tǒng)制王德遇金人鎮(zhèn)國大將軍韓常于含山東敗之.
《宋史》卷三六九《張俊傳》:十一年二月,兀術(shù)入合肥,漸攻歷陽,江東制置大使葉夢得見俊,請速出軍。俊遣兵渡江,諭諸將曰:“先得和州者勝!蓖醯略笧橹T軍先,士鼓噪而行。敵已據(jù)之,德率眾渡采石先登,俊宿中流。德抵城下,金人退屯昭關(guān)。后三日,復(fù)敗金將韓常于含山。
十八日,韓常與宋將楊沂中,劉錡等戰(zhàn)于柘皋鎮(zhèn),大敗。金軍退往紫金山,尋北進。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五:二月六日乙亥,金人到柘皋,馳騎至舍山縣一百二十里,半日而至,以五百騎探和州動靜,回報無軍馬,丙子,以六百騎再探之,回報無軍馬,丁丑,以八百騎,往探回報,南軍渡江,金人即漸退去。十八日丁亥,張俊、楊沂中、劉锜及金人戰(zhàn)於柘皋鎮(zhèn)大破其軍。金人退軍也。日行三五里,或一二十里,退至柘皋,柘皋皆平地,金人謂騎兵之利也。張俊、楊沂中、會劉锜之軍皆到兀術(shù),率鐵騎十馀萬分,兩隅夾道而陳,沂中輕進不利,統(tǒng)制官傳逵被箭中目,王德曰:“賊右隅皆勁騎,吾當先破之!蹦索廛姖,奮勇先登,薄其右隅,賊陣有一酋被鎧躍馬指畫部隊,德引弓一發(fā),酋應(yīng)弦墜馬,德乘勢大呼馳擊,諸隊軍大呼鼓噪,金人以拐子馬兩翼而進,德率眾鏖戰(zhàn),大敗之,金人退還紫金山。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九:丁亥,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判官劉锜,淮西宣撫司都統(tǒng)制王德,統(tǒng)制官田師中,張子蓋及金人戰(zhàn)于柘皋鎮(zhèn),敗之。前一日锜行至柘皋,與金人遇,夾河而軍,初金人之退兵也,日行甚緩,至尉子橋,天下雨,次石梁河,河流湍暴,敵斷橋以自固,列營柘皋。柘皋地平,金人以為騎兵之利,且見騎軍少,意甚易之。河通巢湖,闊二丈余,锜命軍士曳薪疊橋,須臾而成,遣甲軍數(shù)隊過橋,皆臥槍而坐,會沂中、德、師中、子蓋之軍俱至。翌日,敵將邢王與鎮(zhèn)國大將軍韓常等以鐵騎十余萬分為兩隅夾道而陳。(原注:趙甡之《遺史》熊克《小歷》皆稱兀術(shù)以鐵騎十余萬夾道而陳,案三宣撫所《申》止稱邢王(完顏宗敏)、韓將軍、王太子大兵及自廬州前來兀術(shù)軍馬。蓋兀術(shù)自廬州濟師,非其親出也,甡之克小誤)沂中自上流涉淺徑進。官軍不利。統(tǒng)制官輔逵中目騎兵有稍卻者,德曰:“賊右隅皆勁騎吾將先破之!蹦伺c師中麾兵渡橋,薄其右隅,敵陣動,有一帥被甲躍馬指畫陣隊,德引弓一發(fā),帥應(yīng)弦墜馬,德乘勢大呼馳擊,諸軍皆鼓噪,金人以拐子馬兩翼而進,德率眾鏖戰(zhàn),沂中曰:“敵便習(xí)在弓矢當有以屈其技!蹦肆钊f兵各持長斧堵而前,奮銳擊之,金人大敗,退屯紫金山。德等尾擊之,捕敵數(shù)百人馬 數(shù)百,而锜以步兵甲重不能奔馳,下令無所取,故無俘獲焉。