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
人物簡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國著名建筑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建筑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shù)領(lǐng)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shù)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chǔ)。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進士出身,歷官浙江金華、孝豐等地。父林長民畢業(yè)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詩文,工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等職。叔叔林覺民。
生平早期
幼年時期
1904年6月出生于浙江杭州,隨祖父母居。5歲,由大姑母林澤民授課發(fā)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
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職,舉家遷往北京,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
1920年4月,隨父游歷歐洲,在倫敦受到房東女建筑師影響,立下了攻讀建筑學的志向。在此期間,她還結(jié)識了父親的弟子詩人徐志摩,對新詩產(chǎn)生濃厚興趣。
1921年,隨父回國,仍到培華女中續(xù)學。
1923年,徐志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臺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啟超長子梁思成同時赴美攻讀建筑學。
少女時期
1924年9月,兩人一起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shù)學院學習,均從三年級課程讀起。梁思成在美術(shù)學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冊在美術(shù)系,林徽因注冊的英文名字是Lin Phyllis Whei-Yin。 但是她仍選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課程,實現(xiàn)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從美術(shù)學院畢業(yè)后,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shù)設計半年。
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結(jié)婚。
1928年8月,夫妻偕同回國,一起受聘于東北大學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職前先回福州探親,曾應福州師范學校和英華中學之請,作《建筑與文學》和《園林建筑藝術(shù)》的演講。又為其叔林天民設計福州東街文藝劇場。翌年,到東北大學講授《雕飾史》和專業(yè)英語。
古建考察
從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二人共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比如像河北趙州大石橋、山西的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數(shù)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筑結(jié)構(gòu)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1931年,林徽因受聘于北平中國營造學社。次年,為北平大學設計地質(zhì)館和灰樓學生宿舍。在此后數(shù)年中,她多次深入晉、冀、魯、豫、浙各省,實地調(diào)查勘測了數(shù)十處古代建筑,單獨或與梁思成合作發(fā)表了《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筑雜錄》《晉汾古建筑調(diào)查紀略》等有關(guān)建筑的論文和調(diào)查報告,還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一書寫了緒論。這是一本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必讀的重要工具書。
林徽因在從事建筑科學研究之余,也開始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詩《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以“徽音”為筆名,發(fā)表于《詩刊》第二期。以后幾年中,又在《詩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報》《文學雜志》等,先后發(fā)表了幾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詩歌,也有散文、小說、戲劇和文學評論。她的詩多數(shù)是以個人情緒的起伏和波瀾為主題,探索生活和愛的哲理。詩句委婉柔麗,韻律自然,受到文學界和廣大讀者的贊賞,奠定了她作為詩人的地位。當時,她曾被聘為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講授《英國文學》課程,負責編輯《大公報·文藝叢刊·小說選》,還擔任《文學雜志》的編委。她經(jīng)常參加北平文學界讀詩會等活動。1936年,平津各大學及文化界發(fā)表《平津文化界對時局宣言》,向國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項要求,林徽因是文藝界的發(fā)起人之一。
流亡時期
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臺山地區(qū)發(fā)現(xiàn)中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jié)構(gòu)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當她要進行深入研究時,“七七事變”爆發(fā),她被迫中斷野外調(diào)查工作,不久,北平淪陷,全家輾轉(zhuǎn)逃難到昆明。次年,她為云南大學設計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女生宿舍。
1940年,她隨梁思成的工作單位中央研究院遷到四川宜賓附近的李莊,住在低矮破舊的農(nóng)舍里。
顛沛流離的生活和艱苦的物質(zhì)條件,使她肺病復發(fā)。在病榻上,她通讀了廿四史中有關(guān)建筑的部分,為寫《中國建筑史》搜集資料,經(jīng)常工作到深夜。這個時期,她的文學作品不多,在她若干詩稿中,迷惘、惆悵、蒼涼、沉郁已代替了戰(zhàn)前那恬靜、飄逸、清麗、婉約的格調(diào)。詩中時時流露出了關(guān)懷祖國前途、命運的情愫。
最后歲月
抗戰(zhàn)勝利后,林徽因全家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不久,她為清華大學設計教師住宅,并接受校外的設計任務。
1948年5月,她在《文學雜志》發(fā)表了《病中雜詩》9首。同年底,清華大學所在的北平郊區(qū)解放,解放軍包圍古都北平。林徽因夫婦想到城內(nèi)無數(shù)巍峨壯觀、雕梁畫棟的古建筑也許將毀于戰(zhàn)火,憂心如焚,寢食不安。
1949年初,兩位解放軍的突然到訪,表現(xiàn)出的對重要文物古跡的保護態(tài)度,讓他們消除了對共產(chǎn)黨的疑慮,并應解放軍請求,編寫了《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此書后來演變成為《全國文物保護目錄》。是年,林徽因還被聘為清華大學建筑系一級教授。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參加全國政協(xié)一屆二次會議,并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提出修建“城墻公園”設想。
1951年,47歲的林徽因為挽救瀕于停業(yè)的景泰藍傳統(tǒng)工藝,抱病與高莊、莫宗江、常莎娜、錢美華、孫君蓮深入工廠做調(diào)查研究,并設計了一批具有民族風格的新穎圖案,為“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蘇聯(lián)文化代表團”獻上一批禮品,深受與會人員歡迎。
1952年,梁思成、劉開渠主持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被任命為人民英雄紀念碑建筑委員會委員,抱病參加設計工作,與助手關(guān)肇鄴一起,經(jīng)過認真推敲,反復研究,終于完成了須彌座的圖案設計。
1952年5月,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設高潮,林徽因、梁思成翻譯了《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被毀地區(qū)之重建》一書,并由上海龍門書局印行,為國家建設提供了借鑒。應《新觀察》雜志之約,撰寫了《中山堂》《北海公園》《天壇》《頤和園》《雍和宮》《故宮》等一組介紹中國古建筑的文章。
1953年10月,林徽因當選為建筑學會理事;并任《建筑學報》編委。被邀參加第二屆全國文代會。
1954年6月,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0世紀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用作大屋頂?shù)葌鹘y(tǒng)形式和保護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臥病在床的林徽因
1953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對古建筑的大規(guī)模拆除開始在這個城市蔓延。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擔起了解釋拆除工作的任務,為了挽救四朝古都僅存的完整牌樓街不因政治因素而毀于一旦,林徽因的丈夫,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與吳晗發(fā)生了激烈的爭論。由于吳晗的言論,梁思成被氣得當場失聲痛哭。其后不久,在文化部社會文化事業(yè)管理局局長鄭振鐸邀請文物界知名人士在歐美同學會聚餐會上,林徽因與吳晗也發(fā)生了一次面對面的沖突。隨后,林徽因的病情急劇惡化,最后拒絕吃藥救治。
1955年4月1日6時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醫(yī)院,享年51歲。林徽因治喪委員會由張奚若、周培源、錢端升、錢偉長、金岳霖等13人組成。4月3日,林徽因追悼會在北京市金魚胡同賢良寺舉行。去世后,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塊刻著秀麗花圈的漢白玉。這原來是為天安門前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雕飾試刻的一個樣品,人民把它作為一篇獨特的無字墓志銘,奉獻給它的創(chuàng)作者林徽因。
感情經(jīng)歷
與徐志摩
1921年,16歲的林徽因游歷歐洲,在英倫期間,結(jié)識了當時正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當時徐志摩已是一個兩歲孩子的父親。林徽因被徐志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而徐志摩也被林徽因出眾的才華與美麗所吸引,對她評價甚高,為林徽因?qū)戇^很多情詩。兩人也都是以書信來往。在后來的《猛虎集序》(1931年)中有提到,他在二十四歲以前,與詩“完全沒有相干”,是與林徽因的相遇,激發(fā)了他的新詩創(chuàng)作。同年3月與發(fā)妻張幼儀提出離婚。
之后,他們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一起演戲,并常有書信來往。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擔任翻譯,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爾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當徐志摩與林徽因再次見面的時候,已是四年之后。這期間,林徽因已嫁給梁思成。徐后經(jīng)人介紹認識了已嫁做人婦的陸小曼很快兩人就相戀了,陸小曼為了徐也跟丈夫王賡離婚了。1931年11月19日準備參加林徽因演講會的徐志摩遭遇墜機事故遇難。
徐志摩對林徽因的影響也很大。他是林徽因文學道路上的引路人。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并不是那樣的人!
