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何朝宗瓷塑藝術優(yōu)秀傳統(tǒng)忠實研究者與傳人。福建省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第二、三屆代表。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人民教師獎章”榮膺者。全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福建省工藝美術協(xié)會常務理事。廈門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主席。
王則堅出身于首飾業(yè)商人家庭。祖父、父親都是首飾業(yè)工藝名匠。他自幼賦有非凡的藝術氣質(zhì),加上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從小愛好工藝美術。1959年夏初中畢業(yè)后,考入廈門工藝美術學院(今福建省工藝美術學院)雕塑系大專班。1963年夏畢業(yè)后,分配于省輕工廳研究所陶瓷研究室任技術員,開始從事瓷塑藝術研究與創(chuàng)作設計。
1965年省輕工廳研究所陶瓷研究室擴編為瓷器研究所,是年冬,他隨省瓷器研究所下遷到德化。1969年底精簡機構,省瓷器研究所合并到德化瓷廠,王則堅到該廠雕塑組(后改稱車間)任技術員。1976年夏調(diào)廈門工藝美術學院任雕塑科科長兼教研組長,后被評為副教授。
王則堅早在廈門工藝美院求學期間,曾從老師的授課中聽到過古瓷都德化何朝宗的名字,即對這位馳名國際瓷壇的雕塑藝術大師萌生著一種神秘與崇敬的心情。1965年冬,剛20出頭的王則堅,懷著幾分稚氣與神秘、幾分興奮與好奇,來到何朝宗藝術大師的故鄉(xiāng)——當年生活、從藝、成長的地方——德化,決心對這位舉世無雙的瓷塑藝術巨人進行較深入的探尋、研究,追隨他的足跡。實現(xiàn)自己對藝術的理想與追求。他如饑似渴地廣泛接觸、了解德化的陶瓷文化與何氏藝術的有關一切。他有機會得到與民國時期特級雕塑師、何派藝術的傳人、國際博覽會四次金獎榮膺者許友義當年一手所培養(yǎng)起來的一代瓷塑名師蘇勤明、陳其泰師傅在一起從藝,并深受其教益;與比自己年長的同行互相學習切磋;與瓷工打成一片,為他潛心深入對何氏藝術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探尋、研究創(chuàng)造良好的客觀條件,使他更好地把學校所學的雕塑藝術科學知識,與德化民間瓷塑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得以高度的結合,為其后來的藝術成就扎下堅實的基礎。另一個使他極深的感受,是他到德化不久,先后看到瓷塑名師蘇勤明、陳其泰等人不少的仿何作品,給他在藝術技法上不斷以啟迪。尤其是去新建瓷廠(今德化第二瓷廠)探訪他的同學洪村德、蘇彬彬、曾錦德等人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在該廠的試制室看到瓷塑老藝人黃奢所制作的一尊《仿何渡海觀音》。
據(jù)稱,這尊仿何作品,系臨摹現(xiàn)珍藏于泉州市海交館(一說為福建省博物館)那尊何作真品。后來王則堅對其評價為:“可稱為至今所有仿何作品中臨摹得最到家,比較忠實于原作,能基本體現(xiàn)何氏風格與特點,保留原作的氣質(zhì)精神的仿何作品。仿制者黃奢老師傅,不僅在它的各部分忠實尊重原作,而且臨摹、修工以及工藝特點保留得最好。其臨摹之認真,工藝之細致,一絲不茍;如頭發(fā)似逐根雕鏤,其精神、耐力,真是令人嘆服!逼浜笸鮿t堅又發(fā)現(xiàn)黃奢的另一件仿何精品《坐巖觀音》。他喜獲這些發(fā)現(xiàn)后,曾屢次尋找機會再去“參謁”它,而每次“參謁”又都得到不同的啟迪與感悟。賦有特殊藝術靈性的王則堅,長期生活在古瓷都處處蘊含何氏藝術氛圍環(huán)境中,使其在潛心專注對何氏藝術廣泛探索與深入研究進程中不斷得以獲益與突破,造就他后來在藝術上獲得高度成就的內(nèi)涵與素養(yǎng)。