是役也將官拱衛(wèi)大夫武勝軍承宣使姚端已下死敵者百九十人。而敵之死者甚眾。锜謂德曰:“昔聞公威略如神,今果見之,請以兄禮事公。”張俊之愛妾章氏,即杭妓張秾也,頗知書,柘皋之役,俊貽書囑以家事,章答書引霍去病、趙云不問家事為言,令勉報國,俊以其書進上大喜親! 《眨诬姵藙購(fù)廬州。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五, 二十日己丑,張俊克廬州。金人退於紫金山,張俊得廬州,與楊沂中、劉锜之軍皆駐於廬州。
三月
初四日,金軍攻濠州,初八日,陷之。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五,三月四日,癸卯,金人寇濠州。金人自枯皋退兵於紫金山也。濠州官吏皆謂:金人必以銳兵來攻城。請於知州王進,使善備之。進亦以為然,發(fā)書告急日至再四,而通判軍州事張綱,以邊機事,請赴行朝,進許之,綱遂泛舟而去。一日,趙榮以百數(shù)騎至城下,進登城望之,榮語進曰:“大金以精兵三十萬,旦暮臨城,必要濠州,勢不可當,公且開門,縱民出城,使之為避地計。且淮岸舟船頗多,若水路、陸路從便傾城而去,三兩日可以獲安,方今滿城生靈寄命在足下,足下宜念之!边M怒曰:趙榮汝不能全節(jié)於朝廷,乃為北軍游說耶。使勁弩射之,榮大怒,少退,罵進良久,而去。州人以趙榮曾偽知州事,撫恤軍民,秋毫不擾,今所以來城下言者,正為憐舊治之民耳,或以從便避地之謀,力請於進,進不從。癸卯,北軍自延陵浮梁渡淮。甲辰,以鐵騎數(shù)萬人,列於東門之外,連岡被嶺,相屬不斷,旌旗蔽野,囂埃翳天,州人望之,猶皆戲笑,以謂寇宏受圍時,城中無兵無食尚自能支,況今食有馀,而兵粗足,尚何畏哉!是時,進有兵千馀,又有宣撫司兵數(shù)百在城中,北軍謂樓櫓皆腐爛,攻之必破乃使人至城下招降,而守陴者怒罵之! “巳斩∥,濠州兵馬鈴轄邵宏叛降於金人。金人陷濠州,知軍州事王進被執(zhí),大肆焚掠。金人犯濠州,乙巳,對城立炮,且治沖車、云梯,而又立鐵爐,溶金汁,將為攻擊者。王進令以炮擊之,而炮竿折者再,既而,炮石直上十數(shù)丈,不離炮座而墜,擊殺曳炮者數(shù)人,識者皆以為不祥。丙午,金人以沖車、云梯之屬,俱傳城壘數(shù)面,力攻如雷霆震發(fā),城土與屋瓦皆動,矢石如雨,東南敵樓為飛炮擊損,州人大恐。時城中民兵,進以為不可倚用,乃令於閑慢處屯止,以承行兵及宣撫司兵守城。進兵多福建人,未嘗經(jīng)守御,或謂民兵自數(shù)年兵火以來莫非百戰(zhàn)之馀也,皆一可當百,請以民兵守御,使官兵為四壁策應(yīng),進不從。由是守陴弓弩皆不發(fā),進出入以鐵扇為蔽,呵喝如常,人皆寒心悚懼。其日夕馳望者,宣撫司救兵而已。丁未,兵馬鈐轄邵宏,擦城投拜,具言城內(nèi)虛實,而北國遂益兵擊東南隅,焚其樓,順風(fēng)火烈,倏忽而盡。北軍遂乘勢登城,眾皆奔亂,城遂陷。知鍾離縣事臧師仁者乃前知州楊珪之黨也,民皆切齒怨之,至是先為亂民所殺,進奔馬入郡宅,朝服坐於廳事,遂就拘。