與梁思成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同時赴美攻讀建筑學。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結(jié)合在當時可以說是新舊相兼,郎才女貌,門第相當。他們在婚前既篤于西方式的愛情生活,又遵從父母之命所結(jié)的秦晉之好。又因林長民是段祺瑞內(nèi)閣中的司法總長,梁啟超做過熊希齡內(nèi)閣的司法總長、段祺瑞內(nèi)閣的財政總長,所以說是門當戶對。
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渥太華梁思成姐夫任總領(lǐng)事的中國總領(lǐng)事館舉行婚禮。婚后梁對林呵護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們所熱愛的建筑事業(yè),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象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致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筑所做的調(diào)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眾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筑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
與金岳霖
金岳霖,哲學家,邏輯學家。1914年畢業(yè)于清華學校,后留學美國、英國,又游學歐洲諸國,回國后主要執(zhí)教于清華和北大。他終生未娶。一直戀著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婦家里幾乎每周都有沙龍聚會,金岳霖始終是梁家沙龍座上?汀K麄兾幕尘跋嗤,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長期以來,一直是毗鄰而居。金岳霖對林徽因人品才華贊羨至極,十分呵護;林徽因?qū)λ嗍謿J佩敬愛,他們之間的心靈溝通可謂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靜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終都以最高的理智駕馭自己的感情,愛了林徽因一生。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經(jīng)去世,追悼會上,他為她寫“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的著名挽聯(lián)。
人物貢獻
建筑
東北大學校徽設計
20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fā)起的征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保護奈良古建
1945年二戰(zhàn)行將結(jié)束時,時任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軍邀請,在即將執(zhí)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為其標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跡位置,以免被炸。值得一提的是林徽因一家在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兩次險些于日軍的轟炸中喪命,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對日戰(zhàn)爭中陣亡。
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筑格局
八寶山革命公墓創(chuàng)建于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遵照周恩來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眾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晗受命建設革命公墓。在吳晗的領(lǐng)導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籌備組,吳晗親自率人勘察,最終選址在八寶山的護國寺興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并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筑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筑師林徽因設計,分為墓區(qū)和骨灰堂兩部分。公墓內(nèi)遍植蒼松翠柏,莊嚴肅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后的安棲之所。走在公墓里,吊唁那些于民族于國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猶如在和歷史對話,感嘆滄海桑田,體會人間正道。
論文著作
林徽因協(xié)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筑史圖錄》稿,初步實現(xiàn)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愿。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guī)劃大綱》、《中國建筑發(fā)展的歷史階段》等學術(shù)論文。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筑的通俗讀物。
她發(fā)表有關(guān)建筑的論文主要有《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筑雜錄》(與梁思成合著)、《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晉汾古建筑預查紀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寧寺談到建筑年代的鑒別問題》(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筑史》(遼、宋部分)、《中國建筑發(fā)展的歷史階段》(與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文學
在當時,知識分子是社會少數(shù)、精神貴族,像林徽因這樣受過良好教育才貌出眾的女子,更是鳳毛麟角。她承認自己是受雙文化教育長大的,英語對于她是一種內(nèi)在思維和表達方式、一種靈感、一個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個“文化林徽因”。她是詩人,一生寫過幾十首詩,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受徐志摩影響很明顯,但又有自己的特點。
