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姓 名:黃鐘杰
性 別:男
民 族:漢族
籍 貫:江西萍鄉(xiāng)
出生年月:1882年
犧牲日期:1910年04月08日
生平
黃鐘杰又名載生、直生、黃驥等,生于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湘東鎮(zhèn)黃堂村谷皮沖。1910年4月8日在萍鄉(xiāng)西門郊區(qū)英勇就義,犧牲時年僅29歲。
黃鐘杰自懂事起,目睹晚清列強入侵,經濟衰敗、民生艱難的現實,就對清朝政府十分憎恨,決心投身“反叛”之路,救勞苦大眾于水火之中。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燒殺奸掠,而清朝當局竟與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割地賠款,置民水火,且與列強共同鎮(zhèn)壓曾一度“扶清滅洋”的義和團運動。消息傳到黃鐘杰就學的萍鄉(xiāng)中學,他義憤填膺,夜不成寐,組織進步同學舉行活動,堅決反對當局簽訂《辛丑條約》,遭到學校當局開除。不得已,黃鐘杰又前往袁州中學(現宜春中學)就讀,在那里他又繼續(xù)組織進步社團,秘密從事反清的革命活動,不久被袁州府當局發(fā)現,派軍警搜索,黃鐘杰冒死沖出重圍,直奔長沙,尋找華興會領導人黃興。黃興是國民黨的締造者之一,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和軍事家。黃興對黃鐘杰十分欣賞,留他在華興會工作。此后黃鐘杰就一直與黃興一道并肩戰(zhàn)斗,直到后來華興會與興中會、光復會、日知會等聯(lián)合組成中國同盟會。
黃鐘杰隨華興會一同參加中國同盟會后,被任命為中國同盟會湘贛外務部員。從此,他接受中國同盟會和孫中山先生派遣,輾轉萍鄉(xiāng)、瀏陽、醴陵一帶積極開展革命工作,四處發(fā)動群眾,播撒革命火種,散發(fā)同盟會主編的報刊—《民報》。他常深入煤礦和醴陵清軍營中,與那些同情革命的工人、士兵促膝談心,發(fā)展同盟會員100多人,壯大了革命陣營。
腐朽沒落的清政府為維護其統(tǒng)治,大肆屠殺革命黨人和進步群眾。黃鐘杰的三叔害怕株連九族,多次苦勸他終止革命活動。黃鐘杰斷然謝絕了三叔的勸告,毅然說:“頭可斷,血可流,革命事業(yè)不可不為!币虼,清政府將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到處張榜通緝他。
1910年2月,正在從事革命組織宣傳工作的黃鐘杰在瀏市街頭不幸被捕,當局如獲至寶,清政府軍機處于3月5日還專電江西巡撫馮汝葵:“奉旨:拿獲萍鄉(xiāng)一帶會匪黃載生即黃驥等,分別正法監(jiān)禁……。所有該匪等供出余匪,仍著督飭嚴密查拿,毋任漏網。欽此!敝罱餮矒釓狞S鐘杰口中“撬出”同盟會成員名單,妄圖將革命者一網打盡。
在獄中,黃鐘杰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當局為使他供出同盟會的其他同志,軟硬兼施,酷刑用盡,但都失敗了。有幾次,黃鐘杰被打得昏死過去,又被冷水澆醒,當局叫他供出“同黨”。黃鐘杰冷笑著回答:“睜開眼睛一個沒有,閉著眼睛盡是!”氣得當局無可奈何。
黃鐘杰自知來日無多,在獄中,他揮毫敘志,表明自己“驅除鞭虜,恢復中華”和為大眾福祉不惜獻身的革命決心:
其一
無端風雨蕩殘舟,黃漢衣冠作楚囚。
我欲鞭露重起露,好教割破一方秋。
其二
久將身世付塵埃,生死原來只剎那。
大好頭顱向天擲,血中濺出自由花。
1910年4月8日,黃鐘杰高呼口號,慷慨就義。
黃鐘杰墓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追認黃鐘杰為革命烈士。1982年,萍鄉(xiāng)市對黃鐘杰烈士墓進行了整修。1984年又將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供后人瞻仰。
在萍鄉(xiāng)城南門外鐵路旁,有一座四周水泥柵欄圍護的墓冢,這里安葬著辛亥革命烈士黃鐘杰的忠骨。墓前的石牌坊,刻有同盟會領導人、辛亥革命領袖之一黃興的題詞,正面上方鐫刻“黃烈士鐘杰之墓”,西側有內外挽聯(lián)各一幅,外聯(lián)是“一死結成新世紀,萬山羅拜此英魂”,內聯(lián)是“為祖國捐軀,倡義先聲垂宇宙;擇名山葬骨,稽勛曠典炳旗!,內橫匾為“氣壯山河”。
當前該陵園新建了一座墓碑,墓區(qū)由原來的100平方米擴大為180平方米。廣西桂林的著名雕塑家蔣昌松先生為此專門捐建了一座高6.8米的烈士像;萍鄉(xiāng)市政協(xié)副主席、書法家李運實為烈士像題寫了“辛亥忠魂”四個大字。
過去這座倍受冷落、幾乎成為廢墟的殘墓,如今成為人們緬懷先烈、凈化心靈的景點。遠遠望去,身著軍裝的黃鐘杰拳頭緊握,昂首向前,體現出辛亥革命志士大無畏的勇氣和誓死推翻封建制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