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阿尼塞圖斯( Pope Anicetus ),天主教多 翻譯為“ 阿尼塞多”、“ 阿尼塞”、“ 啟德”或“ 亞尼策”。 羅馬主教; 天主教第11任 教宗(約154-約167)。
在他的任期內(nèi),東西方教會為 復活節(jié)日期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東方教會與西方教會不同,是根據(jù) 猶太人逾越節(jié)習俗以及 圣若望、 圣斐理伯的傳統(tǒng),于尼散月的第14天慶祝;為此,約公元154年至155年,圣若望宗徒的 學生,斯米納城主教 圣 保理加布抵達羅馬,與教宗商討復活節(jié)日期。根據(jù)后來圣依米爾馬的記載,雙方都沒有說服對方,教宗便允諾東方教會繼續(xù)遵循他們的傳統(tǒng)。此外,教會 歷史學家 賀基西(Hegesippus)也在這段時間訪問羅馬,以觀摩正統(tǒng)教會信仰的傳承,受到了教宗的接待。
阿尼塞圖斯延續(xù)了前兩任教宗的 政策,頒布命令,斥責 馬西翁、 華倫丁等諾斯底派人士,開除其教籍;對于當時剛剛興起的 蒙丹派(Montanism),教宗也給于駁斥。
傳說
著名的感恩曲“ Te Deum”(天主,我們贊美你)的前10節(jié)是這位教宗編寫的。同時,教宗還根據(jù) 圣保祿宗徒的教導,要求 神職人員應行剪發(fā),以區(qū)別于普通 群眾。
在1969年以前的舊拉丁典禮中,教會于每年4月20日紀念這位教宗。 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后,改為每年的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