在文學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詩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附近平房養(yǎng)病。先后發(fā)表詩《那一晚》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里聽到樂聲》《情愿》及短篇小說《窘》,《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
社會評價
綜合評價
在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藝比蕭紅和張愛玲等顯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際遇也更幸運。她不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幾乎標志一個時代的顏色,出眾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zhì)揉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shù)論文和調(diào)查報告,不僅有嚴謹?shù)目茖W內(nèi)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贊美祖國古建筑在技術(shù)和藝術(shù)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筑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檐邊無數(shù)風鈴轉(zhuǎn)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云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由于她兼通文理,在建筑學和文學創(chuàng)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
他人評價
蕭乾:"聽說徽因得了很嚴重的肺病,還經(jīng)常得臥床休息?伤南駛病人,穿了一身騎馬裝……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找虻慕≌劷^不是結(jié)了婚的婦人的那種閑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她從不拐彎抹角,模棱兩可。這種純學術(shù)的批評,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我常常折服于徽因過人的藝術(shù)悟性。"這是1933年11月初一個星期六的下午,蕭乾做客林徽因家中吃茶時發(fā)表的感慨,同時,這也是林徽因一生做人處世的真實寫照。(蕭乾絕筆《才女林徽因》)
冰心:“她很美麗,很有才氣!北容^林徽因和陸小曼時,更以為林徽因“俏”、陸小曼不俏。與林徽因一起長大的堂姐堂妹,幾乎都能細致入微地描繪她當年的衣著打扮、舉止言談是如何地令她們傾倒。(陳鐘英:《人們記憶中的林徽因——采訪札記》)
張幼儀:當她知道徐志摩所愛何人時,曾說“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復雜、長相更漂亮、雙腳完全自由的女士”。(張邦梅:《小腳與西服》)
文潔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曾出現(xiàn)過像達·芬奇那樣的多面手。他既是大畫家,又是大數(shù)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林徽因則是在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脫穎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藝的人。她在建筑學方面的成績,無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樹”。(文潔若:《才貌是可以雙全的——林徽因側(cè)影》)
卞之琳:“她天生是詩人氣質(zhì)、酷愛戲劇,也專學過舞臺設計,卻是她的丈夫建筑學和中國建筑史名家梁思成的同行,表面上不過主要是后者的得力協(xié)作者,實際卻是他靈感的源泉”。(卞之琳:《窗子內(nèi)外——憶林徽因》)
費正清:沈從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絕頂聰明的小姐”,晚一代的蕭離則稱林徽因是“聰慧絕倫的藝術(shù)家”。費慰梅認為,林徽因“能夠以其精致的洞察力為任何一門藝術(shù)留下自己的印痕”。
林徽因“喜歡熱鬧,喜歡被人稱羨”,這一點也可以從林徽因在文學沙龍上的高談闊論得到印證。費正清晚年回憶林徽因就曾說,“她是具有創(chuàng)造才華的作家、詩人,是一個具有豐富的審美能力和廣博智力活動興趣的婦女,而且她交際起來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這個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場合,所有在場的人總是全都圍繞著她轉(zhuǎn)”。(費正清《費正清對華回憶錄》)
李健吾:然而,也恰恰就是這樣的林徽因,既耐得住學術(shù)的清冷和寂寞,又受得了生活的艱辛和貧困。沙龍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窮鄉(xiāng)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憚艱辛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筑;早年以名門出身經(jīng)歷繁華,被眾人稱羨,戰(zhàn)爭期間繁華落盡困居李莊,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青年時旅英留美、深得東西方藝術(shù)真諦,英文好得令費慰梅贊嘆,中年時一貧如洗、疾病纏身仍執(zhí)意要留在祖國。這樣的林徽因,在朋友間引起的,又是另外一種評說,李健吾抗戰(zhàn)期間聞聽林徽因雖罹患重病而不離開祖國時,激動地說:“她是林長民的女公子,梁啟超的兒媳。其后,美國聘請他們夫婦去講學,他們拒絕了,理由是應該留在祖國吃苦!保ɡ罱∥幔骸读只找颉罚
陳從周:同濟大學教授陳從周回憶道:"她(指林徽因)指著吳晗的鼻子,大聲譴責。雖然那時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與氣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牌樓今日早已隨著文化浩劫一同煙消云散,但林徽因當日的金剛怒吼,必將永遠環(huán)繞在每一名具有良知血性的中國學者心頭。
陳學勇:林徽因應該是這一群體(中國婦女先覺者)中很特別的一個。面對這樣的女子,倘若還要糾纏她的情感,那么那個據(jù)說為她終身不娶的哲學家金岳霖的真誠最能夠說明她情感的品質(zhì)。倘若還要記起她的才華,那么她的詩文以及她與梁思成共同完成的論著還不足以表現(xiàn)她才華的全部,因為那些充滿知性與靈性的連珠的妙語已經(jīng)絕響。倘若還要記起她的堅忍與真誠,那么她一生的病痛以及伴隨梁思成考察的那些不可計數(shù)的荒郊野地里的民宅古寺足以證明,她確實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陳學勇:《蓮燈詩夢:林徽因》)
人物傳記
作者 | 書名 |
---|---|
費慰梅 | 《梁思成和林徽因》 |