金人縱火於城中,大肆剽掠,凡貴賤老幼悉驅(qū)虜出城外,由是數(shù)萬之眾,莫不離散者。官府、廨宅、觀寺與居民廬舍片瓦不留,皆被焚爇其所存者。監(jiān)郡廨後土地堂屋一閑,有全瓦數(shù)十枚,木椽十數(shù)根,至於城面亦平毀數(shù)尺,其所存者唯東壁女墻數(shù)十步而已。初張俊、楊沂中、劉锜在廬州也,濠州發(fā)流星馬告急者日三四,適會俊與沂中、锜軍皆退廬州,諸軍各人負十日糧米,欲越過定遠縣,退還江上矣?∷煸竭^定遠縣不得已令諸軍趨黃連埠,而城已陷。
初九日,宋軍來爭濠州,大破之于城南。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九:三月戊申(初九日4月17日),張浚、楊沂中、劉锜至黃連埠,去濠州六十里,而聞城陷,俊乃召沂中、锜謀之。锜謂沂中曰:“兩府何以處!币手性唬骸皬P殺耳,相公與太尉在后,沂中當居前,有進無退!辫熢唬骸坝兄浦,無能之將可御,有利害之兵,有能之將不可御也。今我軍雖銳,未為有制,且軍士被甲,荷糧而趨,今已數(shù)日,本救援濠州,濠州既失,進無所投,人懷歸心,勝氣已索,又糧食將盡,散處迥野,此危道也。敵人雖詭計莫測,不若據(jù)險、下寨、塹地、栽木,使根本可恃,然后出兵襲之,若其引去,徐為后圖,此全師保勝之道,愿相協(xié)圖之。”諸將皆曰:“善!庇谑嵌ψ阋詾闋I,仍約逐軍選募精銳,旦日入濠州,俊遣斥堠數(shù)輩,還,俱言濠州無金人,或謂金人破城之后,無所籍,又畏大軍之來,尋已去矣。乃再遣騎數(shù)百往探,皆無所見,俊遣將官王某謂锜曰:“已不須太尉入去!辫熌瞬恍,惟沂中與王德領(lǐng)二千余騎而往,以兩軍所選精銳策應(yīng)之,四更起黃連,午時,騎兵先至濠州城西嶺上列陣未定,有金人伏甲騎萬余于城兩邊,須臾,煙舉于城上,伏騎分兩翼而出,沂中謂德曰:“如何!”德知其勢不可,乃曰:“德,統(tǒng)制官也,安敢預(yù)事,太尉為宣撫,利害當處之!币手谢叔幔圆喵馄滠娫唬骸澳腔。”諸軍聞之,以為令,其走爾散亂,南奔無復(fù)紀律,其步人見騎軍走,謂其已敗,皆散。金人追及步人多不得脫,殺傷甚眾。
十二日,宋將韓世忠來爭濠州,敗之。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九:辛亥(十二日4月20日)韓世忠與金人戰(zhàn)于淮岸,夜遣游奕軍統(tǒng)制劉寶,率舟師泝流,欲劫金人于濠州,金人覺之,先遣人于下流赤龍洲伐木,以扼其歸。有自岸呼曰,赤龍洲水淺可涉,大金已遣人伐木,欲塞河扼舟船,請宣撫速歸我趙榮也。諸軍聞之,皆以其言有理,世忠亦命速追,而金人以鐵騎追至,沿淮岸且射且行,于是矢著舟如猬毛。至赤龍洲,金人果伐木,漸運至淮岸,未及扼淮,而舟師已去。金人復(fù)歸黃連埠。(原注:此據(jù)趙甡之《遺史》附入,據(jù)《日歷》載世忠《申狀》乃云,十二日三更后,遣劉寶泝流,再往濠州兩岸,攻擾賊寨,至十三日終日接戰(zhàn),萬戶以下,共折萬余人,馬數(shù)千匹。)
