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求學歷程
沈壽昌(1863-1894),字清和,上海洋涇人。幼年勤奮好學,“聰穎有大志”。1875年考入上海出洋總局肄業(yè),成績優(yōu)異,選派出洋。進挪威大學專攻物理化學。
參軍履歷
當時,清政府初創(chuàng)海軍,急需人才,下令召回出洋學生。1881年,沈壽昌奉命回國,被派“威遠”艦實習,不久,任“威遠”二副。
1882年夏,朝鮮政局發(fā)生動亂,日本趁機進行軍事干涉,日本海軍少將仁禮景范乘“金剛”艦到朝鮮,隨后又有6艘日本軍艦載兵到朝鮮。日軍登陸后,占據(jù)仁川、濟物浦等地,日本公使花房義質則率兵進入漢城。當時,李鴻章因母喪去職,由張樹聲署北洋大臣,電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及道員馬建忠,率“威遠”、“超勇”、“揚威”三艦東渡,以觀察形勢。到朝后丁汝昌知日本決意以武力干涉朝鮮,便急乘“威遠”內(nèi)渡請師。清政府命提督吳長慶率部分乘“日新”、“泰安”、“鎮(zhèn)東”、“拱北”四艦東援朝鮮,以“威遠”為護衛(wèi)艦。事平后,論功行賞,沈壽昌被擢為把總。
1886年,沈壽昌升“濟遠”大副。1889年,海軍衙門成立,以沈壽昌署北洋水師中軍左營都司。不久,又升幫帶,兼領大副。
相關事件
1894年夏,日本出兵朝鮮,占領軍事要地,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李鴻章派“仁”字軍5營東渡入朝,“濟遠”等艦護航。7月25日拂曉,“濟遠”完成任務,由牙山返航。駛抵豐島海面時,遭到日艦“吉野”等的突然襲擊。管帶方伯謙舵入艙房,置全艦于不顧。沈壽昌和二副柯建章“在天橋上站立,請令開炮,尚遲不發(fā)”。在此關鍵時刻,沈壽昌當機立斷,“屹立司舵,并指揮炮手還擊”。雙方炮戰(zhàn)1小時20分。正在激戰(zhàn)時,日艦一彈飛來,命中“濟遠”望臺,沈壽昌被擊中頭部壯烈犧牲。在此次海戰(zhàn)中,正是因為沈壽昌面對強虜,英勇無畏,視死如歸,才鼓舞了軍心,全艦官兵前仆后繼,拚死搏戰(zhàn),最終擊傷“吉野”,得以安全返航。
紀念與歷史評價
沈壽昌墓址紀念碑1997年建于原上海鐵道大學校內(nèi)。沈壽昌系清末北洋海軍愛國將領,時任北洋中軍左營都司,濟遠艦幫帶(副艦長)兼領大副。光緒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1894年7月25日),濟遠艦在朝鮮牙山口外半島海域執(zhí)行任務返航時,遭日本艦隊突然圍攻,沈壽昌冒著敵人炮火,立于望臺指揮反擊,擊傷日艦兩艘,但濟遠艦望臺亦被日艦擊中,沈壽昌頭部中彈陣亡,年僅32歲。他是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第一個為國捐軀的海軍將領,其遺骸埋于沈壽昌墓址紀念碑附近。青少年參觀或舉行活動須事先與校方預約。