田時雨 | 《美麗與哀愁:一個真實的林徽因》 |
陳學勇 | 《蓮燈微光里的夢——林徽因的一生、林徽因?qū)ふ妗?/td> |
張清平 | 《林徽因傳》 |
黃楊 | 《梁思成與林徽因》 |
林杉 | 《一代才女林徽因》 |
劉炎生 | 《絕代才女林徽因》 |
白落梅 |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
王臣 | 《喜歡你是寂靜的:林徽因傳》 |
肖辰 | 《情若蓮花的女子:林徽因傳》 |
張紅萍 | 《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林徽因傳》 |
伊北 |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那些人遇見的林徽因》 |
白衣蕭郎 | 《三生三世猶憶當時:林徽因的美麗與哀愁》 |
江曉英 | 《林徽因——民國最美的女神》 |
蔣雯漪 | 《林徽因傳——有你是最好的時光》 |
參考資料: |
陸小曼
人物簡介
陸小曼(1903年-1965年),江蘇常州人,近代女畫家。師從劉海粟、陳半丁、賀天健等名家,晚年被吸收為上海中國畫院專業(yè)畫師。曾參加新中國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畫展。陸小曼擅長戲劇,曾與徐志摩合作創(chuàng)作五幕話劇《卞昆岡》。她還諳昆曲,也能演皮黃,寫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實的文字修飾能力。因與徐志摩的婚戀而成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華東醫(yī)院逝世,享年63歲。
人物生平
1903年11月7日,出生于上海市孔家弄。
1909年,隨母親赴北京依父度日。
1910年,就讀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1918年,入北京圣心學堂讀書。同年,陸定專門為她請了一位英國女教師教授英文。
1920年,被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顧維鈞聘用兼職擔任外交翻譯,逐漸名聞北京社交界。
1922年,離開圣心學堂,與王賡結(jié)婚。
1924年,出演《春香鬧學》,結(jié)識徐志摩,并與之戀愛;年底翻譯意大利戲劇《海市蜃樓》。
1925年,年初與徐志摩進入熱戀。8月拜劉海粟為師學畫。年底與王賡離婚。離婚時陸小曼年僅23歲。
1926年8月14日,與徐志摩訂婚;10月與徐志摩結(jié)婚。
1926年10月(農(nóng)歷九月九日),新婚后的陸小曼依公公之命隨徐志摩離開北京南下。
1927年,徐志摩夫婦從北京回到上海不久,就與翁瑞午相識。
1928年,7月與徐志摩合著的《卞昆岡》發(fā)行。同年夏,與徐志摩、葉恭綽共游西湖。
1929年,參與中國女子書畫會的成立籌備工作;5月接待泰戈爾;6月與翁瑞午等人游“西湖博覽會”。
1931年11月19日,丈夫徐志摩因飛機失事罹難去世。12月,陸小曼應邵洵美相邀,為徐志摩遺作《云游》作序。
1933年,整理徐志摩寫的《眉軒瑣語》,在《時代畫報》第三卷第六期上發(fā)表,后來《眉軒瑣語》收在陸小曼1947年所編的《志摩日記》里。
陸小曼成為慰勞會戲劇骨干時的照片
1934年,在第38期《論語》刊上初次對《愛眉小扎》作序。
1936年,經(jīng)良友圖書公司出版圖書《愛眉小扎》。同年,加入中國女子書畫會。
1941年,在上海大新公司開個人畫展。
1943年2月,在桂林良友復興圖書公司出版再次為《愛眉小扎》作序。
1947年3月,由晨光圖書出版公司出版陸小曼后整理的徐志摩1918年的《西湖記》,1926年至1927年《眉軒瑣語》,以及同志摩親筆題名的《一本沒有顏色的書》,和已出的《愛眉小扎》和《小曼日記》,共五個部分,總題為《志摩日記》。
1956年,4月受到陳毅市長的關(guān)懷,被安排為上海文史館館員。同年,入農(nóng)工民主黨,擔任上海徐匯區(qū)支部委員。
1958年,成為上海中國畫院專業(yè)畫師,并參加上海美術(shù)家協(xié)會。
1959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同年,被全國美協(xié)評為“三八紅旗手”。
1965年,4月3日在上海華東醫(yī)院逝世。
個人生活
與王賡
1922年,19歲的陸小曼離開學校,奉父母之命與王庚結(jié)婚。但在這樁婚事她完全是被動的。當蜜月的激動漸趨平靜后,她漸漸發(fā)覺自己并不快樂,結(jié)婚第三年,王賡被任命哈爾濱警察局局長,王賡要小曼隨同前往,陸小曼就到哈爾濱住了一段時間。但是陸小曼在哈爾濱住不習慣,不多時,與王賡兩地分居,因此與丈夫在感情上更加淡漠了。
由于王賡專注于工作和前途,陸小曼想去玩時,他就說:“我沒空,叫志摩陪你玩吧。””王賡根本就不會想到這樣處理會產(chǎn)生婚姻危機。就這樣,徐志摩與陸小曼在王賡首肯的大好形勢下一起玩耍。朝夕相處,日久生情。王賡調(diào)任哈爾濱警察局長后,徐志摩與小曼接觸機會更多,使他們感情越陷越深?墒,我們相識在不該相識的時候。”陸小曼陷入無限的傷感。
不久,陸小曼和王賡又發(fā)生了一次大的爭執(zhí)。陸小曼在眾人面前,受到王賡的辱罵,聲稱今后再不回王家,陸定聽后此事也非常氣憤,表示支持女兒的行動。最終1925年與王賡離婚。1926年與徐志摩結(jié)婚。
然而她和徐志摩的再婚遭受到兩方面的強大壓力。一是陸小曼母親的反對。二是與王賡簽離婚協(xié)議。事后吳曼華十分生氣。當時要辦成這兩件事都有相當?shù)碾y度,但胡適最終都辦妥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是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zhèn)的一個富紳,他認為兒子離婚已是大逆不道,再娶一個有夫之婦更是有辱門風。過后不久,徐志摩只得親自南下,跟父親商量自己的第二次婚姻大事。
徐申如說,徐志摩要再婚,必須征得張幼儀的同意。然而妻子張幼儀答應之后,其父徐申如還是不肯痛快地答應,經(jīng)胡適、劉海粟等人出面周旋,徐申如最后勉強答應,徐志摩也同時應允父親三個條件。
婚禮上證婚人是梁啟超,梁啟超對徐、陸二人進行了訓斥。梁啟超的“證婚詞”雖然有名,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對徐志摩這個學生的關(guān)心和愛護。但很明顯,梁啟超是帶有私心的,對徐、陸也不公平。梁啟超在婚禮上大罵新人,至少對這對新人是不吉利的,趙清閣就在文章中表達了強烈的不滿:為了爭取有力的支持,他們請了維新派名流梁啟超老夫子作他們的證婚人。原想借助著塊盾牌抗衡一下封建勢力,不期梁啟超夫子也是一個以封建反封建的權(quán)威人物,他假惺惺同情徐志摩陸小曼的結(jié)縭,而又在大喜之日當眾批評了他們的反封建行經(jīng),使得兩位新人一時啼笑皆非,只好委屈地承受了批評。
與徐志摩
徐志摩遇難之后,陸小曼此時究竟悲傷到什么程度,連郁達夫都覺得難以描寫,陸小曼清醒后,便堅持要去山東黨家莊接志摩的遺體,被朋友們和家里人死命勸住了。最后決定派徐志摩的兒子徐積鍇(張幼儀所生)去山東接回。
徐志摩的遺體從濟南運回上海后,陸小曼見到了現(xiàn)場唯一的一件遺物———一幅山水畫長卷。這幅畫是陸小曼于1931年春創(chuàng)作的,堪稱陸小曼早期的代表作,更為珍貴的是它的題跋,徐志摩把這張手卷隨帶在身,是準備到北京再請人加題,只因手卷放在鐵篋中,故物未殉人。陸小曼看著這張畫卷,想到徐志摩的種種好處,自此,她一直珍藏著這幅畫。