正當王則堅開始潛心投入事業(yè)追求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風暴席卷全國,且愈演愈烈。誰能想象到,瓷塑藝術競也屬革命對象——“封資修”之列,遭到“紅衛(wèi)兵”的猛烈批判、沖擊,瓷塑作品被砸碎,雕塑車間被解散。1969年,王則堅與雕塑車間老藝人、老技工被分別下放到加上車間去挑礦石、煉瓷泥,到日用瓷成型車間去制坯,到燒成車間去打雜,接受工人“再教育”,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改造”,一晃兩年多。在這期間,他被作為普通勞動力使喚,干著與自己所學專業(yè)無關的作業(yè),虛度寶貴的青春年華,內(nèi)心無比的痛惜與悵惘,對于如何實現(xiàn)自己事業(yè)的追求產(chǎn)生強烈的緊迫感。然而面對當時的社會歷史現(xiàn)實,可又能奈何?!但這一嚴酷的考驗經(jīng)歷,卻為他后來攀登藝術高峰、造就他成長為一位具有極高造詣的雕塑藝術家磨礪出更為堅強的意志與堅韌不拔的毅力。
1971年末,王則堅與同行們終于盼來了廠“決定重建瓷塑組”的好消息。在者于恢復組建前,他與老師傅陳其泰,原瓷塑生產(chǎn)作業(yè)組組長邱玉云等人,帶著學習取經(jīng)的使命,從德化出發(fā),先后走遍福建、廣東、江西、浙江、江蘇、山東、北京、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大江南北10多個省、市的重點瓷產(chǎn)區(qū),參觀了當?shù)刂乃囆g瓷瓷廠、瓷研所,飽覽了附近古剎名寺的泥塑木雕。這次出行,使他大大廣闊視野,對雕塑藝術領域的感性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從中吸取了另一分豐富珍貴的營養(yǎng)。這對于他后來的高度藝術成就,無疑又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與經(jīng)歷。回廠后,他與同行們不知疲倦,拭去汗水,即和原雕塑組的林崇高、張良達、蘇桂英、許興泰、許興評、林月英、周雅各等人,因陋就簡,搭起竹棚篾篷,為盡快恢復瓷塑生產(chǎn)又重新投入緊張的創(chuàng)作。他為繼續(xù)追隨何朝宗的足跡,實現(xiàn)自己的事業(yè)理想,日夜兼程,廢寢忘食。從這時起,他開始步入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
1970年代前期,王則堅在德化瓷廠期間的創(chuàng)作,主要為生產(chǎn)服務,從銷售需要出發(fā),在考慮商品屬性的同時,盡量提高藝術性。當時的主要作品有如《木蘭從軍》、《文君聽琴》、《凡事回頭看》(張果老倒騎毛驢),送子、麒麟、立巖、大小披坐等各款姿式《觀音》,以及《五子彌勒》、《達摩》、《獻哈達》、《新疆舞》、《漁女》、《山鬼》等瓷塑。這個時期的作品,其中有數(shù)十件為當時的報刊雜志所報道刊載,有很多作品被選刊于《中國建設》外文版。有好些作品德化瓷廠曾專柜收藏陳列。他還在德化首創(chuàng)瓷塑施彩,增加產(chǎn)品品種,提高藝術魅力,提高經(jīng)濟效益。
1970年代后期,王則堅回到他母校廈門工藝美院任教后,其創(chuàng)作主要是從藝術效果考慮。這個時期的主要作品有,《蔡文姬》、《李清照》、《琵琵女》、《鑄劍》、《秋瑾》等瓷塑。其《蔡文姬》瓷塑,1978年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榮獲一等獎,其他各件先后獲省工藝美術展覽優(yōu)秀作品獎;《大風歌》、《天問》瓷塑雙獲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優(yōu)秀作品獎,并由全國工藝美術館珍品館收藏。
1970年代末期以后,因社會發(fā)展需要,他主要為省內(nèi)外設計巨型城雕。如1970年代末設計、安放于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校園的高7米《白鷺女神》(水泥雕),其照片選送參加第一屆全國城雕展榮獲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1980年代初,先后為廈門市設計高4米的《浣紗》漢白玉石雕、高7.2米《嘉禾女神》花岡石雕、高4米的《出水芙蓉》漢白玉石雕。1980年代中期,為北京國際飯店設計高6米多《山鬼》鑄銅雕,得到劉海粟大師的高度評價,并被接見于釣魚臺國賓館。1980年代后期,為泉州石獅市設計市雕高7米長14米《東方神獅》(石雕)。 1980年代末,為廈門市鼓浪嶼皓月園設計高5米寬15米《閩海雄風》(鄭成功立像)鑄銅雕,獲第二屆全國城雕展優(yōu)秀作品獎。