是日,楊沂中自宣化渡江,歸行在。初張俊以諸軍至黃連埠,士皆乏食,乃遣事務(wù)官辛永宗還建康督糧。永宗至江皋不肯渡,坐于民舍,呼邏卒采藤花食,建康盡刷老弱及上元、江寧二縣民夫運糧,人持六斗米,會俊等班師,軍民皆所負之米,于道側(cè)而去。
筆者按:濠州之戰(zhàn)為宗弼侵宋最后之役,韓常必與,惜史無記載爾。
十三日,韓常隨宗弼等引軍還北。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九:三月壬子(十三日):金人自渦口渡淮北歸。敵之始入也,上以御扎賜三京招撫司都統(tǒng)制李顯忠,令將所部與所俊會合,如立奇功,當建節(jié)鉞,比敵退,顯忠尾之至孔城而歸!端问贰肪砣倭摺独铒@忠》傳:兀術(shù)謂韓常曰,“李世輔(李顯忠本名,顯忠為宋高宗賜名)歸宋,不曾立功,此人敢勇,宜且避之。”乃焚廬江而走。顯忠欲追之與死戰(zhàn),俊以奉旨監(jiān)護,慮失顯忠,遂各以軍還。
1148年
金皇統(tǒng)八年,宋紹興十八年。
十月,宗弼薨。
1151年
金天德三年,宋紹興二十一年。
韓常為海陵王所殺。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十五引李大諒《征蒙記》:自元帥(宗弼)死後,未三載,貴戚爭權(quán),果如元帥所料。天德二年誅廢蕭王、宗本;三年又誅斬韓常、周啟等四十馀員,內(nèi)多有親立功者。
同書卷二百三十引崔陟孫等《兩府扎子》:虜主亮纂位之後,前日良將大臣如:西元帥撻懶、三路都統(tǒng)將軍韓常、秉德國師烏陵衍、參政魯國王宗盤、虜主親弟太傅兗州知州東平府總管海州知州獨姑你、丞相蕭裕、樞密使張通古、平章蕭玉、皆稱雄杰勇果之士,盡已殺戮。當時北人莫不泣涕,咨嗟,言今後,用兵無人可將。
《金史》卷八十《阿離補傳》:大定間,大褒功臣,圖像衍慶宮。歡都死康宗時,不及與馳騖遼、宋之郊,然而異姓之臣莫先焉。故定衍慶亞次功臣:代國公歡都,金源郡王石土門,徐國公渾黜,鄭國公謾都訶,濮國公石古乃,濟國公蒲查,韓國公斜卯阿里,元帥左監(jiān)軍拔離速,魯國公蒲察石家奴,銀青光祿大夫蒙適,隨國公活女,特進突合速,齊國公婆盧火,開府儀同三司烏延蒲盧渾,儀同三司阿魯補,鎮(zhèn)國上將軍烏林答泰欲,太師領(lǐng)三省事勖,太傅大,大兴尹赤盏晖,晋_崳郎轄陜砦,骠歧U郎轄2⒗氬瓜討傘?/p>
生平官職考證
統(tǒng)計上文,韓常的擔(dān)任的官職有,千戶,知府,漢軍萬戶,猛安,昭武大將軍,鎮(zhèn)國大將軍,驃騎衛(wèi)上將軍等!督鹗贰肪硭氖摹侗尽吩疲好桶舱,千夫長也。按《金史》卷三十八《百官志三》,猛安,從四品。則韓常降金時,可能為猛安,后金又設(shè)漢軍,《兵志》:(天會)四年,伐宋之役,調(diào)燕山、云中、中京、上京、東京、遼東、平州、遼西、長春八路民兵,隸諸萬戶,其間萬戶亦有專統(tǒng)漢軍者。又云:東京既平,山西繼定,內(nèi)收遼、漢之降卒,外籍部族之健士。嘗用遼人訛里野以北部百三十戶為一謀克,漢人王六兒以諸州漢人六十五戶為一謀克,王伯龍及高從祐等并領(lǐng)所部為一猛安。則可能后來因非女真軍過多,而設(shè)漢軍,渤海軍等,以王伯龍等人的情況看,猛安當與所謂漢軍萬戶為同一級別,只是王伯龍等因為投靠女真較早,而為猛安。而最遲至天會七年,韓常已任遼東漢軍萬戶。而此時韓常的直屬上司當為劉彥宗,《金史》卷七十八《劉彥宗》傳:天會二年,大舉伐宋,彥宗畫十策,詔彥宗兼領(lǐng)漢軍都統(tǒng)。天會六年,劉彥宗死,韓常可能于此時,改屬宗弼。