徐志摩死后,陸小曼不再出去交際。她默默忍受著外界對她的批評和指責。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聯(lián)中說;“多少前塵成噩夢,五載哀歡,匆匆永訣,天道復奚論,欲死未能因母老;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人間應不久,遺文編就答君心!彼龖涯钪灸Γ铝τ谡沓霭嫘熘灸Φ倪z作,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難盡。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是沖破封建束縛的自由結(jié)合,其間雖也曾彼此傷害,但也深深相愛。
與翁瑞午
盡管陸小曼說她對翁瑞午“只有感情,沒有愛情”,但她對待感情,也是認真而堅強的,決不三心二意。當時許多朋友不贊成她和翁瑞午的這種關(guān)系,要她與翁斷交。胡適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個。他向陸小曼提出,只要她與翁瑞午斷交,以后一切由他負全責。陸小曼委婉地拒絕了他的要求,她當時對人說:“瑞午雖貧困已極,但始終照顧得無微不至,廿多年了,吾何能把他逐走呢?”陸小曼與翁瑞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一些感情,但也有煩惱。因為翁瑞午沒有拋棄發(fā)妻,就得兩頭照顧。
主要作品
文學作品
作品名 | 體裁 | 創(chuàng)作時間 |
自述的幾句話 | 散文 | 1927年8月 |
請看小蘭芬的三天好戲 | 散文 | 1928年4月 |
馬艷云 | 散文 | 1928年11月 |
哭摩 | 散文 | 1931年12月 |
《云游 序》 | 散文 | 1931年12月30日 |
《愛眉小扎》序一 | 散文 | 1934年3月 |
《愛眉小扎》序二 | 散文 | 1936年 |
隨著日子往前走 | 散文 | 1939年9月15日 |
中秋夜感 | 散文 | 1939年10月 |
泰戈爾在我家 | 散文 | 1940年8月 |
《愛眉小扎》序三 | 散文 | 1942年12月15日 |
灰色的生活 | 散文 | 1945年7月 |
我的照片 | 散文 | 1946年4月21 |
《志摩日記 序》 | 散文 | 1947年2月 |
牡丹與綠葉 | 散文 | 1947年6月 |
遺文編就答君心 | 散文 | 1957年2月 |
《徐志摩詩選 序》 | 散文 | 1957年 |
關(guān)于王賡 | 散文 | 1962年9月 |
談文房四寶 | 散文 | |
無題詩兩首 | 詩歌 | 1926年 |
悼志摩挽聯(lián) | 詩歌 | 1932年 |
癸酉清明回蛺掃墓有感 | 詩歌 | 1933年 |
秋葉 | 詩歌 | 1939年10月 |
皇家飯店 | 小說 | 1947年 |
卞昆岡 | 戲劇 | 1926--1928年 |
螢火蟲 | 譯作 | 1928年 |
河伯娶婦 | 故事 | 1956年 |
小曼日記(出版本) | 日記 | 1925年3——7月 |
小曼日記(稿本) | 日記 | 1925年3月——1926年3月 |
泰戈爾短篇小說集 | 譯作 | 1956年左右 |
艾格尼絲 格雷 | 譯作 | 1956年左右 |
書畫作品
畫名 | 創(chuàng)作年份及形式 | 備注 |
東山騎歸 | 不詳,山水條幅 | 陳從周、趙家璧題 |
山水畫長卷 | 1931年,山水條幅 | 原畫無標題,鄧以蜇、胡適、賀天健等題 |
寒林策仗圖 | 丙子年秋,山水條幅 | 程十發(fā)題 |
桃花流水在人世…… | 辛丑春日,山水扇面 | 署陸小曼 |
太似山溪石居圖 | 甲戌年,山水冊頁 | 陳蝶野題,署陸小曼 |
意在倪黃之間 | 甲戌初冬,山水冊頁 | 陳蝶野題,署小曼 |
武夷療養(yǎng)院 | 1960年,山水條幅 | 署陸小曼 |
吳山盡處越山涯…… | 不詳,山水扇面 | 署陸小曼畫 |
梅花山水圖 | 辛丑夏日,山水橫批 | 原畫無標題,署陸小曼 |
曼廬寫花,叔崖補成 | 不詳,山水冊頁 | |
黃山煙云 | 1958年,山水條幅 | 署小曼畫 |
無題 | 壬寅夏日,山水扇面 | 署陸小曼畫于曼廬 |
曾見浙江黃山本背擬其意 | 不詳,山水條幅 | 署小曼 |
垂楊依岸水…… | 不詳,山水冊頁 | |
泉聲咽危石…… | 不詳,山水冊頁 | 署小曼 |
雪滿山中高士臥…… | 不詳,山水冊頁 | |
捉得松為柄…… | 不詳,山水冊頁 | 署蠻姑小曼 |
野渡人舟自橫 | 不詳,山水冊頁 | |
桃花流水杳然去…… | 不詳,山水冊頁 |
…… | …… | …… |
人物評價
陸小曼參加侄女宗麟婚宴合影
“陸小曼是一位曾振動20世紀20年代中國文藝界的普羅米修斯。”(郁達夫評)
“陸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風景!保êm評)
“她一雙眼睛也在說話,睛光里蕩起,心泉的秘密!保ㄐ熘灸υu)
后世紀念
1988年,由陸小曼的堂侄——臺灣的陸宗出資,和陸小曼的另一個堂侄陸宗麒以及和陸小曼晚年密切來往的堂侄女陸宗麟一起,在蘇州東山華僑公墓建造了紀念墓,墓碑上書“先姑母陸小曼紀念墓”,墓上還有一張陸小曼年輕時的相片。
周璇
人物簡介
周璇1920年8月1日出生于江蘇常州,中國電影演員、歌唱家。
1931年加入明月歌舞團,因演唱歌曲《民族之光》而受到關(guān)注。1932年發(fā)行首張唱片《特別快車》。1934年憑借歌曲《五月的花》成名;同年她在上!洞笸韴蟆放e辦的“廣播歌星競選”中名列第二。1935年進入電影圈,同年出演電影《風云兒女》。1937年主演的電影《馬路天使》成為其表演生涯的代表作,而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亦在華人地區(qū)流行;她運用傳統(tǒng)的民族聲樂發(fā)聲方法,借助于話筒,開創(chuàng)出一種獨特的演唱風格。1938年簽約上海國華影業(yè)公司。1941年《上海日報》舉辦“電影皇后”評選,周璇在當選后婉拒了“電影皇后”的榮譽。
1946年赴香港發(fā)展。1947年主演電影《長相思》,由她演唱的影片插曲《夜上!烦蔀槿A語歌壇的代表作品之一。1948年主演古裝電影《清宮秘史》。1950年從香港返回上海。1951年主演電影《和平鴿》,拍攝期間因突發(fā)精神病被送入醫(yī)院治療。1957年9月22日,周璇在上海病逝。1995年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女演員獎。
演藝經(jīng)歷
出道初期
1931年,周璇加入了黎錦暉創(chuàng)辦的明月歌舞團。1932年,她在歌舞劇《特別快車》中擔任主演,舞劇演出后取得了成功,而由她演唱的歌曲《特別快車》則被灌制成唱片在電臺播放,周璇從此開始在歌壇嶄露頭角;同年,她還參演了救國進步歌劇《野玫瑰》,終場時她演唱了歌劇的主題曲《民族之光》,其中一句歌詞“與敵人周旋于沙場之上”得到了眾人的贊賞,于是黎錦暉提議她改名為周璇。
成名時期
1934年初,在嚴華的推薦下,周璇進入了新華歌劇社。在參加了新華歌劇社組織的多場演出后,周璇開始受到外界的關(guān)注,上海的“友聯(lián)”、“新新”、“青鳥”等電臺也常邀請她去播唱,百代和勝利唱片公司還把她演唱的《五月的風》、《叮嚀》等多首歌曲灌制成了唱片。這幾首歌曲通過電臺的播放和唱片的銷售,受到了大眾的歡迎。同年,周璇在上海各電臺聯(lián)合舉辦的歌星比賽中名列第二,并由此獲得了“金嗓子”的稱號;此外她還與龔秋霞、白光、李香蘭、姚莉、白虹、吳鶯音并稱上海七大歌星。
1935年,她演唱的上海民歌《龍華的桃花》被灌制成唱片,并且在電臺播放;5月,經(jīng)哥哥周履安介紹,周璇受聘于上海藝華影業(yè)公司,并拍攝了她的第一部電影《風云兒女》,盡管周璇在這部影片中只扮演了一個普通的角色,但卻給她步入影壇提供了一個契機;同年,她還出演了電影《美人恩》。