1990年初,為臺北市設計高14米寬24米巨型《濟公坐像》石雕。1995年,又為廈門市設計市雕高14米《白鷺女神》(花岡石雕,安放市政府對面白鷺洲公園)。
王則堅所創(chuàng)作的每一件瓷塑精品,每一件巨型雕塑,都凝聚著他長期辛勤勞動揮灑的心血與汗水,都蘊含著何朝宗藝術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精髓。
王則堅在長期潛心探索、研究何氏藝術進程中,深刻感受到何氏的高尚思想境界,嚴肅的藝術態(tài)度,非凡的藝術才華與高超的藝術成就。王則堅認為,作為一個藝術家,必須學習何朝宗嚴肅的藝術態(tài)度,學習他的獻身精神、責任感與事業(yè)心,不為名不為利,專注于藝術的追求;學習他對藝術精益求精的精神,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才能達到那樣高深的藝術造詣。對于何氏藝術的成就,王則堅作出概括精辟的剖析:何氏的《觀音》作品,為集古今觀音形象之大成。從整體構圖看,大氣磅礴,非常純熟,充分利用陶瓷原料的特質(zhì),達到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從衣紋布局與結構看,疏密松緊寬窄高低極其合理。從此可以想象何氏的苦心耕耘,否則難以達到那樣高深的藝術境界。從其作品的整體可以看出,處處無不閃爍著何氏的高超藝術才華。正是由于他對何氏的全面深入探索與深刻理解,把何氏的嚴肅的藝術態(tài)度,優(yōu)秀的藝術傳統(tǒng)、風格與技法融入自己的心田,注入每一項創(chuàng)作,才能使其能體現(xiàn)他的高度藝術水平的一件件精品不斷問世。但他回頭一看自己,則既謙虛又深有感受地說:“對于我,其實并沒有什么大成就。如果談到有什么感受,首先是應該熱愛自己的事業(yè),愿為事業(yè)獻身,才能吃大苦耐大勞,才能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功;其次應該客觀認識自己(氣質(zhì)、興趣、素質(zhì)),才能找到自己的適當位置”。
藝無止境,精益求精,永不滿足。王則堅一生義無反顧地沿著何氏的足跡,不斷追求實現(xiàn)其更高的藝術境界與理想。他為人謙遜坦誠,從藝認真,治學嚴謹,關懷晚輩,傳藝無私。他在省瓷器研究所、德化瓷廠與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等所生活、工作過的地方,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不愧為一位有成就、有造詣、有涵養(yǎng)的雕塑藝術家、工藝美術大師與一代良師。他在古瓷都德化生活、從藝雖僅短短10余年,但他貪婪地吸吮德化陶瓷文化與何氏藝術的精髓,營養(yǎng)自己,豐富自己,創(chuàng)造性地繼承與發(fā)揚其優(yōu)秀傳統(tǒng),造就自己藝術事業(yè)的高度成就,并熏染其瓷塑同行,傳藝予年輕一代,使古瓷都德化的藝苑更加芬芳璀璨,蓓蕾紛呈。如陳德卿、陳桂玉、柯宏榮、溫興民、陳武平、林沐英(后嫁新西蘭留學廈門工藝美院的同學)等人,都是先后在他滋潤哺育下成長起來的一代瓷塑藝術新秀。德化陶瓷界,尤其是瓷塑藝術同行,社會有關人士,無不異口同聲給予誠摯的肯定與高度評價。他的許多作品,分別被專柜珍藏于德化瓷廠陳列室及德化陶瓷博物館,永為人們參觀、學習、鑒賞。他又將何氏藝術的精粹,傳授予來自祖國各地、世界各地的廈門工藝美院的一批批學子,傳播海內(nèi)外,使德化的陶瓷文化、何朝宗藝術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在中華大地、五洲四海產(chǎn)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1987年,經(jīng)福建省人民政府召開的省第三屆工藝美術創(chuàng)作設計、專業(yè)技術人員代表大會決定,授予王則堅為“工藝美術(美術陶瓷)大師”榮譽稱號。1993年9月,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tǒng)勞動模范”,榮膺“人民教師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