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周盛波,字海令,1830年7月(清道光十年六月)生,農(nóng)興鄉(xiāng)周老圩人。祖居棗林崗。1862年(同治元年),周盛波與盛傳選募練勇組成淮軍“盛字營”,赴上海、蘇南等地攻打太平軍,官至記名提督。
1868年春,西捻軍張宗禹部進(jìn)逼北京。盛波率部北上圍攻西捻軍,6月,西捻軍于山東荏平全軍覆沒。
1869年(同治八年),周盛波以奉養(yǎng)老母為由回鄉(xiāng),筑周老圩閑居,并筑別墅于南京。不久,因他前年攻破河南唐縣民寨時,慘殺村民,為巡撫李鶴年所劾,被奪職。1874年(同治十三年),沙俄入侵新疆。周盛波上書李鴻章,分析軍事防務(wù)策略,共數(shù)千言。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周盛波奉詔募淮勇5000人赴天津訓(xùn)練,防備法軍由海路侵津、京,并受命總統(tǒng)前敵各軍。次年,因弟周盛傳病死,代湖南提督,后實(shí)授,仍駐防天律。1888年11月5日(光緒十四年十月初三)病死于天津海防營,謚剛敏。
周盛傳,字薪如,晚號北海老農(nóng),1833年7月(清道光十三年六月)生,周盛波弟,排行第五。清咸豐年間,同兄盛華、盛波分領(lǐng)團(tuán)練在紫蓬山等地對抗太平軍,升千總。1862年(同治元年),隨兄盛波加入淮軍,任“盛字營”親兵營哨官。在江浙攻打太平軍,官至記名提督。1865年(同治四年),周盛傳隨曾國藩鎮(zhèn)壓捻軍。攻占雉河集,以提督記名。1867年,授廣西右江鎮(zhèn)總兵。
1875年(光緒元年),李鴻章奉命興修京、津水利。周盛傳專任京沽屯田事務(wù),親自反復(fù)踏勘天津東南縱橫百余里,提出以疏引河溝,開挖河渠、引淡排堿為主的興水利、改土壤、開稻田方案。1876年(光緒二年),調(diào)盛軍于天津鎮(zhèn),移屯興工。首先開挖南連運(yùn)減河,自靳官屯直抵大沽?。之后,又修兩岸支河1條,橫河6條,溝渠河渠密布成網(wǎng),建橋閘50余座以備蓄水排澇,使淡水堿水不相摻混,開辟稻田6萬余畝,并使沿河鹽堿地得到水利,新增可墾田以百萬計。1882年(光緒八年),周盛傳升湖南提督,仍留天津鎮(zhèn)訓(xùn)練士卒。他對西洋后膛槍炮研究頗深,著《操槍章程》十二篇,成為淮軍教課書。周盛傳還上書李鴻章,在天津紫竹林創(chuàng)辦北洋武備學(xué)堂。
概述
1862年(同治元年),隨兄盛波加入淮軍,任“盛字營”親兵營哨官。在江浙攻打太平軍,官至記名提督。1865年(同治四年),周盛傳隨曾國藩鎮(zhèn)壓捻軍。攻占雉河集,以提督記名。1867年,授廣西右江鎮(zhèn)總兵。
履歷
1875年(光緒元年),李鴻章奉命興修京、津水利。周盛傳專任京沽屯田事務(wù),親自反復(fù)踏勘天津東南縱橫百余里,提出以疏引河溝,開挖河渠、引淡排堿為主的興水利、改土壤、開稻田方案。1876年(光緒二年),調(diào)盛軍于天津鎮(zhèn),移屯興工。首先開挖南連運(yùn)減河,自靳官屯直抵大沽?。之后,又修兩岸支河1條,橫河6條,溝渠河渠密布成網(wǎng),建橋閘50余座以備蓄水排澇,使淡水堿水不相摻混,開辟稻田6萬余畝,并使沿河鹽堿地得到水利,新增可墾田以百萬計。1882年(光緒八年),周盛傳升湖南提督,仍留天津鎮(zhèn)訓(xùn)練士卒。他對西洋后膛槍炮研究頗深,著《操槍章程》十二篇,成為淮軍教課書。周盛傳還上書李鴻章,在天津紫竹林創(chuàng)辦北洋武備學(xué)堂。
家族
周盛波(1830~1888),周盛傳(1833~1885),系兄弟,合肥縣西鄉(xiāng)(今肥西縣農(nóng)興鄉(xiāng))人。周盛波,字海舲,清道光十年(1830年)六月二十九日生。周盛傳,字道林,號薪如,又號北海老農(nóng),光緒十三年(1833年)六月十八日生。父周方嚴(yán),母丁氏,有田產(chǎn)數(shù)十畝,是半耕半讀的小康人家。兄弟6人,老大盛余,老二盛選,老三盛華,老四盛波,老五盛傳,老六盛春。周家兄弟樂享小康,和睦鄉(xiāng)鄰,但當(dāng)?shù)匾缓蘸栏唬瑢@座私莊獨(dú)院、田園肥沃的宅地,早想霸占。時太平軍興起,胡乘地方大亂,對周家進(jìn)行圍攻。周家兄弟從拼死格斗中沖出重圍,逃到紫蓬山一帶過著流亡生活。咸豐三年(1853年),周盛波、周盛傳偕兄集百余人,自備餉械,創(chuàng)辦團(tuán)練。周盛波驍勇善戰(zhàn),遂推為練首。周盛傳足智多謀,文武兼?zhèn),輔佐周盛波,漸結(jié)練勇2000余人,成為合肥一帶較大的團(tuán)練。同治元年(1862年)二月,李鴻章奉曾國藩指令,至合肥招募淮勇,組建淮軍。周盛波與劉銘傳、張樹珊、潘鼎新、吳長慶,各率本部練勇應(yīng)募。周盛波被編成一營,名“盛字營”,周盛波充任盛字營營官,周盛傳為副營官,經(jīng)過短期編隊訓(xùn)練,登安慶商船馳往上海駐防。盛字營剛剛駐進(jìn)上海時,衣衫不整,布帕包頭,當(dāng)?shù)胤烙潞屯鈬婈牰记扑麄儾黄稹J⒆譅I一首軍歌,充分反映這支封建地主武裝的性質(zhì),同時也反映這支部隊嚴(yán)格的軍紀(jì)和旺盛的士氣,駐滬其他軍隊才稍稍改變態(tài)度。
周姓起源