1936年,周璇進入藝華影業(yè)公司;1月,她在電影《花燭之夜》中出任第二女主角;6月,主演電影《化身姑娘》,這是她拍攝的唯一一部無聲黑白故事片;9月,新華影業(yè)公司特邀她在電影《狂歡之夜》中扮演一位縣長的千金;10月,在黑白喜劇故事片《喜臨門》中擔任女主角,片中她飾演的新娘被一個惡少劫持,在幾經(jīng)風險后終于脫離虎口;11月,周璇與關(guān)宏達共同主演黑白故事片《百寶圖》,飾演一個強盜首領(lǐng)的女兒。
高產(chǎn)時期
1937年2月,主演黑白故事片《滿園春色》,飾演一位因為愛情而引起種種誤會的天真少女;之后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廣告歌舞片《三星伴月》,當周璇扮演的電臺歌星王秀文和情人分手時,她演唱了該片的插曲《何日君再來》,這首歌曲的旋律貼近口語,并且使用了探戈舞曲的節(jié)奏,歌曲經(jīng)電影放映和灌制唱片發(fā)行后被廣泛傳播,并且成了舞廳里的熱門伴舞曲;接著,她又與馬陋芬、倉隱秋共同主演黑白故事片《女財神》,飾演一個富有幽默感的女傭人;之后,她與趙丹共同主演反映社會底層小人物命運的電影《馬路天使》,飾演在舊社會受盡侮辱和損害,但是對前途抱有美好理想的歌女小紅,并且演唱了影片的兩首插曲《天涯歌女》以及《四季歌》;《馬路天使》上映后,受到廣泛好評,該片不僅成為周璇的經(jīng)典代表作,亦獲得了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jié)評委獎以及中國電影世紀獎優(yōu)秀影片獎,而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也特約周璇將《四季歌》和《天涯歌女》灌制成唱片出版發(fā)行;之后周璇隨嚴華遠赴香港、菲律賓等地舉行巡回演出;同年,她還參加了話劇《保衛(wèi)蘆溝橋》的演出,之后隨上海劇藝社赴菲律賓宣傳抗日救亡。
1938年夏天,從東南亞巡回演唱歸來的周璇參加了上海“爵士合唱團”,并且在上海各家電臺間播音演唱;之后,簽約上海國華影業(yè)公司。1939年初,周璇主演了國華公司投資拍攝的第一部古裝戲《孟姜女》,并演唱了電影里的插曲《百花歌》;這部影片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裝歌唱故事片的先河,并且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6月,她又與舒適、鳳凰共同主演了古裝歌唱片《李三娘》,并演唱了影片的兩首插曲《夢斷關(guān)山》和《春風秋雨》;9月,擔任黑白故事片《新地獄》的女主角;11月,她主演了黑白故事片《七重天》,并為該片演唱了《難民哥》、《送君》等四首插曲;同年推出唱片《孟姜女》。
1940年2月,她與舒適再度合作,主演了古裝歌唱片《董小宛》,飾演才貌雙全的秦淮名妓董小宛,該片插曲《董小宛》和《飄渺歌》也由周璇演唱;6月,主演愛情喜劇電影《三笑》,飾演外表美麗的秋香,并為影片演唱了《三笑》、《點秋香》等四首插曲;7月,與藍蘭、徐風、龔稼共同主演黑白故事片《黑天堂》;8月,與舒適合作主演根據(jù)古典小說《華麗緣》改變的電影《孟麗君》;9月,主演古裝黑白故事片《蘇三艷史》,并演唱了《燈花開》、《長相思》等四首插曲;12月,由周璇主演的黑白古裝故事片《西廂記》放映,周璇在這部影片里飾演聰明伶俐的崔鶯鶯,并為該片演唱了《月圓花好》、《拷紅》等5首插曲;之后主演歌舞片《天涯歌女》,扮演了一個為了求生,不得不賣唱的歌女;同年發(fā)行唱片《三笑》。
1941年4月,主演黑白古裝故事片《梅妃》,飾演受到唐明皇貶斥的梅妃,并演唱了電影的插曲《梅妃曲》;7月,與韓非合作主演根據(jù)張恨水小說改編的黑白故事片《夜深沉》,片中她飾演的賣唱姑娘月容是一個悲劇人物;10月,與白云、尤光照共同主演宣傳抗日的黑白故事片《解語花》,飾演一位敢于追求愛情的少女,周璇還在片中演唱了《解語花》、《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等四首歌曲;之后主演愛情電影《惱人春色》,片中插曲《鐘山春》仍由周璇演唱;同年《上海日報》電影專刊開展了一場“電影皇后”評選,經(jīng)過各界人士的投票,周璇被推選為“電影皇后”。但周璇認為榮譽過高,并不是好事,因此她在上海另外一家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啟事,婉拒了“電影皇后”的頭銜。
1942年3月,周璇在黑白故事片《夢斷關(guān)山》中扮演了一位大戶人家的小姐,這是周璇為國華影業(yè)公司拍攝的最后一部電影,拍完這部電影以后,周璇便和國華公司中斷了合約;由于1942年正值敵偽時期,因此周璇對外宣稱退休,暫時退出演藝圈。1943年9月,在卜萬蒼的一再邀請下,周璇重返銀幕;同年她加入中華電影聯(lián)合股份有限公司,并主演了電影《漁家女》,片中周璇飾演的漁家女周瓊珠在危難時受到美專學生崔時俊的救助,兩人因此一見鐘情,該片在大光明電影院連續(xù)放映幾十天,受到觀眾的歡迎,而由周璇演唱的影片插曲《漁家女》也在上海流行。
1944年,周璇主演的歌舞片《鸞鳳和鳴》上映,她主唱了《紅歌女》、《討厭的早晨》等7首電影插曲,其中《討厭的早晨》詼諧地勾勒出了一幅舊上海市民風俗圖,顯示了周璇另一種風格的演唱;6月,她與袁美云、王丹鳳、歐陽莎菲共同主演古裝電影《紅樓夢》,周璇在影片里扮演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影片的插曲《葬花詞》和《悲秋》均由周璇演唱,該片在上海上映后不僅受到歡迎,還成為第一部被介紹到日本的中國電影。
1945年3月,主演黑白故事片《鳳凰于飛》,飾演喜愛唱歌的吳淑貞,并演唱了陳蝶衣作詞的《笑的贊美》、《慈母心》等11首插曲;5月,周璇在上海金都大戲院舉行了三場獨唱音樂會,演唱了被譽為“銀海三部曲”的《漁家女》、《鸞鳳和鳴》、《鳳凰于飛》。
遠赴香港
1946年冬天,周璇應香港大中華影業(yè)公司老板蔣伯英的邀請,搭乘飛機抵達香港。1947年1月,周璇首次在香港銀幕上出現(xiàn),她和舒適、白沉等合作主演了黑白故事片《長相思》,飾演歌女顧湘梅;并且演唱了《花樣的年華》、《夜上!返入娪安迩,其中《夜上!吩谕瞥龊笤谌A人社會廣為流傳,這首歌曲也成為周璇的代表作品之一;2月,在黑白故事片《各有千秋》中,周璇和龔秋霞聯(lián)手演繹了兩個掙扎在香港底層的女青年[30],在電影放映的同時,百代唱片公司還把周璇在片中演唱的插曲灌制成唱片,唱片在發(fā)行后不僅受到歡迎,還在銷售榜上位居榜首;同年,她還與馮吉吉、周峰、蘇繪共同主演電影《憶江南》,片中周璇一人分飾兩角:善良質(zhì)樸的農(nóng)村姑娘謝黛娥以及嬌慣潑辣的香港小姐黃玫瑰,與此同時,百代唱片公司還為周璇灌制了電影《憶江南》的同名唱片;之后她主演了喜劇黑白故事片《花外流鶯》,并演唱了《高崗上》、《晚安曲》等插曲]。
1948年,香港大中華影業(yè)公司為周璇量身定制了黑白故事片《歌女之歌》,周璇在片中飾演夜總會歌女朱蘭,并為影片演唱了《愛神的箭》、《知音何處覓》等5首插曲;同年與舒適共同主演古裝故事片《清宮秘史》,飾演命運多舛的珍妃,這部影片不僅是周璇的電影代表作之一,還為她在國際上贏得了注目。1949年,她主演了喜劇故事片《彩虹曲》,這部電影也是周璇拍攝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
返回上海
1950年,周璇從香港返回上海。1951年4月,周璇應大光明影業(yè)公司的邀請擔任了電影《和平鴿》的女主角,但是影片拍攝期間她因突發(fā)精神病而被送入上海虹橋療養(yǎng)院。1957年7月,她因為急性的腦部感染而入院治療;9月22日,周璇因腦炎在上海去世。
個人生活
感情生活