之后韓常曾擔(dān)任“知浚州”,按《金史》卷二十五《地理志中》,河北西路,浚州,中,防御。則浚州為防御州,證之《百官志三》:諸防御州,防御使一員,從四品,則韓常由遼東漢軍萬戶,調(diào)浚州防御使,是平級調(diào)動,可能金朝制度,漢軍有戰(zhàn)事則為軍,無戰(zhàn)事則為民,有關(guān)。
后熙河之役,《金史》記韓常官職為猛安,可能韓常被女真人所接納,改授猛安,可能為世襲猛安,《金史》卷八十一《王伯龍》傳:天輔二年,(王伯龍)率眾二萬及其輜重來降,授世襲猛安,知銀州,兼知雙州。《兵志》:熙宗皇統(tǒng)五年,又罷遼東漢人、渤海猛安謀克承襲之制。可知,遼東漢人猛安曾世襲,而此時韓常尚未去世。
后天眷三年宗弼伐宋,宋人記韓常官職為昭武大將軍,按《金史》卷五十五《百官志一》:武散官,正四品上曰昭武大將軍,又《百官志三》:統(tǒng)軍司,副統(tǒng)軍一員,正四品。昭武大將軍為銜,副統(tǒng)軍為職。后文,有上將軍夏金吾,按《百官志一》:正三品,中曰金吾衛(wèi)上將軍。又《百官志三》,統(tǒng)軍司(河南,山西,山西,益都):使一員,正三品。則可知,夏某,為河南統(tǒng)軍司統(tǒng)軍使,金吾衛(wèi)上將軍。韓常為其副爾。
此時,韓?赡苡蓮乃钠返拿桶,升任正四品的副統(tǒng)軍。
后皇統(tǒng)元年宗弼伐宋,宋人記韓常官職為鎮(zhèn)國大將軍,按《百官志一》:從三品,下曰鎮(zhèn)國上將軍,宋人所記偶誤,則此時韓常,由正四品昭武大將軍升任鎮(zhèn)國上將軍。
《金史》所記韓常的最高官職為驃騎上將軍,此職據(jù)《百官志一》:正三品,下曰驃騎衛(wèi)上將軍,比金吾衛(wèi)上將軍還差一級。
宋人所記韓常的最高官職為三路都統(tǒng)將軍,《金史》卷四十四《兵志》::“收國元年十二月,始置威州軍帥司,以經(jīng)略遼地,討高永昌,置南路都統(tǒng)司,且以討張黨,天輔五年襲遼主,始有內(nèi)外諸軍都統(tǒng)之名!庇衷啤胺裁桶仓现密妿,軍帥之上置萬戶,萬戶之上置都統(tǒng)!爆F(xiàn)今東北發(fā)現(xiàn)金代都統(tǒng)印章多枚,與《百官志四》所載正三品印章相近,有實物可以參正證。按宋人記載,金三路都統(tǒng)為阿魯補,而《金史》卷六十八《阿魯補》傳:宗弼復(fù)河南,阿魯補先濟河,撫定諸郡,再為歸德尹、河南路都統(tǒng);式y(tǒng)五年,為行臺參知政事,授世襲猛安,兼合扎謀克。則宋人所稱三路都統(tǒng)及金人之河南路都統(tǒng),可能皇統(tǒng)五年,阿魯補離職以后,韓常以驃騎上將軍,領(lǐng)河南路都統(tǒng)。(又《金史》卷六《世宗紀上》,大定三年五月己亥,罷河南、山東、陜西統(tǒng)軍司,置都統(tǒng),副都統(tǒng)。又五年七月戊申,罷陜西都統(tǒng)府,復(fù)置統(tǒng)軍司。則統(tǒng)軍司和都統(tǒng)是同一機構(gòu)的不同稱呼罷了)