周,密也,從用、從口。構(gòu)成當(dāng)代漢族周姓主要有兩大支:古周國和姬姓。第三支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周姓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當(dāng)代周姓的人口已達(dá)2500多萬,為全國第九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2.02%。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蘇、湖北四省,大約占周姓總?cè)丝诘?4%。湖南居住了周姓總?cè)丝诘?0%,為周姓第一大省。周姓的郡望有19個之多,汝南、廬江、尋陽、臨川、陳留、沛國、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間、臨汝、華陰、河?xùn)|、清河、江陵、長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號也很多,除了與郡望同名外,還有愛蓮、細(xì)柳、篤祜等堂號,普遍使用的堂號為細(xì)柳堂。
周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0型占34.7%,A型占29.4%,B型占27.4%,AB型占8.5%。[1]
一、出自姬姓
1.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lǐng)族人自邰遷徙至陜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fā),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lián)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今汝州慶陽古城一代)。當(dāng)?shù)厝朔Q其為周家,于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
周姓
2、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屬河南),被當(dāng)?shù)厝朔Q為周家,后來演化成周氏。
3.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殺,其后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4.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
二、外族改周姓
一是鮮卑族復(fù)姓中有賀魯氏,后改為周氏。
二是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shù)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xiàn)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后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
三是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后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發(fā)展。從東漢末年到晉代,都有中原周氏
周姓演變
南遷的記載。唐高宗總章年間,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隨行人員中有周姓將校。從清朝康乾年間始,閩、粵周氏陸續(xù)有人移居臺灣,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現(xiàn)在人口統(tǒng)計,周姓為中國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從周姓發(fā)源的。相傳周人的祖先后稷本來居住在邰(今陜西武功縣西南),夏末時公劉又遷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斷侵襲周人,使得從事農(nóng)業(yè)為生的周人無法安居。這時古公亶父率領(lǐng)族人遷往周原(今陜西渭河平原一帶),開荒耕種,興建宗廟和宮殿,還修了堅固的城墻,從此稱周族。
古公的曾孫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國約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將周赧王廢為庶人,遷到憚孤(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dāng)?shù)匕傩罩^赧王是周家后代,稱為周氏,史稱正宗。春秋時,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執(zhí)政,他企圖殺死周莊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殺,他的后代也稱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時鮮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區(qū)賀魯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諱,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時后梁賜汭姓周。
據(jù)考,周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縣東南60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