1936年的秋天,周璇和作曲家嚴華正式訂婚。1938年7月10日,周璇和嚴華在北平春園飯店舉行了婚禮。周璇與嚴華的婚姻只維持了三年,因為緋聞雙方都懷疑對方有了外遇,幾番吵鬧后周璇甚至離家出走。1941年,周璇與嚴華離婚。
與嚴華離婚后,周璇再也沒有結(jié)過婚。
周璇第二段公開的戀情是與綢布商人朱懷德的同居。有一種說法是朱懷德以甜言蜜語欺騙了周璇,騙取了周璇的感情和部分財產(chǎn)。1950年,帶著身孕的周璇回到上海后,便在報紙上發(fā)表聲明,和朱懷德脫離同居關(guān)系;年底,周璇的大兒子周民出生。
周璇第三位公開的戀人是從事美工工作的唐棣。1952年5月,周璇準備與美術(shù)教師唐棣結(jié)婚,唐棣卻被靜安區(qū)人民法院以詐騙與誘奸的罪名判處有期徒刑三年;同年周璇的二兒子周偉出生。
個人作品
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 劇名 | 扮演角色 | 導演 | 合作演員 |
---|---|---|---|---|
1951 | 和平鴿 | 蔡愉英 | 顧而已 | 陶金;顧也魯 |
1949 | 花街 | ---- | 岳楓 | 韓非;嚴俊 |
1949 | 彩虹曲 | ---- | 李萍倩 | 韓非;龔秋霞 |
1948 | 清宮秘史 | 珍妃 | 朱石麟 | 舒適;徐立 |
1947 | 憶江南 | 謝黛娥 | 應云衛(wèi);吳天 | 蘇繪;馮喆 |
1947 | 花外流鶯 | 周鶯 | 方沛霖 | 嚴化;蒙納 |
1947 | 歌女之歌 | ---- | 方沛霖 | 顧也魯;王豪 |
1947 | 夜店 | 石小妹 | 黃佐臨 | 石揮;童芷苓 |
1947 | 莫負青春 | 阿繡 | 吳祖光 | 姜明;丁川 |
1946 | 各有千秋 | 余碧華 | 朱石麟 | 龔秋霞;黃河 |
1946 | 長相思 | ---- | 何兆璋 | 舒適;白沉 |
1944 | 紅樓夢 | 林黛玉 | 張石川 | 袁美云 |
1944 | 鳳凰于飛 | 吳淑貞 | 方沛霖 | 黃河 |
1944 | 鸞鳳和鳴 | ---- | 方沛霖 | ---- |
1943 | 漁家女 | 周瓊珠 | 卜萬蒼 | 顧也魯;姜明 |
1941 | 夢斷關(guān)山 | ---- | 何兆璋 | 呂玉堃 |
1941 | 夜深沉 | ---- | 張石川 | 韓非;袁紹梅 |
1941 | 梅妃 | 梅妃 | 張石川 | 袁紹梅;慕容婉兒 |
1941 | 惱人春色 | ---- | 張石川 | 白云;慕容婉兒 |
1941 | 解語花 | ---- | ---- | ---- |
1940 | 西廂記 | ---- | ---- | ---- |
1940 | 孟麗君 | 孟麗君 | 張石川 | 舒適;徐風 |
1940 | 天涯歌女 | ---- | 吳村 | 慕容婉兒;白云 |
1940 | 三笑 | ---- | ---- | ---- |
1940 | 黑天堂 | ---- | ---- | ---- |
1940 | 蘇三艷史 | ---- | ---- | ---- |
1939 | 孟姜女 | 孟姜女 | 吳村 | 徐風;白燕 |
1939 | 李三娘 | 李三娘 | 張石川 | 舒適;洪逗 |
1939 | 新地獄 | ---- | 吳村 | 舒適 |
1939 | 七重天 | ---- | 張石川 | 白云;袁紹梅 |
1939 | 影城記 | ---- | ---- | ---- |
1939 | 董小宛 | 董小宛 | 張石川 | 舒適;藍蘭 |
1937 | 滿園春色 | ---- | 岳楓 | 徐琴芳;袁美云 |
1937 | 馬路天使 | 小紅 | 袁牧之 | 趙丹;魏鶴齡 |
1937 | 三星伴月 | ---- | ---- | ---- |
1937 | 女財神 | ---- | 方沛霖 | 馬陋芬;倉隱秋 |
1936 | 化身姑娘 | ---- | 方沛霖 | 袁美云;王引 |
1936 | 狂歡之夜 | ---- | 史東山 | 金山;胡萍 |
1936 | 喜臨門 | ---- | 黃嘉謨 | 馬陋芬;關(guān)宏達 |
1936 | 百寶圖 | ---- | 岳楓 | 王引;王次龍 |
1936 | 花燭之夜 | ---- | 岳楓 | 袁美云 |
1935 | 風云兒女 | ---- | 許幸之 | 袁牧之;王人美 |
1935 | 美人恩 | ---- | ---- | ---- |
音樂作品
專輯
專輯名稱 | 發(fā)行時間 |
---|---|
和平鴿 | 1950-01-01 |
花街 | 1949-01-01 |
彩虹曲 | 1949-01-01 |
清宮秘史 | 1948-01-01 |
花外流鶯 | 1947-01-01 |
夜店 | 1947-01-01 |
歌女之歌 | 1947-01-01 |
長相思 | 1946-01-01 |
鳳凰于飛 | 1945-01-01 |
紅樓夢 | 1944-01-01 |
銀海千秋 | 1944-01-01 |
鸞鳳和鳴 | 1944-01-01 |
蘇三艷史 | 1941-01-01 |
天涯歌女 | 1941-01-01 |
解語花 | 1941-01-01 |
梅妃 | 1941-01-01 |
三笑 | 1940-01-01 |
西廂記 | 1940-01-01 |
董小宛 | 1940-01-01 |
新地獄 | 1939-01-01 |
孟姜女 | 1939-01-01 |
李三娘 | 1939-01-01 |
三星伴月 | 1938-01-01 |
人物評價
總體評價
周璇是中國最早的兩棲明星;在近20年的演藝生涯中,她拍攝了43部影片,演唱了200多首歌曲,成為演藝界的一顆耀眼之星。她在《孟姜女》、《李三娘》、《董小宛》等電影中的表現(xiàn)讓不少觀眾為之動容,而她主演的《馬路天使》、《憶江南》等電影更是享譽海內(nèi)外(網(wǎng)易評)。
周璇已經(jīng)成為中國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她主演的經(jīng)典電影以及演唱的眾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已經(jīng)成為聯(lián)系中國大陸和海外華人的紐帶(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傅紅星評)。在音樂上,周璇被稱為中國流行歌曲的先驅(qū)者(《成都商報》評)。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都能聽到她的歌聲。周璇不僅在電影中塑造了一個個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而且她在表演的同時也將美麗的歌喉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民族之光》、《四季歌》、《夜上!返雀枨寄Y(jié)了周璇深厚的藝術(shù)功底和強烈的愛國情操(搜狐網(wǎng)評)。
演唱風格
周璇運用傳統(tǒng)的民族聲樂發(fā)聲方法,借助于話筒,創(chuàng)造出一種自然真切的演唱風格(搜狐網(wǎng)評)。她是現(xiàn)代利用話筒唱歌的鼻祖。她不僅開創(chuàng)了把嘴唇緊緊地靠近話筒的演唱方式,還把這種會話式的、自然發(fā)聲的方法運用到了舞臺上。以往歌手唱歌都是拉開嗓子大聲唱,而周璇卻巧妙地利用話筒輕輕地唱,她唱歌講究字正腔圓、柔和纏綿和娓娓動聽(舒適評)。
周璇是國語流行曲史上的一個金字招牌,號稱“金嗓子”,她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擁有一副名副其實的好歌喉,她不僅音色細嫩、音質(zhì)甜美,而且吐字清晰,經(jīng)過麥克風傳播出來更是委婉動人。就是不愛聽國語流行曲的人,也會對她那燕語鶯聲一般的歌喉留下難忘的印象(新浪網(wǎng)評)。