韓常之軍
又,韓常似別為一軍,以名字作稱號,《金史》卷四十四《兵志》:初,天會間,郭藥師降,有曰長勝軍者,皆遼水側(cè)人也,以鄉(xiāng)土歸金,皆愁怨思歸,宗望及令罷還。正隆間,又嘗罷諸路漢軍,而所存者猶有威勇、威烈、威捷、順德及“韓常之軍”之號。則正隆間,韓常之軍,稱號仍在。
韓常之子韓棠
韓棠,為猛安,正隆六年,隨海陵南伐,與宋將李顯忠戰(zhàn)于大人洲,又攻和州云。
《金史》卷五《海陵紀》:正隆六年十月丁未(初八日10月28日),大軍渡淮,將至廬州,獲白鹿,以為武王白魚之兆。漢南道劉萼取通化軍、蔣州、信陽軍。徒單貞敗宋將王權(quán)于盱眙,進取揚州。前鋒軍至段寨,宋戍兵皆遁去,敗宋兵于蔚子橋,敗宋兵于巢縣,斬二百級,至和州。王權(quán)夜以兵千余來襲,射卻之。翼日,雨。宋人夜焚其積遁去。詰旦追之,宋人逆戰(zhàn),猛安韓棠軍卻,遂失利。溫都奧剌奔北,武捷軍副總管阿散率猛安謀克力戰(zhàn),卻之。王權(quán)退保南岸。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三二:紹興三十一年十月四日癸卯,李顯忠及金人相遇於正陽西金人退去! 〕刂蓠v扎諸軍都統(tǒng)制李顯忠提兵在淮西、壽春、安豐之間,欲回軍廬州,徐觀其變。到謝步,會探者報曰:“金人自正陽渡淮矣!憋@忠曰:“到廬州歇泊定。若金人犯境,當收拾些首級而回,甚善!眳⒆h官劉光輔曰:“不然。若欲尋戰(zhàn)功而歸,豈可倒卻,宜占形勢之地,扎定寨腳,以待之,見利則進,策之上也!憋@忠從之,得此山林,深可以設(shè)伏兵於林中,俄報金人已渡正陽者,顯忠率諸統(tǒng)制,各帶精銳心腹數(shù)十人,共百馀騎,前往巡綽,果遇金人三百馀騎,各張陣勢相望,良久,金人有百馀騎轉(zhuǎn)山取路,直掩顯忠之背,顯忠覺之,率諸統(tǒng)制邀截,獲數(shù)人而還,顯忠亦失黃小官人等二三人,金人遂退去,合大軍矣。顯忠問所獲金人主將為誰,曰:“郭副留韓將軍也!惫绷粽咚帋熤樱ü矅督鹗贰酚袀鳎n將軍者(韓)常之子也,皆為萬戶,顯忠軍中有中侍大夫、齋小使臣空名官告付身僅二十道(系年要錄作二千道)。是役也,書填悉盡。中侍大夫告有三,光輔及統(tǒng)制受之。
《宋史》卷三百六十七《李顯忠傳》:三十一年(原誤二十九年,據(jù)張掄《李顯忠行狀》改正),金渝盟,詔顯忠以本部捍御。遣統(tǒng)制官韋永壽等以二百騎至安豐軍,與金將小韓將軍兵五千人戰(zhàn)于大人洲,敗之。俄又增兵萬余來,顯忠率騎軍出,自旦至午,氣百倍,以大刀斫敵陣,敵不能支,殺獲甚眾,掩入淮者不可計。(從上文可見,金之猛安,宋人常理解為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