表演特色
周璇被一些專家評價為典型的感覺派演員,她不是靠表演功力以及角色深度取勝的,她主要是靠感覺和經(jīng)驗來演戲,她的表演都是自然流露,因此在她出演的電影里經(jīng)常會有一些真摯動人的精彩片段出現(xiàn)(新浪網(wǎng)評)。
在20世紀30年代,周璇的名字是電影界里的一張金字招牌。她最適宜扮演的角色是那種天真未泯的小姑娘。在《馬路天使》中,她俏皮的笑容和受委屈發(fā)脾氣時的傷心模樣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古裝片盛行的年代,她披上了古典的衣飾,更顯露了她的東方美。她在電影里頑皮的表情、甜美的笑容,更是在中國電影界獨樹一幟(網(wǎng)易評)。
性格特點
周璇性情溫和,性格內(nèi)向,行動舉止和待人接物都比較穩(wěn)重(徐風評)。她很單純,很天真,很樸素,是一個本分人。她做事認認真真,老老實實,毫不做作。即使到了1941年,她已經(jīng)成了很紅的電影明星,她的衣著還是很樸素。在1940年代,能做到她那樣潔身自愛,出污泥而不染,是很不容易的。在學習上,周璇很有上進心;她對待藝術(shù)也很嚴肅,不僅戲演得好,歌也唱的好(賀綠汀評)。
周璇的一生經(jīng)歷了太多情感與心靈的磨難。在銀幕上她可以游刃有余地塑造角色,在舞臺上她可以光芒四射地放歌,生活中的她,很容易輕信別人,此外她還具有天才藝人特有的敏感和多疑。當時代發(fā)生大變遷,當遭遇的人和事不如她想像得那么美好時,那些給過她無窮創(chuàng)造力的藝術(shù)氣息就會傷害她,讓她無法擁有寧靜(人民網(wǎng)評)。
后世紀念
出品時間 | 類型 | 作品名稱 | 導演 | 演員 |
---|---|---|---|---|
2008年 | 電視劇 | 《天涯歌女》 | 嚴浩、楊文軍 | 張柏芝、閻默涵等 |
2010年 | 舞劇 | 《周璇》 | 陳維亞 | 宋潔、陳涵等 |
阮玲玉
人物簡介
阮玲玉(1910.4.26—1935.3.8)。原名阮鳳根。阮玲玉是中國無聲電影時期最著名的影星之一,在民國時期的影壇地位僅次于影后胡蝶。生于上海,祖籍廣東香山縣(今中山市南朗左步頭村人)。[1]由于父親早逝,阮玲玉自孩童時期隨母親為人幫傭,母親節(jié)衣縮食供她上學。1926年為自立謀生奉養(yǎng)母親,阮玲玉考入明星影片公司,開始其電影藝術(shù)生涯,《野草閑花》、《神女》、《新女性》等。阮玲玉成名后陷于同張達民和唐季珊的名譽誣陷糾紛案,因不堪情夫唐季珊虐待于1935年婦女節(jié)當日服安眠藥自盡,噩耗傳來震驚電影界,各方唁電不可勝數(shù),上海二十余萬民眾走上街頭為其送葬,隊伍綿延三里,魯迅曾為此撰文《論人言可畏》。阮玲玉生前出演電影29部,但歷經(jīng)亂世戰(zhàn)火,目前僅發(fā)現(xiàn)9部幸存。2010年,被美國CNN評選為“史上最偉大二十五位亞洲演員”之一]
自殺真相
1935年3月7日晚,阮玲玉、唐季珊參加了聯(lián)華電影公司的聚會。席間,阮玲玉談笑風生,并無任何異常表現(xiàn)。再有不到一天半的時間,她就得站在法庭的被告席上了(張達民告阮玲玉有重婚罪),大家本以為她會因此而變得憂心忡忡,可從她的外表來看,卻是一副渾不在乎的模樣,也就放下心來。臨近席終,阮玲玉起身與在座的各位一一告別,并與所有的女演員熱情擁抱,大家以為這是她飲酒有些過量所致,仍不以為意,哪知阮玲玉根本未醉,這是她在向同事好友訣別。
后來據(jù)阮玲玉的司機回憶:那天夜里,唐季珊和阮玲玉回家時,兩人坐在汽車上發(fā)生過劇烈的爭吵。
據(jù)阮玲玉的第二份遺書說:唐季珊打了她,之后獨自進臥室睡了。[6]
深夜,阮玲玉面對在燈下守候的母親,說:“我肚子餓了,想吃碗面條!鄙夙暎赣H燒好面條端過來。阮玲玉目送母親走上樓梯,聽著她在三樓關(guān)上了房門,隨即端起碗走入二樓她和唐季珊的臥室。
這時已是凌晨一點多鐘了。阮玲玉拉開寫字臺的抽屜,取出3瓶10片裝的安眠藥,將30片安眠藥全部倒入碗里,接著,她把拌了藥的面條一口一口地吃了下去。
阮玲玉
回溯7年前(1928年)她不堪忍受張達民的折磨,曾服安眠藥自殺。一晃7年過去了,她終究沒有逃脫自殺的命運。吃下拌了安眠藥的面條后,阮玲玉在桌前坐下,鋪紙握筆,寫了兩封遺書。
兩封遺書寫完,阮玲玉感到精力不濟,走向床邊,驚醒了熟睡的唐季珊。她淚眼朦朧地看著他,輕聲問:“你能給我一點最后的安慰嗎?”唐季珊急忙坐起,問道:“你為何這樣說,難道你……”阮玲玉強打笑容:“沒有!闭f完再也支持不住,昏了過去。唐季珊再看時,只見桌邊赫然擺著3只空藥瓶,方知阮玲玉果真服了過量安眠藥。
唐季珊急忙上樓叫起了阮玲玉的母親。阮母見此情景,哭了。唐季珊說:“現(xiàn)在不是哭的時候,我們還是趕緊把她送醫(yī)院吧!比钅更c頭。[6]
“我記得聽你說過,玲玉上次服毒時,是送到日本人辦的福民醫(yī)院去搶救的,我們今天還送這家醫(yī)院,好嗎?”
阮母是家庭婦女,已慌得沒了主意,只得聽唐季珊的。他打電話叫來了車,和阮母一起把阮玲玉送往福民醫(yī)院。這時已是凌晨3點。車到福民醫(yī)院,方知這家醫(yī)院晚間不留醫(yī)生值班。磨蹭了個把小時,唐季珊又將阮玲玉送到一家德國人辦的醫(yī)院,那里同樣沒有值班醫(yī)生。[6]
于是,唐季珊打電話請來家住老靶子路的私人醫(yī)生陳達民、陳繼堯兄弟會診。這時已是清晨5點多鐘,離阮玲玉服毒幾近4個小時,她卻還沒有得到任何救治。
陳氏兄弟趕到后,開始為阮玲玉洗胃,并注射解毒藥物。幾番折騰,仍不見效。經(jīng)陳氏兄弟建議,又將阮玲玉送到了設備較好的位于蒲石路的中西療養(yǎng)院搶救。到了那里,醫(yī)生繼續(xù)為阮玲玉洗胃、施以人工呼吸并輸氧氣,但她仍無醒來的跡象。[6]
唐季珊這才感到事態(tài)嚴重,于是給黎民偉(聯(lián)華公司老板,香港紅星黎姿是他的孫女)打電話。黎民偉很有頭腦,在阮玲玉從私人診所到醫(yī)院轉(zhuǎn)移的過程中,他拍了照片作為證據(jù)。瀕臨死亡的阮玲玉被不斷地轉(zhuǎn)院,說明了唐季珊的冷酷,搶救阮玲玉的生命對他來說并不重要,掩蓋真相才是最重要的。
在阮玲玉走上絕路的過程中,她還是有機會活過來的。然而,施救的醫(yī)生都明白,搶救的時機已被延誤,只能眼睜睜看著死神將阮玲玉帶走。
1935年3月8日下午6時38分,阮玲玉的心臟停止了跳動。
主要作品
1927年 | 《掛名夫妻》、《楊小真》(又名《北京楊貴妃》)、《血淚碑》 |
1928年 | 《蔡狀元建造洛陽橋》、《白云塔》 |
1929年 | 《珍珠冠》、《情欲寶鑒》、《劫后孤鴻》、《大破九龍山》、《火燒九龍山》、《銀幕之花》 |
1930年 | 《故都春夢》、《自殺合同》、《野草閑花》 |
1931年 | 《戀愛與義務》、《一翦梅》、《桃花泣血記》、《玉堂春》 |
1932年 | 《續(xù)故都春夢》、《三個摩登女性》 |
1933年 | 《城市之夜》、《小玩意》 |
1934年 | 《人生》、《歸來》、《再會吧,上!贰ⅰ断阊┖!、《神女》 |
1935年 | 《新女性》、《國風》 |
人物評價
阮玲玉端莊大方,清麗脫俗。對待表演藝術(shù),她勤奮刻苦,傾注了全部的熱情,不懈追求。表演中,她能夠準確地體味人物的情感,捕捉到人物感覺,并用適當?shù)难凵、表情、動作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這種準確的內(nèi)心感應力和形體表現(xiàn)力結(jié)合得又非常自然,顯示出她卓越的才華和非凡的功力。
她在《野草閑花》、《三個摩登女性》、《小玩意》、《城市之夜》、《人生》、《歸來》、《再會吧,上!贰ⅰ断阊┖!贰ⅰ渡衽、《新女性》、《國風》等一系列影片中擔任主角,在這批暴露社會黑暗,表現(xiàn)下層勞苦群眾生活的影片中,成功塑造了各種飽受苦難的中國婦女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